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国格局(全面解密二战中美苏英德法等大国的格局及其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影响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美)约翰·托兰
出版社 武汉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国格局(全面解密二战中美苏英德法等大国的格局及其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影响上下)》是一部解读大国崛起与衰落、过去与现状的作品。

一部关于战后美苏争霸及现代大国关系走向的必读之书。

美国著名作家、普利策奖得主约翰·托兰的不朽力作。

畅销欧美半个世纪、销量超过800万册的经典巨著。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芝加哥论坛报》隆重推荐作品。

21世纪中美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美关系将走向何方?

内容推荐

《大国格局(全面解密二战中美苏英德法等大国的格局及其对现代世界秩序的影响上下)》是约翰·托兰的代表作之一,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历史纪实作品。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柏林战役恐怕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最重要的战役,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美国、苏联在这里进行了力量和智慧的全面较量,其结果影响了战后乃至现在的整个世界的秩序。作者以宏大的构架和深具表现力的电影场景式笔法,向人们展示了二战后期欧洲战场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场面:苏联俘虏对布拉格的保卫、希特勒在暗堡中的最后日子等等。同时,作者还运用了数千份第一手资料:事后报告、参谋部的日志、大量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叙述客观。文笔动人,感染力强。

目录

第一部 凌厉的攻势

 东线狂澜

 “最后一分钟”

 “很可能是一次决定性的会议”

 “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赞同罗斯福的裁决”

 在巴尔干战场

 雷击行动

 战争与和平

第二部 西线猛攻

 “铁幕将要落下来”

 潮涨潮落

 “如果大桥在我面前炸毁,那该怎么办呢?”

 “我为上帝的事业而战”

 “纵横字谜行动”

 斯赫尔大楼

 在两河之间

 “美妙的一天”

 鲍姆别动队

 在兰斯作出的决定

 罗斯袋形阵地

第三部 东西会师

 “O-5”

 “如此卑劣的歪曲”

 西线的胜利

 “险境”

 “元首歇斯底里大发作”

 “我们应该建设一个新世界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第四部 并非完整的胜利

 “追捕歹徒”

 “意大利解决办法”

 独裁者之死

 “元首死了”

 “而现在,你却在我们背后插刀”

 “东方的铁幕越来越接近了”

 漫长的投降的开端

 “自由的旗帜正在全欧洲飘扬”

试读章节

四星上将格奥尔格·汉斯·莱因哈特的北方集团军,是切尔尼亚霍夫斯基与罗科索夫斯基共同的主要目标。两周之内,他的部队便已陷人困境。其中一支,即第四军,已经开始全线撤退。该军的司令,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将军,不顾希特勒的严令禁止,自作主张,开始向西运动。罗科索夫斯基已深刺该军腹部约二百英里。霍斯巴赫明白,如果不且战且退,他的部队将会全军覆灭。更重要的是,他觉得,为那些赶着马车或徒步西去避难的五十万东普鲁士人民开辟一条逃生走廊,是自己的责任。

他的顶头上司莱因哈特对此表示认可。然而,在得知东普鲁士大部分地区在几乎毫无挣扎——甚至未经他同意的情况下便被放弃时,陆军参谋长、东部前线总司令海因茨·古德里安大发雷霆。古德里安出生在东普鲁士的维斯杜拉河畔,从小便认定俄国是自己最为势不两立的敌人。他是个地道的普鲁士人,早已下定决心,要将他的国家从布尔什维克的手中解救出来。尽管如此,当希特勒召其到帝国总理府,指责霍斯巴赫和莱因哈特叛国之时,他还是坚决地替两人辩解。

“他们应该被送上军事法庭,”元首说,“他们应该立即被解职,还有他们的幕僚。”

“我愿意拿我的右臂替莱因哈特将军担保。”古德里安答道。“至于霍斯巴赫,”他接着说,“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能被看成是一个叛徒。”

希特勒毫不理会古德里安的说辞。他当即免了莱因哈特的职,取而代之的这位非同寻常。不久之前,这个人对自己陷入围困中的部队说:“当形势变得绝望,你们不知所措之时,就以拳击胸,大喊:‘我是一名国社党党员,我能移山倒海。’”这就是洛塔尔·伦杜立克将军。他是奥地利人,是一位天才的军事历史学家。他举止潇洒,喜爱舒适的生活。他聪明敏锐,对希特勒应付自如;对于他的部队来说,幸运的是,他还很称职。

此前,洛塔尔·伦杜立克右方的中部集团军司令刚刚被希特勒剥夺了指挥权。当时古德里安同样对此事强烈反对,尤其是因为继任者是希特勒的爱将之一斐迪南德·舍尔纳将军。

舍尔纳是位身强体壮、乐观开朗的巴伐利亚人。他正需要这些品质来收拾刚刚接手的残局。他的左翼已被朱可夫摧毁,右翼被科涅夫包围着。他开始巡视前线和后方,更换了指挥官,改组了后勤系统,普遍震动了他所视察过的所有机构。在后方,他抽出文职人员,发给他们武器,这让人们对他怨恨不已。而在前线,士兵和年轻军官们,从未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过一位集团军司令,因此,他赢得了下属的极大尊敬。他威胁道,如有逃兵,就地枪决;他答应,将最好的粮食和服装运到前线;他逢人便像朋友一样,轻拍对方的肩膀,这使那些旧式军官非常反感;他辱骂那些在他看来活该挨骂的将军,却把饼干和糖果发给士兵吃。

舍尔纳忠于希特勒,就像内伊元帅对拿破仑一样始终不渝。在1月27日之前,舍尔纳已经通过他极度非常规的方式,将中部集团军拼凑成了一条摇摇欲坠的战线。无论如何,这终究是一条战线,它一度顶住了俄国人势如潮涌的可怕进攻。当然,他没能堵住朱可夫在他和伦杜利克之间打开的危险缺口。朱可夫,是德国人最害怕的俄国人。

P4-5

序言

也许,在人类的历史上,再没有另外的一百天,会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百天更为举足轻重,更为影响深远。三个月之内,罗斯福、希特勒以及墨索里尼先后离世。同样告别这个世界的还有纳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欧洲胜利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标志着另一个时代的开始。而在这个新的时代中,存在着极其美好的希望与极其惊人的恐怖。

我试图像叙述一百年前发生的事件那样,记下那些非同寻常的日子,并且试图本着客观的原则,而非从一个与其同时代者的角度,勾画出希特勒、希姆莱,以及戈林之流的形象。

本书的内容基于数百次采访。受访者来自二十一个国家,都曾亲身卷入书中所描述的这些事件。凡有可能之处,这些当事人都是所记述事实的基本来源。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揭露了——有时甚至是谴责了——他们自己。现在应该做的是揭露,而非控诉。

此外,本书还基于数千份第一手的资料:包括事后报告、参谋部的日志和专题文章,以及至今史学家们仍未得见的大量绝密信件和私人文献(例如,巴顿的参谋长霍巴特·盖伊中将首次允许我们使用他根据巴顿命令所记的日记);最后,我还参考了大量已经出版和尚未出版的书籍。

本书中的对话片断并非臆造。它们均来自正式文本、速记的记录,或是当事人的回忆。

马克斯·比尔博姆曾经写道:“历史是一部艺术作品,既无离题之事,亦无遗留问题。”我的希望是,通过本书再现历史,既要让时间的流逝保证对往事的追忆相对平静,又要让那些历史的调味品、“离题之事和遗留问题”不致全然消失。

书评(媒体评论)

扣人心弦,充满悬念……可读性非常强……全面展现了二战末期翻天覆地的巨变。

——《纽约时报》

每一个故事——人物描写、作战计划、讽刺手法、谍战大幕、大规模暴行、疯狂、外交官、将军、士兵、狙击手、冷静之人和狂热之人。希特勒的占星术、艾森豪威尔将军受降日早晨之所读、吉斯林的最后一次乘车、命令、新命令、烦躁不安的政治家、战略争论、战火与死亡的恶臭、发往莫斯科的电报、冲锋陷阵的大军、离散的难民……扣人心弦,研究透彻、细节翔实——尽在此书之中!

——艾略特·弗里蒙特·史密斯《纽约时报》

整本书可读性都非常强……风格明了而收放自如,极具争议的历史片段均有呈现,而良好品味却一成不变……读来受益匪浅。

——泰尔福特·泰勒《星期六评论》

我所读过的关于那一动乱年代的最棒的书——蕴含丰富的全新细节,读来引人入胜。

——马修·邦克·李奇微将军

一部引人入胜的编年史……叙述场景多样,从每条战线、每个会议室的秘密场景,到解放了的营地,到希特勒的地堡,再到美国兵轰炸莱茵河上的铁路桥……一幅历史画卷在托兰德手中编织出来。

——约翰·H.汤普森《芝加哥论坛报》头版评论

本书讲述了二战末期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时期的故事,讲述了纳粹、法西斯及其主要人物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灭亡。

——艾伦·威尔士·杜勒斯

约翰·托兰德找到了一种历史写作新方法。他将重要但有时实际上并不为人知的文件与对历史见证者的采访结合起来……这是一本非常有趣且引人思考的书,其材料也符合史实。

——奥托·斯科尔兹内上校

对重大事件进行巧妙的、全景式重构,读来扣人心弦,难以忘怀……在这本百日记录里,作者提供了众多全新的生动细节,使人在读这些历史大事时,仿佛是第一次次看到。

——约翰·巴克汉姆《星期六评论》报业集团

此书写得激动人心!书中包含丰富的有趣材料,我先前闻所未闻……约翰·托兰德显然已竭尽所能,以求清楚公允地展现史实。

——海军元帅卡尔·邓尼茨

难得的佳作……令读者从头到尾都心存悬念……每个场景仿佛都是特写镜头,直截了当,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在历史现场倾听人物对话,权衡得失,体会首脑们的情绪。

——S.L.A.马歇尔《纽约时报书评》头版评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4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