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金麻雀奖”由《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郑州小小说学会联合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评出七届。百花园杂志社编著的《第七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收入第七届11位获奖作者的百余篇佳作,每位获奖作者的作品各具特色——有的善于展现人类生命的真实状态,有的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第七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现代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小小说金麻雀奖”由《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出版》、郑州小小说学会联合设立,每两年评选一次,至今已评出七届。百花园杂志社编著的《第七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收入第七届11位获奖作者的百余篇佳作,每位获奖作者的作品各具特色——有的善于展现人类生命的真实状态,有的既有历史的厚度,又融进浓烈的地方文化气息。 内容推荐 百花园杂志社编著的《第七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收入了11位获奖作者的小小说作品,共110篇。11位获奖作者的作品各有特色——张晓林以现代性视角重新解读历史。谢志强在作品中构建了一个天马行空的异想世界。田洪波的小小说表达了对日常生存中温暖人性的高度尊重。江岸融合了南北乡土小说叙事的特色。陈敏的作品洋溢着女性作家特有的温情。周海亮的小小说有一种观影般的画面感和现场感。宋志军的作品关注时代、关注民生。王培静的作品气质充盈着光明和向上的正能量。戴希注重从现实出发。李立泰笔下的人物贴近生活本色。来自新加坡的希尼尔,流露出一种浓厚的“孤岛移民”的书写情怀。 目录 杨晓敏谈小小说金麻雀奖(代序) 张晓林作品 莲荷图 满船明月 拜石 和高俅蹴鞠 苏轼的房子 王安石的幞头 灯影下的篆书 仁者之心 侍砚 身不由己 以史学家的态度写笔记体 小小说(创作谈) 谢志强作品 渡河 信里的妈妈 舅舅的鼓 被束缚的诗人 赞美 慢人 固执的公主 玫瑰挂毯 毛驴放风筝 涂满蜂蜜的馕 关于小小说的细节 (创作谈) 田洪波作品 请叫我麦子 庆捷 传奇 某个下午的心事 那时爱 慢捻儿 单提溜 盼哥 影子 爹的底气 渐行渐进渐悟 (创作谈) 江岸作品 神仙枪 父亲的梦 唐花瓷地雷 孔明灯 解密 稻草人 秧大麦 老娘土 一个人的村庄 麦芽糖 我想放声歌唱(创作谈) 陈敏作品 涵养 冻雨 老银匠 身份 苏武的北海 尊颜 开悟 箍大的 诗魂 等着我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创作谈) 周海亮作品 你问我爱你有多深 最后的机会 晚霞 一首诗或者一个女人 愤怒的石头 贱人 镜子 春天里 颠簸 同伙 良知和责任(创作谈) 宋志军作品 少年秋 女儿当兵 玉镯 鬼屋婆婆 屁事 酒友 老友 移动的井 答谢 老干部病房 鸿鹄焉知燕雀之乐也 (创作谈) 王培静作品 军魂 战神 父亲的眼光 散步 全家福 最美女兵 暗访 军营内外 面试 大雁的质问 将小小说进行到底 (创作谈) 戴希作品 祝你生日快乐 鹞鹰之死 一串佛珠 今儿个我高兴 声东击西 脸面 其实很简单 你看你看这蜂鸟 一包烟蒂 鹿战 把写小小说当成消遣 (创作谈) 李立泰作品 年关 贫困生 驴妮儿 姥爷 摸底调查 乜二修秤 捎蜜罐子 保定的枪声 奶奶的伤兵 军鞋 小也是一级政府 (创作谈) 希尼尔作品 退刀记 布拉岗马地 所谓苍鹭,在水何方 我们本来是要去打抢 银行的 认真面具 异质伤口 例常会面 一课将尽 风雪山店夜 寿司 面对一座厚实的大山 (创作谈) 试读章节 莲荷图 黄庭坚路过江陵,去承天寺谒见住持智珠禅师。 智珠禅师拈须微笑,说:“山谷果然来了。” 黄庭坚也笑,“偿债而来。” 二人都还记着那件事。绍圣二年,黄庭坚被贬谪黔州,途经江陵,就寄居在承天寺,也是那个时候,二人结成知音。 那天清早,花香把黄庭坚熏醒,他披衣起床,去找智珠禅师说禅。这天早晨的阳光灿烂无比,他见禅师站在院子里,正拈着佛珠让人把一座旧塔拆去。 黄庭坚走过去站在智珠禅师的身边。禅师说:“我要建七级浮屠。”稍停,又说:“塔建好,你可得为塔做篇文章。” 黄庭坚笑起来,“文章不难做,只怕塔不好建。” 智珠禅师往山寺外望去。山道崎岖,山雾缭绕,空中有飞鸟盘旋。他弯下腰,捡起一片瓦砾,拂去灰尘,装进口袋。 六年过去。黄庭坚再次走进承天寺,七级浮屠已然建好,在霏霏的江南细雨中有说不出的庄严。 智珠禅师绕塔三匝,从衣袋里掏出当年的那片瓦砾,那片瓦砾看上去竟然温润如玉。他把瓦砾递给黄庭坚,说:“难者已经成功,接下来看不难的了。” 黄庭坚看着瓦砾,似乎想从中看出点什么来。 智珠禅师让黄庭坚先在山寺住下。他说:“清净两晚,再说为塔作记之事。” 过了两天,智珠禅师在塔下摆下案子,备了纸墨和茶水,喊来两个小沙弥,侍候黄庭坚为寺塔泼墨作记。事也凑巧,江陵知府马城听说黄庭坚住在承天寺,这一天率同僚陈举、林虞等来拜访他。碰上这等雅事,他们都很高兴。 陈举是个掏钱买来的官,喝的墨水不多,但他最好雅聚。 黄庭坚这一天灵感涌动,他让小沙弥并排铺下十余张宣纸,饱醮浓墨,文不加点,落纸云烟,一篇《承天院塔记》.转瞬完成了。文辞典雅,书法墨气豪迈,大家齐击掌。 《承天院塔记》因要刻碑勒石,黄庭坚在文章的后边将智珠禅师、马城等人的名字都写了进去,唯独把陈举的名字给落下了。陈举的脸色很难看。他走上前,朝黄庭坚一揖手,恳求道:“黄公添上陈某的名字,也好传之子孙。” 黄庭坚没说话,笔交给小沙弥,朝寺院后边的茅厕走去。 陈举脸色越发地难看,他走到无人处,抽出佩刀,将一棵树上的三根枝条一刀斩断。 崇宁元年,黄庭坚改任领太平州事。仅到任数天,就有人向朝廷举报,说黄庭坚在《承天院塔记》中“幸灾谤国”。朝廷震怒,黄庭坚再遭贬谪。朝中佞臣趁机想铲除黄庭坚,又进谗言,皇上下旨,革除了黄庭坚的一切职务和功名,流放宜州。 稀落的鞭炮声响起,旧历新年快到了。黄庭坚在潭州遇到了秦观的儿子秦湛。秦湛是扶秦观的灵柩迁葬故里的,秦观早几年病逝在了藤州任上。黄庭坚见了秦观的画像,悲从中来,不禁失声痛哭。 临别,黄庭坚掏出二十两银子送给秦湛,这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了。秦湛不收,黄庭坚哽咽说:“我与你父几如骨肉,想他死不得预殓,葬不能往送,你、想让我遗恨终老吗?” 秦湛跪倒,给黄庭坚磕了三个头。 黄庭坚原是和家眷一道起程的,可到零陵时,他忽然改变了注意,将家眷安置在零陵,他一人前往宜州,想等到宜州停当下来,再派人来接他们。 白天在路上行走,黄庭坚倒不觉得什么,可一到夜间,夜深人静,草虫相鸣,还是感到有几缕说不出的孤独。 他又想起了智珠禅师。 智珠禅师除了佛法高深,还深谙画理,性喜画莲。他画莲,画出了它们的魂,高洁而脱尘。酷热的夏日展卷,不仅能闻到清幽的荷香,还能感到有阵阵凉风吹拂。 黄庭坚想求老友一幅画,时时把玩,不但可解寂寥,也不愁打发宜州漫长的夏日了。 他修书一封,让人送到承天寺,交给智珠禅师。 智珠禅师接了信,沐浴、焚香,然后关了禅房木门,拿出珍藏十余年的澄心堂纸,调好颜料,对着雪白的纸走进了一个了无纤尘的境界。 P2-3 序言 杨晓敏谈小小说金麻雀奖 赵富海采访整理 麻雀的生存能力极强,有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天性。无论春夏秋冬,天涯海角,处处可见其灵动活泼的身影。啼鸣说不上婉转,却是内心的歌声。虽然也吃几粒谷子,更多的却是捕捉害虫。离人间烟火最近,却又不愿被关在笼子里。麻雀又是唯一遍布五大洲飞翔的鸟类,正因为如此,麻雀才被誉为“空中的平民”。 郑州小小说团队在2002年年底设立小小说金麻雀奖时认为,在文学日趋边缘化、小说式微的今天,小小说读写却数十年方兴未艾,能使文学的原始生命力得以蓬勃复苏,这些特征和麻雀的生存状态何其相似。用简洁的语言最能概括小小说特点的就是这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他们在“评奖标准与条例”中规定,该奖项以每位作家在规定年度内公开发表的十篇小小说为参评单元,一方面针对每篇参评作品的思想内涵、艺术品位和智慧含量进行品评;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十篇集束式的阅读,基本上可以衡量出作者整体的综合创作实力。 2002年年底,由郑州《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小小说俱乐部》和郑州小小说学会联合设立的小小说金麻雀奖正式启动。 关于小小说金麻雀奖,杨晓敏认为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评选范围具有全国性,不受一些报刊某次命题征文或具有明显鼓动性质的年度评选的局限;二是由于单篇的小小说作品毕竟显得单薄,加上思想艺术容量有限,难以与其他小说品种抗衡,而以一本书参评和其他小说品种评奖方式比较,又有失公允,所以金麻雀奖要求作者以十篇小小说作品为参评单元,来对应长、中、短篇小说的全国性评奖的分量。这样,既可集中反映参评作者的综合创作实力,又能增加小小说作品的整体厚重感。 小小说金麻雀奖的设立,调动了广大小小说作者的写作热情,自发调节、改善着一支业余创作队伍的散兵游勇状况,对于倡导和规范小小说文体,催生一代高品位的重量级的小小说作家,带动出一个小说品种的繁荣起到重要作用。自2003年首届评选小小说金麻雀奖开始,现已成功评选七届。共有五十六位作家和六位评论家(第四届开始增设理论评论奖、第六届开始获奖作家可以二次参评)获此殊荣。这些获奖作家中,除了少数几位对小小说情有独钟的文坛大家和小说名家,如冯骥才、王蒙、林斤澜、孙春平、聂鑫森、墨白等,其余均是专门从事小小说创作或以小小说创作为主,而且较为完整地涵盖了庞大的小小说作家队伍中的老、中、青三代的代表性人物,其琳琅满目的作品,也包罗了各类不同的题材内容、艺术个性和审美风格,基本上彰显了中国当代小小说创作领域的至高水准与发展趋向。这一奖项填补了国家级文学奖项中小小说品种长期缺席的空白,已成为当代文坛极具影响力的重要文学奖项之一。 中国当代小小说从20世纪80年代发轫萌芽,经过90年代的大力倡导与规范,到21世纪之初已渐趋成熟。为了这一新兴文体的发展繁荣,一茬又一茬的小小说写作者们进行了不懈探索,许多报刊和有识之士用汗水、心血和智慧营造出小小说良好的生存环境。多年来,小小说领域为此所设立的多种业界奖项,如《小小说选刊》双年奖,《百花园》《微型小说选刊》年度奖,还有各学会奖、各种征文奖等,在鼓励众多的小小说作家的创作热情、发现文学新人、推出单篇的精品佳构等方面,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文体成长和好作品的不断涌现,在民间设立一个从某种程度上能真正代表中国小小说创作水准,并能与长、中、短篇小说全国性评奖相对应的奖项,推出小小说业界的“大家名家”,便显得尤为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小小说金麻雀奖应运而生。 郯州小小说团队创意设立的小小说金麻雀奖是中国当代小小说领域最高奖,海外华文小小说作家也喜欢这只翱翔天空的金色小精灵,民间性的小小说金麻雀奖,构成了当代文学领域的小小说文体的至高荣誉。 杨晓敏在2003年时就说: 麻雀被誉为“空中的平民”。以麻雀来命名这一奖项,也是为了体现其民间立场,赋予这一奖项浓郁的平民意味。小小说金麻雀奖的评奖标准,是在规定的年度内以作者公开发表的十篇小小说为参评单元,由文学界专家、业界编辑家组成高规格的评委会进行评选,具有全国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旨在遴选精品,推举名家,以带动全国范围内小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参评作家只有靠作品,靠实力,才能真正站在领奖台上。 遴选佳作,推介作家,传播文化,服务社会,以促进小小说事业的发展繁荣:即鼓励以小小说创作为主的作家,建设小小说作家队伍的梯次结构,选优拔萃兼及不同艺术追求和创作个性,注重小小说文本的倡导规范,举荐小小说名家名篇的标志性示范作用。一种文体的兴盛繁荣,需要有一批批脍炙人口的经典性作品奠基支撑,需要有一茬茬代表性的作家脱颖而出。正是这些作家的精品与经典作品支撑起小小说的艺术大厦,他们代表了小小说的艺术高度与价值尺度。 他还说: 设立这一奖项的好处在于,会极大增强小小说作家队伍的稳定性和自信心。小小说文体长期缺乏国家级奖励,潜在着得不到权威部门认可的无奈,由此产生焦虑与失望的情绪,容易使这支年轻队伍的部分作者自然流失,要么去写中篇了,要么去写故事了,如此则小小说创作不仅难以出大家名家,也难以后继有人。若任其自生自灭,的确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如果把小小说金麻雀奖评选出来的作品结集出版,还可作为小小说文体的质量标准。既可为后学者奉献出思想性和艺术性兼具的创作范本,又能显现一种新文体在字数限定、审美态势和结构特征及艺术规律上的大致界定,为小小说最终纳入国家级文学奖评奖提供了某种参照。 自2013年起,杨晓敏与同仁们陆续编辑出版了历届《金麻雀奖获奖作品集》(7卷)、《金麻雀获奖作家文丛》(43卷),旨在总结、梳理和展示当代中国小小说创作和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为广大小小说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一部有着至高艺术水准、适合阅读和学习、值得欣赏和珍藏的经典读本,为小小说研究者和评论家提供一部可供参考、内容精当、有典籍意义的小小说作品选集。 杨晓敏认为,小小说作家是靠好作品来诠释自己的艺术生命力的。一个缺乏创作高度的写作者,是不可能在文学史上或公众认可度上留下自己的名字的。近三十年来,尽管有成千上万一的人每年写出数以万计的小小说篇什,催生了当今文坛佳话,然而以“精英化”的标准来衡量,恐怕只有少数人才能被冠以“作家”称号,因为他们幸运地写出了具有标高性质的“代表性作品”。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在成千上万的小小说写作者中,问鼎一流作家的桂冠,实非易事。一是要有数十年的辛勤笔耕,以批量生产式的积累,持续抢夺大众阅读的眼球;二是还要在写作中,具备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以深度写作的姿态,锻造经典品质,经得起业界话语权的审视乃至挑剔。尽管如此,依然有凤毛麟角者脱颖而出,在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同时,确立自己的文学地位。然而正像大师和匠人有着质的区别一样,一个小小说作家和小小说写手同样也泾渭分明。写手注重的是量的积累即平面经营,作家则绝不肯迁就自己原地踏步,会像追赶地平线一样永远把目光投向远方。厚度和高度只有同时启动,才会矗立起脚下的高山台地。 杨晓敏在这里谈到了“写作姿态”,也是评论家们很少提及的。杨晓敏还常谈到“审美趣味”或“作家趣味”等术语,同样是一种理论层面的界定与判断,这里论及作家与写手的关系,用“平面经营”、“厚度与高度”来区分,新鲜且生动。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言,杨晓敏有自己的载体平台,有自己的理论观点,又能吸引众人多年进行实践,令人羡煞。 从第六届评奖开始,为进一步提升小小说金麻雀奖这个民间文化品牌的质量,主办单位允许获过该奖项的优秀作家可以“重复性”参评,以激励他们再接再厉的创作激情,继而成为业界逐渐走向经典的作家。让那些年度内优秀的小小说作家摘取桂冠赢得荣誉,及时进入业界公认的一流方阵,成为新一轮的领军人物,之于小小说事业的长久发展繁荣是有一定现实意义。如陈毓、刘建超、谢志强均属第二次摘此桂冠的著名小小说作家。 另外随着小小说读写在世界华文交流中的日渐升温,从第六届评选开始,还有意邀请散布于海外的华文小小说作家参与,以扩大小小说金麻雀奖的外延和增强“含金量”。中国香港的东瑞、新加坡的希尼尔均获该奖。可以预测,今后的“评选”会更趋激烈。 在谈到小小说创作的理论研究时,杨晓敏说: 30年来,小小说读写的奇迹己成为一种令社会各界瞩目的“大众文化现象”,其文体意义、文学意义、文化意义、教育学意义、产业化意义和社会学意义均彰显丰沛,成为当代文化建设中被热点解读的关键词。然而真正有系统地对小小说文体理论进行研究探索的人为数甚少,在该领域中卓有建树者更属“凤毛麟角”。小小说金麻雀奖(理论奖)要求以一本理论(评论)集子参评,既能全面看到参评者对这种文体的真知灼见和达到的深度,鼓励参评者致力于该文体研究的持之以恒,又能从另一个侧面正确评估出它产生的影响力。迄今已有六名评论家获奖。 在我与杨晓敏的访谈中,当又一次谈到小小说金麻雀奖时,这位小小说事业家内心依然流露出一种自豪感:设立小小说金麻雀奖同样是郑州小小说团队灵光一现的“神来之笔”,站在文学乃至民族文化传承的立场上,即使怎样评价它都不会显得过分。因为若干年后,后人或许很难想象,它是如何催生一种新文体由弱小到壮大、由散漫到规范的,在当代民间居然还能办成这样一件具有文化创新意义的事情。当下我们的文学还要到某种世界舞台上以获奖来证明自己时,即使才华横溢如莫言者,也只能在“百年诺奖”之后才能够登堂入室,荣膺桂冠;而中国民间的小小说金麻雀奖,却逐渐吸引了众多海外华人小小说作家的目光。“乒乓球虽小,却是国球”,因为它是体现体育精神的全民参与的运动而不是仅为夺冠的项目。所以也有人认为,小小说文体最有可能在未来打造出中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学奖项。 江湖之远,庙堂之忧;一朝选择,百折不挠;其志可嘉,令人崇敬。 历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得者有: 首届(1985—2002年):王蒙、冯骥才、林斤澜、许行、孙方友、王奎山、侯德云、刘国芳、陈毓、黄建国。 第二届(2003—2004年):邓洪卫、宗利华、刘建超、蔡楠、刘黎莹。(从2003年开始,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届) 第三届(2005—2006年):于德北、谢志强、孙春平、聂鑫森、陈永林。 第四届(2007—2008年):沈祖连、申平、魏永贵、非鱼、周波、王晓峰(理论)、刘海涛(理论)。 第五届(2009—2010年):赵新、修祥明、凌鼎年、袁炳发、秦德龙、芦芙荭、夏阳、红酒、王往、陈力娇。 第六届(2011—2012年):陈毓、刘建超、符浩勇、墨白、司玉笙、、尹全生、李永康、范子平、安石榴、东瑞(中国香港)、凌焕新(理论)、雪弟(理论)。 第七届(2013—2014年):张晓林、谢志强、田洪波、江岸、陈敏、周海亮、宋志军、王培静、戴希、李立泰、希尼尔(新加坡)、赵富海(理论)、顾建新(理论)。 郑州小小说团队设立的小小说金麻雀奖,动机纯粹,品相庄严,又因为它的“全国性、公正性”,经数年经营,早已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在业界内外有着良好口碑,有不可取代的权威性,在三十年间起到了“推介佳作、扶掖作家、文体示范”的作用。毫无疑问,这是小小说业界的最高荣誉,应.视为杨晓敏和他的团队为促进小小说事业的发展繁荣而独开风气之先的浓墨重彩。 文学作品奖项如“茅盾文学奖”为中国的长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评选范围包含诗歌、评论、散文、报告文学、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等。长期以来,在国家级的评奖规则中,小小说是缺席的。然而在民间兴盛的小小说创作也是当代文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需要有“竞争激励机制”来主动调节生存状态,设立中国的小小说金麻雀奖既属应有之义,亦属民族文化复兴之大义。 独开风气,独领风骚,独此一家,小小说金麻雀奖是郑州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一种能真正代表中国小小说创作最高水平,就是小小说金麻雀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