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精)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作者 (德)约阿希姆·费斯特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设于帝国总理府地下避弹室的希特勒大本营,几天来就在不安、焦躁和近乎麻木的屈从等混杂的心态中,等待着攻击的到来。第一批有关暂时取得阻击胜利的报道,再次燃起了纷乱的、像吐火女神那样渴求胜利的希望。希特勒毕竟还在布置着,让政府机构所在地,尤其是总理府的周边地区做好抵抗的准备,部署反坦克大炮和掷弹筒,并到处设置射击孔。中午时分,他发布了《给东线士兵的日令》,该命令发誓要把“犹太布尔什维克主义这个死敌”斩尽杀绝,并坚信来自亚洲的攻击“这次也会在德意志帝国的首都前碰得头破血流”。“你们在东方的士兵都知道,”命令继续说道,“什么样的命运会特别威胁着德国的女人和孩子。老人、男人和孩子将惨遭杀害,而女人和姑娘则可耻地沦为军营里的妓女。剩下来的人将被押往西伯利亚。”

在早先发起的一月进攻中,红军就已抵达了奥得河畔,在离开法兰克福三十多公里的北方城市库斯特林的多个地方跨过了这条河流。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它成功地建起了长约四十公里,有些地段纵深达十公里的桥头阵地,形成了对直至尼斯河的整个“尼伯龙根阵地”的巨大威胁。直到三月初,德军方面才开始在柏林城里和城市的外围构筑工事,设置阻挡坦克前进的路障和加固原有的阵地。但在苏军起初停止前进时,这一既是应急也是一直在构筑的防御体系的建设,却莫名其妙地停了下来。工程的停工主要还是希特勒自己的原因,他越发顽固地认为,必须守住奥得河畔的首都,部队决不可以离开指派给它们的前线阵地。“要么挺住,要么灭亡!”这是在无数个命令和坚持到底的呼吁中反复出现的口号。

与苏军对峙的,是赫尔穆特·魏特林上将的第十六坦克师,稍向南一点,主要是特奥多尔·布塞上将指挥的第九军。海因里希大将向属于他指挥的这两支军队指出,朱可夫的部队一旦突破取得成功,他们就有被合围的危险。他还反复警告说,抵抗只能坚持很短的一段时间,然后会缺少经过步兵训练的作战力量,缺少武器弹药,没有足够的给养,尤其是士兵们筋疲力尽,最终导致失败,但是这一切都是白费劲。可希特勒认为意志会弥补任何物质上的劣势,这一坚定的信念,与戈林、邓尼茨和希姆莱等人某些傲慢的、从来没有兑现的允诺一起——至少在眼前——把长时间内被忘却的,只是被希特勒自己人为地维持着的信心又捡了回来。最后,用汽车把新组建的几个人民冲锋队送上了前线,以阻挡朱可夫的军团和摩托化部队。还在电台播报“几千名柏林人随着他们的部队前往前线”的消息时,他们中的一些人还没投入战斗就已命归黄泉。控制着整个城市上空的苏军战斗机,发现了已在半路上的长长车队的几辆车,几次俯冲扫射,就把它们给消灭了。

P12-14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在崩溃时,要带上整个世界。”

——希特勒

作者掌握了大量包括日记、照片在内的第一手资料。

——美国《出版人周刊》

最权威、最受人尊敬的希特勒传记作者呈现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引发人们对德国纳粹政权终结的反思。

——美国《书单杂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大战揭开序幕

第二章/必然产物或浩劫:德国历史中的希特勒

第三章/“战争输掉了!”

第四章/最后一笔

第五章/死亡筵席

第六章/决意崩溃

第七章/投降

第八章/世界末日

关于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序言

在最近的历史中,没有一件灾难性的事件可以与一九四五年的帝国陷落相提并论。在以往的历史中,没有哪一次在一个帝国的崩溃中死去如此多的人,摧毁如此多的城市,使如此多的广袤土地成为荒原。担任美国两任战时总统顾问的哈里·L.霍普金斯在看到柏林的堆堆废墟时,提到了历史上朦胧昏黑的画面,并回想起被摧毁的城市迦太基,这是有道理的。

过来人经历了什么,遭受了什么,不只是无法避免的现代战争中那毁灭性力量和彻底失败带来的可怕场面,而更多的是在临死前的挣扎中——希特勒帝国就是在这挣扎中消亡的——似乎有着一种力量,在操纵着整个过程。它使出浑身解数,不仅是要结束它的统治,而且要让这个国家彻底地走向毁灭。希特勒上台伊始及后来,曾多次声明他永远不会投降,一九四五年初,他还向他的空军副官尼古劳斯·冯·贝洛保证:“我们可能会遭到毁灭,但我们崩溃时要带上一个世界。”

希特勒很早就意识到,战争已经输了。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他就有过这种言论,但他仍然拥有足够的毁灭性力量。在最后的几个月里,在号召坚持到底和呼吁拼死防守的基础上,一种类似欢呼的声音清晰可闻,就像他在获悉德累斯顿被炸后罗伯特。莱伊成功突围时所说的那样:“我们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现在事情过去了。我们现在不会被德国文化的纪念碑所遗忘了!”按照戈培尔的说法,是“遭猛烈敲打的监狱围墙”,现在“被推倒在地了”。希特勒本人在一九四四年秋以及在后来于一九四五年三月十九日发布的所谓“尼禄命令”中,就宣布要去除所有维持生活的前提:破坏工厂和供应设施、街道、桥梁和下水道系统,落入敌人手中的,只是一片“文明沙漠”。

战争行将结束的最后几个月,希特勒是在地下避弹室里度过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他就让人修建了这个地下室。从这距离地面有十米的地方,他调动着早就被打得丢盔卸甲的军队,发起一场场从未真正进行的决定性战役。克劳斯。申克·冯·施道芬贝格,一九四四年七月二十日的谋杀犯,当他看到由钢筋水泥浇铸出来的元首大本营时,得出了这样的观察结果:“待在地下避弹室里的希特勒——这是真正的希特勒!”确实,冷酷、脱离现实生活的毁灭意愿和像演戏时的那种激情结合在一起,主宰着希特勒在最后阶段做出的各个决定,许多是他乖戾的性格特征的产物,确切地说,从他越来越与世隔绝的那几个星期里的所作所为里,根本不可能对推动着他一生的那个力量做深入的研究。所有的东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令人难以理解:在这一切结束之前,他仇恨世界,拘泥于早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喜欢做一些使他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匪夷之想。但最具轰动性的事情——他一生都热衷于搞这样的轰动效应——仍一件件出现,和以前一样,甚或更为出色和辉煌。

去想象和理解这些事情,自然要了解希特勒公认的权威性,虽然所有看到的人都一致说他已日渐衰弱,但他仍一如既往地有着绝对的权威。此时甚至他身体的衰老和在房间走动时明显表现出来的力不从心,反而给人以心灵上更大的震撼。反正没有人敢于反驳他。久经沙场的将军和功勋卓著的军官们,在每天召开的形势分析会上大气也不敢出,只是面无表情地跟随在他的周围。他们机械地执行着发出的每项指令,尽管他们知道这些命令是荒谬的,毫无意义的。

……

本书结尾处提及了一些作者和他们的作品,并对部分作品做了简短的评述,它们对了解事情的经过常常有着显著的拓展。但反映事情的经过和与这一背景相关的重要观点的整个画面,却是呈现在了面前。即使是这本书,它不想也不能超越其作为一种推动的作用。它称自己为一本“历史的速写”。在四个叙述性的章节里,它描写了地下避弹室里和被卷入毁灭旋涡的首都里,在灾难不可避免地日益逼近的重压下所发生的纷纷扰扰的全过程。其中穿插了四个短小的思索性章节,诠释由这一事件而进入我们视野的关键词。

这样一些和那样一些描述,对理解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情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说历史书写的任务之一,就是展现已逝生命的片段,那么它就必须努力对希特勒一手造就,也为许多人甘愿支持的崩溃提供另外一个可想象的视角。这一视角既不应忽略领导人物放弃所有理智做出的决定——以及这些决定是怎样做出的——也不应对从中得出的东西表示恐惧和吃惊。它也再现了思想和情感的混乱,大多数的事情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但没有忽略尖锐诙谐的特征,它不时出现,把恐惧带至一种冰点。但是它尤其应该——无论它如何隐晦——让人感受到如此之多的徒劳带来的悲哀。这种悲哀在对无休无止的破坏行为——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这个故事一所做的种种观察中屡屡出现。

一个“处于极端状态下”的国家,下面就将一页一页地讲述它。而讲述一些导致这种状态,并帮助人们更好理解的情况,也是有必要的。

内容推荐

在对大量史料进行收集、梳理、甄别后,《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精)》的作者德国历史学家约阿希姆·费斯特以事关人性的角度,逼真再现了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并通过描述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行将灭亡的最后十四天里发生的事,揭示了“一个极端状态下的国家”是如何制造历史旋涡,影响欧洲及世界的。

编辑推荐

《第三帝国的最后十四天(精)》作者约阿希姆·费斯特是德国历史学家,纳粹德国研究领域备受尊崇,被誉为“比希特勒本人还了解希特勒”的人。

在对大量史料(其中不乏全新一手材料)进行收集、梳理、甄别后,费斯特描述了1945年希特勒及其第三帝国被苏联红军围困后,在行将灭亡的最后14天里发生的事:他用贴近历史人物心理的方式,呈现了包括战争形势、纳粹的最后抵抗、帝国总理府地下避弹室的末日生活、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的婚礼,以及两人最终如何双双自杀的过程。在四个叙述性的章节外,还用四个思考性的章节,讨论了“一个在极端状态下的国家”是如何被卷入历史旋涡之中的。

第三帝国的最后14天,也是希特勒的最后14天,通过14天折射和透视整个二战的因与果,使本书成为一部经典杰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5: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