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采华著作的《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是作者对李白近20年研究的成果。作者充分利用了李白留世的大量诗稿及今人对李白的研究成果,对李白的身世、生平、诗文以及社交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以往的结论,在李白研究领域足以引起重视。本书史料丰富,论证客观,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采华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采华著作的《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是作者对李白近20年研究的成果。作者充分利用了李白留世的大量诗稿及今人对李白的研究成果,对李白的身世、生平、诗文以及社交关系等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不同以往的结论,在李白研究领域足以引起重视。本书史料丰富,论证客观,是一部不错的作品。 内容推荐 杨采华的作品——《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 诗仙李白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他的诗歌一样,同样让人感兴趣的还有他那迷一样的身世:李白是胡人吗?他的籍贯到底在哪里?他经历了几次婚姻变故?他为何会被放逐?李白襄阳之行的目的何在? 为什么说高适是李白的诗友与仇人?…… 目录 鱼目混珠——《草堂集序》的著作权真伪辩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条支、碎叶不关地名说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李白非胡人说 所以桃李树,吐花竟不言——李白籍贯之谜 龙凤脱网罟,飘摇将安托——青山何处李白家 客土植危根,逢春犹不死——李贤与李白父子关系的确认 阴虹浊太阳,前星遂沦匿——废太子李贤不死之谜 苍榛蔽层丘,琼草隐深谷——长安章怀太子陵墓主身份质疑 乌得荐宗庙,为君生光辉——李白眼里的祖母武则天 唯有乾人怀旧德,年年麦饭祀昭仪——姑婆陵与乾陵并在 桂树坐萧瑟,棣华不复同——关于李白辈分的正误 气逸何人识,才高举世疑——李白不从科举之缘由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漫游山水的经济来源 我有结绿珍,久藏浊水泥——李白与苏!相会于长安之郊 我家北海宅,作寺南江滨——也说李白与李邕 岘山临汉江,水渌沙如雪——韩朝宗任荆州长史、襄州刺史时年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李白与韩朝宗相识疑年 吾将元夫子,异姓为天伦——李白与元丹丘 风流少年时,京洛事游遨——李白一入长安 游子东南来,自宛适京国——李白二入长安 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李白三入长安 身世如两忘,从君老烟水——李白四入长安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五入长安 覆水不可收,行云难重寻——李白与许夫人的婚姻裂变 肠断若剪弦,其如愁思何——李白《寄远》诗十二首为谁作 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许夫人的名字及后裔追寻 春去秋复来,相思几时歇——李白继室及子女小考 流俗多错误,陶然共忘机——吴筠何时举荐过李白 如何同枝叶,各自有枯荣——李白与玉真公主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李白与贺知章 我固侯门士,谬登圣主筵——李白一入翰林院 汉家天子驰驷马,赤军蜀道迎相如——李白二入翰林院 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李白放逐之谜 岁晏何所从,长歌谢金阙——赐金归山李白来襄阳 相思不惜梦,日夜向阳台——李白襄阳之行的目的 讹误归谬论,旧说不当传——李彦允非陈留太守说 此人古之仙,羽化竟何在——李白何曾隶入道士籍 横绝历四海——集儒道佛三教文化及纵横术于一身的奇才李白 没有天宝盛会,只有开元同游——李杜齐名兄与弟 有言不可道——由《清平调词三首》引出的误会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奔腾似永嘉——“永王事件”中的李白 仍留一枝箭,未射鲁连书——李白由丹阳南奔余杭说 诗友与仇敌—— “永王事件”中的李白与高适 狱户春而不草,独幽怨而沉迷——李白两次系狱浔阳 区区精卫鸟,衔木空哀吟——“万愤词”中的地名与人物考析 流莺啼碧树——桃花园的地名与方位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李白与贾至相逢洞庭疑年 作诗调我惊逸兴,白云绕笔窗前飞——李白与黄鹤楼的一桩诗文官司 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也说李白的享年 大名垂宇宙,小碣岂旌贤——揭秘李白墓小之谜 赢得生前身后名——李白身后的追星族 附录:李白行踪系年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流俗多错误,岂知玉与珉 ——李白非胡人说 近数十年来,把李白认作胡人说者甚多,影响非常大。这些人认定李白是胡人,理由有三条:一种说法认定李白生于中亚细亚;一种说法认定李白的相貌与我国西北古代突厥人相类似;一种说法认定李白在洞庭湖边埋葬友人吴指南时采用的方式便是契丹人的洗骨营葬法。于是,他们判定李白是西域胡人。这种结论正确吗? 一、李白胡人说之由来 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说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饿虎。” 崔宗之在《赠李十二》中说: “双眸光照人。” 于是,有人就从李白的长相判定:李白美髯长胡子,双目凹陷,类似西域突厥人、契丹人。显然,这种以貌定人的种族说是极不科学的形态意识的反映。 《草堂集序》与《李公新墓碑》(范传正作品简称) 所谓李白先人曾“谪居条支”或“窜于碎叶”。于是,有人认定条支在阿富汗或伊拉克,有人认定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由地名区域与人相貌结合,这便为李白是胡人说下了定论。可是,前文中我已经辩证指出:条支、碎叶不是地名。所谓“中叶非罪,谪居条支”与“隋末多乱,一房被窜于碎叶”中的条支、碎叶当作地名解释的惯性思维是错误的,错得一塌涂地,而这种似是而非的研究路子也走入了死胡同。 二、“洗骨葬”不能认定李白是契丹人 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李白自述说,他曾将友人吴指南尸骨草葬洞庭之滨,数年之后,他又将友人尸骨扒出洗净裹以布袋在鄂州(今武昌)乞地安葬。这种葬丧方式常见于汉唐之际契丹人的习俗中,于是有人认定李白为契丹人。这种说法成立吗? 检索历史资料,剔骨洗骨葬丧方式本源于中原地区。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界在黄河流域发现,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文化层中,普遍存在剔骨洗骨葬丧习俗。先民认为,人的骨骸是上天赐予,人死之后应与灵魂同归于天,这样做才能得到轮回。 先秦思想家墨子在《墨子·节葬》中说:“楚之南,有啖人国者,其亲戚死后,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成为孝子。”啖人国消亡了,其国人以啖为姓,唐代有宦官啖言瑶等族。啖人国在湖广之间,他们也有洗骨葬习俗。今云南大理挖掘石墓中有数人合葬骨架,考古人员分析判定:这属于典型的洗骨后二次丧葬礼仪的结果,其时代约距今两千年前,从战国延续到东汉(见《考古》1987年第3期,张增祺《西南地区的大石墓及其族属问题》)。这说明我国西南地区自古以来也有洗骨葬习俗。 今人宋德胤在《丧葬仪观》一书中引《后汉书·东沃沮传》《通典》说,我国东北先民有洗骨葬方式,苗民壮族亦有这一习俗。可近年在河北出土的契丹墓中却不见这种习俗遗存。由此可知,洗骨葬不能判别人的族属。倘若,李白为友人洗骨葬的方式是胡人习俗的延续,以此判定李白是胡人,那么,与李白同时的郭仲翔也是胡人吗? 《新唐书·忠义·吴保安传》载,宰相郭元振将胞弟委托于吴保安,后来吴保安客死于(四川) 彭山县丞的职位上,他妻子也相继亡故。郭仲翔为吴保安戴孝“囊其骨,归葬魏州(今河南境内),庐墓三年乃去”。吴保安是睿宗时官员,郭仲翔与李白为同时人,他为吴保安洗骨归葬祖先墓田,没有人说他是胡人;李白为友人洗骨葬,却有人偏说他是胡人、契丹人,这种说法公平吗? 三、李白不是西域胡人 魏颢说李白: “眸子炯然,哆如饿虎。” 双目凹陷的大胡须李白,他的外貌与西域胡人有几分相似,我们仅能凭这一长相来判定李白是胡人吗? 李白祖籍为陇西(今甘肃) 成纪人,凉武昭王李詗之后,与李唐王朝同出一脉。李詗先祖为汉飞将军李广,李白在《赠张相镐》中说: “家本陇西人先为汉边将……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张镐是宰相,李白焉能与宰相打诳语? 李白类似胡人或西域人,这与他的先人有渊源关系。今人徐兴业先生在《中国古代史话》一书中有段精彩妙论可以解决李白貌似胡人之谜,他说:“研究李氏家族(李唐王朝姓氏) 究竟是汉人还是少数民族的血统是饶有兴趣的问题。李氏的配偶多属于少数民族,李氏却是汉人,早在北魏统一北方的初期,李家的一个远祖李初古拔已作为镇将为拓跋魏效劳……从这个家族的经历和李初古拔的名字看,可以相信:他含有鲜卑血统,而且又是鲜卑化很深的汉族地主。”这一结论是公允的。李氏王朝家族本身是汉人,但在数百年中长期屯军边塞的李姓家族却年复一年、代复一代地与当地少数民族人通婚,以致包括李白在内的整个李唐王朝的直系宗室子孙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少数民族或西域胡人的血统,这是不足以惊诧的。 唐太宗李世民出生于胡人汉人相结合的家庭,母亲独孤氏(又称窦氏),他们都是西域少数民族的后裔,这种胡汉血统的结合便产下了李世民这个混血儿,从阎立本传世《步辇图》的太宗写真像看,唐太宗李世民深目浓眉,胡髭微卷覆遮腮鬓,也可以说这是地道的西域胡人胚子,可他毕竟是汉人,又是大唐的皇帝。在李唐王朝家族中貌似胡人而见于史料记载者不少。例如: 《新唐书·巢刺王传》记载:“初,元吉生,太穆皇后恶其貌,不举(报)。”这明确告诉世人:李世民胞弟李元吉貌似胡人,比《步辇图》中的李世民还像胡人。 《新唐书·常山王传》记载:“承乾好突厥言及所服(服饰),选貌类胡者,披以羊裘,列阵习武。” 《新唐书·滕王传》记载:“孙,李涉,本名茂宗,状貌类胡(人) 而丰硕,开元十二年加银青光禄大夫,左骁卫将军。” 《旧唐书·高宗诸王子传》记载:“英王状类太宗。”这是说唐睿宗有貌同唐太宗那种类似的胡人相。 《新唐书·玄宗诸子传》谓永王瞞“貌陋甚,不能正视”。永王瞞不仅貌似胡人,又有目眇之疾。玄宗之妻弃而不养,长兄肃宗夫妇将其抚养成人。(P15-P17) 序言 序:一部别开新枝的李白研究著作 李白研究在唐诗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杜甫研究一样,向来是唐诗研究的重点。但相比之下,李白研究却远不及杜甫研究广泛深入。其中的原因,与李白扑朔迷离的身世、离奇曲折的生活经历不无关联。也正因为如此,后世学者对李白的家世和人生,对诗人的身境、心境及当时的社会环境,也不无好奇,意欲一进深山,探骊得珠。杨采华先生的《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就是这样一部充满挑战且引人入胜的著作。 杨采华先生文史功底深厚,此前出版有《屈原及其辞赋新解》等学术著作及多篇颇有见地的学术论文,深得学界好评。在《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中,杨采华先生沿袭一如既往的文风,将主要笔墨集中在对李白身世及生平研究、诗文及交往探讨,大胆地打通了文学与史学之间的壁垒,开辟了李白研究的新思路。 因为李白研究题材的特殊性,原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所以杨采华先生在研究中特别重视素材的原始性、科学性、权威性与准确性,如杨采华先生的这部书,全书引用了60余种资料,大都为李白同时人的作品,小部分为后人及今人研究之作。 诚如书名,《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不同于现今传世的作品,本着历史的、客观的研究方法,得出与今人完全不同的研究结论。如作者提出:李白家是李唐的破落户吗?李白的出生地在哪里?条支与碎叶是地名吗?李白与武则天家族有什么渊源?李白来安陆事系何年?李白离开安陆是因为妻子许夫人去世吗?李白是天宝元年秋天召入翰林院的吗?李白醉卧唐玄宗七宝床,玄宗皇帝亲手调羹相喂解酒是出于爱才吗?李白一生几回进出长安?陷害李白的人是高力士还是李林甫?杨玉环与李白有何恩怨?李白为什么被放出翰林院?李白何年被“赐金归山”?李白再次离开翰林院时年是44岁还是49岁?李白放逐归山直接回到鲁东城了吗?李白、杜甫、高适携游孟诸之野事系天宝三年吗?李白真的随李彦允来齐州紫极宫隶入道士籍吗?李白与李彦允有什么关系?李白出翰林院来襄阳的目的是什么?在襄阳李白见到了孟浩然吗?“永王事件”中的李白与高适孰对孰错…… 一连串问号,如江翻浪卷,叠叠层层,一定会吸引不少文史爱好者的目光,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学术眼光、储备与努力。在提出一系列问题之后,作者都以文史兼顾的方法进行了新的探索,其所得或许为一家之言,但至少可以为人们在李白研究中提供更多的思路。 对于唐代文史研究,我知之甚少,但有感于杨采华先生近20载缜密研究,细心考证的经历,更有感于他对于学术的深情与执着,特为之序。 湖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刘玉堂 甲午年春谨撰于东湖之滨 后记 后记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我这部《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的书稿已封笔4年多了,若从动笔时算起,至今已经历了18个春秋。岁月不饶人啊!从黑发写到白发,真可谓耗费时日之久也。 1994年,拙作《屈原及其辞赋新解》一书问世后,我除日常工作外,就闲下来了。1996年,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企业职工每人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于是,在拟定的100部好书中,我挑选了《李白诗词精选》这类的诗文来研读。那时候我常想:前人的知识哺育了我们,今天,我们又拿什么去哺育后人?我们来到人世间不是为了更多地索取财富,而是要用更多的知识积累来为后人付出。 出于我从小对诗词的爱好和对李白的尊崇,对李白扑朔迷离身世说的好奇以及对学术界某些人和某些报刊“尊杜抑李”思想偏执的反感,我也参与了时下有关“李杜”研究的学术论争。我十分明白,要研究一位历史文化名人,首先必须要了解这位历史名人生存的那个时代以及那个时代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闳读李白及其友人的作品,我逐渐地了解了大唐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繁荣,以及“安史之乱”给大唐盛世带来的无穷灾难。 于是,我尽量地取用第一手资料,仔细地研读李白的作品以及他较为密切的友人记载中的相关信息,尽量地还原一个较为真实可信的李白。于是,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我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先后借阅和购买了五六十种历史书籍,以及现代研究李白的一些相关诗文论集,以供思考论证。前后数易其稿,终于在2010年底将这部作品画上了句号,对李白的生平和著作得出了与前人或今人不同的结论。 当然,我的观点可能有些离奇,也不能为所有的研学者所认同接受。但是,我坚信:随着对李白问题研究的深入,对李白诗词歌赋中的自我“泄密”的解码,总有一天,当读者和专家较全面地看完这本书后,就会有个全新的、公允的评介。 对于本书的出版,我要感激湖北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玉-堂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省社科院楚史所所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张硕先生为本书作诚恳指导,感谢湖北诗词学会副会长、湖北老年人大学鹰台诗社社长、原湖北省科协副厅长向进青同志的热情支持。 在这本书的长期写作过程中,我要感谢妻子周金茹在家庭经济十分拮据的条件下对我的支持、女儿杨啸在我用电脑写作中的支持。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联系北京相关出版社出版拙作的过程中,堂弟松华、佑华为我出书一事放下日常工作,提供车辆往返接送和奔走。 杨采华 2015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