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穿越世纪的光(周有光画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本周有光画传编委会编著的《穿越世纪的光(周有光画传)》描述了周有光的主要生平,引用了他本人的部分回忆文字,并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反映时代背景或生活场景的图片。希望读者能借此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周有光,了解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了解他思想的历史成因,并从中窥见百余年来近代中国的全貌。

内容推荐

周有光是我国著名的金融学家和语言学家。周有光画传编委会编著的《穿越世纪的光(周有光画传)》这部画传侧重历史性,通过广阔的视角,以二百余幅老照片,展现了周老一生丰富的经历,还原了他生活于其中的时代背景,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晚年周有光为何会持续地关注、探索和思考文化和文明演进等“大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读者可以通过周老的人生故事,窥见一代知识人的思索和成长,从而窥见中国近代社会的整体面貌。

目录

出版说明

世纪风雨

风华正茂

中西合璧

战争阴影

归去来兮

宠辱不惊

安常处顺

至亲挚爱

君子之交

生如春花

编者后记

鸣谢

附录

 常州周家世系简表

 周有光年表简编

 周有光主要著作一览

试读章节

19世纪后期,西方先进国家经历了一系列科学和思想革命之后,先后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伴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中国——一个失去了古典辉煌的国家再次出现在世界各国的视野中。世纪交替,英国、德国、法国和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欧洲正经历着由量子物理学带来的最令人兴奋但也是最严峻的知识冒险;马克思主义极具鼓动人心力量的理论种子,飘落到了俄国这个处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字路口的半东方国家。两次鸦片战争虽然已经结束,炽烈的烟火却仍在熏燎着受伤的中国人迷茫的眼睛:这个以出产丝绸和瓷器闻名的国家,虽然被迫打开了深闭固拒的国门,但了解西方世界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传递给普通中国人的,更多的是深深的羞辱感。

1901年9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条约》签订(参见图1-1,1-2),列强对世界的争夺尚未结束,新的世纪在无序和难以预测的变化中展开。

1906年1月13日,江苏常州的青果巷有些破旧的礼和堂内(参见图1-3,1-4),迎来了一个被家族期待许久的男孩,取名周福耀。福耀出生时母亲徐雯已经生了五个女儿,存活三个。上小学时,父亲周葆贻嫌福耀这个名字俗气,把“福”去掉,变成单名“耀”。周耀比末代清帝溥仪早一个月来到人世——此时的清朝已经摇摇欲坠。

青果巷是常州南市河北侧的一条长约千米、东西向的古老小街,与运河毗邻(下图,参见1-5)。清末民初,青果巷(10页图)一直是中上阶层居住的地方,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些有影响的家族和人物曾经在这里居住,如盛宣怀、刘国钧、赵元任、瞿秋白等等。

周有光的曾祖父周赞襄早年做官,后来辞官从商,开办了纺织厂,积累了一些钱财。太平天国战乱,周赞襄组织乡团护城,城破殉节。后来清政府念他有功,封为“世袭云骑尉”,每年有俸禄,辛亥革命之后停止。周有光祖父周逢吉不善于理财,至其父周葆贻一代,家庭经济状况开始窘迫。周葆贻(左上图)当过常州女子师范学校教员,办过国学馆。周有光的母亲徐雯(左图)出生在宜兴一个富裕家庭,性格外柔内刚。周有光出生的前一年,父亲娶张氏为妾,但这个人口众多的家庭,在表面的铺张下已经出现某种裂痕。这年的农历年底,即1906年1月13日,徐雯生育了她第六个孩子周有光,除了早天的两个女孩外,周有光已经有了三个姐姐。

童年时期周有光生活在一个以女性为主的大家庭中,女性在培养耐心和细致方面可能对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大概三岁开始,常常跟祖母在一起。我的祖母住在河旁边的房子,大玻璃窗,有月亮的时候特别好。祖母教我念唐诗。祖母娘家是一个大家,在女孩子时受很高的教育,那时候没有新式学校,她在妇女中是了不起的,打官司她拿起笔来能写状子,很有学问……

我的母亲对我影响大。母亲是读老书的,没有进过新学校,她的文笔不行,我的祖母的文笔很好。祖母是高级知识分子,母亲是普通知识分子,她看书没有问题,可是写文章不行。我的母亲性格温和,向来不生气,她常说一句古话:“船到桥头自然直。”不要着急,着急也没有用处。她经过那么多困难,到九十六岁去世,头发黑的,耳朵不聋,眼睛也不花。

《我的人生故事》。周有光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9月第1版

虽然家庭经济不如以前,但还是提供了当时只有极少数家庭才有的先进的、中西结合的教育方式。这使得生性沉静的周有光享受到童年的快乐,他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兴致盎然:

上小学之前,我们家请了中文、英文、舞蹈老师,教我的姐姐们。哦年纪太小,没有条件上她们的课。我就去偷看,家里买了一架风琴,一位女老师教姐姐们唱歌跳舞,一位年轻的男老师教英文,一位老先生教中文。

《我的人生故事》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参见图1-6,1-7)次年,民国成立,清朝覆灭,溥仪退位。(参见图1-8,1-9)这一年周有光进入育志小学读书。这所学校创办于光绪年问,校址由旧庙改建,后来迁到青果巷东口的县城隍庙内,校内还存有老戏楼。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它发生在欧洲,但很快波及世界其他国家。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爆发,继而又出现“十月革命”。这些大事件对未来的中国将产生重大影响。(参见图1-10,1-11)

“一战”爆发之后,中国开始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第一个短暂的黄金时期,国家正缓慢而艰难地试图向现代社会转型。这期间,周有光顺利地读完了小学,成绩好还跳了一级。在他读小学期间,母亲生下了她最后的一个孩子,又是一个女儿。P8-12

序言

1906年1月13日(农历乙巳年十二月十九日),周有光生于江苏常州青果巷礼和堂。他是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也是接受“五四”精神熏陶、健存至今最年长的文化大家。

周有光先后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学习经济学、语言学,并曾留学日本。日本全面侵华后,周有光随国民政府转移至重庆,历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部农本局重庆办事处副主任。1941年,调至新华银行任职,抗战胜利后被派驻美国工作。

1949年,周有光由香港回到上海,先后于新华银行、人民银行任职,并于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学院讲授经济学。1951年调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拼音化研究室主任,参与拟订了《汉语拼音方案》。“文革”期间,周有光被下放宁夏。1991年,85岁的周有光离开语言文字学研究岗位,正式离休。

111岁的周有光,50岁前是金融学家和经济学教授,85岁前是语言文字学家,85岁至今是关注时代变化和历史演进问题的文化学家。

离休之后,周有光以独特的视角,对人类文明进程和中外历史进行了深层次的审视。他认为,在全球化时代,“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周有光晚年系统、缜密的文化学、历史学探索,在知识界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他的文章具有超然的气度、开阔的眼光,而且语言洗练、浅显、风趣。

这本《周有光画传》描述了周有光的主要生平,引用了他本人的部分回忆文字,并选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反映时代背景或生活场景的图片。希望读者能借此在短时间内熟悉、了解周有光,了解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了解他思想的历史成因,并从中窥见百余年来近代中国的全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4: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