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台上的爱与守望
重生之路,犹如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要历经数重磨难才能到达。一路跋山涉水,险情横生,不仅要靠个人强有力意志的支撑,还要靠家人、朋友爱的激励。
舱内的病人在痛苦、在忍受、在煎熬,与他们一同辛苦、痛苦的是舱外陪伴的家人。
每天早、中、晚送餐时间,是寂静的14楼最热闹的时刻。病人家属们一个个手提饭盒,送到指定地方后,就直接来到舱外探视,构成了一道最美丽的风景。
他们进不了舱照顾病人,每天只能通过探视电话,隔着玻璃窗,说句话,看一眼。如果病人情况不好,也只能在外干着急。每位家属的眼神中,都透露着担忧、心疼及期盼。
在舱内手机是不可以带进的,以致我与外界隔离了,无法获知一些信息。送餐探视的时刻,成了我最开心的时刻。可以和家人聊聊天,说说笑,掌握下外面的情况,让单调的舱内生活丰盈起来。
躺在舱里,每天看着家属们来来往往经过,心情也是异常复杂。送餐的家属中间,有的很年轻,也就二十来岁,有的看上去有七八十岁了。有的是姐姐照顾弟弟,有的是妻子照顾老公,有的是妈妈照顾儿女,组合不同,关爱之情却是一样的深厚。
无论年轻人还是长辈,大家的爱是一致的,每天都风雨无阻地定时来送餐,守望着舱内的家人早日康复。
有一位老爷爷是我的一位病友朱叔的爸爸,他有八十多岁了,每天送餐时都比别人稍晚一点,拎着饭盒缓缓地独步前行。从朱叔化疗时起,他的父母就一直在医院旁边租房做饭照顾儿子。有一回听朱叔说,他父亲其实身体也有很多毛病,可没办法,家里实在没人来照顾。
一个个移植舱的窗台成了爱的守望台,也成了家属们互相交流的阵地。在探视期间,家属们喜欢凑在一起聊聊天,互相鼓励鼓励。走廊里每天送餐的家属们很快相熟起来。
病人情况好时,家属们脸上充满了喜悦与兴奋;当病人情况不妙时,让家属们委实发愁、哀叹、着急。
记得移植回输后十天了,我的细胞还没有升起来。而与我同一天进舱的阿毅已经升起来了,妻子和妈妈听闻后很是焦急,从她们的眼神里我看到了一抹疑虑与惶恐。妻子甚至一度怀疑,“是不是女性细胞供男性病人比男性细胞供男性病人弱些?”(我的供者是二姐,阿毅的供者是他的父亲。)
我觉得这个不一定有理论根据,但是那种焦急期盼的心情,却是每一位家属共有的。
让家属同样牵挂不已的是每天做什么饭菜。很多病人在经过大化疗后胃口多半不好,甚至出现呕吐、恶心、腹泻等反应,怎么提供科学、合理的洁净饮食,提高病人的抵抗力,让家属们费尽心思。哪怕只是煮粥,也要充分考虑营养搭配。他们和我们病人一样,经受着身心考验。
舱外窗台上还有一处风景非常独特,也许有些人并没有注意。
每个舱位的窗台上,都有家属们摆放的苹果、桔子以及利是,意思是希望病人能平平安安,大吉大利,移植顺利吧。
而我的窗台上最为独特,除了上面摆放的那些心愿物外,二姐从我入舱那时起,就特意摆放了一盘绿绿的富贵竹。这是整个14楼所有舱位窗台上的唯一一抹绿色,其他人路过我的窗台,总是会回头瞧上一眼。
富贵竹又叫万年竹、开运竹、富贵塔等,它疏挺高洁,茎叶纤秀,柔美优雅,姿态潇洒,富有竹韵,象征着“花开富贵、竹报平安、大吉大利、富贵一生”,名字也是因此而出。
那也是我在舱内看到的最美丽的绿色。二姐说:“一定会平平安安的,你看你移植的日子是10月13、14日,意思就是一生一世都十全十美了。”
虽然我知道这是一句安慰和愿望,可心里充满欣喜和快乐。
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窗外亲人们每天的陪护与守望,没有他们透过隔离窗传进来的满满大爱,病人们的精神世界会是多么的荒芜啊。
爱的力量,有时远强于药物的治疗,它始终是重生路上不可或缺的牵引机和助推器。
P115-117
分享阿福人生最后的功课,见证生命的漫长与短促,体验向死而生的艰辛历程,让所有人都能从这本病中手记感悟属于自己的力量
—— 杨锦麟
感谢有你,阿福的这本书众筹成功了!从疑虑到坚定,到所有朋友的鼓励和支持,到最后的成功,这一切让我们相信,只要像阿福那样,心中有爱、有热、有梦想,生死并非绝境,窘困也将不复潦倒,因为你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世界始终与你并肩齐行。
—— 原始森林众筹CEO 马雷鸣
明白了死,才算懂得了活
在我并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吃过苦,历过难,可所有的苦难都不及这一次因白血病而带来的生死观测试。
说实话,以前还真没怎么思考过生死问题,也正因思想上缺乏足够的准备,以致灾难来临的那一刻,内心是那么的痛苦与黑暗,仿佛就等待着死神的审判。
没有人不怕死,即便是超脱主义者,但每个人面对死亡的态度决定了他是稀里糊涂地离去,还是从容不迫地面对。
人生,就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单行线,她就像时光一样,永远头也不回地往前奔跑,直到生命的终结,年华的远去。
死是我们必然的归宿,而生,只不过是我们走向死亡的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这个过程,既可怕,又不可怕。谁都绕不开,躲不过。
在回望自己向死神借道的坎坷经历,我忽然觉得,只有明白了死,才算懂得了活,更珍惜每一天的时光。
(一)
骨髓移植后半年左右的时间,我都是在广州南方医院边上的出租屋里度过的。父母从老家过来,在那儿和我一起生活。
血象逐渐恢复正常,每一次的检查都逐渐向好,这让家人的心稍安定了些。
陪伴,是最好的护理。自从上高中以后,就从来没有和父母处在一起这么长时间,这让我很享受,也很感动。可能,这也加速了我的康复。
和父母每天有不少时间闲聊,这是很惬意的事。话题自然少不了我这一路的抗争经历。这段经历苦不堪言,百般滋味。
患白血病那年,我34岁,本应年富力强,充满活力,却没承想毫无防备地掉进了人生的陷阱中。
当医生确诊我为急性(双克隆型)白血病(高危)时,我几乎就以为离死神握手的时间不远了。
这一年多,也许是我人生中最无助、焦灼、纠结、脆弱、困顿的日子。在无力的那一刻,我一度想到了放弃,不愿自己成为家人的累赘。
可是,越是困难至极之时,越有如潮涌般的爱向我袭来,亲朋好友的爱一波接着一波,将我从那个深深的浪底托了起来,直至送到了安全的岸边。 我从来没想到,爱,竟然有这么大的力量,可以唤醒一个人,甚至可以拯救一个濒临死亡的人。
因为爱的温暖,我决定放手一搏,与死神展开生死较量,重燃对生的信心。
托尔斯泰曾说: “人们活着完全是靠爱。谁生活在爱中,谁的生活里就有上帝,谁心中就有上帝,因为上帝就是爱。”我现在比以前更加理解这句话的真意了。
为爱而活,让我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所往。这恐怕是我患病后的最重要收获之一吧。
(二)
患过重疾的人,最能体会什么叫做人生如海上波浪,起伏不定。幸运的人,能拼尽全力游回岸上。不幸的人,可能瞬间就被一个巨浪掀翻,永沉大海。
现实就是这么的残酷与无情。谁也无法预料和阻挡,该来的总会来。
这一年多的治疗之路,虽然是苦涩的,但也是我反思最多、收获最丰、心境最宽、顿悟最多的阶段。
以前,忙于工作,为生计奔波,甚至丢失了自己。说自己是一台没有太多感情的机器也不为过。在灾难面前,我此前所有的生活方式即刻终止了,进入了停滞时间,反思时刻,煎熬时段。
化疗、放疗、移植,防感染、抗排斥、升免疫,说脱胎换骨恐怕谈不上,但说身体上剥了一层皮一点也不为过。
那段时间,陪伴我的是那些无法入眠的暗夜,那些从不在人前掉的眼泪,那些伤神苦心的煎熬,那些一眼看不到头的愁苦,那些倾泻在笔端挣扎的文字。
小时候生长在农村,干过很多农活,我从小就不怕苦。生病带来的苦是暂时的,就像老子说的那样,“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没有什么是长久不变的,苦也一样。它反而成了强我身体、壮我筋骨的良方,帮助我补充了缺钙的心理残疾。 从此,我不再恐惧与忧伤,不再害怕与畏惧,不再犹豫与徘徊。拾起了坚持、乐观、自信的大旗,勇敢地往前闯。
疗养,是一个全方位的事情,不是说吃药就是疗养,其实,放松身心的一切事都可以是很好的疗养,比如,看书、听音乐、写自己喜欢的东西、散步等等,把握一个度就可以。
可能是这段经历太刻骨、太难忘,身边的朋友、同事都劝我有精力时写写所思、所感、所悟,并给我买了一堆励志的书,像李开复的《向死而生》凌志军的《重生手记》等。还鼓励我,以后有条件自己也出本书,给这段经历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总结。
我的研究生老师许清茂、马永强、赵振祥等老师自始至终关爱有加。他们的鼓励让我有了勇气,拿起了久没紧握的笔头。说来也许你不信,前面写的很多文章,都是我在住院时,用手机一字一字敲出来的。
以前,都是在写别人,这一次,我要好好地写写自己。当然,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展示深重的苦难,揭示困惑的人生,而是发现一个不曾寻觅的自己,并期待能为同处苦难折磨中的同患们带去一点正能量,重燃生活的希望。
(四)
身边的战友,仍在不断地离去,这是无法改变的命运。当一切都平静下来时,那一段往事反而成了美好的回忆。 我突然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就是人的潜力真的是不可限量的。不向前走,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有多强大。不处黑暗的枯井,你永远不知道自己朝向阳光的本能。
也许,只需要坚持一小下,你终会登上成功的顶峰,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光。走过的才是磨灭不掉的人生。
俗话常蜕,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大课题。曾经,我一度将这四个词区分开来看待,认为这是人生的四个阶段和过程。事实上,它们并不相互孤立,而是随时可以转化、相互交融的。也就是说并不一定老了才生病,继而才会死,兴许还没到老因为某种疾病人就死了。
因此,人生变幻莫测,谁都不知道馅饼与横祸什么时候会砸到头上,谁都只能见招拆招、逢山开路、遇河架桥。
明白了死亡,我更加懂得了活着的美好。这一生,不求华丽逆袭,只为活得更好,让每一天过得有趣有爱。
抑或是心境的变化和受环境的影响,在休养的日子里,我和妻子经常念叨那些战友、医生、护士以及为我们传福送爱的朋友们。
没有他们的陪伴、鼓励和帮助,我们万万无法渡过那些难关。我时常在内心感谢他们,也经常拿着妻子整理的那份爱心记录,反复地看着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还有一长串陌生的名字。有些人我们素未谋面,却从大老远跑来为我打气鼓劲。 这种爱,感天动地,驱魔降妖。 当然,我更要感谢那些给予我诊断、治疗、护理的所有医生护士,有刘启发教授、孙竞教授、张钰副教授、范志平医生、柴燕燕护士长、赵洁护士长以及戴敏、许娜、王治香、周璇、刘蕾、邱石球等医生,以及南方医院13楼血液科病房、14楼血液科移植病房的护士们,是他们用精湛的医技、细心的照料、崇高的德行将我逐步引向正常的生活轨道。
上苍将我抛进了漫无边际的沙漠中,本以为此生将了,可忽然发现,不远处上苍还送了一只瘦骆驼。我感谢上苍给予我的这段经历,让我修炼了自己,认清了自我,明白了所往。经历了生死观测试后,我更加明白生命的真谛,懂得生活的美好,知道执爱的意义。
明天,我们终将离去。所以,珍惜身边的所有,珍惜每一天的时光,爱家人、爱朋友、爱你所爱,活好每天,不负光阴,直到终老。
是为后记。
阿福的灵魂重21克
杨锦麟
我与肖隆福素昧平生,第一次听到肖隆福的名字,是在2016年8月28日。
肖隆福的友人马雷鸣专程从东莞赶到广州,陪我到广州大剧院参加“拙见”2016年度盛典的路上,他特别和我分享了肖隆福的故事,一位曾经的新闻从业人员,和万千白血病患者一样,最终扛不住病魔的侵扰,而离开人世,这样的结局令人感伤。
肖隆福,1981年生人,安徽芜湖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完成了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只身南下到广东打拼。生病之前,他是东莞某政府部门的公务员;再之前,则是东莞日报社首席记者,也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一个可爱的孩子,人生征程,风华正茂,可惜的是天妒英才,染上了不治之症,英年早逝,足以惋惜。
得知肖隆福也是厦门大学校友,200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新闻传播系之后,我曾与厦大广东校友会理事长单明联系,希望能通过校友会渠道,给肖隆福的家人一点力所能及的慰问,得知东莞的厦大校友在肖隆福患病期间及后事处理上助力甚多,单明也表示过广东校友会及厦大校友总会都愿意为了却肖隆福生前的心愿热心奔走,我们对人间道义、校友情谊感铭肺腑。
我也和曾经与肖隆福共事过的媒体朋友联系过,希望他们都能为肖隆福这本遗作的出版做一点事,马雷鸣告诉我,大家都对肖隆福遗作的出版不遗余力,这也是很令人欣慰的事。
肖隆福2015年患病,2016年病逝,在与病魔做顽强搏斗过程中,他用自己的一支笔,以客观真实的笔触记录了自己身患白血病的亲历体验。他的出发点很单纯,就是希望世人能真正了解白血病这样的绝症,并把自己乐观豁达对待生命的精神做一次有意义的传播,并把这样一次记录定名为《人生最后的功课》。
人对生命的态度无非有两种:一是向死而生,一是向生而死。
人总有一死,死是每个人的终局,任何人都逃避不了生命规律的宿命安排。我们过往总是用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定义每个人死亡的意义。其实,用更具有哲学意义的视野来看待生死,应该还会有更多元、多样的解读。
肖隆福患病之后,并没有因此而沮丧、消沉或精神意志崩溃,也没有悲观绝望。尽管我相信他在离开人世间时,一定对自己无法和妻子一起抚养孩子长大成人而感到歉疚,但我对其以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病魔,并用自己的笔记录了患病治疗的过程,以求能给后人留下一份病患者的个人记录的行为深深感动。厦门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在肖隆福的身上,恰恰也得到了最贴切的体现。以“自强不息”的精神面对病魔,并与不治之症做顽强的抗争,所有的努力不懈,所追求和践行的,不正是“至善”的境界吗?
我们无法对肖隆福的不幸离世以及他留下《人生最后的功课》做更多泛道德的价值认定,你也无法对《人生最后的功课》给予精准的评判,但在“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间,势必还有很宽广的一个场域。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他们彼此对生死的认知不同,尤其是看待死的意义和定义也不尽相同。我以为,对于多数人来说,无论生,抑或死,其实最吻合需求的,无非是灵魂的重量。
灵魂是有重量的,据说它只有21克。
每个人灵魂的重量都是21克,在灵魂重量面前,人人平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但实际上的灵魂重量,都是一样的。
肖隆福的生命显得短暂,人生很多的精彩,很多的煎熬,很多的喜悦,很多的收获——他都来不及去面对,去感受,但他的灵魂重量同样是21克。他21克的灵魂,在生命最后时刻,给我们留下了一本《人生最后的功课》,你能说他活得没有意义吗?
阿福的灵魂重21克,你如果愿意的话,挤出一点时间,坐下来,静静地与阿福一起分享他《人生最后的功课》,你应该对生命的漫长与短促,对究竟是向死而生,还是向生而死,对灵魂的21克,会有远远超乎21克的生命感悟。
是为序。
肖隆福著的《人生最后的功课》讲述了:当生命遭遇不幸时,我们该如何面对?面对病魔和心魔的双重围剿,阿福如何度过与白血病抗争的日子?一个年轻生命,在生死的边缘,用生命写下的病中手记。
在妻子女儿的陪伴,战友同事的鼓励中,阿福放下了生死,沉淀了浮躁,远离了执着,剥离了伪装……以一个普通的病人,曾经的媒体人,丈夫、儿子和爸爸的身份,道出了自己单纯的生命体悟。他记录下自己的治疗历程,努力收集了病友和读者朋友普遍关心的问题,他最后的功课是让更多的人能更好的活着。
拥有疗愈他人内心、激励他人的力量的阿福,是在“痛苦”这片土壤上开出的花,他坚信自己的所作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在你经历过的所有不幸中,阿福的经历,都是在告诉你,生命可以更坚强。
肖隆福著的《人生最后的功课》是一位记者用客观真实的笔调记录他身患白血病后的亲历体验,在人生最后的岁月里,他用区别于世俗日常的眼光去记录世界,详细讲解患病的每一个细节,期望后来人能够真正的了解白血病这种所谓的绝症,是一部充满乐观精神的实用之书。当生命遭遇不幸时,我们该如何面对?面对病魔和心魔的双重围剿,作者和他的病友们如何度过与白血病抗争的日子?站在生死边缘,轻轻的敲击键盘记录下自己的治疗历程,他努力收集了很多病友及所有读者朋友普遍关心的问题,访谈了南方医院血液科的权威专家,希望能为同患们解疑释惑,也希望用自己的例子带给大家哪怕一丁点儿的正能量。35岁的肖隆福,农村走出来的80后青年才子,东莞媒体圈的首席记者,《东莞日报》最出名的时政记者,亲朋好友眼中的好丈夫,好儿子,好爸爸……他就这样一边微笑对抗病痛,一边继续着他记者的本职。拥有疗愈他人内心、激励他人的力量的阿福,是在“痛苦”这片土壤上开出的花,他坚信自己的所作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在你经历过的所有不幸中,我的经历,都是在告诉你,生命可以更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