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了企业创新的思路和华为发展中的疑虑,《华为创新(精)》就是从由此为切入点,为读者揭示蒸蒸日上的华为是如何凭借创新驱动力,成为行业翘楚。
国内首部从企业创新角度解读华为的著作。
在双创背景下,不少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而华为就是实体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好案例。
作者周留征曾在华为工作多年,对华为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思路有着自己的见解,2015年作者曾经出版专著《华为哲学》,市场反应热烈。
知名创新创业导师、美国总统奖获得者祝效国博士倾情作序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华为创新(精) |
分类 | |
作者 | 周留征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了企业创新的思路和华为发展中的疑虑,《华为创新(精)》就是从由此为切入点,为读者揭示蒸蒸日上的华为是如何凭借创新驱动力,成为行业翘楚。 国内首部从企业创新角度解读华为的著作。 在双创背景下,不少企业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迷茫,而华为就是实体企业践行创新驱动发展的好案例。 作者周留征曾在华为工作多年,对华为的政策制定和发展思路有着自己的见解,2015年作者曾经出版专著《华为哲学》,市场反应热烈。 知名创新创业导师、美国总统奖获得者祝效国博士倾情作序推荐。 内容推荐 华为公司的发展史,是一部融合了华为创新的理念与逻辑、光荣与梦想、经验与教训、故事与传奇的“炼狱史”。在华为的创新体系中,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是华为创新的思想之魂,“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是华为创新的动力之源,全体奋斗者是华为创新的成功之本。 《华为创新(精)》作者周留征从多个角度为读者描绘出华为的创新逻辑和创新方法,并用独特的视角、翔实的资料展现华为是如何凭借不断的创新和不懈的努力,在自己的“主航道”上成为行业领头羊的。 目录 推荐序 前言 自序 引子 ICT门槛那么高,华为何以能在全球领跑? 当我们谈论创新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第一章 华为的创新逻辑:活下去才是硬道理 “太极与八卦”:华为的创新图谱与“八宗最” “18年没有一项原创性的产品发明”背后 “研发失败我就跳楼” “客户才是衣食父母” “自主研发“与“自主创新” “不要妄谈颠覆性”“拥抱颠覆”“被颠覆” 第二章 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 以奋斗者为本:洞悉复杂人性特质 自我批判:超越个人认知局限 创新需要冒险,不创新是最大的风险 坚持主航道创新,四面八方喊创新就是葬歌 “统一的哲学是创新的基石” 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已经到来 第三章 让理想照耀组织 牛皮还是要吹的,万一实现了呢? “在这里工作,不需要拍马屁、拉关系” “靠机制是华为保持不断创新的秘诀” “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与“激活组织” “轮值CEO制度”是不是一种创举? 成为领跑者为何还感到“前途茫茫”? 第四章 做成功的技术商人 “无知”“幼稚”和“孤注一掷” 研发20年浪费1000亿元? 让工程师成为技术商人 “压强原则”与“开放合作” 板凳要坐十年冷 创新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第五章 中西合璧,管理其实无秘籍 作为管理大纲的《华为基本法》 花了28年时间向西方学管理 从“僵化、优化、固化”到“简化” “狼狈计划”与“眼镜蛇组织” 管理上的灰色是生命之树 “先学会管理世界,再学会管理公司” 第六章 聚焦商业成功,持续创造价值 “对客户需求有宗教般的信仰和敬畏” 从“一五一工程”到“工匠精神” “利益共同体”与“黑寡妇” “没有好的服务网络就会垮下来” 不开放就是死亡 让桃子树上结出西瓜 第七章 激发人才,释放能量 “知本主义”与“集体奋斗” 华为唯一可以依存的是人 如何把秀才塑造成战士? 管好干部分好钱 创新能否摆脱对人才的依赖? 炸开金字塔尖吸取宇宙能量 第八章 开放包容的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洋葱头”文化是怎样炼成的? “傻”“阿甘”与“芭蕾脚”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要宽容“歪瓜裂枣”的奇思异想 一杯咖啡中的罗马广场 “上甘岭”就在心中 结语 创新永无止境 得而复失的全球创新百强榜 从“新常态”到“创新常态”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ICT门槛那么高,华为何以能在全球领跑? 2016年春夏之交,一向刻意低调,经常以“傻”作为标签的华为公司,忽然用一种让大多数关注者意想不到的方式令业界“大跌眼镜”。 先来看三条很有意思的新闻: 其一: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公布的许可备案登记信息,2015年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769件,苹果公司向华为许可专利98件。 其二:华为公司宣布,在美国和中国提起对三星公司的知识产权诉讼,要求三星公司就其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对华为进行赔偿。 其三: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在香港的一个科技展会上表示,华为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超越三星和苹果,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厂商。 第一条新闻意味着华为开始向美国最值钱的高科技企业苹果公司收取专利许可使用费。第二条新闻意味着华为开始向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发起知识产权诉讼。第三条新闻近乎于华为向业界最强对手的公开宣战。 这三条新闻折射出的信息相当不平常。 如果把企业界比作江湖,专利许可使用费也可以视为一种“保护费”。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江湖武林中,谁才有资格向别人收取“保护费”呢?只有武林盟主或者江湖霸主!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年来我们听的最多,议论的也最多的此类新闻要么是国外公司向中国公司收取专利费,要么是国外公司对中国公司发起专利讼诉。没办法,谁让中国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列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呢?落后就会被动,落后就会挨打,落后就要夹着脑袋过日子。2003年美国科技巨头思科对华为发起的跨国诉讼,最后虽然双方以和解告终,但是却有效阻击了华为进军美国市场的步伐。 正因为如此,当华为公司在知识产权领域先是收取美国苹果的“保护费”,接着又剑挑韩国三星,同时向世界智能手机排行榜上的老大和老二发起挑战的时候,整个世界通信领域都不禁有些“大跌眼镜”:在众人眼里一直疯痴憨傻、沉默不语的“靖哥哥”,何时练成了名震天下、威力巨大的“降龙十八掌”? 其实,这家成立于1987年的中国民营科技公司于2013年已经超越瑞典爱立信公司,坐上了世界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头把交椅,目前在全球已有241家子公司,业务覆盖世界上170个国家,以无可争辩的骄人业绩成为全球ICT(信息和通信技术)领域的领跑者。 简单来说,ICT是以IT(信息技术)和CT(通信技术)技术的充分融合来支撑信息社会发展的通信方式,不仅代表了当今世界信息通信技术的最高水平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目前全球专利申请增幅最快和申请最多的领域。我们现在所津津乐道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以及“工业4。0”和“智能制造”等国家战略其实都和ICT密不可分。 早在2000年,八国集团发表的《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中就认识到拥有信息技术和缺乏信息技术的国家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已经成为严重的国际问题,因此强调“信息通信技术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最强有力动力之一,并将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毫不夸张地说,ICT行业是全球技术最密集、竞争最激烈、发展最快、门槛最高的领域之一。成立不足30年,又有很多“先天不足”的中国民营企业华为,何以竟然成为全世界的领跑者? 答案或许就在下面的这组数据里面: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6年3月发布的公报,2015年华为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在全球企业界连续两年高居榜首。截至2015年年底,华为在全世界范围内累计获得授权专利50 377件。 同期华为发布的年报则显示,2015年华为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无线通信标准的研发投入为596亿元人民币(约92亿美元),占销售收入的15%,比过去占销售收入的10%的比例有了大幅度提高。 在过去的十年间,华为在技术研发上共计投入达到2400亿元人民币。持续在技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上加大投入,使华为在ICT热点前沿领域取得了领先地位,拥有了很多现代人暂时还无法理解的所谓“黑科技”。在人工智能、未来数据中心、5G技术、电池极速充电技术等众多领域,华为已经当之无愧地成为行业的领跑者。 华为,一个出身一穷二白的青年后生,短短30年竟然能够称雄于世界信息通信江湖,确确实实印证了那句中国古语:“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震惊之余,众人纷纷揣测:华为莫不是得到了什么“武林秘籍”? P2-4 序言 创立不足30年的华为,为何能超越爱立信摘取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桂冠? 在国家最高领导人面前,任正非为何能代表中国企业汇报华为的创新经验? 曾经毫不起眼的代理商,如何一步一步从追随者成功逆袭为行业的领头羊? 其实,华为所有问题的答案,都浓缩在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中;华为所有成功的奥秘,都离不开长期坚守的创新逻辑。任正非今日人生的辉煌,都来自于一个突破,那就是对人性的洞悉。华为无尽的创新动力,都来自于一个信念,那就是顽强地活下去。 华为公司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融合了华为创新的理念与逻辑、光荣与梦想、经验与教训、故事与传奇的“炼狱史”。在华为的创新体系中,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是华为创新的思想之魂,“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价值观是华为创新的动力之源,全体奋斗者是华为创新的成功之本。在任正非的企业家精神引领下,基于对客户和员工的深刻理解,华为在理论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人才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等各个方面不断解放思想、打破界限、开拓进取、稳中求变、居安思危、自我批判,在长期的企业创新中形成了具有华为特色的理论图谱和实践路径,为华为30年来的高速增长插上了强有力的翅膀,推动华为在历尽沧桑、饱经苦难之后终于迎来事业辉煌。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整体减速进入“新常态”,实体经济低迷,企业举步维艰。残酷的事实再次证明,经济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国家命运所系,也是企业命运所系。危急关头,国家适时启动“创新驱动战略”,并在G20峰会上提出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大力推动中国经济进入“创新常态”。作为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成功标杆和创新典范,华为创新30年的理论与实践故事,将助力中国企业揭开创新的神秘面纱,开启充满希望的漫漫创新之旅。 后记 得而复失的全球创新百强榜 2016年8月30日,新华社公布了一项全球6万多人参加的调查结果。对“你印象最深的中国企业是?”这个问题,61%的外国网友给出的答案是华为。原来,在国外竟然有很多人是通过华为产品才了解中国的。 2016年7月发布的《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华为公司由上一年度的228位上升至129位。在由全国工商联主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工商总局支持的2016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全球ICT行业的领跑者华为以3590.09亿元人民币的营收总额排名第一。 2016年3月,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商业杂志之一,而且也是全球三大财经商业媒体之一的《快公司》杂志评选出“全球最佳创新公司TOP50”,华为位居第13位。 不过,在2016年5月由汤森路透评选出的《2015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单里,中国内地无一入围。而在上一年度,华为是唯一一家入选的中国内地公司。 在全球创新企业百强榜上得而复失,不仅说明全球企业在创新方面竞争异常激烈,而且也说明华为的创新之路依然还很漫长。 华为的创新之路,正如华为“芭蕾脚”的广告语:痛并快乐着。不过,对于一家备受瞩目、前途无限的中国高科技企业来说,再多动听的赞美也不如一句逆耳的诤言。只有直面自我、勇于剖析,才能创新超越。因此,华为一直坚持自我批判精神。 简而言之,华为目前的主要问题或许在于:强大之中有局限,辉煌之后有隐忧。如果企业如人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对于一个生命力真正强大的企业来说,最强大的创新动力应该来自勇于大胆地设想未来可能存在的几种死法,甚至包括哪一种死法是最难看的。任正非说过:“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设想失败的可能其实是为了寻找创新的机会,也是为了找到危急时刻逃生的法门。 首先,技术创新的局限。经过长达近30年的长途跋涉,ICT领域的追随者华为终于成为领跑者,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实现成功逆袭。可以说,目前的华为不仅是其创立以来的最鼎盛时期,也处于最强大的状态。自从2013年超越爱立信以来,华为现在上升的势头依然十分强劲,而爱立信却已经疲态尽显,双方差距有越拉越大的趋势。进入了前无引领、后有追兵的“无人区”,还能保持着快速发展的节奏,华为已经让全球企业界为之感叹不已。不过,任何事情都有其对立面,看似无比强大的华为也有很多局限性。正如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发言中所坦诚的,华为现在的水平尚停留在工程数学、物理算法等工程科学的创新层面,尚未真正进入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全球ICT行业的领跑者,技术创新方面的局限是不容小觑的。 2016年8月31日,华为轮值CEO胡厚岜在2016华为全联接大会(Huawei Connect 2016)上表示:“智能社会正在到来。这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巨变,今天我们还无法全面认识它的深度和广度。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信息通信(ICT)技术,是智能社会背后最重要的基石。”胡厚岜指出,智能社会有三个特征: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有了先进的ICT技术,这三大特征才能实现。 任正非在华为2016年市场年中会议上也强调,人类社会要转变成智能社会,这是一个客观规律,谁也无法阻挡。智能社会的出现需要两个基础条件:①高清图像需要宽带的低成本;②AI(人工智能)、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需要网络的低时延。这两者不是要求同时实现,带宽的低成本在未来3~5年内实现,需求非常迫切;网络的低时延可能在未来5~10年内迫切需要。 新的科技时代已经开启了机会窗,问题在于,华为如何才能抓住这个机会?只有依靠技术创新,尤其是重大技术创新。在这方面,华为显然还存在着局限性,需要在未来快速补齐基础理论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这两块短板。 其次,需要推动从企业家创新到企业创新的转变。纵观华为的创新历程就不难发现,华为的创新主要还处于企业家创新阶段,最突出的亮点其实在于企业机制和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领域,而技术创新还局限于相对比较窄的工程应用领域,基础理论创新和重大技术创新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对于华为来说,延续了20多年的中央集权决策机制既保证了华为过去商业的成功,也使得华为内部开始逐步僵化和官僚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自上而下的科层体系利于企业家创新的实现,但并不利于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更难以推动企业全员的创新实践和价值创造,从而造成员工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如果在传统的工业时代,这种状况并不会令人特别担忧,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体价值得以迅速崛起,企业管理模式也逐渐从过去的以组织为中心向未来的以个体为中心演变,正如管理学者陈春花所说,移动互联时代组织管理的核心在于激活个体。因为只有激活个体,激发个体,推动个体创新,才能释放员工的潜力和能量,最终推动组织的创新成长。 任正非已经年逾七旬,虽然依然精力旺盛、头脑清醒,但毕竟还是要遵循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华为创新要从以企业家为主的创新模式逐步向管理层创新乃至员工创新转变,确保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在华为成为一种基因,一种文化,一种惯性,既要在合理的约束框架内激发全员的创新意识,又要在更深的层次上促使创新成为一种工作习惯。 …… 是泡沫就一定会破灭的,并不会因为外部力量的干预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是时间早晚而已。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常识。严重背离市场经济规律,脱离中国经济实际的高房价不仅摧毁了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也成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不可承受之痛,深刻地改变了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不仅成为众多普通老百姓的噩梦,也成了不少企业家的心病。近年来,曹德旺、柳传志、王石等有良知的企业家先后表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担忧。 2016年5月,一向低调稳重的任正非终于按捺不住,开始对媒体炮轰“高房价”。任正非认为,高土地价格与高房价,已经导致了生产要素成本急剧上升,也必然导致中国企业竞争力下降。事实上,中国过去的十年,房价一路高歌猛进,产业竞争力却一路下跌。实体经济低迷不振,企业家精神丧失,投机心理盛行,社会集体浮躁,虚拟经济繁荣。房价泡沫不仅极大地扭曲了产业结构,打击了创业和创新精神,而且加剧了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治理隐患。 衣食住行乃民生之本。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投机的。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高企不下的房价就相当于捆住了他们的手脚,高额的贷款只能逼着大家专营投机,赚快钱,根本不会踏踏实实地去钻研技术,去制造产品,去创造价值,这对国家的未来而言,实在不亚于一场灾难。 任正非向高房价开炮也是迫不得已。想当年华为创业初期在深圳科技园办公时,华为员工的高工资与周边住房的低成本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也是华为每年都能吸引大批优秀技术人才的原因之一。如果再对比现在深圳的房价水平,相信华为的工资待遇已经没有多大吸引力了。在中国的实体企业中,如果华为都不能承受高房价之痛,其他企业的情况如何便可想而知。 形势已经万分危急,出路到底在哪里? 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下发并开始实施,把科技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国家命运所系。这是痛定思痛、深刻反思之后的政策转变,也是立足实际、决胜未来的战略前瞻。只有国家坚持创新驱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全社会形成创新风气,让创新成为中国社会常态,中国经济才会有光辉的未来。 从“新常态”到“创新常态”。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世界上有两个典型的创新强国,一个是没有任何历史包袱的新兴移民国家美国,另一个是饱经沧桑的多灾多难之国以色列。美国因为没有任何历史包袱,所以保持好奇,敢于冒险,勇于探索,崇尚英雄,宽容失败。以色列因为深受历史之累,颠沛流离,饱经患难,因此居安思危,向死而生,锐意进取,务实变通。这两个创新型国家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有强大的精神信仰力量,重理性而不浮躁,重长远而不短视,重实干而不空谈。这些都值得认真借鉴。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创新之路并非朝夕之事,创新常态也非弹指之间。2016年9月,举世瞩目的G20峰会在中国杭州隆重召开,让世界各国人民对重振全球经济充满了期待。作为峰会达成的成果和共识之一,中国决心创新增长方式,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力。 习近平在G20开幕式上强调,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经济研究部部长徐洪才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也认为,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就是要靠创新、合作,培育一些新的动力。2016年6月,美国“总统奖”获得者、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祝效国在广州接受采访时指出,美国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原因在于一直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和转型,中国也应该反思自身定位,不断探索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之路。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