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新闻报道见效了,我们每天都会收到几条投诉。加州各地都有市民发来邮件抱怨他们当地的问题。我亲自汇编了一本400页的《政府部门黄页》,其中收录了加州各地政府各个部门的所有电话号码。每当我接到投诉,我就查阅这本《政府部门黄页》,找到相关地方政府部门的联系方式,然后拨通电话,父亲或母亲负责沟通,我则拿着另外一部电话,静静地听着。当你年纪尚小时,很难与成年人进行专业的交流,更何况是政府官员了,所以那个当下便成为了我重要的学习时刻。打完电话,我会发邮件告诉市民最新的进展。
终于我能够自己给政府部门打电话了,不过话又说回来,这种事情真是伤脑筋。在电话中转述客户的要求并不难,但电话的开头和结尾却不那么简单。尤其是如何才能专业地结束一封语音邮件。很快我就记住了一些结束语:“我期待尽快得到您的回复。谢谢!”“非常感谢,保重。”或者就是简单的“谢谢!”有时我会搞砸,因为在留下我的电话号码,表达了极其特别的感谢后,我会重新回到脚本化的结束语:“再次感谢您,多伊先生。谢谢!”后来,我了解到这种尴尬同样也困扰着成年人。
尽管经常搞砸语音邮件,但我还是与那些渐渐习惯跟我打交道的市政工程主管们建立了关系。当地报纸继续报道着我的免费服务。湾区网(BayArea.com)把我的网站提名为“本周最热网站”,这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浏览量,他们还送了一件免费的T恤给我。现已停刊的《行业标准》(Industry Standard)对我进行了专访,亚马逊公司的创始人杰夫·贝佐斯把我说过的话收入了“本周名言”(“现在美国的抱怨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所以我们认为现在是启动网站的黄金时间。”)。看到类似“神童”“奇才”的标签后,我非常惊讶。我只不过是建了一个网站而已。
随着网站的发展,我不得不为我稚嫩的新业务添置一点点基础设施,只要能避免窘境就好。汤姆·阿米亚诺(Tom Ammiano)是一位著名的旧金山监督委员会(San Francisco Board of Supervisors)委员,有一次他亲自回复了解忧网的电话。当时,解忧网的电话号码就是我家座机的号码,我哥哥接的电话,他问:“嗨,你是谁?哪个汤姆?”在我看来,汤姆·阿米亚诺亲自回复电话就如同比尔·盖茨亲自回复微软技术询问一样。最终事情还是解决了,但你可以想象随后我和哥哥间的对话是怎样的(当然,没有诉诸暴力)。在这次事件后,我开通了免费语言信箱号码,再也不“接听”电话了,但我能收到信息,然后等到我哥哥不打电话并且我家的狗没在后院叫的时候再用座机回复他们。
在与点击付费广告公司签署合同之前,我的脑海中没有任何赚钱的概念。该公司在我的网站上发放广告,每当人们点击一次,我便能挣几分钱。每积累到20美元广告公司给我结算一次。可是我只攒到18美元,那家广告公司就破产了。大概也是在那段时间,有一位《奥克兰论坛报》(OaklandTribune)的记者在采访中问到我是如何赚钱的。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她大笑了一声,那笑声让我有些恼火,仿佛她的意思是:“哦,你只是个网站企业家。”我挤出一个笑脸回应她。不过她说得没错,我当时已感到厌倦。
我很高兴我做成了一些事情,但同时也意识到这种工作已不再是一种乐趣,反而已经变得让我厌烦。这是一个非常清晰的信号,它告诉我应该去做点别的了。解忧网已经与加州的几十个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了联系,并且帮助一百多名市民解决了他们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并没有挣到钱,但我认为这次尝试是成功的。
所以七年级结束的那个夏天,我反思了我是多么投入地经营着这个网站,既兴奋,又疲惫,即使它规模很小。进行反思的并不只有我一个人。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已经破裂,相当多的创业者都在进行认真地思考,只不过他们思考的是怎么会在短短几年内散尽了5 000万美元,而我思考的则是我是否真的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还是应该多花时间跟学校的朋友们在一起,讨论讨论谁是最漂亮的女生(如果你已记不清初中的日子,我可以告诉你这就是那个阶段大多数男孩间谈论的主要话题)。
到了八月,我意识到我已经学到了许多关于政府如何运行以及创业者如何创建公司的知识。很多美国人都不清楚我们的所得税、房产税或交通罚款都花到哪里去了,而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对我们国家以及地方政府系统的理解与日俱增。虽然有些时候公务员办事效率低一些,但我十分感激他们孜孜不倦地工作,尤其是有一次为了回应我一个客户的抱怨,一位交通工程师用了30分钟的时间跟我详细描述了他是如何在道路下方安置传感器来精确设计红灯时间的。P8-10
只有当人能够洞察自己的内心时,他的视野才会变得清晰起来。向外看的人是做梦者,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卡尔·荣格,瑞士心理学家
你会非常享受这个真实有趣、跌宕起伏而又令人振奋的创业故事,它将令你下定决心着手开启你的事业之旅,并鼓励你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事业发展之路。
——马克-贝尼奥夫,Salesforce.com创始人兼CEO
好的想法会令人兴奋,可也往往在实践中因未能承受各种挑战而夭折。如何将理想落地,本诠释得很好。我们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因为我们很快就要为本工作了。
——克里斯·萨卡,谷歌的传奇天使投资人
本将自己创业中的体悟毫无保留地全部记录在了这本书中。这本书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是初始创业者的必读书,同时也适用于已经走在创业路上的人。
——海蒂-罗伊森,Mobius风险投资公司总经理
本远比我想象的要成熟得多。他对资金问题、人的问题、产品开发问题以及业务规模扩展问题的处理方法会使每个创业者都受到启发。
——狄波拉·斯特里特,亚马逊读者
第1章
改变人生的旅程:我的互联网生涯开始了
头脑风暴:如果你勇敢站出来,谁知道会发生什么
智囊团: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第2章
创业基因:先天还是后天
头脑风暴:有关“激情”的焦虑——如何
挖掘出自己的激情
第3章
创业第一公理:找到一种需求然后满足它
头脑风暴:边缘想法记录清单 ——大多数奇思妙想的摇篮
头脑风暴:反馈,反馈,还是反馈
第4章
Comcate诞生了:创立公司的点点滴滴
头脑风暴:商业计划书的神话
头脑风暴:为什么有些人能完成更多的工作
(并创立真正的企业)
第5章
获得传道授业解惑的机会:第一次见风险投资人
头脑风暴:导师的力量
头脑风暴:什么时候可以询问愚蠢的问题
智囊团:升华导师关系
第6章
签约第一批客户:销售前景一片“大好”
头脑风暴:提问的正确方式和错误方式
头脑风暴:我有一个战略计划,叫作“去做事”
第7章
让该来的来:遭遇失败,然后绝地反击
头脑风暴:提升韧劲
头脑风暴:如何创建和利用顾问委员会
第8章
聘用一位临时CEO:我犯下的第一个大
错误
头脑风暴:可以将运气最大化的三种可靠方法
第9章
寻找首席运营官:招募一支顶尖团队
头脑风暴:招贤纳士的艺术
头脑风暴:如何克服对失败的恐惧
第10章
旅途战士的生活:打造令人难忘的推销演讲
头脑风暴:演讲 ——一项值得我们痴迷的艺术
头脑风暴:初创公司如何给产品定价
智囊团:人生就像是电话推销
第11章
我是一名高二学生:平衡工作、学习和生活
头脑风暴:重新定义创业的生活方式
头脑风暴:做一名职场运动员
智囊团:生活与工作
第12章
硅谷的圈子:把自己打造成品牌
头脑风暴:建立关系网入门指南
头脑风暴:建立关系网进阶指南
头脑风暴:让初次接触充满温度
头脑风暴:创建并打造你的个人品牌
第13章
产品开发:价格低、品质好还是速度快
头脑风暴:敢于不完美
第14章
精打细算过日子:度过资金周转不开的困难
时期
头脑风暴:索取金钱Vs索取建议
第15章
漫长又艰辛的跋涉:实现规模化
头脑风暴:以关系为基础的第一笔生意
头脑风暴:增加好收入,减少坏收入
智囊团:坚持苦干
第16章
履行使命:一次服务一位客户
头脑风暴:做有意义的事 ——是什么让你和
你的员工每天早起
第17章
前方的路:扁平世界的领袖
智囊团:如何思考未来
第18章
不负我生:当你到达坟墓时
你会喊什么
头脑风暴:创业者皆是乐观主义者
智囊团:让心灵引路
附录A:下一步是什么
附录B:每天一粒“维生素”,成为更好的创业者
在结束了一连串令人精疲力竭的推销宣传之后,我狂奔在加利福尼亚的安大略国际机场里。在我狂奔时,我甚至连鞋都没有穿。因为在过安检的时候我脱了鞋扫描,然后就没有时间再穿回去。我要乘坐的西南航班还有5分钟就要关闭闸机口了。
我蹬着袜子,穿着茶色外套,系着七扭八歪的领带,一路狂奔,汗水湿透了我15岁的身体。飞机场在那一刻变成了篮球场,我的注意力转向了我双臂的推力和小腿的弹跳力。球场四周挤满了快餐摊和欢呼加油的人们。有个小孩坐在一个登机口旁,他大喊着鼓励我:“跑,跑,跑!”我确实是在跑。没有什么能够阻止我追赶我的航班。
我终于成功赶到了登机口,把我特大号的脚塞进了那双令人不舒服的正装皮鞋里。我的鞋总是大一号或是小一号,买不到特别合适的。我慌慌忙忙地登上飞机——就差我一个了。这趟航班满员了,因为没有预选座位,我只能坐到唯一的一个空位子上去——最后一排中间的位置。我穿过一条又一条过道,期间撞上了无数的胳膊肘,踩到了无数的脚趾头。我系上安全带,打开通风口,把头靠在头靠上。我的眼睛慢慢合起来,我睡着了。
为了赶这趟早上6点的航班,我凌晨3:45就起床了。这只是11月的又一个星期二,我刚上高一,在3万英尺的高空享受着我珍贵的“病假”。
这只不过是我创业生活中的又一天而已。
在我人生的这个阶段,是什么把我带到了这里?中学的时候有一个选修课老师教我们维修苹果机(Macintosh),这个人有些古怪。在我们的班级合影中,这位“苹果机医生”刮净了他的半张脸和半侧脑袋。有一天早上在我们上课的时候,他要求我们全班同学背诵苹果电脑的广告诗歌《非同凡响》(Think Diffrent)。回家以后我仍在背诵这首诗,还看了这段广告视频。“只有那些疯狂到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世界的人才能真正地改变世界”,伴随着朗读者的吟诵,视频中出现了甘地、马丁·路德·金、特德·特纳、爱因斯坦等历史名人。我把这则广告重新看了一遍又一遍。此前,从未有哪个视频或电影让我如此感动,而它却让我想去改变世界。
我不想等。也没有等。
我对世界的影响体现在我成立的两家技术公司上。我当前的公司Comcate,现在是美国境内中小型政府机构首选的电子政务/客户服务软件供应商,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使用我们的产品。这本书是关于这家公司成立的故事。
不过,这本书又不仅仅是一个创业者和他创业的故事。虽然故事主要是在叙述创办Comcate的过程,但我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这本书来证明,如果一个人能够将运气、机会和坚持正确地结合在一起的话,他能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最关键的一点,在我看来,是要像一个企业家那样去思考(后面我们会具体讨论这是什么意思)。然而,很多人都不会这样做,因为当你梦想特别大时,你可能会摔得特别惨。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我的故事,同时还搭配了两个特别的部分:一个是“头脑风暴”(文本框部分),列出了一些创业经验和策略供你参考;另一个是“智囊团”,这部分精选了我的顾问大师们撰写的小文章,其中有他们分享的难得的智慧精髓。像他们这种卓有成就的创业者们极少会这么直接地告诉你如何才能成功。但是有一点需要你提前弄清楚:这本书里没有“十步成功法”或“二十个成功秘诀”。世上没有魔法棒。创业成功需要大把的汗水,也需要大把的运气。创业的动力必须来自内心。你的动机不能是那些外部的回报,比如金钱或名气,而是某些更深层次、更富有意义的东西。我很幸运的是,有人帮我找到了这种内在的动力并让我理解了工作在我生命中的真正意义。我希望这本书可以给你同样的帮助,并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读完这本书之后,你可以登录与其同步的网站www.mystartuplife.com,继续与我们交流。
我在许多方面是非常幸运的:我在旧金山长大,那里云集着世界顶尖的商业和技术精英;我的父母给了我巨大的支持;我有良好的教育背景。但是你要相信,这些条件本身并不能保证成功。我见过世界各地的企业家,不论年长还是年少,他们的成功都源于一种精神,而不是背景或地点。作家琼·迪迪恩(Joan Didion)曾有一次在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的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演讲的结束语中就提到了这种必需的精神。请读一读这段话,读一读这本书,然后走出门,去实践你的梦想吧!
我并不会让你们去把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我不觉得这是人生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只是让你们生活在其中。不是仅仅去承受这个世界的苦,或只是在这个世上走一遭,而是要真真切切地生活在其中。要观察它,设法去看懂它。要勇敢地生活,要敢于冒险。要自己创业,并以此荣。要把握时机,活在当下。如果你问我,你为什么要费心费力去做这些,那么我会告诉你,坟墓是一个又舒服又私密的地方,但我想不会有人喜欢那里。在那里,人们不能唱歌,不能写作,无法争论,看不到亚马逊河的大潮,也触摸不到他们的孩子。所以,当你能做的时候就要去做。祝你们好运!
硅谷是当今世界上创新思维与企业家精神最为活跃的地区,那里的创业氛围、创业成功的方法、创业失败的原因以及创业中所经历的挑战,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我在硅谷的创业人生》是硅谷年轻创业家本·卡斯诺查对其创业的起伏经历和感悟的自述,是硅谷万千创业者的一个缩影。卡斯诺查回顾并总结了自己的创业经验和教训,同时还结合硅谷大佬们给他的建议,总结出了一系列应对创业挑战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如何平衡创业与生活、如何成为一个既聪明又幸运的家伙、如何树立个人品牌以及如何成为企业家俱乐部中的竞技者等。
卡斯诺查的创业经历和体悟对国内的年轻创业者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此外,书中关于硅谷创业的细节以及援引的多位硅谷大佬对作者的忠告和指导,可以让风险投资人以及其他对硅谷的创新与创业机制感兴趣的人看到硅谷创业的更多侧面。
他在14岁时,创立了Comcate公司。
他在17岁时,获《Inc.》杂志 “美国年度企业家”提名。
他在18岁时,被《商业周刊》评选为“美国youxiu年轻创业家”。
他在19岁时,写了《我在硅谷的创业人生》。
他就是硅谷年轻创业家本·卡斯诺查,他是硅谷万千创业者的一个缩影。本·卡斯诺查身上所散发出的不仅仅是年轻人的斗志和激情,还有他在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睿智和胆识。卡斯诺查将他创业的起伏经历和感悟全部记录在了这本书中。
卡斯诺查回顾并总结了自己的创业经验和教训,同时还结合硅谷大佬们给他的建议,道出了一系列应对创业挑战的方法和策略,包括如何平衡创业与生活、如何建立并维护自己的社交圈、如何成为一个既聪明又幸运的家伙、如何树立个人品 牌以及如何成为企业家俱乐部中的竞技者等。
每一个准备创业的年轻人或已经在创业路上的创业者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在卡斯诺查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并从中吸取关乎于己的高价值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