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家机密之隐蔽出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李
出版社 辽宁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李李所著的《国家机密之隐蔽出击》特点:

禁区题材:小说反映的是国家安全部门、中国特工这一敏感的禁区题材,全方位揭开国家安全人员的神秘面纱。

素材专业:案例主要来自《间谍、情报纪实集粹》《国家安全通讯》“东方书谭网”等杂志、网站;范围涵盖以色列、苏联、法国等多个国家。

剧情有料:谍战戏只是标配,书中暗藏感情戏、内心戏、推理戏……综合了罪案、人性、悬疑、推理等畅销元素,更好看!更新鲜!更刺激!更具挑战性!

言辞彪悍:“妈的”……接地气、大尺度的台词,让你看得过瘾、读得畅快,情感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

内容推荐

李李所著的《国家机密之隐蔽出击》讲述:308军工研究所的保卫干事被人谋杀,西津市国家安全局在该研究所的会议室里发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最新研制出来的窃听器。特工凌肃被委任为总参与国家安全部联合成立的“联合攻坚工作组”组长,受命肃清内奸。凌肃调查得知,香港古氏集团下属的杀手集团与日本大川社有密切的“业务联系”,而大川社一直在为美国中央情报局服务……以商人身份做掩护进行间谍活动的孟可欣企图从海上逃跑,最终被凌肃擒获。

目录

第1章 粉碎阴谋

第2章 香港救美

第3章 杀一儆百

第4章 逃课女生

第5章 柔情谋杀

第6章 发现窃听器

第7章 紧急营救

第8章 用智慧挣钱

第9章 先发制人

第10章 联合攻坚

第11章 基干间谍

第12章 不解风情

第13章 驾机出差

第14章 猎隼探路

第15章 高山机构

第16章 不能相聚

第17章 长线诱饵

第18章 多情网友

第19章 抢劫运钞车

第20章 新型战机

第21章 黑帮后人

第22章 电脑芯片

第23章 地中海上

第24章 代号“美元”

第25章 广州会面

第26章 将计就计

第27章 张网以待

第28章 帽子疑点

第29章 扩大线索

第30章 威廉姆斯

第31章 鹭岛一夜情

第32章 超心理战

第33章 粉色“情书”

第34章 西湖重逢

第35章 鸳梦难圆

第36章 “金鹏”丽人

第37章 电脑室谍影

第38章 美色讹诈

第39章 书籍密码

第40章 咖啡吧谋杀

第41章 女杀手现形

第42章 邮件失窃

第43章 顺藤摸瓜

第44章 金蝉脱壳

第45章 机场惊魂

尾声 海上围捕

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 粉碎阴谋

2000年4月,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前夕,国家安全部门获取一份绝密情报:极端“台独”组织“台湾独立建国联盟”重金从日本雇用三名职业杀手,准备在中国政府代表团访美期间伺机行刺。

4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中国政府代表团将于4月6日如期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

4月6日,中国政府代表团乘坐的专机在美国洛杉矶市降落。舱门打开,二十多名西装革履的壮汉鱼贯而出,奔下舷梯,在飞机旁三米处一字排开,以锐利的目光环视着四周,如临大敌。这些中央警卫局选派的精英保镖一踏上美国的土地立即进入一级戒备,随时准备用自己的身体去护卫国家代表团成员。

美国方面为了保证中国政府代表团访美期间万无一失,动用了空前的保卫力量。美国联邦调查局除动用了在各个州的特工外,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访的洛杉矶、丹佛、芝加哥等市也都投入了大量的警力。在洛杉矶市,警察局长亲自坐镇中国政府代表团下榻的世纪广场饭店,这家饭店几乎成了警察的天下,到处可以看到穿制服和着便装的警员,洛杉矶警方最精锐的反恐特别行动小组也奉命到场值勤。中国政府代表团所到之处,必然有数十辆警察摩托车组成的车队簇拥着。

在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美国的几百名随行人员中,凌肃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他在中国代表团中的职位微不足道,也从不抛头露面。但美国联邦调查局自凌肃一入境,就对他进行严密监视,因为联邦调查局知道,凌肃的真实身份是中国国家安全部的一名反间谍情报专家。联邦调查局的资料显示:凌肃,男,三十三岁,身高一百八十厘米,中共党员,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爱国者,一位杰出的谍报专家……

美国人的绝密档案中开始出现凌肃的名字是在“长河”号事件发生以后,美国人至今仍对凌肃当年一手策划的“长河”号事件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分化,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中美关系因为政治风波还处于低谷,美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处处打压中国,国际形势对中国非常不利。这时,美国中央情报局从中国一个隐藏很深的间谍那里得到一份“可靠情报”:中国将使用“长河”号货轮,以普通货物为掩护,秘密向中东运送一批导弹和化学武器。

这一情报令那些顽固的反华分子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一种严重违反联合国决议的行为,只要能够证实这一情况,那么他们就可以在国际上毫无顾忌地大肆羞辱中国。美国人随即决定派出军舰公然在公海上拦截中国人用来运送“导弹”的“长河”号货轮,要求搜查。船舶是一个国家领土的延伸,中国政府断然拒绝了美国的无理要求,这使美国人更加确信“长河”号上载有违反联合国决议的导弹等军火,越发坚决要求搜查“长河”号,而中方坚决不同意。中美双方在海上对峙了一周,舌战了一周,国际舆论关注了一周。就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做出同意让美方登船检查的决定,大出美国人的意料。

在这一事件中,美国考虑到了各种因素,如:防止中国人把导弹抛下海;防止船在停靠第三国港口时,中国人趁机转移走导弹;中国人对这一事件可能做出的反应……美国人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情况就是“如果这一情报是假的该怎么办”。当美国人得到中国政府的允许,趾高气扬地对“长河”号进行了彻底地搜查后,美国人慌了:他们没有找到导弹,只是在船舱下面找到了鸡蛋。

这一结果使美国在外交上完全陷入了尴尬的局面,令美国在国际社会中颜面扫地。美国中央情报局为此受到了总统的严厉训斥,而美国中央情报局此时仍然对这一情报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坚信它的情报人员不会出错,只是它无法解释中国人是如何把导弹变成了鸡蛋的。直到两年以后,中央情报局才从其他途径获悉,两年前得到的那份有关“长河”号的所谓可靠情报,实际上只是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随手编出来的,而这个人就是凌肃。

此次凌肃随中国政府代表团来到美国,美国联邦调查局自然如临大敌。即使一连几天的监视并没有发现凌肃有任何异常的举动,联邦调查局仍丝毫没有放松给这位中国同行“最特殊的关照”,因为美国人坚信,凌肃到美国来绝不会只是为了考察一下美国的街道。

在中国政府代表团离开芝加哥前往华盛顿继续访问的前一天,美国方面获得准确情报:有三名杀手已潜入华盛顿特区,准备在华盛顿伺机行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但三名刺客的具体行踪不详。为防止发生意外,在中国政府代表团从芝加哥飞抵华盛顿的时候,美方在机场外阻拦了前去欢迎的人群,只允许部分高级官员进入专用停机坪迎接中国代表团。

就在中国政府代表团从芝加哥飞往华盛顿前三个小时,负责监视凌肃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发现凌肃离开宾馆,在一家商场外使用公共电话向华盛顿的一个公共电话亭打了个电话。联邦调查局的特工及时录下了凌肃通话的内容。

凌肃:4、23、海龟。

对方:5、36、芒果。

凌肃:那里天气怎么样?

对方:还好,就是有点阴。

凌肃:那么出门不要忘了带伞。

对方:收到,没问题!

中国政府代表团到达华盛顿后一切都很顺利。在代表团结束对华盛顿访问的前一天,联邦调查局发现凌肃在办理回国所需的手续,这意味着凌肃将独自提前回国。凌肃乘飞机离开华盛顿的当天下午,美国警方在华盛顿郊区的一栋别墅内发现了五具不明身份的尸体。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证实,别墅内的这五具尸体,正是被“台湾独立建国联盟”雇用来刺杀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的那三名杀手和他们在华盛顿的联系人。

P1-3

后记

前不久,我写了长篇小说《隐形追踪》,现在,我又写了一部《隐蔽出击》,正好可以一起拿出来接受读者的检验。关于创作反问谍小说的一些看法,我已在《隐形追踪》的后记中说过了,但是为了让没有看过《隐形追踪》的读者了解作者的苦衷和用心,这里有必要再重复一遍在上一部书后记中说过的话:

按说,小说写完了,孰是孰非该由读者去评说,作者不必再拖这么一个“后记”的尾巴。但是有时还必须做些“画蛇添足”的事情,不然就可能出点什么麻烦。

小说正式出版之前,很多朋友传看过书稿,除了说些“故事很好看”之类鼓励的话,几乎都善意地提到几点注意事项,比如:是不是应该把书中写到的美国等国家用英文字母代替,免得引起“国际争端”。我想来想去,还是决定不用字母,不然就太“假”了。小说就是要把虚构的故事写得让人觉得像真的,引人入胜。如果书中不断出现用字母代替的国名,等于在不时提醒人们:你别看了,这是假的!

我手头有一本美国当代最优秀的军事小说家汤姆·克兰西创作的《追踪“红十月”号》,讲的是美国海军核潜艇和苏联海军核潜艇在海底追杀的故事。小说出版后,在美国引起轰动,连续七个月被列在《纽约时报》最畅销书的名单中。它不只是吸引了一般读者,还吸引了许多美国政府官员和国防部的高级将领,就连很少看小说的美国总统里根,也兴致勃勃地读完了这部四十多万字的小说,称它是一部非常好的小说,并请作者到白宫共进午餐,还告诉作者他如何被小说吸引,拿起来就放不下。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除了小说情节设置吸引人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与小说所写的对手是苏联有很大关系。试想,如果对手不是苏联,而是苏里南或者索马里,那会是什么效果?岂不如同大象踩蚂蚁一般没意思?所以,即使是假想敌,也要找个强有力的对手才能显示自己的不凡。《追踪“红十月”号》出版于20世纪80年代,后来还拍了电影,那时苏联尚未解体,一部几乎风靡全世界的小说和电影,苏联人不会不知道吧?可谁也没听说苏联人因此向美国人提抗议。人家知道,那不过是一部艺术作品而已,不必大动肝火。相比较之下,我们中国人的神经就要脆弱得多了,如果有人说我们几句风凉话,就要感冒打喷嚏。这回我给英雄的中国特工安排了一个强劲的对手——美国中央情报局特工,但愿不会惹出麻烦。也许人家美国人还没做出反应,倒是我们自己先神经过敏了。

还有人提出,书中的中国特工有时骂人说粗话,怕有关部门说歪曲和丑化中国特工形象。我不理解,为什么人家可以拿总统开涮,我们写个特工有点说粗话的缺点就不行?我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要有个性,不能要求所有的人物一出场都温文尔雅。我认为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不是忧国忧民的梁三喜,而是怪话粗话连篇的靳开来。为了维护本书人物的个性特征,我保留了那本来就很少的粗话。希望能得到有关人士的理解和谅解。

另外书中个别地方写到中国特工在情急之下,不得已采用了一些“过格”或者说“违规”的做法,也有人建议删掉。我思忖再三,觉得还是不必让作品中的人物那么循规蹈矩。只要不是正面提倡和张扬那些做法,也就不该将之视为“异端”。我不知道美国的巴顿将军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但我看美国电影《巴顿》,觉得正是他的那些时常“出格”的行为使他的形象显出光彩,成为经典的电影艺术形象,从而成为受人尊敬的美国英雄。我在书中所表现的那些可能引起争议的地方,也是为了让人们能够记住我的小说人物,让人觉得他们可爱。四平八稳、没有争议的人物,大都是些平庸之辈,难有光彩。古今中外的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小说中的人物不能无所作为,既要反间谍,又要搞情报,而在小说中是不能用真实案例的(作者也无法得知那些真实的案例),只能从一些公开出版物上的外国案例中“借用”。有以色列的,有苏联的,有法国的,还有其他国家的。这些素材主要来自于“东方书谭网”、《间谍、情报纪实集粹》《国家安全通讯》杂志等,只是把外国改成了“中国”而已。对此,美国中央情报局肯定是非常清楚的,绝不会因小说中把搞美国情报的别国特工改为中国特工,就以此为据找中国政府的麻烦。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对《国家安全法》所知甚少,保密观念淡薄,不经意间就对国家的安全造成危害。我在小说中专门就这个问题多花了一些笔墨。不知读者是否能够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最后,我不得不作如下声明:

本书中所有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如果与任何人——活着的或死去的——相近似,那完全是巧合。本书中的姓名、事件、对话和表达的见解都是作者设想出来的,不能解释为真实如此;不能看作或解释为反映或描述了中国国家安全机关以及其他任何部门、机构的观点。

白纸黑字几十万,说不定哪里会叫人看了不舒服。借用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句话:谅解、支援和友谊,比什么都重要。我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也希望得到读者的谅解。

作者

2006年6月于丹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