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河荣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伍继红
出版社 地质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伍继红著的《山河荣光》围绕一条历史的经线,将地矿工作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铁肩担当娓娓道来,着重反映出新疆地矿事业如何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又如何以自身的发展促进新疆乃至国家的发展,每个阶段都要问问“为什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总结答案。书的思想脉络不仅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勇敢精神,还有与时俱进的唯物辩证法,不仅为读者还原了历史,还令其看到了当下的时代。

内容推荐

伍继红著的《山河荣光》一书,是为庆祝新疆地矿局成立60周年而作。这并非一部简单汇集发展历程或张扬成就的历史回顾的书。

什么是历史?历史是谁创造和书写的?

在新疆地质开创者鲜为人知的一个个第一次地质发现、第一次全国大会战、第一次图件编制等诸多看似平常的“第一次”里,浸透着荡气回肠、曲折温馨的人性故事。

地质工作者,以平实真诚、清澈静默的心灵释放着“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情怀,让人看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个奋起直追却已渐行渐远的时代。他们用劳动者坚实的脚步回答了历史的严峻考问。

本书从容又沉淀的文字,与心浮气躁的当下拉开了距离,值得静下心来阅读,长久留存,并且读后受益。

目录

前言

首篇 先声夺人

第一章 崛起,还是崛起

 一、选择国家发展的道路

 二、将军和地质专家的故事

 三、一次重要的讲话

 四、独树一帜

建立化验室

发现莫托沙拉铁矿

新疆地质勘探“第一钻孔”

竖立第一栋楼

第二章 难忘1955

 一、631石油普查大队首发进军新疆

 二、全国第一个省级地质局——新疆地质局成立

建局初期的队伍现状

不可低估的政治力量

建立第一支专业队

建立各队固定的大队部

第三章 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摇篮

 一、第6004号合同

 二、哪里还有什么“空白的时间”啊

 三、向苏联专家学习

第四章 大起大落

 一、发动群众报矿运动

 二、难以避免的“大跃进”运动

 三、打擂台不够,还要放卫星

 四、文体卫星,曾经的辉煌

 五、你们找到树,怎么找不到林呢

 六、首次会战,岂止只是艰辛

故事一:倒地的云雀

故事二:送粮——夏尤夫砸鸡窝

故事三:沙鼠“送粮”

故事四:一份发言稿摘抄

 七、留下的不仅仅是伤痛

第五章 大落大起

 一、危机逼近1960年

 二、重要转变的“八字方针”

 三、大精减——一场信念的决绝考验

 四、清理区调图幅,退一步进两步

第六章 狂飙掀起

 一、序幕是这样拉开

 二、调兵遣将,势不可挡

 三、几起几伏,难如愿

一条翻浆路

地质局物探大队一份小型会议记录

一封电报

东准噶尔五大队1964年总结点滴摘录

 四、“总会做出成绩来”

 五、西藏、新疆共同的荣光

 六、看不见的“收藏”

第七章 不应被忽略的第二战场

 一、先于找矿之前的白云母开采

 二、正规军出击,一个顶仨儿

 三、座谈会上的历史还原

第一个座谈会一进疆时,我们很浪漫

第二个座谈会——我们学会了各种技能

第三个座谈会一我们是最专业的硐探工

第四个座谈会——批斗与工作是两码事

 四、“学习雷锋”号召之前的雷锋精神

 五、俯瞰1964年

第八章 最基础的和最有使用价值的

 一、一生万物——最早的地质图件

 二、“1:100万地质图是国家任务”

 三、第一、二代地质图件是这样编制出来的

 四、可以不去,但是去了

 五、除了友情,还是友情

第九章 绝非仅是个人经历

 一、一个人和一个地质科学研究所

 二、两个“冤家”爱一个地方

 三、国家需要的,永远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2010年10月12日,江苏省南京市阳光明媚,风和日丽。

中国地学创始人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先生的雕像揭幕仪式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旧址前隆重举行。

他们为何人?一百年前,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透过历史的云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

章鸿钊22岁考取秀才,后东渡日本留学,成为中国选学地质学并获理学士学位的第一人,主张政府大力开展全国性地质调查,同时建议举办“地质研究所”,其附有的《简章》是中国最早的建立地质科学机构、培养地质人才的规划;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拒绝日伪聘请,闭门编纂《古矿录》,抗战胜利后,由他编写的《岩石学名词》和《地质学论丛》获中国地质学会葛利普奖章。

丁文江曾在英国剑桥大学和格拉斯哥大学攻读动物学及地质学,获双学士学位。1913年他与章鸿钊等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培养出了一批优秀地质人才,为地质工作建立专门机构奠定了基础。1916年他倡导创办民国中央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担任首任所长。同年,他与翁文灏共同创办了中国第一部《中国矿业纪要》。丁文江是中国地质学会主要创立者之一。他极为重视野外地质调查,倡导“身亲目击,实地调查之风气”,并提倡出版物的系列化,担任《中国古生物志》主编15年。该刊成为世界各国地质图书馆(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资料,在地学界极有影响。

翁文灏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他创造了地质专业中许多个第一: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略》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中国地质约测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察地震灾害,并出版专著的第一作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第一位系统而科学地研究中国山脉的学者。他所创立的“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使“环太平洋构造”这个全球概念获得了完整而现实的内涵。“燕山运动”一词,为国际地质学界认可,并沿用至今。他还是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玉门)的组织者与领导者。翁文灏在地质调查所任职期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球化学研究室,第一个土壤研究室,中美合作新生代研究室。他与丁文江、曾世英合编出版了《中国地图集》,是中国第一部用等高线的彩色地图集。

中央地质调查所于1913年9月正式成立,是中国建立最早、规模最大的近代科学研究机构。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既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也是地质调查所和中国地质学会的创始人。

在1950年宣告撤销的近40年间,他们引领该所在地质学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重要成果。  几十年之后,中国科学家仍然认定:“中国官办的科学事业,最早的而且具有国际水平的,地质调查所无疑是独一无二的。”丁文江传记的作者夏绿蒂·弗斯在书中写到:“在1949年以前的岁月里,地质调查所成为中国人伟大的骄傲。它活生生地说明,只要提供适当的工作条件,中国人在科学成就上就可以同西方国家媲美。”

应该说,当时的中国并不具备科学技术发展的良好条件和环境。

国家社会动荡,战争不断,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科学工作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地质调查所先后就有四名科学工作者在从事地质调查时被土匪杀害,科研工作经费也难以得到政府财政保证。特别是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更是给科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破坏。由该所发掘的“北京人”化石等重要科学标本,在混乱中不知去向,至今成为世界科学史上无法弥补的损失。

在这里顺便提一句,旧中国地质调查工作首推鲁迅先生。

他在1903年8月发表在《浙江潮》上的《中国地质略论》是我国第一篇地质调查工作的专业论文。在那一年鲁迅先生就惊呼:“无一幅自制之精密地质图……非文明国。”

P3-4

序言

矿从哪里来?

所问像生命一样久远和古老。

我国古代学者朱熹在《朱子语类》中写到“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乃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矿在“下者变高、柔者变刚”的地壳运动过程中富集而成。

找矿,是地质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它必须从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来,从千山万壑的勘查中来,从千回百转的验证中来,从千军万马的会战中来,从千秋万代的累积中来。

新疆是地球上资源富集的地区。新疆地质找矿事业的辉煌成就,在中国地质找矿版图上可圈可点。60年来丰硕的找矿成果,是大地对新疆地矿工作者最好的嘉奖。

撰写新疆这60年来的找矿历史,不是编年体可以写就的。此书围绕一条历史的经线,将地矿工作在新中国发展历程中的铁肩担当娓娓道来,着重反映出新疆地矿事业如何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又如何以自身的发展促进新疆乃至国家的发展,每个阶段都要问问“为什么”,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去总结答案。书的思想脉络不仅有历史唯物主义的勇敢精神,还有与时俱进的唯物辩证法,不仅为读者还原了历史,还令其看到了当下的时代。

这是最好的时代。

纵观历史,人类的生命轨迹永远无法与矿产资源脱开干系。自捡取天然石块制造工具以来,人类在其生存发展过程中,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一直在不断扩大。矿业为人类生存、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矿物能源和矿物原材料保障,其本身也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实践和经济活动。

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是,资源究竟在哪里?资源的状况又怎样?地质工作就是此题的解题之道。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地质找矿工作同样如此。

可喜的是,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之前做的地质工作是为现在做准备的,现在做的地质工作是为以后做准备的。尤其是基础地质工作,不能追逐短期利益,它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如果新中国成立这些年来,地质工作没有大的发展,找矿工作没有大的突破,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就达不到现今的程度。而如果后备矿产资源紧张,矿山建设就会是“无米之炊”,实现国家新的建设目标便无从谈起。

无事深忧,有事不惧。有了资源,才有底气。新疆地矿工作者无疑是坚定前行的探路人和奠基者。

地质找矿工作是个特别艰苦的行业。地矿工作者以乐于奉献,不畏艰险的“三光荣”精神,常年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整天以曰月为伍,与旷野为伴,从不显山露水,却总是掷地有声,他们朴实无华,是真正的无名英雄。

对地质找矿人来说,需要前赴后继的事业依然在继续。我坚信,今天正在为地质找矿事业默默奉献与艰苦奋斗的人们,必能从我们的过去吸收丰富的营养,必能为我们的子孙指引前行的来路,必能为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

2015年8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0: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