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正念治疗法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澳)派德玛西里·德·席尔瓦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 佛教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革命

认知科学是20世纪50年代的产物。那时,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都在重新给自己下定义;同时,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也开始发展。心理学在摆脱了行为主义的束缚后,也参与了认知科学革命,开始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认知。自此,心理学也能解决一些传统上其他学科才能解决的问题。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进一步认为:意识流或许是一种和大脑活动不同的现象。它虽然与大脑密切相关,但却是独立的,包含并保持着一个人的身份、人格和记忆,并且能在脱离大脑后继续存在。虽然詹姆斯被现代认知科学家所尊重,但他有关人类意识本质的见解却受到了忽略甚至排斥。

今天,詹姆斯梦想的初步阶段得以实现。著名的佛教学者们连同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以及神经学家一起,用佛教的方法创立了一个特别的学科,用阿兰·华莱士(Alan wallace)的话来说就是“冥想的科学”。现代新兴的一种思潮就是将冥想训练和认知科学融合并组成一个学术框架,并在这个框架内研究佛教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稍后我将详细探讨佛教和认知科学的交叉。华莱士认为,认知科学需要继续革命来推翻物理科学的统治地位,并发展出精确的、准确的方法来观察心理现象。

所谓的认知科学革命已经进行了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开始于巴甫洛夫和华生(J.B.Watson),他们认为心理学其实就是有关行为的科学,聚焦在“可见的”“可听的”阶段以及“可触摸的”事物上。后来,斯金纳(B.F.Skinner)很肯定地说,精神并不存在,心理学仅仅是研究人的行为倾向;精神活动是不可观察的,人所能观察到的只是其表现出来的可观察行为。虽然这位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非常专注于研究人的意识,但行为主义心理学却相信:有关人的意识的研究缺乏科学依据。

60年代开始发展的认知心理学最早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的意识。认知科学革命的第二个阶段始于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遗传学以及对智商的研究。哈佛大学开设了认知学科,卡内基一梅隆大学开创了信息加工心理学。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些项目在1976年取得了斯隆(Sloan)基金会的资助。科学家弗朗西斯科·瓦瑞拉(17rancisco Varella)进一步阐释了佛教与认知科学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其思路其实就是威廉·詹姆斯思想的延伸。虽然有关意识的科学研究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但若要让佛教心理学进一步发展,尚需要克服一些障碍。佛教学者摆脱传统学术的束缚还需时日。在斯隆基金会的支持下,弗朗西斯科·瓦瑞拉作为佛教心理学的先锋,召集了一个有关“佛教和认知科学”的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在科罗拉多州纳罗帕学院(Naropa Institute)举行。当时我正在讲授一门暑期课程“佛教与认知心理学”,所以也有幸参加了这个研讨会。纳罗帕大学现在有一个综合的佛教心理学学位和博士后研究学位。瓦瑞拉相信,佛教不但能够影响现代关于精神研究的科学,甚至能够影响其他科学,包括物理学。自从纳罗帕研讨会以后,有关佛教和认知科学的研究一直聚焦在精神、认知、情绪或情感,尤其是有关情绪的神经科学上。佛教与认知科学的结合激起了人们对佛教心理学的兴趣。成熟的冥想技术使人们将正念视为一种治疗技术,该技术对人身心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和进一步研究。为此,在佛教冥想传统里探索意识非常有意义。这些年来,随着一些神经学家的参与,佛教心理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概念,这便是理查德·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命名的“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dity),许多精神和生命学院也致力于研究佛教心理学。

戴维森认为,“神经可塑性”就是大脑的能力,是人需要终其一生发展的一种能力,他同时还提供了一组数据,显示冥想训练能在大脑的情绪区产生有益的联结,它能抑制脑中那些破坏性的情绪,并能培养积极的情绪。

更近的研究,比如丹尼尔·席格(Daniel J.Siegel)的著作《正念大脑》显示,正念已经经过科学证实,对我们的心理、生理和人际关系等都很有益处。科学和正念练习相结合的要点就是,对生活经验的自省能使我们和别人形成一种协调,从而能够自如地运用我们大脑的社会和情绪回路。这些冥想的神经科学不仅能升华我们的生活,加深我们与自己及他人的联系,还能增加人们拓展正念技术的信心,并使它们能运用在各类西方的心理治疗之中,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疗法、人本疗法以及整合疗法等。本书的第13章会着重描绘和分析几种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治疗,同时也鸟瞰一些近来主要的心理治疗传统。本书第一部分所有的章节都是在阐述佛教心理学,既介绍这些心理治疗的背景,同时还会介绍如何运用正念练习和佛教洞察来解决一些具体的心理问题,例如压力管理、愤怒管理、悲伤咨询、抑郁和瘾症等。

P9-11

书评(媒体评论)

此书是当下佛教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最佳读物。

——《斯里兰卡每日新闻》

这本书所充满着的鼓舞人心的东西,促进了我们自我意识和福祉的提升。……治疗师会发现这本书极具参考价值。在我看来,它当然值得一读。

——一名幸福学指导师

本书对于每一个对佛教感兴趣的人来说都是易于理解的,对咨询师和治疗师来说也非常实用。这本研究深入、表述准确的作品包含了阅读指引、进阶阅读及详细注释。

——《选择》(CHOICE)

目录

引言 我们生活的情绪节奏

卷一 佛教心理学导论

 第一章 佛教心理学和认知科学革命

 第二章 佛教心理学的基本特点:一份概况

 第三章 知觉和认知的心理学

 第四章 动机心理学

 第五章 情绪:西方理论导向与佛教

 第六章 人格:哲学和心理学问题

 第七章 心理健康和疾病

 第八章 心灵的幸福感

 第九章 心—身关系以及佛教文脉主义

 第十章 走向整体心理学:融合思维和情绪

 第十一章 佛教是默观的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

卷二 正念心理治疗的途径

 第十二章 心理咨询的本质和心理学的理论取向

 第十三章 正念心理治疗的取向

 第十四章 探索佛教冥想的内容和方法

 第十五章 压力管理与我们生活的节奏

 第十六章 忧愁的逻辑及其盟友:抑郁、沮丧和厌烦

 第十七章 理解悲伤与悲伤管理:当沙漠之花盛开

 第十八章 愤怒:心理动力学及其管理

 第十九章 瘾症、自控及自我毁灭的谜题

 第二十章 骄傲与自负:有关自我评估的情绪

 第二十一章 慷慨的文化与利他的伦理

阅读指引

注释

延伸阅读

参考文献

序言

在十六岁时,我跟着一位武术大师练习少林童子功。夜深人静时,我会先想象一会儿白天读到的金庸或梁羽生武侠小说中世外高人的离奇事迹,然后按照师傅所传授的,一个人端坐在床沿,轻合双眼,后背挺拔,盘腿而坐,调息定心,气沉丹田,以意带气,大小周天循环渐入空灵之境。在这段像是停止了的时间里,我宛如一位旁观者从外向内观察自己的意念。从一开始专注在呼吸上,到之后专注在内气的引导上,当意念散乱时,我再次重新专注于呼吸。这样反复演练,在日常已可以随时随处清除杂念,自如地获得平静和安宁。

那时除了想把自己变成一个武术高手外,我并不清楚自己正在做的是一项关于“正念”的自我治疗术。正如我所练的少林童子功,其中的正念法门都是由僧侣日常修行演绎出的身心双修的方法。

那么什么是正念呢?正念其实就是一种洞察当下的身心体验,无分别念、专注当下的一种状态。正念是一种被追求的结果,而通常用来达到正念状态的方式就是冥想。我认为,中国传统的气功,其实也是一种冥想。这么看来,我在十多岁时已经开始用气功冥想的方式追求正念法门了。

正念之说起源于佛教《四念住经》,它在2600年前被佛陀第一次提出,是原始佛教中最核心的禅法。根据《阿含经》所载,正念修行是佛教的核心,因为仅凭正念就可以觉悟。如果觉悟了,那么人不就超然于诸烦恼之外而获得解脱了吗?

可能是带着这个疑问,也是怀着对佛教大义的敬仰和向往,我正式皈依了佛门,成了在家修行的居士。而我的修行之道就是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去助人。一眨眼,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已经伴我度过十余年,平时诵经文读心理,也尝试着把佛教的一些修行之法与心理治疗结合起来,为来访者带来益处。直到漓江出版社把这本英文著作的翻译工作交给我,我才开始打破在佛教心理学方面的困惑。西方学者在东方佛教与西方现代心理科学结合的路上已走在了前沿。与许多源自于神秘东方的朴素哲学体系一样,当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诠释佛教时,西方学者的声音好像更有力量,姿态也更为自信。

纵观西方诸多研究,在佛教引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诸多学者对佛教作了各种个性化的诠释,从天马行空的曲解到越来越精妙的翻译。而最早从心理学视角诠释佛教并获得巨大成就的译者就是卡尔·荣格。他以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动力心理学为理论研究基础,整合佛教禅宗和密宗的浩繁经文,以其独到的见地和思想为佛教和心理学的联姻提供了重要注解,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己独立的学派——新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分析心理学派)。这种深度心理学活跃在日益为心理学界所关注的西方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对话领域。而由于其理论较为艰深,难以广泛传播。

于是,一些心理疗法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尝试另一种角度,就是从佛教中汲取更有益于心理治疗的活动来帮助大众认识到佛教的魅力。于是佛教中冥想的方法很快成为心理治疗者们的新宠,而这种方法旨在培养正念。正念冥想的系统训练能帮助治疗各种心理和生理疾病,比如一些躯体性疼痛、恐惧、失眠、焦虑,在临床上对抑郁症治疗及防止旧病复发也有良好的效果。虽然一些心理治疗学者在正念的应用上还存有疑虑和争议,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一种治疗方式可以包治百病。但佛教正念治疗法确实已经是心理治疗领域中不可忽视的一支新生技术力量。

这本书的作者派德玛西里·德·席尔瓦拥有东西方比较文化哲学和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是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员,美国匹兹堡大学、新西兰怀卡托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客座教授。他已出版的著作有《佛教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佛教伦理与社会》等。他的这本《正念治疗法》在西方多次再版,其备受欢迎的原因不仅在于研究视角之独到,更在于他用简单易懂的笔触解读了佛教心理学中的正念哲学,并且把深奥的理论还原成了平实而大众化的行文,为有效传播正念思想打开了方便法门。

我接受这样的翻译任务,并用长达一年的时间来研究和翻译,也是基于我所在的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及苏州心灵花园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于2013年在上海联合设立了一个叫“禅修和内观心理研习会”的临时组织,每年不定期开展关于佛教内观禅的研讨和训练课程。我们已经累积了一些与佛教正念心理学相关的临床实践经验,所以,这样的经历对我们翻译这本书也提供了一些帮助。目前这个研习会的学员已经有近三十人。我希望在这本书出版后,这个临时组织能固定下来并定期举办活动,传递正念治疗的精神,惠及更多的求助者。

事实上,正念过程中“专注当下体验并持放松、宽容、悦纳和开放姿态”的精神在我及我所在机构的临床咨询和治疗中,对疏解挫折和痛苦情绪、调整失调性思维及帮助恢复良性行为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即使仅通过每周一次的循环训练课程和一些临时工作坊,都能对一些心理困惑者起到良好的作用。

我有大量的临床案例可以证明,来自正念冥想及内观等佛教修行的训练方法,可以明显改善焦虑和抑郁症状,并且这种改善是具有持续性的。根据日常训练的频率来看,坚持训练的来访者治疗效果是持久的。即使不能坚持进行正念训练的来访者,治疗效果也可以维持长达三个月到半年。针对许多治疗方法存在心理困惑的复发等问题,正念治疗法给出的答案就是要坚持训练,这种训练包括在咨询师引导下的个体和集体训练。这部作品非常系统地把正念治疗法呈现出来,为来访者的日常自助式学习和训练提供了可贵的学习资料。同时这本书还可以作为心理咨询与治疗、精神科医师及心理学研究者的参考资料。当然,我觉得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如果没有一些预防心理问题的利器,一生中难免会受心理问题的干扰,所以这本书又可以作为人们摆脱日常生活困惑和压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案头常备资料。

除此之外,我特别希望佛教信徒及对宗教感兴趣的修行者,可以从本书中获得一份感悟,把心理学与修行相结合,让修行更加完善,德行更加圆满。

这本书的翻译过程是艰辛的,是团队合作的结晶,非一人之功。非常感谢我所在的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上海外服心理援助中心及苏州心灵花园心理咨询有限公司三家机构的全体成员给予的多方面支持。其中我的同事陈天智先生、崔璨女士、于潇女士及李杰先生参与了全程的翻译或校对工作。他们的敬业和专业的职业素养一直令我感动和欣慰。

这本书翻译过程中还得到了许多朋友的祝福和支持,上海佛教协会会长慧明法师为本书专程拨冗指导;上海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副主席谈贤居士以九十三岁高龄不辞辛苦地热忱关心我们的翻译工作,为我们答疑解惑;我还要感恩我的师父——高曼寺德林法师给我的感召和开示。师父今年圆寂了,我在悲思之余也以此书感恩师父对我的引领。没有这些高僧大德的帮助,我和我的同事们是不会有勇气承接和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

同时,我还需要感谢在翻译本书过程中给予了热心帮助的同仁,他们有些是“禅修和内观心理研习会”的成员,有些是给予我和我们的机构充分信赖的爱心咨客,有些是社会各方面的贤达。他们是杨小朝、陈菊华、高京博、陶川萍、叶盛岚、邹巴拉、袁嘉欣、韩澍、须爱芳、顾晓梅、金雅雯、金雅萍、黎佳、张悦、黄芸芸、陆萍、刘俊等爱心人士及我的助理马芸。

感谢我的父亲给予我力量和为人的德范,今年是他仙逝十周年,我也以此译作敬献给他。我冥冥之中总能感觉到父亲为我感到欣慰,这是促进我前行的最大的力量。

我还要感恩所有的心理求助者,你们的健康是我和同事们最衷心和诚挚的期望;没有你们的信任和激励,没有你们提供的真切个案,我们是没有经验和勇气来完成此书的翻译的。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所有咨客保护身心健康,并由此打开人生幸福之门的钥匙。

慧音居士顾歌

于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2016年1月

内容推荐

派德玛西里·德·席尔瓦所著的这本《正念治疗法》是关于正念心理治疗方法的经典著作,提供了对佛教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全面介绍,探索了心理学的关键概念与正念咨询技术的实际应用。这一整合性的研究,涉及佛教心灵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和冥想的方法,聚焦于“我们生活的情绪节奏”,从而开辟了心理健康的新途径。

编辑推荐

何为正念?按照本书译者、著名心理咨询师顾歌先生的提炼,也就是指一种洞察当下的身心体验,无分别念、专注当下的一种状态。正念是一种被追求的理想状态,是达到身心平衡的表现。《正念治疗法》这部在西方一版再版的著作,正是一部有关正念治疗法的经典之作。作者派德玛西里·德·席尔瓦教授以自己多年的修习和心理临床实践为基础,萃取佛教心理学的理论精华,结合西方的心理学、哲学以及古代智慧,全面探讨了正念情绪聚焦疗法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心理咨询实践中的应用。作为一部内容丰富的心理学著作,本书既可为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业学生或心理自助者提供指引,也可供一般读者提升身心境界之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20: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