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程史研究的意义
二、我国课程史研究概况
三、美国课程史的译介与研究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与范围
一、课程史研究领域的兴起
二、课程史与教育史:关于独立性的辩论
三、研究內容的限定
第三节 “多重记忆”:题解
一、课程领域的集体记忆
二、交叠的多重:分类的困局
三、话语变迁:回忆和讲述的方式
第一章 进步主义者的独白
第一节 维系传统的努力
一、“危机”中的课程领域
二、承袭进步主义传统
第二节 坦纳夫妇的课程史观及《学校课程史》
一、“可用的过去”:课程史的效用及其书写方式
二、“冲突一进步”:课程历史的发展脉络
三、以“进步主义”为轴线的课程思想演变
第三节 在历史中寻找专业共同基础
一、一部“课程开发”教科书
二、对单一范式的坚守
第二章 思想的四重奏:专业群体的斗争
第一节 反思的年代
一、挑战泰勒原理
二、修正主义教育史学的影响
第二节 课程史中的经典:克利巴德的《美国课程斗争》
一、重探“进步教育”的意义
二、舞台与角色:20世纪初的四大课程群体
三、核心情节:“斗争”
第三节 理论与历史之间
一、批判性:检视理论局限
二、象征性:关注符号世界
第三章 “嘈杂”的现场音:社会力量的角逐
第一节 课程社会史研究兴起的背景
一、教育申的“新社会史”与“学校黑箱”
二、审视学校知识的来源:新教育社会学与批判性课程理论12。
第二节 《学校科目与课程演变》:古德森的课程史研究
一、学校科目社会史:方法与定位
二、案例研究:围绕学校科目的斗争
三、古德森科目史研究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课程史中的科目史与案例研究
一、美国的学校科目史
二、地方与学校课程项目的案例研究
三、课程研究的社会史路径
第四章 对声音的反思:语言学转向与课程史
第一节 后结构主义课程史的学术土壤与话语资源
一、语言学转向
二、“新文化史”
三、汉密尔顿“词源学”式的课程史探究
第二节 波普科维茨的课程史研究
一、“当下的历史”:课程的社会认识论
二、课程与社会控制问题:生产性的视角
三、芙国课程:清教传统、美国例外论与社会改造
第三节 “不停歇的舞动”:贝克的课程史研究
一、“历史的舞剧”:研究策略
二、“儿童”与“权力”之舞:别样的课程思想史
第四节 波普科维茨学派:“教育学中的福柯”
第五章 另一半故事:打破女性的缄默
第一节 课程与历史领域中的女性声音
一、课程领域对边缘群体的关注
二、经验与记忆:课程与历史领域中的女性主义
第二节 女性主义之《课程史的生成》
一、后结构女性主义对传统课程史的批判与解构
二、重书女性主义的课程历史
第三节 从“谁的课程史”到历史中的“谁”
一、补充新的主体?
二、遭遇他者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l 课程史的边界:关于独立性的辩论
附录2 《美国课程文献史》文献目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