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上下)
分类
作者 李天飞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上下)》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潘建国、西游记研究专家曹炳建、作家马伯庸、独立媒体人刘十九、公众号看鉴、今日头条文化频道联合推荐!

《西游记》的作者竟然不是吴承恩?孙悟空大闹天宫究竟算不算造反?红孩儿的亲爹究竟是谁?孙悟空真的死在了取经途中吗?猪八戒不是二师兄,是三师弟?北京大学古典文献硕士、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西游记》校注者李天飞,带您畅读《西游记》中的热点话题、百科知识。

内容推荐

李天飞著的《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上下)》是“李天飞大话西游”系列文章的集结。李天飞凭借扎实的考据、幽默风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解读《西游记》。书中既有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西游记》的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而且也非一人一时所写;也有对流行的“阴谋论”“厚黑说”的正本清源,比如:为什么红孩儿和牛魔王长得不像?孙悟空到底有没有死在取经路上?六耳猕猴究竟是什么?在李天飞的解读下,《西游记》不再是全程打妖怪的“四大名著”之一,而是历久弥新的精神养料。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微信网络连载百日累计阅读量过亿,被网友评为“解读《西游记》的文章中最靠谱,靠谱的文章中最接地气的”。图书不仅对网络连载的内容进行了修订、调整,还补充了大量传世文献中有关西游记或本书内容的插图。每一讲附有阅读手册,以便读者迅速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目录

上册

 序篇 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

 第一讲 《西游记》的作者是牛逼还是装逼?

 第二讲 真的能长生不老吗

 第三讲 金箍棒的原型竟是它?

 第四讲 好囧的弼马温

 第五讲 齐天大圣和孙行者:我大闹天宫,你却到处被打爆

 第六讲 大圣你的六个兄弟在哪里

 第七讲 说说李天王一家

 第八讲 老娘才不想嫁给你

 第九讲 《西游记》中DuangDuang的特效是如何做出来的

 第十讲 二郎神为啥这么小鲜肉

 第十一讲 谁动了二郎神的ID

 第十二讲 孙悟空为什么有尾巴?

 第十三讲 降服孙悟空为啥要派二郎神?

 第十四讲 哮天犬汪汪汪

 第十五讲 谁在为玉帝卖命

 第十六讲 玉皇大帝的名字和太上老君的住处

 第十七讲 《西游记》的“籍贯”问题

 第十八讲 孙悟空大闹天宫真的是造反吗?

 第十九讲 “俺那里把你哄”

 第二十讲 如来佛死了?

 第二十一讲 观音姐姐的长尾

 第二十二讲 唐僧一家的背影

 第二十三讲 看啊!唐太宗背后那个人

 第二十四讲 阎王叫你三更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二十五讲 轮回居然是这样的,佛祖你知道吗?

 第二十六讲 刘全进瓜

 第二十七讲 “四大部洲”是什么鬼

 第二十八讲 少年孙悟空的奇幻漂流

 第二十九讲 十万八千里和唐僧的行头

 第三十讲 初出长安第一难

 第三十一讲 紧箍咒戴还是不戴,这是个问题

 第三十二讲 护驾的小神仙

 第三十三讲 黑熊怪,孙悟空的影子内阁?

 第三十四讲 猪八戒本来不是二师兄

 第三十五讲 八戒你山寨了!

 第三十六讲 乌巢禅师的《心经》密码

 第三十七讲 虎先锋:你~看~我~的~脸

 第三十八讲 “技术流”妖精黄风怪

 第三十九讲 石槃陀,你在寻思什么?

 第四十讲 沙和尚的演化史

 第四十一讲 如何优雅地撞天婚

 第四十二讲 唐僧师徒与五行

 第四十三讲 起底镇元大仙(上):“五脏庙”里的地仙

 第四十四讲 起底镇元大仙(下)——难道镇元大仙是他?

 第四十五讲 白骨精的罗生门

 第四十六讲 火眼金睛辨识率还没及格?

 第四十七讲 为什么妖精爱吃唐僧肉?

下册

 第四十八讲 如何正确地使用法宝

 第四十九讲 孙悟空变的小妖是不穿衣服的?

 第五十讲 比86版电视剧《西游记》还经典的西游连续剧

 第五十一讲 百花羞,你的同事在晒老公!

 第五十二讲 乌鸡国王子复仇记

 第五十三讲 红孩儿的亲妈到底是谁

 第五十四讲 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到底是什么

 第五十五讲 黑水河的小鼍龙是印度鳄还是扬子鳄?

 第五十六讲 做营销,你未必做得过四海龙王

 第五十七讲 其实喝孙悟空“圣水”的人,从来就不缺

 第五十八讲 车迟国斗法,其实斗的是潜规则

 第五十九讲 三个大仙凭什么当上车迟国的国师?

 第六十讲 一张图告诉你什么叫“犯天条”

 第六十一讲 抄袭论文的同学,来通天河学习经验吧

 第六十二讲 童男童女:神界的口味变迁史

 第六十三讲 火德星君的发家史

 第六十四讲 金刚琢到底是什么?

 第六十五讲 女儿国国王修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第六十六讲 别上当了,孙悟空根本就没死在取经途中!

 第六十七讲 从六耳猕猴到十八耳猕猴

 第六十八讲 为什么芭蕉扇能扇灭火焰山?

 第六十九讲 谁是牛魔王的真爱:铁扇公主OR玉面狐狸?

 第七十讲 佛教动物园的牛魔王

 第七十一讲 教你认识《西游记》的各种法术

 第七十二讲 九头鸟可能是猫头鹰?

 第七十三讲 孙悟空七十二变大起底

 第七十四讲 八十一难竟是这样凑出来的?

 第七十五讲 四位树精,诗写成这样就别出来混了

 第七十六讲 荤段子?揭秘黄眉老佛的“三件套”

 第七十七讲 大蟒精:一个“三无”屌丝妖怪沉默的力量

 第七十八讲 观音菩萨为什么骑犼?其实是个驾照问题

 第七十九讲 不想当医生的猴子不是好和尚

 第八十讲 盘丝洞的那点事

 第八十一讲 你说的那个“狮驼岭”,我还真去过

 第八十二讲 唐僧和比丘国国丈的嘴炮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八十三讲 老鼠姑娘要出嫁,来了和尚就嫁给他

 第八十四讲 灭法国国王与佛教杀人狂

 第八十五讲 瞌睡虫和豹子精的秘密

 第八十六讲 《西游记》的可爱小妖们

 第八十七讲 如何计算玉帝的降水量

 第八十八讲 九灵元圣的九个头是怎么安在脖子上的?

 第八十九讲 玉华州里的明代经济史

 第九十讲 为什么四木禽星打得过三只犀牛,孙悟空反倒不行?

 第九十一讲 玄奘法师一定要背个大登山包?

 第九十二讲 天竺收玉兔是多么地毁三观

 第九十三讲 一个吃货眼中的《西游记》

 第九十四讲 《西游记》里是怎样出警抓人的?

 第九十五讲 灵山上都有什么?

 第九十六讲 唐僧到底取到了什么“真经”?

 第九十七讲 孙悟空如何反思那段历史?

 后记 怎样让大家读到一部靠谱的《西游记》?

 附录 《西游记》四级测试题

试读章节

第三讲 金箍棒的原型竟是它?

《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类尽除名”,孙悟空到龙宫取来了金箍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相当于孙悟空的一个化身和符号。这一讲,贫道要为大家扒一扒金箍棒的故事。

我们在各种影视里都见过,金箍棒是一根铁棍。《西游记》原著中描述金箍棒是“二丈长短,碗口粗细,两头两个金箍,中间一段乌铁。”

各位,有没有想过,书中这段话有什么问题?

奇怪的金箍

无论是木桶的桶箍,还是女孩子的发箍,箍就是用来防止开裂或分散的,这个用途古往今来都没有任何区别。

但金箍棒中间是“一段乌铁”,是实心的,又不是一根钢管或竹竿,平白无故装两个箍做什么,这不多余吗?

当然,可以解释为装饰物,棍子两头做些装饰是有的,例如古代有一种棍子叫“金吾”(也叫吾杖),是一根长铜棒,两头涂金,但刷点金粉就得了,它实在没有必要装个箍。棍子两头另外加装东西也是有的,例如“殳”或“骨朵头”(狼牙棒),但那是为了增加攻击力的,而且形状和金箍棒完全不同。

我们暂且扒一扒金箍棒的前世,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前面讲了,《西游记》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复杂故事。现存较早的西游故事,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面的猴行者似乎是不使什么兵刃的——就像张无忌——使的是一双肉掌而已。倒是玄奘法师有一条“金镮锡杖”,不过也不是用来打仗的,而是类似召唤权杖之类的法宝,比如什么时候遇到困难了,举起锡杖大喊一声:“天王救难!”大梵天王就会显灵,帮师徒渡过难关,相当于开外挂。

《西游记杂剧》里的孙行者手里使的是“生金棍”,能从耳朵里取出,但是并未说有箍。

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这根棍子保留了能大能小的功能,还添了一个功能:它本来不是当兵器用的,而是大禹治水的时候“定江海浅深的一个定子”,有时候也叫“定海神针”(清代张书绅《新说西游记总批》:“定海神针,妙不可言。言人心上,原要有针线,又贵如铁石,而外物不能摇动。”)。

定、碇、椗

针是一根极细的铁条,特点是尾巴上能带一根线。金箍棒缩小了当然像针,但是放大了也叫“定海神针”,天下什么东西像此物呢?

我们来看“定江海浅深的定子”这句话,这里面的两个“定”字,意思有些差别。

第一个“定”,是测定的意思。流沙河那一回,孙悟空说这条河有八百多里宽,八戒就问:“哥哥怎的定得个远近之数?”通天河那一回,孙悟空也说:“怎定得宽阔之数?”这几个“定”,都是测量、测定的意思。那么古人用什么来测定水的深浅呢?分两种情况。

第一,浅水的时候,用棍子一戳就知道,这是最直接、最简便的办法。比如第一回美猴王出海求师,“持篙试水,偶得浅水”,这种方法叫“点竿”或“探杆”。明代的《海道经》“勤戳点竿,寻投长滩一丈八尺,渐渐减至一丈五尺。”顺便说一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笔名就取自船工的口号“marktwain”意思是“测定为两英寻”

第二,到了大江大海里,水深动辄几百米甚至千米,没有那么长的棍子,用什么来测“江海之浅深”呢?很简单。将一根绳子拴上重物,扔到水里,然后再拉上来量没入水中绳子的长度。

第二个“定”是定子,这是什么呢?古代的船上有一种叫“碇石”,或“碇子”“椗子”的东西,是船锚的前身。拴这种碇子的绳子,叫“碇绳”或“碇丝”。如宋洪迈《夷坚志》测一个叫龙漩窝的深渊的深度:“以小绳数十丈矴(同“碇”)坠入穴内。”又如刘弇《独游狼山记》:“今之山跗,……前五十载,海也。其深盖碇丝千寻莫能测。”“定”“碇”“椗”,应该是一个东西。

为什么有的写作石字旁,有的写作木字旁?这是因为有些“碇子”用石头来做,有些“椗子”用木头来做。石头的叫石碇,木头的叫木碇。这就像象棋里棋子,有的写作“炮”,有的写作“砲”:过去没有发明火药的时候,“砲”其实是投石机,所以是石字旁,后来改用火药,“炮”就变为火字旁了。

1975年福建泉州出土的宋元时期的碇石,全长2.32米,中段宽0.29米,正是一根棒子模样,重约400斤。如果有人使得动,绝对是一件重兵刃。

可能有人说,《西游记》里金箍棒两丈长,合6.67米,这个碇石才两米多,况且是扁的,还是和金箍棒有些差别。那么,我们再看一看木碇。

P29-31

序言

序篇 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

在本书正式开始之前,需要做些知识上的小铺垫,假如不在这讲清楚,后面就会遇到许多困难。本篇的主要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嘚啵嘚地说一件事情:《西游记》的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肯定有一个最终定稿人,但他也未必创作了多少。

如果是学过古代文学或者是熟悉《西游记》的朋友,看到这里就可以翻篇了,不值得为此浪费时间。不过,前几天还有个中学生朋友使劲地追着我问:不是所有出版社出的《西游记》,所有的教科书,都说《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吗,他们在骗我?我说:对。那些书确实都是这样写的,这样印的,但只要明白就里的人就会知道,这只是权宜而已。现在流行的百回本《西游记》的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定论。是真的,不要用无辜的眼神看我,真的不骗你。怪只怪这个百回本《西游记》作者太懒了,什么资料都没有填。给你印《西游记》、出教科书的叔叔阿姨,实在不是故意的……

去年夏天,我在一个学院作讲座的时候,还傻不拉唧地问大家:“同学们,《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吗?”本想着下面有一个人回答“是”,我就可以得意地讲几分钟作者问题。结果没想到满屋子几百位同学,全是文学院的,异口同声地回答:“不——一——定!”那个整齐呀响亮呀,我心想:“好不给面儿嘛”,这个问题就此憋回去,默默地把PPT向后跳了几页……

过去的小说往往经历了很长时间,辗转很多人之手,很难说谁是主要作者,越著名越如此,这就像一块大石头,要经一锤子一斧子的雕琢,慢慢才成了雕像,而不是一次冲压成型的。

摆在我们眼前的这部《西游记》是明代中晚期的作品,并未说是吴承恩写的。它原来只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我们不知道这个“华阳洞天主人”是谁,也不知道他只是校对了一番呢,还是最终的定稿人。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有一个高手做了《西游记》全书的统稿、编排、润色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但他绝不是凭空写出来这一百回的。那时文人和书商合作,或者书商本身就是文人,对书稿一商量,你加一段,我改一段。所以很难说一本书究竟是什么人写的。《西游记》里有许多前后照应不到的漏洞,一般来说就是这样形成的。不必看到什么就说“吴承恩又错啦!”或者说“这样写是有深意的啦!”如果不确立以上这个认识,谈什么“深意”恐怕都会跑题。

另外,古代的文人,基本都要考秀才、举人,写这种通俗小说,不是多么值得晒的事。他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一般不怎么会提的。像地方志、史书这样的官方出版物,更是瞧不起通俗小说,不会给版面的。

如今红遍网络的小说就是一个人写的吗?也未必。据贫道所知,很多小说其实是一个团队写出来的。他们往往一天更新好几万字,您想,这是一个人所能承担的吗?有些人负责搭故事框架,有些人负责故事衔接,有些人负责文笔润色,只是最后用一个ID发而已。

《西游记》是名著吗?

有人说,《西游记》是名著啊,是经典啊,伟大啊,怎能和今天的网络小说相比?

其实《西游记》在当时就是消遣用的。

古代朝鲜有本书叫《朴通事谚解》,就是“跟朴翻译学汉语”,里面都是些常用的汉语对话。也有假设的对话人,就像李雷和韩梅梅似的。这本书成于元末明初,其中有一段对话是这样的:

李雷:“我们两个买文书去。”

韩梅梅:“买什么文书去?”

李雷:“买《赵太祖飞龙记》《唐三藏西游记》去。”

这时“韩梅梅”就体现出小班长的气质来了,她说:“买书买‘四书六经’也好,既读孔孟之书,必达周公之理,要那些平话做什么?”

李雷说:“《西游记》热闹,闷时节好看。”

我们看,这位朝鲜的“李雷”看《西游记》的目的,和我们今天地铁上刷网络小说是一样一样的。就是“闷”的时候图个好看。如此而已。那四书六经、孔孟之书,一般的人谁拿这些东西解闷?

……

退一步说,就算吴承恩没心没肺,就是要把他爸爸写成猪八戒。那么他写出这部书,外人能不骂他,当地的方志能收他这部著作?想想这都是不可能的事了!

只能说,目前还无法确定百回本《西游记》作者到底是谁。毕竟,正方提出一个候选人,反方虽然驳来驳去,却拿不出一个新的候选人来。学界尽可争论,而出版社碰上一定要署一个作者在封面的时候,也尽可遵循成例,但最好还是给读者讲清楚这里面的问题。很多朋友愿意接受一个现成的答案,教科书上也乐意写一个现成的答案。但是历史上的悬案多得很,只能等待新材料的发现了。

上文,我们主要讨论了西游记的作者不一定是吴承恩,现在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来了。

流行的百回本《西游记》,是不是一个人写的?

这很不好说。

现在的作品,署名意味着宣布著作权:一本书就是一个人写的,顶多几个人合著,例如《红岩》的作者是罗广斌、杨益言两个人。但也一定要写清楚,不然获了诺贝尔文学奖或茅盾文学奖颁发给谁呢?

但是,中国古代的小说可不这样,作者不但不署名,还刻意避免别人知道,比如《金瓶梅》的作者是兰陵笑笑生,到现在也搞不清楚他真名是什么。这有几个原因:一是古代的小说不是多么体面的文学,正儿八经的文人,都要考科举做官的,到了写小说换钱的地步,是很没脸面的,他们不愿署真名。二是宣传的需要,比如一部畅销书署上王小明、张建国、李大庆之类,谁能记得呢?当然不如一个“兰陵笑笑生”宣传作用强了。

现在贫道列几个人,看大家熟不熟悉?天蚕土豆(代表作《斗破苍穹》)、唐家三少(代表作《狂神》)、萧鼎(代表作《诛仙》)、流潋紫(代表作《甄嫒传》)。都是畅销小说的作者,真名分别是李虎、张威、张戬、吴雪岚。

或许有些人也知道,但真名的知名度绝对比“行走江湖”用的笔名差得远。今天人写书这样,古人也一样。

世德堂本《西游记》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这个意思很含糊,他只是作了一番校对,还是确实是执笔者呢?两种可能都存在。

而且,《西游记》里有许多痕迹,表明这部大书未必是出自一个人之手,例如文殊菩萨的狮子精,在乌鸡国出现了一次,在狮驼岭又出现了一次,如果是一个人写的(或者说这个人是刻意安排的),他至于这么蠢吗?贫道在后文会详细讲。所以这又引出了一个问题。

《西游记》是不是一次写威舌勺?

我们今人写小说,基本都是一次写成。但越是通俗小说,越容易变动,比如要考虑到故事是不是有趣。远的不说,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连载版和三联版就不一样,三联版里有个叫秦南琴的姑娘被删掉了。而《西游记》是一个流传了很久的故事,今天你加一点,明天我加一点,就这样改了几百年。明世德堂本《西游记》(现存一共四部),只不过是在这几百年的长河中的一个环节,只是碰巧它运气好,保留下来了。

有了以上这些概念作为前提,我们就可以重新认识一些有趣的讨论,例如说孙悟空为什么闹天宫的时候很厉害,取经的时候却处处挨打;红孩儿是不是太上老君的私生子等。这些其实都是有原因的,但并不是网上流传的那样,贫道在这本书里会逐一解释——都与西游故事成书的过程有关。网上流传的那些牵强附会的说法,都是以“《西游记》是吴承恩独立完成的一部著作”为前提的,默认此书前前后后是一个有机整体,所以才会认为《西游记》里贯穿了作者的各种微言大义的设计。其实这样想问题是不对的。

后记

后记 怎样让大家读到一部靠谱的《西游记》?

《西游记》是一把开启传统文化的钥匙,任何名著,只要熟读了,都是一把钥匙。但关键是,熟读的前提是什么?

就是要有一个可靠的文本!这次专门讲这个话题。

我们知道,《西游记》是明代的书,可是我们今天买到的书,都是现代的印刷品,明代的书肯定不长这样的。出版社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把这部明代的书变成大家都能阅读的现代出版物。

有人说,这还不容易吗,把原书找来照着敲进电脑就行了,然后排版印刷啊。那好,第一个问题来了。

照哪本书录入?

对《西游记》了解一些的朋友会说,世德堂本啊,最早的版本啊。所有出版社也都标榜自己出版的《西游记》是“根据世德堂本整理出版的”。可是,这本实实在在的书又在哪里呢?

全世界的世德堂本,只有四部!

一部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发现于日本村口书店,现存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

一部在日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

一部在日本天理图书馆。

一部在日本浅野图书馆(这部只有后五十回)。

这四部,全是在日本找到的。再早的时候不敢说(比如道光或乾隆以前),但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想在国内看所谓的“世德堂本”,是没处抓挠的!

好吧,诸位到日本看书去吧!人家都精得很哩,这都是他们的大宝贝,能随便给人看?慈眼堂的就根本不给人看。天理图书馆的光复印就得好几万!还得承诺:只能研究,不能出版。不服气呀,谁让我们当年自己不争气,好东西都跑到外国去了!话说回来,要不是日本还有这三部半书,《西游记》的原貌就没得看了!

况且,世德堂本的封面上也没有写“我是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啊!光得出这个结论,版本学家们就做了大量工作。这个涉及版本学的问题,就不多说了。

这四部书虽然都叫“世德堂本”,但互相还是不大一样,因为明代《西游记》太畅销了,这部书的底版印了一次又一次,也经人补了一次又一次。这四部印次、底版都不相同,甚至很多字都不一样。把这四部书一个字一个字校一遍?这是专门研究《西游记》版本学的学者做的事,这件枯燥的事一做就得几年甚至十几年。

贫道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钱,花几年时间跑到中国台湾或日本校这个玩,这个和媳妇两地分居就受不了。更何况人家也未必让看。缩微胶卷倒是有,但也很麻烦。好在这四部里,以台湾这部最完整,质量最好,所以台湾天一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根据它影印了出来,分别收在《明清善本小说丛刊》和《中国古代小说集成》里。如果不研究装帧、纸张,只看文字的话,看影印版相当于看照片,这也足够了。这才为我们整理这部“世德堂本”准备了所需的第一个步骤。

怎么录到电脑里?

有朋友想:有了底本之后,就可以录入啦,这事还不容易?花点钱找个录入公司都能干。一千字给个十块八块的,怎么叫你一说就这么难?

以为这件事情很容易的朋友,请来告诉贫道:

首先,右上角画出来的那几个字是什么?敲进电脑的时候应该敲什么字?

其次,左数第三行第五个画出来的字念什么?敲进电脑里应该敲什么字?

第一个问题,可能是原来的版刻这里就印糊了,或者木版印多了之后就磨损了。有朋友说,那也没办法,这里打几个“口”就得了。

然而,整本书不是这一页的角上磨损了,是许多页的角上都磨损了。有时候还不是个别地方磨损了,是整篇整篇地缺。要是成百上千的全都打方框,就变马赛克了,不明白的人还以为是什么不宜呢!找谁说理去呢?没处说理!只能说,这个版本时间太久了,很多字都看不清了!但是出版的时候,不能满篇都是方框啊!

比磨损(一般叫剥泐)更麻烦的是缺页。比如原本狮驼岭小钻风那一回,就有几页整个缺了。哪儿去了?几百年过去了,谁知道哪去了?不知道卜哪找7那就缺着呗。

……

因为还有很多问题,限于材料和贫道的学问,无法做出更进一步的回答。例如须菩提祖师问题、两头狮子的问题、大鹏是如来外甥的问题……这些问题,贫道都积累了一些材料,但觉得还不够有力,所以一直没有形成文字。当然,假如按网上所讲的办法,贫道保证有N种讲法。但那应该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本书里肯定有不少浅薄的错误、似是而非的东西,还得一步步改进。

这本书里文章的背景知识,是用了至少六年时间积累下来的,所以才敢在一个字没有的情况下,宣布每天在网上更一期,每期至少三四千字。接下来还需要学习、充实、读书,才是正道。

读《西游记》只是一个开始,最后我们应该从它出发,走到许许多多的书中去。万事都是关联的,所以《西游记》并不是孤立产生的:横向上,它有自己的社会背景;纵向上,它有自己的文化传承。顺着《西游记》,其实可以走到任何一部书中去。可以说,掌握了一本《西游记》,就可以接触到古今中外许许多多的书和知识。把这些知识串起来,就构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所以,我们一定要从《西游记》走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圈在几个打怪故事里面。这本书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

贫道的兴趣很多很杂,会一直在网上写文章,分享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肯定和《西游记》有关,比如《搜神记》《山海经》甚至《封神演义》。但也未必是纯考证或纯干货,兴许是随感、鸡汤、小说甚至游记……因为贫道不赞成写文章先有个目的,为了啥?为追往圣继绝学、立心开太平或赚点击量?目前看来这都是没边的事……写文章首先是兴趣、好玩,是写给自己看的。开心源于真诚,只有自己写得真实,别人才会感受到你的那份真诚和开心。如果为了反响而编造,为了流量而夸饰,就是哗众取宠了。

所以,只要真诚,在网上写文章真是一件好事情呀!你会不断地被人喜欢,不断地被人指教,也会不断地被人骂。从而反省自己:哪些想法是应当保持的,哪些想法是应该提高和改正的,哪些是暂时达不到的,哪些只是理解上的分歧。同时有条件接触到想法完全不同的人,这就是生在自媒体时代不可错过的人生红利!

一百天下来,应当感谢的朋友实在太多:

首先感谢的是各平台的读者们和粉丝们,实在难为大家看这些又臭又长的文章,做贫道的读者实在是辛苦了。

其次感谢的是提点过贫道的师友。这些文章写作的时候求助实在太多。包括当面请教的,转发评论的,以及未曾谋面而用到了研究成果的。

再次感谢的是出版业和媒体的朋友们。这一百天结交了一大圈新的朋友,不管有没有合作成功,和诸位相处都是非常开心的。

最后感谢的是持不同观点的朋友。不管是激烈的批评还是善意的嘲笑,都是最宝贵的财富。还有其他领域的朋友,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列举了,一并致以真诚谢意!

书评(媒体评论)

《西游记》是一部演绎取经故事的文学,研读这部小说,则不啻是一次文学取经的旅程。跟随着本书作者李天飞那“天外飞来”的妙笔,我们穿行于文本与文化、历史与现实之间,上穷碧落下黄泉,横看成岭侧成峰,尽享学识、想象、智慧三体融汇而创造的愉悦和满足。

——潘建国(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融汇三教文化,笑傲三界神灵,纵览人间百相,弘扬取经精神——这是我对《西游记》文化意蕴的基本解读。而天飞先生此书,以俏丽风趣的现代语言,将《西游记》宏大的文化藴涵娓娓道来,如同与多年老友品茶谈心,使读者不觉沉醉其中,却又不失学者的凝重和严谨。

——曹炳建(西游记研究专家)

以理性探究想象,以考据勾沉神话,从玄妙云端落到现实地面,一本真正靠谱明白的西游记解读。

——马伯庸(作家)

小时候读《西游记》看的是神仙妖怪,之后慢慢读出儒释道,读出各人命运挣扎。李天飞先生的解读,将传奇、宗教、历史、哲学融会贯通,可窥西游精深。

——刘十九(视知传媒执行总编)

李天飞老师的古典文学研究,在今日头条的平台上借助新科技的力量大放异彩。他建立在“靠谱知识”上的“趣味脑洞”,在适合大众阅读兴趣和充分表达观点之间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开拓了读者的视野,让他们收获颇丰,读起来欲罢不能。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1 10: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