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在阿伊玛拉族(智利北部的原住民)语言中是“遥远的大地,世界的尽头”的意思。仅仅凭借这一点就足以唤起北半球许多国家人们的好奇。近几十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谈论起这个地理位置偏远、地形狭长的国家,她跨越了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三大洲,从沙漠地区一直延伸到南极圈。
包容所著的《透视智利》记录了作者包容先生旅居智利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感,它不是旅游指南,不是简单的随笔或游记,也不是智利社会百态的评论集。也许它是到目前为止国内第一本涉猎了智利的政治、社会、人文、风光等不同领域的书。也许……它是怎样一本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读者朋友通过它了解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这是一本能够深入探讨智利这个国家的文化,并敢于揭示其现实和理想、闪光点与阴暗西、美德与缺憾的书。智利并不完美,正如人无完人一样。从这个意义上讲,包容所著的《透视智利》是一部打破传统游记的作品,它从新异的视角——更现实、更平衡,超越了单纯的风光游记,展示了智利多彩的文化。更确切地说,它以丰富的知识展示了—个国家令人惊异的多元性。可以说,这本书的主线不是自然景观,而是人文景观,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对一个国家的审视。
1.买啤酒请自带酒瓶
我家里一般平时都存着葡萄酒。一次请同事过来帮忙装电脑软件,知道他是喜欢喝啤酒的,于是下楼,到对面洗衣店旁边的小卖部买啤酒。
看了一圈儿店里所有的啤酒品牌,喜力大概是最知名的品牌。于是从冷藏柜拿出一瓶一升装的,放到柜台上;隹备付款。老板是一个40岁上下的男人,他没有收我的钱,反而问我有空瓶子吗?我说没有。他说:“那你买别的牌子吧。”我说:“这个好,我要这个。”他则坚持说如果买这瓶,必须带一个空瓶子过来,不然就得买其他牌子的。我感到十分诧异,“那总有人第一次买吧,他到哪里搞空瓶子呢?”老板很遗憾地摇摇头说:“不知道,没有空瓶子,我不能卖给你。”“我可以留1000比索做押金。”(这瓶啤酒只需800比索)我说。“不行,没有空瓶子,我不能卖给你,超市都是这样卖的。”他很认真地说。看我一脸莫名其妙的样子,他又很客气地补充道:“你可以买易拉罐的或者其他不需要退瓶子的酒。”我看到的确有同样牌子罐装的和其他牌子的啤酒。但是我只想要瓶装的喜力。“其他商店都是这样卖的吗?”我问。“是的。”他肯定地回答。我不相信,却也无心和他理论,更懒得去其他卖店证实。无奈之余,我只得买了两听罐装的走人。
想起从前在国内看过的一个小品,说的是一个傻子卖烤白薯,一块钱两个,五毛钱不卖。这小卖店老板毫无疑问不是一个傻子,他如同许许多多脑子转不过筋来的智利人一样,只是思维方式与我们中国人不同,为人处世的方式自然也各异。如果说,一个顾客买不买一瓶啤酒对一个小卖店来说毫无影响的话,那这些智利人的处世方式在其他方面的体现就不能不让人对这个国家产生不好的看法。
比如,在圣地亚哥国际机场办理登机牌,托运行李。柜台小姐尽管态度很好,可办理速度却奇慢无比。你给她两本以上的护照,她半天也办不出登机牌来。比如,有中国人持公务护照、免签证入境智利和周边几个国家,办理员如果第一次不知道,问一下上司,了解之后记下来,下次看到就可以不必追问签证的问题。然而,他们就像机器人一样,每次看到同样的护照,都要打电话找上司询问,是否是真的给中国的公务护照免签。结果令中国游客十分不悦。
再比如,距离圣地亚哥约50千米处有一个专门制作和销售陶器的工艺品小镇,大概有百十年历史了。最初制作的陶器主要是厨房的锅碗瓢盆等家庭用具,后来慢慢演变成工艺品,小镇的名气也越来越大,有人将其比作是中国的景德镇。
然而,几十年来,这里除了手工制陶之外,只卖一些粗制滥造的工艺品和从中国进口的小商品。几乎每天都有从海滨参观完聂鲁达故居返回圣地亚哥的外国游客顺路到这里来参观选购纪念品。可是对许多游客来说,往往兴致勃勃地进去,十分失望地离开,因为那些巨大的陶器根本无法带走,且不说工艺粗糙,其他工艺品如铜制、木制、皮制的也是品种单一,做工如同小学生手工课上的作品,质量自然不敢恭维。
在中国像义乌这样一个小地方可以发展成全世界商人都去采购的小商品集散地,可在智利这个十分著名的小镇却没有创新、没有发展。也许当地人想保留的就是这个风貌,至于未来发展不发展,就像前述小卖店老板的思路,赚不赚钱是另外一回事儿,重要的是“买啤酒必须自带酒瓶”,做工作不需要动脑子,像机器一样按照设计运转就行了。这是原则,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
民风淳朴、童叟无欺的地点无疑是人们向往的世外桃源,但是不思进取、懒惰刻板的性格,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必然会被大鱼吃掉,甚至连骨头都不剩。一个民族如果缺乏创新能力,在这个日益显现其残酷本质的世界上,未来的发展是可想而知的。
2.洗衣店老板娘
下楼过马路就是这家离我们的公寓最近的洗衣店。我不知老板娘姓甚名谁,却与她早巳十分熟悉,因为在她那里洗衣服已经3年多了。店是她从一对老夫妇那里兑过来的,因为价格便宜,生意一直不错。
P2-4
智利——这个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它跨越了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三大洲,从沙漠地区一直延伸到南极区,其独特多样化的地理位置吸引着全球游客。
作为从事南美商旅业务十余年的我,对智利,这个拉美诸国中社会治安最好的国家亦是情有独钟的;智利的风格是低调、内敛的,不如金砖之一国家巴西出镜率高,也没有足球之国阿根廷的孤傲,即便是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国国内的新闻也极少有关于智利的信息,尽管它已与全球60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国家之一。
包容先生,一个旅居智利十余年的导游、翻译、作家,以自己独特的视角、长时间的细微观察和感受,写出了《透视智利》一书。这也是一本由一个中国人从多方面描述智利的书,作者用他的妙笔对智利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做了深入的探究和描绘。
品一杯香茗,披一身夕阳的金辉,在躺椅上慵懒的你,手捧此书,仿佛置身于智利的街头,让人心怀畅想,让遥远的异域不再陌生,甚至触手可及。
这本书带给读者的或许就是这样的感觉。
衷心希望读者从中大受裨益,也衷心祝愿包容先生身体健康,笔耕不缀。
南美风情总经理张顺芳
2014年5月
2002年7月1日,智利《民族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美国摄影家图尼克在圣地亚哥拍摄群裸的新闻。那天上午气温只有3摄氏度,却有多达3千多人跑去为这位摄影家做裸体模特。初到圣地亚哥不到半个月的我,没有去裸奔,也设有做围观群众。当借助《西汉大辞典》读完整个报道之后,一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完成的关于智利的书——《透视·智利》——就这样主题先行了。
2003年11月,我进入一家旅游公司做了导游、翻译。客居智利的生活逐渐稳定下来,我对这个距离中国那么遥远的国家的认识和理解渐渐增多。由于个人的兴趣和工作原因,我几乎走遍了整个智利。从2005年开始,一篇篇关于智利的文字诞生了,一幅幅展示智利的图片也累积下来了。2009年开始准备将这些文字和图片结集出版,并陆续把他们发布在自己的博客和刊登在国内一些杂志上。今天,这部也许是国内第一本多方位、多角度、立体地介绍智利的书稿,几经辗转,终于呈现在读者面前。
我的心情是平静的,一如7年前注视着女儿的降生。凡事都有它的时间。我很早以前就已经告诫自己:热爱生活,相信命运。生活仍在继续,我依然认为,生活不会因时间和居住环境的改变而不再继续。一个人在一无所有的时候,生活可能是丰富多彩的,当然有时候也是残酷的,就像有白昼就有黑夜一样。最大限度地让自己活得精彩,透明地度过一生,这就是我的追求,也是我的快乐所在。而这些粗浅的文字如果能够带给读者朋友一些愉悦、一点思考,对我而言将是快乐之上的快乐。
按照惯例,后记要说些感谢的话。我要感谢的是年过古稀的父亲,在他自己也有大量写作计划的同时,借助放大镜帮我校对、修改书稿。身在地球另一端的我,不能为父亲做些什么(甚至从未为父母兄妹做过什么),只有遥祝父母兄妹们平平安安、健康长寿。
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还要感谢出版社的策划编辑韩笑。她从对这些曾经发布在网络上的文章的关注,到不厌其烦地跟我讨论出版事宜,并最终促成本书的正式出版。
最后我要真诚地感谢我的朋友,南美风情旅行社的总经理张顺芳女士对我的支持和鼓励。差不多在七八年前,我曾经幸运地做了她的导游,当时她来智利是考察旅游市场的。去年我回国参加“第七届海外华文传媒论坛”峰会时,在北京拜访了她的公司,亲身感受到她对旅游行业的专注和热爱,并且成为服务南美旅游市场的专业公司。我为她的成绩感到骄傲,也为有这样的朋友感到欣慰。
旅居智利12年了。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变化,从未改变的仍是生活那张善变的脸,和一颗恒久不变热爱生命的心灵。毫无疑问,关于智利,我还会写下去。在未来的某个时候,我将以图说的方式进一步解读这个国家。作为“图说南美国家系列”图书之一,希望未来的《图说智利》也能带给读者朋友更多的震撼和感动。
包容
2014年6月
智利,圣地亚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