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是教练驾驭队伍的能力
随着现代化体育运动的发展,像足、篮、排这样的集体项目,是综合实力的较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的是主教练对自己队伍的驾驭能力。郎平凭借自己在欧、美、亚世界一流球队多年的执教经验,吸取东西方文化精华,博采众家之长,以及女性教练特有的细腻,在科学管理队伍上独树一帜。
无论是在境外执教,还是在国内执教,郎导作为主教练,管理队伍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因人而异的人性化管理上。团队精神是集体项目的灵魂,在任何地方排球教练都要讲团队精神。郎平说,由于价值观不同,在美国有的队员会直接找主教练问:请你告诉我,我为什么不能打主力?因为她要实现自我价值呀!那么,你就要寻找她能够接受的方式去和她谈团队精神,谈个人在团队中的位置和作用。在中国执教,也许你会发现更多的运动员非常听话,但难以建立起自信心。所以,从训练、比赛到生活,郎导总是采取以鼓励为主的方式,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
当年家喻户晓的袁导,人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他总是镇定自若、面无表情,给人的印象是“不会笑的严师”;今日在电视中看到,暂停时的郎平总是在鼓励队员:行,不错,别急!训练中她常会对队员说,你是最棒的,但我希望你在哪些哪些方面做得更好。严师袁导,慈母郎导,虽然外表不同,但他们都具有内在的睿智和令队员信服的人格,这才是他们真正的魅力所在,才是他们能够驾驭自己队伍的力量所在。
◆三位奥运冠军主教练都有神来之笔
排球比赛有它自身的规律,攻防转换瞬息万变,谁掌握主动,谁就能先声夺人,尤其是比分落后处于被动时,用人出其不意,常常能赢得转机,甚至力挽狂澜。袁伟民赞扬郎平在中巴生死之战关键时刻果断换上刘晓彤,及时扭转被动,打开局面,为最终取胜创造了条件。
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后,新华社记者采访陈忠和,问:“从袁伟民到您,再到郎平,您觉得三位奥运冠军主帅的共同特点是什么?”陈忠和回答:“我和郎平都是袁伟民的学生,我们继承了很多袁指导的训练方法和管理理念,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袁伟民执教时有一种威慑力,平时和蔼可亲,训练场上他的气场会让人感到害怕。郎平有多年在海外的学习和执教经历,带来了国际上很多先进的训练理念、科技应用、管理经验,但在训练把握上也是非常严厉的。”
说来也巧,袁导、陈导、郎导三位奥运冠军主教练,在三届奥运会夺冠关键时刻,换人上都有神来之笔。洛杉矶奥运会小组预赛,中国队输给了美国队,决赛关键时刻,袁伟民两次换侯玉珠发球,直接得分,奠定了3∶0完胜美国队;雅典奥运会,中国女排在对俄罗斯的决赛中,先输两局,危难之时,陈忠和换上了张越红扭转局势,最终3∶2反败为胜;里约奥运会,中巴之战,首局中国队以15∶25大比分落败,第二局开始形势依然严峻,郎导果断换上了刘晓彤。只见晓彤神勇扣杀,进攻、拦网连连得手,瞬间激发了场上士气,双方比分交替上升,中国队死咬不放,最后以25∶23扳回关键一局,后面三局晓彤均为首发,她进攻19次得9分,中国队以两分优势险胜对手,晓彤的出色发挥,为中国队杀进决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郎导告诉袁导,刘晓彤有实力,但是不自信,比赛常常不敢发挥。打巴西之前,这位已被边缘化的主攻替补竞技状态也一直不好,上场机会不多,为了帮助她建立信心,郎平做了许多工作,不断鼓励她,使晓彤感到教练非常信任她。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打巴西要起用晓彤,是郎平早就想好的一步棋,因为晓彤过去没有和巴西队交过手,巴西队不了解她,她对巴西队也没有畏惧感。晓彤终于被郎导激活了,一举成为不负众望的奇兵,创建奇功。中国队和巴西队8年来19次交锋,18次败北,这次取得了历史性胜利。
◆只有中国能实现
郎平成功了,中国排协成功了。双方通过顺利履行合同,兑现承诺,共同为中国女排取得历史性胜利作出了贡献。
托举起这金光闪闪奥运金杯的,不仅仅是参加里约征战的12名女排姑娘,还应该有入围“大国家队”名单的每一个队员,还应该有整个复合型教练团队,以及庞大保障团队的每一个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女排的胜利,也是中国体育融举国体制、市场经济两种优势为一体的改革尝试。
郎平接手国家队,提出了“大国家队”理念。
2013年是备战里约奥运的第一年,为了考察更多的球员,郎平先后组织四次集训,在全国范围大撒网挑选队员,调动队员30多人,每个位置基本保持了3到4人在竞争。
2014年郎平开出的大国家队名单为27人,9月世锦赛、10月亚洲杯亚运会,中国女排兵分两路作战。
2015年备战世界杯,国家队集训名单仍然为26人,在联赛中有突出表现的年轻队员,几乎都被郎平招进过大国家队。
2016年里约奥运会,备战周期更长,参加集训人员更多,直到出征里约前几天才正式公布国家队名单。
郎导执教中国女排期间,她想调哪个队员就调哪个队员,运动员都向往入围大国家队,各省市体育局也全力支持,郎导一呼百应,各方一路绿灯。这是中国特色全国一盘棋、举国体制所能,也是郎平个人魅力所为。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代表队难以做到的,也只有在中国能够实现。曾经和郎导一起在美国队执教的一位教练说:“2005年世界杯赛前,美国国家队马上就要出发了,主力二传博格突然说不想参加比赛,也不说具体原因。尽管美国排协也不太高兴,但还是尊重队员的决定。结果那次比赛美国队因没有二传手,只得临时将打其他位置的一名队员顶替打二传,成绩当然不好。”这种事情绝不可能发生在中国,国家队队员怎么可能临阵弃赛呢?可是在美国并不奇怪,因为美国文化就是个人意志最大化的文化。
与组建“大国家队”理念相配套的是,组建复合型保障团队。郎平全面整合优质资源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据中国女排教练组成员向媒体介绍说:“从大构架来说,团队由一位体能师、两位康复师、两位国内的队医,以及一位不跟队的专门做手术的大夫组成,另外还有两位陪打教练同时兼任数据统计和视频分析人员。教练组有12位从各省、市抽调来的助理教练,根据不同的位置分为主攻组、二传组、接应组、六人组等。”
配备如此庞大的复合型保障团队,不是郎平首创,而是目前世界一流强队的先进做法。但是,这种配置需要雄厚的经济基础。在世界大赛中,我们看到昔日独占鳌头的古巴女排、俄罗斯女排,她们的教练配置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依然比较单薄,这也是她们现在难以保持世界领先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女排如果仅依靠体制内的国家财政拨款,同样不具备配备复合型保障团队的经济条件。这次郎平执教的中国女排之所以能够实现这样的配置,那是因为中国排协破例网开一面,除千方百计挤出给女排的经费外,还将企业给予中国女排的赞助也留作队内支出,当然也因为郎平的个人魅力,使企业愿意赞助郎平执教的中国女排。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郎平是既得益于举国体制,又受益于市场经济的“福将”,她所拥有的得天独厚条件难以复制,这使包括乒乓球、羽毛球在内的其他运动项目的教练羡慕不已。(P017-020)
编者手记
让历史被创造
这是编者为《巅峰对话》这部著作所写的编者手记。
自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至今年(2016年)夺得奥运会冠军的35年中,中国女排这个团体,极度辉煌,几经沉浮,影响了与之相关的几代国人,不经意间创造着一段独特的、只有中国女排才能创造的中国历史。唯独“女排精神”“中国女排”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听起来从不过时,且依旧年轻。
这部书中所记录的内容,不取决于编者的期待,而是取决于在如今这个互联网海量信息冲击下的时代,这些内容从来未被质疑,也未曾变质,且不断地被时间所证明。
1981年,恰恰是中国再度打开国门与世界再度接轨不久,中国女排登上了世界排坛之巅。这是中国三大球项目第一次,同时至今亦是中国三大球项目所获得的最高荣誉。此后,又获得了1982年世锦赛冠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冠军,实现了世界大赛的“三连冠”。但是,我们想不到的则是为了下一个女排奥运会冠军,我们整整等了20年(2004年雅典奥运会)。我们更想不到的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名列第五的中国女排,四年后凭借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5岁的“青年军”,奇迹般地再获里约奥运会冠军。
对于编者来说,你所策划编辑的著作,若不能够畅销并为大多数读者所熟知,那是最不幸的事。而幸运的是,书是人类自创造文字的数千年来传承各种文明,至今已是最便捷的奇特“产物”,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书就有其特殊的生命力。
至于至今为国人、为世界所熟知的“女排精神”为何存在,或许可以在中国这个民族,这个民族中女性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中去寻找答案。
35年来,中国女排用中国女性独特的任性、智慧和勤劳不断地在创造着奇迹,在困难中前行,在困难中成长,从未曾放弃对梦想的冲击,最终九次站在了最高领奖台上。当有缘的读者翻阅这部书的时候,相信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部由中国女排自己所“书写”的“断代史”。同时编者亦相信,随着中国女排继续创造历史,这部书会随着中国女排一起,拥有属于它的独特的寿命。
孟通
2016年10月10日子北京
自序
在不可能改变中实现改变
里约归来,半个多月过去了,郎平第一次不着戎装穿便装外出访友。
弯弯的垂柳,荡漾在秋风中,分外妖娆。
一袭青花瓷般花纹的中式上衣,把苗条的郎平装扮得格外秀丽,两条大长腿轻松地迈步在小区的林荫道上,远远望去,仿佛一位高挑的模特儿迎面走来……
郎平瘦了。“管家,在里约20多天,我整整轻了7公斤啊!”郎平做了一个“7”的手势,瞪着大眼告诉我。她仍然习惯地称呼我为“管家”。
她真的瘦了许多,眼睛更大了,肤色更白了……在里约,除了大赛一波三折、痛苦磨难之外,奥运村的伙食也真不怎么样。“我每天晚上还要备战做功课,排兵布阵,分析资料,天天吃的是方便面。我和亚文住一间房,我们屋里还不是天天都有洗澡水呢!”郎平告诉我。这一切哪能难得倒她呀,自打她当运动员起,艰苦集训、鏖战沙场,早就让她练就了适应艰苦环境的本领。“金杯不照样被你们抱回来了吗?”我笑着说。
朋友派来接我们的商务车,已等候在小区路边的树荫下。
郎平坐上车,只见座位旁边放着一纸袋书,大多是装帧精美的传记:有姚明的、冯小刚的、张艺谋的、白岩松的……这些书都是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女排里约奥运夺冠后,这家出版社旗下的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金丽红总编辑、黎波总经理就找到我,希望再版《激情岁月——郎平自传》和《三连冠》这两本书。于是,就有了我和郎平利用一起去访友途中,在车上探讨书籍再版事宜。
“现在看这样纸质书的人,还多吗?”郎平翻阅着纸袋里的名人传记,问我。“应该仍有不少吧!国内外大凡成功人士都爱阅读书籍,比尔·盖茨现在还每月读四五本书,一年要读50来本书呢!”我随口而说。爱读书的郎平连连点头。她见书总是眉开眼笑、爱不释手。记得30多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作为新体育杂志社的记者,随中国女排去白洋淀,参加她们大赛后的总结、调整。临出发前,郎平和梁艳、陈招娣、周鹿敏等去图书馆借了一大摞小说、杂志,塞进各自的旅行包里。到了白洋淀,袁伟民教练安排的日程是:上午身体训练,下午开会总结,晚上自由活动。夜读,便成了她们大过读书瘾的时候。因为怕蚊虫咬,郎平常常躲进蚊帐内,在昏暗的灯光下细细阅读。
郎平作为“四连冠”队员,在中国女排生活的八年中,每年300多天、每天七八个小时在球场,可以轻松休息的日子屈指可数,即使在这样仅有的、属于自己的日子里,向往学习的郎平,也视读书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结束运动生涯后,业余时间相对增多,尤其是在国外生活的日子里,她读了许多书,大多是英文原版书籍,有各类名人传记,有关于NBA的书籍,了解国际大牌运动员的成长,探究优秀运动队的管理……她当教练以后,还常常把在书籍中读到的感人之处,念给队员听。
郎平对书籍有着特殊的感情。再版《激情岁月——郎平自传》的事,自然也被她放进了心里。那是1998年,郎平完成第一次执教中国女排的任务后,为了帮助她写好自传,我介绍她认识了我的好友——女作家陆星儿,两人一拍即合,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方式,不到一年就完成了这部佳作。郎平在这部书的自序中写道:“……当我画上这个神圣的句号时,我心里的感慨实在是太多太多,我的内心告诉我,一定要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自己,纪念自己这一段难忘的生活!于是,我开始了加州一北京一上海之间的来来回回,做着我人生中另一件大事:写自传!”
“管家,再版《激情岁月》,没有问题,是一件好事。”
“管家,最近活动太多,实在没有时间,你容我再考虑一下。”郎平习惯于把问题想得更细致、更全面。
“管家,我又翻阅了一下,这书毕竟是写二三十年前的事,我已想好了,这次回洛杉矶休假,要把近些年的事好好回忆起来……管家,要不把再版的事往后推一推……”
“好呀,一切听你的!”凭我对郎平的了解,她是想尽快继续完成人生的大事:续写自传。这可是大好事啊!当今社会,像郎平这样,男女老少都能认可的人物,娓娓道出自己的人生感悟,实属宝贵的精神产品。我们期盼郎导自传早日问世f
北京长江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金总和黎总认为,中国女排为国争光的事迹鼓舞了几代人,可完整地写中国女排的书籍还不多,所以想在组织撰写新书的同时,再版几本当年深受欢迎、具有历史价值的书籍以飨读者。
我很赞赏一位老教育工作者对阅读的评价:当孩子将阅读当作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种好习惯保持下来时,孩子的心中就会燃亮一盏属于自己的心灵之灯、前行之灯。有了这盏灯的指引,他们的人生不会迷茫;他们的生命始终明亮。没有任何一个父母可以陪伴孩子走完一生,真正可以在父母走后,不断给孩子支持、慰藉、温暖的,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些默默站着的书。
在今天,书籍仍然是不可取代的精神食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女排里约夺冠后,上海《新民周刊》转载了我30多年前撰写郎平的文章,也转载了《三连冠》一书中洛杉矶奥运会中美女排决战的有关章节。一位读者阅读了这期《新民周刊》后,在给我的来信中很有感触地说:“现在再也见不到用如此生动、细腻的笔法,把我们带入决战现场的报道了。”希望我告诉他哪里还能买到《三连冠》这本书。是呀,在网络、视频发达的今天,体育报道已完全没有必要对现场做过多的描述了。然而,在通讯尚不发达的年代,历史还需通过纸质来缓存,记载历史事件的书籍,也便成为不可取代的见证。
金总、黎总希望我们再补写一些有关中国女排的新内容。刚巧我们有机会参加了里约归来郎平与袁导分享喜悦的聚会,亲耳听见袁导、郎导精彩对话,他们沉浸在回味里约激战、追忆往事的兴奋之中,激动不已。“如果把袁伟民率领的中国女排实现‘三连冠’,比喻为中国女排第一巅峰,那么郎平率领的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则是再创巅峰。”金丽红总编辑的这番话,触动了我实录袁导、郎导巅峰对话的激情。这番精彩对话也确实道出了新老中国女排所诠释的女排精神,其核心所在、价值所在。
30多年前,我有幸作为新体育杂志社记者,随队采访中国女排整整10年,见证了她们实现“五连冠”的全过程。至今我珍藏着当年采访女排姑娘的录音带,百佘盘、一大箱,也许磁带会因年久消磁,但袁导和女排姑娘们说过的精彩话语,已成为留在我心中抹不去的记忆。
1976年,37岁的袁伟民被任命执教中国女排。那时他卸任中国男排队长不到两年,毫无执教经验。刚开始,他面对这些年轻的女排姑娘,甚至说话都会脸红。临场指挥时,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队员一起喊叫。草创时期,条件异常艰苦,最初集训姑娘们只能在大棚泥沙地练翻滚,坐五等船舱去打比赛,每周6天、每年300多天拼搏在球场,袁伟民带领她们从扎扎实实练好每一堂训练课做起,从认认真真打好每一场比赛做起,靠“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和顽强的意志,靠不断创新的思维模式,打造了一整套能攻善防、快速多变的战术,技压群芳。最终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姑娘们,仅用5年时间,从亚洲排位第4、世界排位第14,一步一步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荣登世界冠军宝座,继而实现“三连冠”(1981年世界杯冠军、1982年世锦赛冠军、1984年奥运会冠军)。
七八十年代的世界排坛呈多强争抗格局。日本女排已实现“三连冠”,身高马大的苏联女排曾一统天下,古巴女排的“二层楼扣球”(指弹跳好)堪称天下无敌,美国女排拥有世界第一炮手海曼,在著名教练塞林格带领下,虎视眈眈志在必得世界冠军。
袁伟民率领中国女排异军突起,称雄世界,终于打破了长期以来日、苏女排称霸世界的格局。率队实现“三连冠”后的袁伟民被任命为国家体委副主任,之后,他又作为团长带领中国女排夺得了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冠军,实现了“五连冠”。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后,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和我先生李仁臣(时任《人民日报》记者)合写的《三连冠》(现更名为《巅峰回眸》),当年编者在该书的扉页上,做了这样的内容提要:“这部长篇报告文学,以优美的文笔忠实地记述了中国女排建队八年来所走过的艰难而曲折的道路。详细地介绍了她们为实现‘三连冠’的理想所付出的超人的代价;生动地描述了历次大赛激战的场面,拼搏的内幕,以及姑娘们生活的情趣刻画了她们鲜活的个性,展示了中国女排走向胜利的奥秘。读来如置身女排之中。”在这部著作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郎平成长的足迹。
时光穿越,32年后,当年袁伟民麾下世界最优秀运动员郎平成了世界最有价值的教练员郎导。里约奥运会后,《欧洲时报》记者直言不讳地问郎导:“您认为当年的中国女排和如今的中国女排有什么异同?特别是同为主攻手的朱婷和当年的您有什么区别?”
郎导做出了这样的回答:“毕竟现在排球规则已经改变了很多,女排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也比以前高很多,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地评论水平高低。但我觉得从个人实力来讲,朱婷身高比较高,进攻点比我更高、更散、更好;但从技术上来讲,包括后排的技术、战术和战略上的把握,我觉得35年前‘五连冠’时期的中国国家女子排球队比当今世界上所有的排球运动员都要高。那一批老女排时期的队员,包括基本功和接球都是全世界最好的。”
我相信,如果广大读者读完本书的《巅峰回眸》后,对郎平的回答也许会有更具体的认同感。
无论是再版还是新版女排书籍,我希望更多的年轻人,通过阅读中国女排为国争光的真实故事,激励自己,像她们那样,走好脚下的每一步,改变自己,永不言败!作为一个人,袁伟民从毫无执教经验的稚嫩教练变成气场强大的世界最佳教练员,郎平从“嫩竹扁担”变成独一无二的、集世界最优秀运动员和世界最有价值教练员为一身的杰出女性;作为一支队伍,中国女排从世界排位第14名快速跃升为世界冠军,35年间9次夺得世界冠军。我认为中国女排的最可贵之处是:从每一堂训练课、每一场球、每一个细节、每一次机会做起,通过日积月累的磨炼,用超人的意志和过硬的本领去实现改变,在不可能改变中实现改变,超越自我,永不放弃!
在这个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任何人、任何集体都可以改变自己。正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曼德拉所言:“体育拥有改变世界的力量!”请相信:属于你自己的奇迹,一定有出现的可能!
何慧娴
2016年9月于北京
中国女排里约夺冠归来,新老教练郎平、袁伟民《巅峰对话》。《巅峰对话》是资深体育记者、前体育总局局长助理何慧娴与前《人民日报》副总编辑李仁臣合著的关于女排的历史、现在与未来的书籍。由何慧娴和李仁臣所合著的这部书《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中,作者真实记录了郎平与袁伟民里约奥运会之后回味、反思里约奥运及中国女排发展的精彩内容,深刻反思中国女排的发展,探寻中国女排未来持续健康发展之路。中国女排之所以可以在看似不可能中实现改变,植根于中国女排建队以来传承下来的“女排精神”,以及从袁伟民教练时传承下来的训练、指挥理念。本书还介绍了“女排精神”和训练指挥理念的渊源,全景展现女排一次次登上巅峰、奏响时代强音的过程,展现了中国女排的历史与现在,并探索中国女排未来发展之路。
由何慧娴和李仁臣所合著的这部书《巅峰对话(袁伟民郎平里约之后话女排)》以新老中国女排,新老中国女排主教练郎平与袁伟民为主要内容,勾勒了中国女排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你将看到:郎平带领的中国女排夺得奥运冠军的关键是什么?郎平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势?郎平两度放弃国外工作回国执教背后有何故事?老教练袁伟民如何评价郎平,如何评价郎平带领的国家队?里约载誉归来,中国女排能否保持辉煌?光芒之下,中国女排路在何方?三位奥运冠军主教练郎平、陈忠和、袁伟民都是何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