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阳谋、权谋,在大明历史上轮番上演!
各个圈子,各有段子,各有难念的经。
看大明帝国生活实录,感受明朝式的优雅。
祖先曾经有过的优雅生活,至今留有一种温情。
张嵚著的《圈子段子之大明帝国日常生活直播》捕捉历史的瞬间光影,展现最真实的明代社会。
明朝的历史,后人津津乐道的,不是心机智慧的争斗,就是金戈铁马的战争,然而明朝真正值得后人欣赏品评的,却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张嵚著的《圈子段子之大明帝国日常生活直播》正是从生活处着眼,通过各种现场感的情景捕捉,与重点历史的深度分析,全面展现真实的明朝社会。
各个圈子,各有段子 帝王生活现场
脱鞋很要命 明太祖朱元璋最疼爱的儿子,便是太子朱标。但爷俩也曾发生冲突。胡蓝大案爆发后,朱标为涉案的恩师宋濂求情。火头上的朱元璋脱口大骂:等你当了皇帝再赦免他吧。没想到朱太子脾气更倔,二话不说竟跳进了宫中的太液池。 这下可把朱元璋吓坏了,喝了一肚子水的朱标被捞上来后,朱元璋焦急地守在儿子身边不吃不喝,直到朱标活过来才安心。事后所有下水救太子的人,朱元璋全部记下名字,脱了鞋子下水的一律杀头,没脱鞋子下水的则官升三级。朱元璋的理由是:太子都危在旦夕了,你们难道还脱了鞋子再跳水?吗? 群众反贪出冤案 朱元璋反腐败的一个大利器,就是发动群众:农民如果怀疑所在地的官员贪污腐败,就可以径直将官员绑了,敲锣打鼓地送到京城治罪,只要农民头上顶一本朱元璋亲自编写的《大诰》,沿途官员不但不敢阻拦,还要提供方便。 第一个敢这么做的人,是江苏常熟县农民陈寿六。洪武十八年(1385年),陈寿六因受地方官吏顾英欺压,与亲友一起将顾英捆绑,送到南京来治罪。得知消息的朱元璋非常高兴,不但亲自接见了陈寿六,而且还赏赐了他二十锭银钞(相当于人民币一万两千元),并免除他们全家三年赋税,陈寿六的事迹更被明朝的“宣传部门”大张旗鼓地通报全国表?彰。 但有时候也闹出冤案来。《大诰续编》里记录,安吉县有个金姓农民,拖欠了两年地租,东家地主去讨要,金农民居然手拿《大诰》,把地主绑到南京城,送朱元璋处治罪。不明真相的沿途官员们居然也敲锣打鼓,拿着反腐败的阵仗礼送他进京。可怜的地主,差点就冤死在反贪运动里。 突击考察干部 朱元璋在位时特别讨厌的一个官员,便是监察御史韩宜可。此人经常直言进谏,不但不畏权贵,甚至还常驳朱元璋的面子,被朱元璋几次治得死去活来依然本性不改。但他有一个品质却得到了朱元璋的敬重——清廉。 有一次朱元璋突然杀到韩宜可家,想看看韩宜可过的什么日子,结果他看到韩宜可全家破衣烂衫,家徒四壁。朱元璋开始还不相信,开玩笑说:“你小子不会是知道我来,把家里的钱都藏起来了吧?”韩宜可二话不说,大大方方地打开家里的钱箱,只见里面空空如也,外带补充一句:“臣从来没钱,也就没钱可攒。” 明朝有多富 牵挂老百姓吃饭问题的朱元璋,终其整个在位期间,都格外重视农业,除了众所周知的清丈土地、轻徭薄赋等政策外,还出台了明朝版的“宏观调控”。 从明朝建国后的第四个月,即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初一开始,全国的自耕农,凡种植桑、麻、木棉三种经济作物的,国家免三年赋税。不种桑与麻两种经济作物的,却要被处以罚款。 这项命令推行25年后,即公元1393年,中国棉花总产量11803000余斤,粮食总储量71800000石,《明史》称这一时期“宇内富庶,赋入盈羡,府县仓储甚丰,至红腐不可食”。至于老百姓的生活,当时的民谣是这样说的:山市晴,山鸟鸣,商旅行,农夫耕,老瓦盆中洌酒盈,呼嚣隳突不闻声。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