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执中是我国优秀的卫星总体及控制技术专家,中国极轨气象卫星开拓者之一,1997年被授予俄罗斯导航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曾在苏联科学院自动学及远动学研究所进修两年,回国后先后任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研究课题组长、卫星测控中心计算机室技术负责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所长、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副主任。他主持了“长空一号”重大试验,领衔风云一号多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以及风云三号卫星研制。陈伟霞编著的《孟执中院士传记》生动翔实地记录了孟执中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孟执中院士传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伟霞 |
出版社 | 中国宇航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孟执中是我国优秀的卫星总体及控制技术专家,中国极轨气象卫星开拓者之一,1997年被授予俄罗斯导航科学院外籍院士称号。曾在苏联科学院自动学及远动学研究所进修两年,回国后先后任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研究课题组长、卫星测控中心计算机室技术负责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所长、上海航天局科技委副主任。他主持了“长空一号”重大试验,领衔风云一号多颗卫星的研制和发射,以及风云三号卫星研制。陈伟霞编著的《孟执中院士传记》生动翔实地记录了孟执中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 内容推荐 陈伟霞编著的《孟执中院士传记》采取传记的形式,生动翔实地记录了我国卫星总体及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孟执中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程、崇高的精神世界,旨在弘扬孟执中院士孜孜求实的科研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为中国航天珍藏一份珍贵的文化财产。 目录 第一章 南孟故里 1.认祖归宗 2.孟子后裔 3.耕读传家 第二章 动荡的童年 1.一条毛毯遮全家 2.“咪咪”,你还记得我吗? 3.人不能光为自己活着 第三章 求学之路 1.辗转求学 2.绣“抗战救国”手帕送别远征军 3.要回老家啦 4.崭新的时代 5.立下了志愿:学工科 第四章 大学生涯 1.进入武汉大学 2.就读华南工学院 第五章 满怀憧憬 1.步入科学殿堂 2.苏联印象 3.在留苏预备部学习 4.赴苏留学 5.在拉脱维亚科学院 6.导师希望他继续深造 7.在国际性大会上发表论文 8.登上了回国的列车 第六章 回国初期 1.协助杨嘉墀工作 2.中国也要造卫星 3.从“651”到“701” 4.“文革”中典型的“观潮派” 5.28号站临时中心的建设 6.移师上海 第七章 上海卫星事业起步 1.从零开始 2.卫星总体方案论证和设计 3.星载计算机的研制 4.建造大型实验室 5.主持长空一号卫星重大试验 6.星地校飞试验 7.向周恩来总理汇报 8.第一次飞行试验 9.改进型姿态控制 10.恭候佳音 11.遥望“长空” 第八章 科学的春天 1.最温暖的记忆 2.改革开放的中国卫星事业 3.出访日本 4.出访美国 5.从车间到研究所 第九章 风云卫星观风云 1.展风云之志 2.论风云方案 3.研制正样卫星 4.突破关键技术 5.五大系统同步建设 6.首次发射中难忘的“手术” 7.在太空中飞行的明代“官帽” 8.看风起云涌 9.享云淡风轻 第十章 在关键设备上增加备份 1.又一次出其不意 2.地面营救卫星 3.B星科研成果显著 4.从失败中总结教训 5.风云一号B星改进 第十一章 C星耀九州 1.争取风云一号02批任务 2.高科技与低收入 3.花甲犹存豪情志 4.走上新征程 5.研制高可靠长寿命卫星 6.痛下决心,攻克卫星新平台 7.启用1750A计算机 8.瞄准卫星大容量固态存储器 9.战胜病魔,坚持到底 10.一颗真正的高可靠长寿命卫星 11.事业上的“黄金搭档” 第十二章 D星追踪风云变幻 1.D星并非c星的克隆星 2.风云一号卫星“后继有人” 第十三章 中国“风云”闯世界 1.姿轨控系统方案的确定 2.微波成像仪的研制 3.收获时分 第十四章 情洒“风云”意切切 1.心中始终装着天上的“宝贝” 2.人格魅力培育新人 3.良师益友 4.栽下“友情树” 5.简朴生活,陶冶情操 第十五章 和睦的家庭 1.航天伉俪 2.放飞“风筝” 3.手足情深 4.对抗家族病 5.父母,我们的骄傲 6.孙辈眼中慈祥的爷爷 孟执中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队两次紧逼孟执中家乡杭州、绍兴和诸暨等地。孟家举家外逃避难,从杭州出发,先去金华衢州,再到福建泉州,然后转向江西,到了湖南长沙、衡阳,之后又从衡阳到广西柳州,再到贵州贵阳,前后三年多的时间,过着背井离乡的生活。这时的孟执中才六岁,虽没有太多的记忆,但还是能清晰地记得,一家人拖儿带女,小孩哭泣,大人喊叫,抢着爬上火车,挤上渡船。 1.一条毛毯遮全家 孟执中三岁之前,一家人居住在杭州,只有逢年过节或闲暇时去诸暨老家暂住几天。他们兄弟姐妹八人,大哥、大姐是已故大娘章氏所生,后面六个孩子是母亲毛镜觉所生。 毛镜觉出生在资本家家庭,是一个宁波商人的女儿。她的一个大哥是实业家,在宁波、上海、杭卅I都有产业。母亲在家排行老三,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母亲在小学念过书,知书达理,她酷爱看书,历史、文学方面的书看得特别多。后来在武汉的时候,母亲常在小书摊上借书回来看。母亲还有一个爱好就是看戏,尤其喜欢看越剧,不管条件多困难,只要有越剧演出,她都要想办法去看戏,看完了就讲给孩子们听。在孟执中儿时的记忆里,母亲好像总有说不完的故事,那时他最爱听母亲讲岳飞精忠报国和孟母三迁的故事。父亲平时沉默寡言,但对工作非常投入。因平时工作很忙,在家时间很少,他与孩子们基本上没什么交流。 孟执中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逃难的艰辛中度过的。1940年,孟执中一家到达贵阳,在那里住了一年多。虽然离日军驻地还有一段距离,但是几乎每天都能在贵阳的上空看到日本人的飞机。孟执中小时候害怕听到拉警报的声音,只要警报声一响,他就会拉着弟弟妹妹,跟着母亲往后山上跑。有时一天当中,警报声会响好多次。往往是一家人正在吃午饭时,警报声就响了,全家老小顾不得再吃饭,不得不匆忙扔下碗筷往后山跑。还没有跑到半山腰,日本飞机就来了,一家人只好躲进附近山洞或躲在能隐蔽遮挡的土堆间。 日本飞机在天空中盘旋时,专找有人的地方,一旦发现目标,飞机就会俯冲下来投炸弹,或者用机枪扫射。由于飞机离地面很近,俯在地上的避难者不仅能看清楚飞机上两面太阳旗,甚至能看见飞机上的驾驶员。可是地面上的中国人只能躲起来偷偷地看,眼睁睁地看着日本飞机扔下的炸弹炸死炸伤许多同胞,炸毁许多房屋,然后扬长而去。有时警报声刚过,避难的人群还未走出山间小路,警报声又起,他们只好再次逃回隐蔽的地方,这样来回折腾,最多的一天有好几次。 最为惊险的一次,警报声解除后,在孟执中与家人下山回家的途中,突然又响起了警报声,一家人急忙回头再去防空洞时,日本飞机已经飞到了他们的上空。一家人只能临时在附近的山岙处躲起来,用一条棕色的毯子盖在身上。不幸的是,由于毯子不够大,头露在外面,这种简单的掩蔽虽然躲过了最初日本飞机的侦察,但日本飞机低空盘旋时还是发现了他们,于是疯狂地投下了炸弹。万幸的是,炸弹只是落在山顶上,未炸中他们躲避的地方,炸弹爆炸掀起的碎石从孟执中一家人身上盖的毛毯上滚下去,全家人算是躲过了一次九死一生的灾难。 那时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日寇的铁蹄践踏之下,日军飞机在贵阳等地肆意轰炸,孟执中是在日本飞机的轰炸声中慢慢长大的。七岁那年,孟执中随母亲逃难来到鄂西一个小县城定居下来,才过上相对平静的生活。 2.“咪咪”。你还记得我吗? 抗战爆发后,孟执中的父亲作为军医,随国民党军队南下,一打仗父亲就随部队跑,家属在军队撤离之前,先逃难到后方城市。由于日本兵在大部分地区长驱直入,因此逃难的孟家在每个地方都待不了太久。 从杭州出发逃难的时候,与孟执中一家同行的有孟执中的奶妈李照莲和同乡的顾家三兄弟。孟执中的奶妈因为战事紧急,来不及回自己老家,就跟孟执中一家一起逃难。 在福建泉州的时候,孟执中的小舅舅和房东的女儿认识并相恋了,不久就结婚了。小舅妈个子不高不矮,大大的眼睛,细嫩的皮肤,很漂亮,也很和善。小舅舅因随孟执中的父亲在部队上当军医,所以跟着部队走。解放战争时期,小舅舅所在的部队和平起义,小舅舅参加了解放军。转业后,他在哈尔滨钢铁厂做厂医,直到去世。 孟执中与奶妈、小舅妈很亲,一直把他们当成生活中的“妈妈”。最初孟执中是由奶妈照顾的,但是孟执中的弟弟出生以后,奶妈就帮着去带弟弟了,孟执中就由小舅妈一人照顾。小舅妈心肠特别好,善良又贤惠,由于小舅舅经常不在家,所以她与小舅舅相处的时间并不多,大部分时间都在家帮着孟执中的母亲打理家务。小舅妈和孟执中一家一起生活,一起逃难,孟执中小时候的生活起居一直都是小舅妈照顾的。 小舅妈对孟执中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的。小时候,孟执中比较胆小,小舅妈特别袒护他,经常陪着他睡觉。当孟执中感到害怕时,她就把小执中拉进自己的被窝共被而眠,疼爱有加。平时吃饭时,小舅妈也常给他夹菜。记得有一次孟执中被当地的小朋友欺负了,小舅妈心疼得掉下了眼泪。小朋友都说:“这是你舅妈吗?分明就是你妈妈呀!”从那以后,孟执中在心里便把小舅妈看成了自己的母亲。P10-13 序言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5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亲切关怀和英明领导下,中国航天人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不仅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孕育形成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也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优良的航天人才队伍。 航天系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就是这支队伍的杰出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先后有50多位科学家和航天工程专家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有7位院士获得过“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位院士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不仅是航天成就的主要创造者,也是航天精神的重要孕育者和忠实践行者。 中国航天事业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工业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都很薄弱,帝国主义严密封锁,苏联撕毁协定、撤走专家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创建起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航天型号研制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很多领域,需要众人参与,必须大力协同、集智攻关才能完成。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航天工程研制实践中,齐心协力,密切配合,实现了一次又一次技术突破,铸造了一项又一项辉煌成就。他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却淡泊名利,不计得失,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 航天事业属于尖端技术领域,难度大、风险高、技术复杂,在发展历程中碰到过很多难题,经历过各种坎坷,甚至遭受过重大失利。以航天院士为代表的中国航天人,在困难和失败面前不动摇、不退缩,树立百折不挠、锲而不舍、脚踏实地、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树立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今天,在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征程中,航天院士的科学思想、创新意识、坚定信念和爱国情怀是全体航天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决定出片反《中国航天院士传记丛书》,不仅是为了宣传航天院士的科研成就,总结航天院士的成长规律,更是为了传承航天院士的宝贵精神,使之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为“续航天梦、筑强军梦、圆中国梦”的伟大实践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源泉。 后记 在写这部《孟执中院士传记》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会结缘院士传记。因为一本传记不但同一地方同一时代的人可以看到,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看到,特别是从事航天事业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院士的传记。所以写《孟执中院士传记》在我心中一直是件神圣的事。 从第一次采访孟院士起,孟院士稍有时间,便会给我讲述他的故事,似乎穿越了时空隧道,当年的航天青年为了成就一番事业,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无奇不有。有时讲了一半,孟院士有事离开,只好暂停。对我来说,这些事都是神秘而遥远的,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略加思索,列了写作提纲,根据提纲把每次采访录音整理出来,稍做改动,形成文字。但文稿出来一看,我却感觉忍俊不禁。我突然大悟,传记是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于是,我随孟院士两次到他的老家浙江诸暨十二都村。在那里我了解到,孟执中作为孟子后裔第75代孙,深受“南孟文化”的熏陶,祖辈一直秉承的“耕读传家”,对童年的孟执中影响很大。 由于传记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因此写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是我当初动笔时没有估量到的。由于不是专职写作,有时工作一忙或去基地一待数月,我的构思常常会中断,甚至停笔数月,只能利用一些碎片时间,断断续续地写下去。 为了写好这部传记,我查阅了许多相关的资料,也借鉴了一些书籍。我还多次去卫星研制单位召开座谈会,走访一些老航天人的家庭和孟院士的亲朋好友了解情况,甚至在孟院士手术住院期间,我每周都去看望,顺便进行采访。在此基础上,我不断修正初稿,将孟执中和一大批航天人在艰苦的创业时期,在新型号的攻关时刻,在一个个特定环境下努力工作的事迹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一一展现在传记中。 今天,当我把这部传记呈献给大家时,我终于可以宽慰地松一口气了。但是,由于我主观上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与片面性,传记中出现缺陷与错误是难免的,这些,均有待于大家的指正。 在此我要感谢孟院士对我写作的指导和帮助。孟院士既平易近人,又非常严谨。他经常找一些资料给我看,让我在对情况有基本的了解后再接着写。有时他还亲自动笔修改。同事们风趣地说我是孟院士的“关门弟子”,我想我真的很幸运。 最后,感谢八院院办秘书处尹延凯、宋为民、蒋锋、王卫、周剑雄和八院党群部陈沁,他们给予我很多的支持,精心协调安排,使我能顺利地完成各类采访工作和资料图片的收集工作。同时也要感谢孟万成、巫致中、施金苗、王介康、林玉坤、沈琮、高火山、吕利清、陈兆云、谢红军和刘思燕等专家和同事为我提供素材和接受采访。 陈伟霞 2015年7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