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聊斋志异选(共2册汉日对照)(精)/大中华文库
分类 教育考试-考试-其它语种
作者 (清)蒲松龄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福井百合子、高口康太、木下佳代子译的这本《聊斋志异选(共2册汉日对照)(精)》,收录了由李风白和戴妮丝翻译的38篇故事。今出的汉法对照版收录224篇故事。

内容推荐

《聊斋志异》成书于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中国清代,作者蒲松龄。该书在广泛搜集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创作而成,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一部横空出世的惊世奇书。它的近五百篇作品,构建了一个人鬼狐妖曲折离奇的艺术世界,用细腻洗练的文笔,塑造了一大批家喻户晓、鲜明生动的“聊斋人物”,成为中国文学人物画廊中的一个奇观。全书浪漫恣肆、充满想象,或把狐鬼花妖现实化,或将现实生活神异化;或美颂人间真情,或讽喻世态丑恶,亦真亦幻,出神人化,意象神奇,令人惊叹。《聊斋志异》以其独特而杰出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

《聊斋志异选(共2册汉日对照)(精)》由福井百合子、高口康太、木下佳代子译。

目录

 赵城虎

 螳螂捕蛇

 鸦头

 狐梦

 布客

 农人

 章阿端

 花姑子

 武孝廉

 西湖主

 孝子

 义犬

 伍秋月

 莲花公主

 绿衣女

 黎氏

 荷花三娘子

 堪舆

 窦氏

 马介甫

 河间生

 云翠仙

 大力将军

 颜氏

 杜翁

 小谢

 林氏

 狼三则

 蕙芳

 乱离

 菱角

 考弊司

 向杲

 鸽异

 山市

 江城

 邵女

 二商

 郭秀才

 阿英

 橘树

 牛成章

 青娥

 镜听

 颠道人

 胡四娘

 柳生

 冤狱

 宦娘

 小翠

 金和尚

 商妇

 细柳

 画马

 局诈

 梦狼

 禽侠

 鸿

 象

 负尸

 丑狐

 钱卜巫

 姚安

 崔猛

 诗谳

 陈锡九

 邵I晦淄

 于去恶

 凤仙

 佟客

 邑人

 大鼠

 牧竖

 富翁

 王司马

 小梅

 药僧

 皂隶

 牛飞

 王子安

 农妇

 折狱

 义犬

 查牙山洞

 鸟语

 乔女

 蛤

 刘夫人

 真生

 布商

 彭二挣

 长亭

 席方平

 贾奉雉

 胭脂

 阿纤

 瑞云

 仇大娘

 龙飞相公

 珊瑚

 恒娘

 葛巾

 黄英

 书痴

 青蛙神

 任秀

 晚霞

 白秋练

试读章节

赵城虎

赵城妪,年七十余,止一子。一日入山,为虎所噬。妪悲痛,几不欲活,号啼而诉之宰。宰笑曰:“虎何可以官法制之乎?”妪愈号啕,不能制之。宰叱之亦不畏惧,又怜其老,不忍加以威怒,遂给之,诺捉虎。媪伏不去,必待勾牒出乃肯行。宰无奈之。即问诸役,谁能往之。一隶名李能,醺醉,诣座下,自言:“能之。”持牒下,妪始去。隶醒而悔之,犹谓宰之伪局,姑以解妪扰耳,因亦不甚为意。持牒报缴,宰怒曰:“固言能之,何容复悔?”隶窘甚,请牒拘猎户,宰从之。隶集猎人,日夜伏山谷,冀得一虎庶可塞责。月余,受杖数百,冤苦罔控。遂诣东郭岳庙,跪而祝之,哭失声。无何,一虎自外来,隶错愕,恐被咥噬,虎入,殊不他顾,蹲立门中。隶祝曰:“如杀某子者尔也,其俯听吾缚。”遂出缧索挚虎项,虎帖耳受缚。牵达县署,宰问虎曰:“某子尔噬之耶?”虎颔之。宰曰:“杀人者死,古之定律。且妪止一子,而尔杀之,彼残年垂尽,何以生活?倘尔能为若子也。我将赦之。”虎又颔之,乃释缚令去。

媪方怨宰之不杀虎以偿子也,迟旦启扉,则有死鹿,妪货其肉革,用以资度。自是以为常,时衔金帛掷庭中。妪从此丰裕,奉养过于其子。心窃德虎。虎来,时卧檐下,竟日不去。人畜相安,各无猜忌。数年,妪死,虎来吼于堂中。妪素所积,绰可营葬,族人共瘗之。坟垒方成,虎骤奔来,宾客尽逃。虎直赴冢前,嗥鸣雷动,移时始去。土人立“义虎祠”于东郭,至今犹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鸦头

诸生王文,东昌人,少诚笃。薄游于楚,过六河,休于旅舍,乃步门外。遇里戚赵东楼,大贾也,常数年不归。见王,相执甚欢,便邀临存。至其所,有美人坐室中,愕怪却步。赵曳之,又隔窗呼妮子去。王乃入。赵具酒馔,话温凉。王问:“此何处所?”答云:“此是小勾栏。余因久客,暂假床寝。”话间,妮子频来出入,王局促不安,离席告别,赵强捉令坐。俄见一少女经门外过,望见王,秋波频顾,眉目含情,仪容娴婉,实神仙也。王素方直,至此惘然若失,便问:“丽者何人?”赵曰:“此媪次女,小字鸦头,年十四矣。缠头者屡以重金啖媪,女执不愿,致母鞭楚,女以齿稚哀免。今尚待聘耳。”王闻言,俯首默然痴坐,酬应悉乖。赵戏之曰:“君倘垂意,当作冰斧。”王怃然曰:“此念所不敢存。”然日向夕绝不言去。赵又戏请之,王曰:“雅意极所感佩,囊涩奈何!”赵知女性激烈,必当不允,故许以十金为助。王拜谢趋出,罄资而至,得五数,强赵致媪,媪果少之。鸦头言于母曰:“母日责我不作钱树子,今请得如母所愿。我初学作人,报母有日,勿以区区放却财神去。”媪以女性拗执,但得允从,即甚欢喜。遂诺之,使婢邀王郎。赵难中悔,加金付媪。王与女欢爱甚至。既,谓王曰:“妾烟花下流,不堪匹敌,既蒙缱绻,义即至重。君倾囊博此一宵欢,明日如何?”王泫然悲哽。女曰:“勿悲。妾委风尘,实非所愿。顾未有敦笃如君可托者。请以宵遁。”

王喜,遽起,女亦起。听谯鼓已三下矣。女急易男装,草草偕出,叩主人扉。王故从双卫,托以急务,命仆便发。女以符系仆股并驴耳上,纵辔极驰,目不容启,耳后但闻风鸣,平明至汉口,税屋而止。王惊其异,女曰:“言之,得无惧乎?妾非人,狐耳。母贪淫,日遭虐遇,心所积懑,今幸脱苦海。百里外即非所知,可幸无恙。”王略无疑贰,从容曰:“室对芙蓉,家徒四壁,实难自慰,恐终见弃置。”女曰:“何必此虑。今市货皆可居,三数口,淡薄亦可自给。可鬻驴子作资本。”王如言,即门前设小肆,王与仆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女作披肩,刺荷囊,日获赢余,顾赡甚优。积年余,渐能蓄婢媪,王自是不着犊鼻,但课督而已。

女一日悄然忽悲,曰:“今夜合有难作,奈何!”王问之,女曰:“母已知妾消息,必见凌逼。若遣姊来吾无忧,恐母自至耳。”夜已央,自庆曰:“不妨,阿姊来矣。”居无何,妮子排闼入,女笑逆之。妮子骂曰:“婢子不羞,随人逃匿!老母令我缚去。”即出索子絷女颈。女怒曰:“从一者得何罪?”妮子益忿,捽女断衿。家中婢媪皆集,妮子惧,奔出。女曰:“姊归,母必自至。大祸不远,可速作计。”乃急办装,将更播迁。媪忽掩入,怒容可掬,曰:“我固知婢子无礼,须自来也!”女迎跪哀啼,媪不言,揪发提去。王徘徊怆恻,眠食都废,急诣六河,翼得贿赎。至则门庭如故,人物已非,问之居人,俱不知其所徙。悼丧而返。于是俵散客旅,囊资东归。

后数年,偶入燕都,过育婴堂,见一儿,七八岁。仆人怪似其主,反复凝注之。王问:“看儿何说?”仆笑以对,王亦笑。细视儿,风度磊落。自念乏嗣,因其肖己,爱而赎之。诘其名,自称王孜。王曰:“子弃之襁褓,何知姓氏?”曰:“本师尝言,得我时,胸前有字,书山东王文之子。”王大骇曰:“我即王文,乌得有子?”念必同己姓名者,心窃喜,甚爱惜之。及归,见者不问而知为王生子。孜渐长,孔武有力,喜田猎,不务生产,乐斗好杀,王亦不能钳制之。又自言能见鬼狐,悉不之信。会里中有患狐者,请孜往觇之。至则指狐隐处,令数人随指处击之,即闻狐鸣,毛血交落,自是遂安。由是人益异之。

P2-16

序言

《大中华文库》终于出版了。我们为之高兴,为之鼓舞,但也倍感压力。

当此之际,我们愿将郁积在我们心底的话,向读者倾诉。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介绍给全世界,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早在几十年前,西方一位学者翻译《红楼梦》,书名译成《一个红楼上的梦》,将林黛玉译为“黑色的玉”。我们一方面对外国学者将中国的名著介绍到世界上去表示由衷的感谢,一方面为祖国的名著还不被完全认识,甚而受到曲解,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还有西方学者翻译《金瓶梅》,专门摘选其中自然主义描述最为突出的篇章加以译介。一时间,西方学者好像发现了奇迹,掀起了《金瓶梅》热,说中国是“性开放的源头”,公开地在报刊上鼓吹中国要“发扬开放之传统”。还有许多资深、友善的汉学家译介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在把中华民族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工作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或囿于理解有误,或缘于对中国文字认识的局限,质量上乘的并不多,常常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有最完备的国史。但他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还处在哲学史前状态。这么了不起的哲学家竟然作出这样大失水准的评论,何其不幸。正如任何哲学家都要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一样,黑格尔也离不开这一规律。当时他也只能从上述水平的汉学家译过去的文字去分析、理解,所以,黑格尔先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水平是什么状态,也就不难想象了。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缺少不了中国。中国文化摄取外域的新成分,丰富了自己,又以自己的新成就输送给别人,贡献于世界。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公元15世纪,大约有一千年,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她的光辉照耀全世界。人类要前进,怎么能不全面认识中国,怎么能不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呢?  二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曾经辉煌过,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和平而兴旺;也有过黑暗的、想起来就让人战栗的日子,但中华民族从来是充满理想,不断追求,不断学习,渴望和平与友谊的。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话就是要人们向别人学习。这段话正是概括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人交往的原则。人与人之间交往如此,在与周边的国家交往中也是如此。

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可惜在位只有十几年,来不及作更多的事情。汉朝继秦而继续强大,便开始走出去,了解自己周边的世界。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带着一万头牛羊,总值一万万钱的金帛货物,作为礼物,开始西行,最远到过“安息”(即波斯)。公元前36年,班超又率36人出使西域。36个人按今天的话说,也只有一个排,显然是为了拜访未曾见过面的邻居,是去交朋友。到了西域,班超派遣甘英作为使者继续西行,往更远处的大秦国(即罗马)去访问,“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后汉书·西域传》)。“条支”在“安息”以西,即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一带,“西海”应是今天的地中海。也就是说甘英已经到达地中海边上,与罗马帝国隔海相望,“临大海欲渡”,却被人劝阻而未成行,这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恨。可以想见班超、甘英沟通友谊的无比勇气和强烈愿望。接下来是唐代的玄奘,历经千难万险,到“西天”印度取经,带回了南亚国家的古老文化。归国后,他把带回的佛教经典组织人翻译,到后来很多经典印度失传了,但中国却保存完好,以至于今天,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人很难编写印度古代史。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华文化传到东南亚一带。鸦片战争以后,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又前赴后继,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文明成果。这中间有我们的领导人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有许许多多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如郭沫若、李四光、钱学森、冼星海、徐悲鸿等。他们的追求、奋斗,他们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的精神,为人类社会增添了光彩。

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华民族曾经向周边国家和民族学习过许多东西,假如没有这些学习,中华民族决不可能创造出昔日的辉煌。回顾历史,我们怎么能够不对伟大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印度文明满怀深深的感激?怎么能够不对伟大的欧洲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澳洲文明,以及中国周围的亚洲文明充满温情与敬意?

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曾作出过独特的贡献。在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遥遥领先的地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大国的兴衰》的作者保罗·肯尼迪坦言:“在近代以前时期的所有文明中,没有一个国家的文明比中国更发达,更先进。”

世界各国的有识之士千里迢迢来中国观光、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唐朝的长安城渐渐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西方的波斯、东罗马,东亚的高丽、新罗、百济、南天竺、北天竺,频繁前来。外国的王侯、留学生,在长安供职的外国官员,商贾、乐工和舞士,总有几十个国家,几万人之多。日本派出“遣唐使”更是一批接一批。传为美谈的日本人阿部仲麻吕(晁衡)在长安留学的故事,很能说明外国人与中国的交往。晁衡学成仕于唐朝,前后历时五十余年。晁衡与中国的知识分子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归国时,传说在海中遇难身亡。大诗人李白作诗哭悼:“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远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晁衡遇险是误传,但由此可见中外学者之间在中国长安交往的情谊。

后来,不断有外国人到中国来探寻秘密,所见所闻,常常让他们目瞪口呆。《希腊纪事》(希腊人波桑尼阿著)记载公元2世纪时,希腊人在中国的见闻。书中写道:“赛里斯人用小米和青芦喂一种类似蜘蛛的昆虫,喂到第五年,虫肚子胀裂开,便从里面取出丝来。”从这段对中国古代养蚕技术的描述,可见当时欧洲人与中国人的差距。公元9世纪中叶,阿拉伯人来到中国。一位阿拉伯作家在他所著的《中国印度闻见录》中记载了曾旅居中国的阿拉伯商人的见闻:

——一天,一个外商去拜见驻守广州的中国官吏。会见时,外商总盯着官吏的胸部,官吏很奇怪,便问:“你好像总盯着我的胸,这是怎么回事?”那位外商回答说:“透过你穿的丝绸衣服,我隐约看到你胸口上长着一个黑痣,这是什么丝绸,我感到十分惊奇。”官吏听后,失声大笑,伸出胳膊,说:“请你数数吧,看我穿了几件衣服?”那商人数过,竟然穿了五件之多,黑痣正是透过这五层丝绸衣服显现出来的。外商惊得目瞪口呆,官吏说:“我穿的丝绸还不算是最好的,总督穿的要更精美。”

——书中关于茶(他们叫干草叶子)的记载,可见阿拉伯国家当时还没有喝茶的习惯。书中记述:“中国国王本人的收入主要靠盐税和泡开水喝的一种干草税。在各个城市里,这种干草叶售价都很高,中国人称这种草叶叫‘茶’,这种干草叶比苜蓿的叶子还多,也略比它香,稍有苦味,用开水冲喝,治百病。”

——他们对中国的医疗条件十分羡慕,书中记载道:“中国人医疗条件很好,穷人可以从国库中得到药费。”还说:“城市里,很多地方立一石碑,高10肘,上面刻有各种疾病和药物,写明某种病用某种药医治。”

——关于当时中国的京城,书中作了生动的描述:中国的京城很大,人口众多,一条宽阔的长街把全城分为两半,大街右边的东区,住着皇帝、宰相、禁军及皇家的总管、奴婢。在这个区域,沿街开凿了小河,流水潺潺;路旁,葱茏的树木整然有序,一幢幢宅邸鳞次栉比。大街芹边的西区,住着庶民和商人。这里有货栈和商店,每当清晨,人们可以看到,皇室的总管、宫廷的仆役,或骑马或步行,到这里来采购。

此后的史籍对西人来华的记载,渐渐多了起来。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尽管有人对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持怀疑态度,但他留下一部记述元代事件的《马可·波罗游记》却是确凿无疑的。这部游记中的一些关于当时中国的描述使得西方人认为是“天方夜谭”。总之,从中西文化交流史来说,这以前的时期还是一个想象和臆测的时代,相互之间充满了好奇与幻想。  从16世纪末开始,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东西方航路的开通,随着一批批传教士来华,中国与西方开始了直接的交流。沟通中西的使命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那里有了充分的体现。利玛窦于1582年来华,1610年病逝于北京,在华20余年。除了传教以外,做了两件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事,一是1594年前后在韶州用拉丁文翻译《四书》,并作了注释;二是与明代学者徐光启合作,用中文翻译了《几何原本》。

西方传教士对《四书》等中国经典的粗略翻译,以及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志》等书对中国的介绍,在西方读者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异域文明,在当时及稍后一段时期引起了一场 “中国热”,许多西方大思想家的眼光都曾注目中国文化。有的推崇中华文明,如莱布尼兹、伏尔泰、魁奈等,有的对中华文明持批评态度,如孟德斯鸠、黑格尔等。莱布尼兹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某些思想与他的观念相近,如周易的卦象与他发明的二进制相契合,对中国文化给予了热情的礼赞;黑格尔则从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推演出发,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还处在哲学史前的状态。但是,不论是推崇还是批评,是吸纳还是排斥,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先进的中国科学技术的西传,特别是中国的造纸、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的问世,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马克思说:“中国的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英国的哲学家培根说: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全世界的面貌和一切事物的状态”。

大千世界,潮起潮落。云散云聚,万象更新。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伟大科学家:祖冲之、李时珍、孙思邈、张衡、沈括、毕升……,产生了无数科技成果:《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以及保存至今的世界奇迹:浑天仪、地动仪、都江堰、敦煌石窟、大运河、万里长城……。但从15世纪下半叶起,风水似乎从东方转到了西方,落后的欧洲只经过400年便成为世界瞩目的文明中心。英国的牛顿、波兰的哥白尼、德国的伦琴、法国的居里、德国的爱因斯坦、意大利的伽利略、俄国的门捷列夫、美国的费米和爱迪生……,光芒四射,令人敬仰。

中华民族开始思考了。潮起潮落究竟是什么原因?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传到欧洲,转眼之间反成为欧洲列强轰击中国大门的炮弹,又是因为什么?

鸦片战争终于催醒了中国人沉睡的迷梦,最先“睁眼看世界”的一代精英林则徐、魏源迈出了威武雄壮的一步。曾国藩、李鸿章搞起了洋务运动。中国的知识分子喊出“民丰与科学”的口号。中国是落后了,中国的志士仁人在苦苦探索。但落后中饱含着变革的动力,探索中孕育着崛起的希望。“向科学进军”,中华民族终于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今天,世界毕竟来到了21世纪的门槛。分散隔绝的世界,逐渐变成联系为一体的世界。现在,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人类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当今,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它优秀文化的汲取,都以其它优秀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在近现代,西方文化汲取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是西方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正如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汲取一样,既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转型和发展。地球上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是我们共同的宝贵遗产。既然我们生活的各个大陆,在地球史上曾经是连成一气的“泛大陆”,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地球村”,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在这个以知识和学习为特征的网络时代,走上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大路,建设和开拓我们人类崭新的“地球村”。

西学仍在东渐,中学也将西传。各国人民的优秀文化正日益迅速地为中国文化所汲取,而无论西方和东方,也都需要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组织出版汉英对照版《大中华文库》,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我们试图通过《大中华文库》,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追求,五千年的梦想,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放光芒。中国人民就像火后的凤凰,万众一心,迎接新世纪文明的太阳。

1999年8月《大中华文库》付印前

2008年9月多语种文版付印时修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1: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