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光炯(1905~1996)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土壤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一级教授。
侯光炯院士1928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1946—1952年先后任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川北大学教授。1952年至去世,任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1956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五、六、七届代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曾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种奖章和荣誉称号。
由张晓华、郭兰、刘润编的《侯光炯画传/西南大学学人画传丛书》记录了侯光炯的人生事迹。
由张晓华、郭兰、刘润编的《侯光炯画传/西南大学学人画传丛书》是“西南大学学人画传丛书”之一。本书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从“赤子之心、报国之志”“扬鞭奋蹄、寤寐求索”“精心教书、诚心育人”“服务农业、躬身实践”“美满生活、多彩人生”“风范人间、高山仰止”六个方面,全面展现侯光炯院士的人生轨迹、科研成就和学术思想,宣传他为改变我国农业科学的落后状况而奋斗的艰苦历程以及矢志不移的爱国奉献精神。
坎坷求学路
父亲死后不久,母亲因悲痛过度,也追随亡夫共赴黄泉。父亲在世时乐善好施,几乎没有留下什么积蓄,含冤而逝后,家里便失去了经济支柱,生活也难以为继。品学兼优的哥哥侯光远初中毕业后毅然挑起了家里的重担,在家乡谋得一个小学教师的职位,以微薄的薪水支撑起一大家人。
1911年,刚满6岁的侯光炯经特许,来到哥哥侯光远所任教的小学读书。侯光炯自小就性格温和、沉静,有耐性。他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上课时总是认真地听讲,遇到问题设法弄明白。每学期他的成绩都名列前茅。
小学毕业后,侯光炯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松江府中学堂。哥哥却怎么也凑不齐昂贵的学费,无奈之下,经校长特批,侯光炯又回校重读五年级。正当一家人都为侯光炯毕业后的出路犯愁时,哥哥侯光远在吕巷镇街头看到了学费极低的南通甲种农校的招生广告,他立即回家告诉弟弟这一好消息。于是,侯光炯带着家里拼凑的五个银圆,只身来到南通,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人著名立宪派人物、大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甲种农校,并受到张謇的接见。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侯光炯成熟得比同龄人都早,他懂得一切都要靠自己,唯一的出路和前途就是珍惜机会,努力学习。因此,他学习特别努力。第一学年结束后,侯光炯不仅被评为品学兼优的模范生,张謇校长还免除了他的一切学杂费。
因家境困难,还不满15岁的侯光炯便给主讲棉花栽培技术课程的留美学者王善俭当助手,开始了半工半读、自食其力的生活。作为全校唯一一个半工半读的学生,侯光炯不仅要忙于平日的学习和学校的活动,还要在王善俭老师的实验室里忙进忙出。他特别喜欢英语,不管学习和工作有多忙,都千方百计挤出时间来学英语。侯光炯的刻苦用功感动了学校的外教——美国人碧莲,她主动提出义务做他的英语教师。碧莲老师不断地纠正他的发音和语法,并要他精读英文原版的名著。在碧莲老师的帮助下,侯光炯的英语进步很快。
毕业后,侯光炯留校担任了两年的农技员。
在南通甲种农校生活的六年中,侯光炯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钻研农业科技,对土壤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作用有了较为深切的认识,这为他一生的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3年夏,侯光炯免试进入私立南通大学(今南通大学)农科班就读。校长张謇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的办学目的,因此学校采用全英文授课,教师都是高薪聘请的国内专家或留学归国的有志之士。那时侯光炯是全班唯一能完全听瞳上课内容的学生,他还负责课下辅导同学。后来由于班上一些学生不堪重负,闹起学潮,要求集体转学,最后学校同意学生转学。
1924年春,侯光炯和农科班的同学转学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28年改为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就读。在所有的课程中,土壤学是侯光炯最感兴趣、最下功夫的主修课之一。他深深地懂得,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物质条件,土壤的好坏,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粮食产量的高低和农产品质量的优劣。在大学三年级时,侯光炯就向土壤学教授刘和表达了从事土壤学研究的想法,并得到了刘教授的热情鼓励和大力支持。
由于家里已经山穷水尽,侯光炯没有了生活来源。从进入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第二年开始,侯光炯就一边读书,一边做些刻蜡纸、送报刊之类的零碎活,撰写或翻译一些科普小文章向报刊投稿,以微薄的所得维持学业。
在这里,侯光炯结识了一大批日后的精英,如余其心、陈宰均、李世俊等,他们都是学校的政治积极分子,他们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关心工农民众的解放,主张走苏俄式的革命道路来救国。侯光炯认为只有搞科学、搞实业、发展生产才能给人们实惠,才能给人们带来财富。因此,他决心毕业后从研究土壤人手,研究出改土增产技术,使粮食产量大大提高,帮助农民解除饥饿,拯救贫穷的祖国。
侯光炯更加勤奋地学习,以苦读、苦记、苦思、苦做而闻名于整个农学院。他能够将许多英文课本的内容整篇地背下来,向毛耀东教授学了一个月德语后就能用准确无误的德文写感谢信……连对学生要求几近苛刻的实验指导老师孙吉人也对他称赞有加。在大学四年级时,侯光炯写出了很有创见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土壤之盐基代换作用》,刊登在《科学》杂志1927年第12卷第9期上。1928年,他的毕业论文《中国农业界施用肥料之实况与磷肥荒之补救》发表在《自然界》杂志1928年第3卷第1号上。后来他又草拟了《北京地区盐碱土改良增产计划》,为他毕业后从事土壤肥料科学研究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P4-5
侯光炯(1905~1996)出生于江苏省金山县(今上海市金山区),是我国土壤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土壤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一级教授。
侯光炯院士1928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今中国农业大学)。1946—1952年先后任四川大学、重庆大学、川北大学教授。1952年至去世,任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1956年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学部委员。他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五、六、七届代表,中国共产党四川省委员会第三、四届委员。曾先后获得“全国先进生产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多种奖章和荣誉称号。
作为土壤学家,侯光炯院士在创建和发展中国自己的土壤科学理论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研究成果,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土壤科学领域,为制定我国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35年,他作为第一位参加第三届国际土壤学会大会的中国人,在会上宣读了论文《江西省南昌地区潴育性红壤水稻土肥力的初步研究》,首次提出了“水稻土”这一特殊的土类名称和水稻土形成的“三育”(淹育、潴育、潜育)特征,首次向世界介绍了我国丰富的土壤资源。解放初期,为粉碎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发展我国的橡胶事业,他带领师生奔赴云南边陲,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橡胶宜林地的调查规划,为我国实现橡胶种植北移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合格的农业科学人才。他带领师生完成了长江上游的土壤概查和四川盆地的土壤区划,对农业生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他长期深入农业生产实践,创立了一整套农业土壤研究方法,提出了“土壤生理性”“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等农业土壤的新概念和新观点。在“文化大革命”中,他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审查、关牛棚、批斗、强制劳动改造。1971年,他刚从强制改造中解脱出来,就奔赴农村调查研究。他不顾年高体弱,在四川省长宁县蹲点长达17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完成了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研究,并研究出改土快速培肥和省水、省肥、省农药、高产的“大窝栽培”“矮株密植”“小沟梯形条播”等新技术,在四川省丘陵地带、山区广泛推广,为粮食增产做m了重要贡献。他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自然免耕研究机构——宜宾自然免耕研究所,先后提出并完成了水田自然免耕理论与技术,为土壤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做出了突m贡献。
作为教育学家,侯光炯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一丝不苟地履行着一个人民教师崇高的职责,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呕心沥m、忘我工作,为祖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年轻有为的土壤学人才,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
侯光炯院士堪称一代宗师、学界楷模。他在中国的土壤科学研究及教育中有着重要地位。他的精神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让广大师生了解侯光炯院士的先进思想、崇高品质和优秀事迹,更好地传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弘扬“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我们在西南大学档案馆大量馆藏档案的基础上编写了这本《侯光炯画传》。这些馆藏档案包括七八百张照片和1000多件实物档案,主要是在1997年建立侯光炯展览室及2008年开始筹建侯光炯纪念馆时收集和征集的,还有部分是平时陆续收集的。本书从七八百张照片中精选出200多张,以照片为主、文字为辅,尝试对侯老的一生做一个梳理。
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关心和支持,特别是档案馆全体同志、资源环境保护学院有关领导和老师及侯老家属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照片,更对照片中那些已经十分模糊的史实和情景予以讲述。感谢所有提供资料、整理资料及参与和支持本项工作的人们。
因为对很多照片拍摄者的姓名不甚了解,我们隐去了所有拍摄者的名字,对于部分没有具体拍摄时间的照片也笼统地用了“年代”来标识。我们恳请知情者为我们提供有关信息,以便我们弥补缺失。鉴于知识、能力、水平的种种限制,《侯光炯画传》肯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不当,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侯光炯面传》编写组
2015.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