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都是历史长河蒸馏提炼的智慧结晶。
吴潮海参与编纂的《乌伤遗韵--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一书,将义乌的乡土建筑、民间艺术、少儿游戏、生产技术、民风民俗、风味美食等文化艺术集录成册,编纂出一部融知识性、可读性、珍藏性于一体的文史读本。书稿中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义乌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是义乌人民的创造,是义乌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的弥足珍贵的人文记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乌伤遗韵--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都是历史长河蒸馏提炼的智慧结晶。 吴潮海参与编纂的《乌伤遗韵--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一书,将义乌的乡土建筑、民间艺术、少儿游戏、生产技术、民风民俗、风味美食等文化艺术集录成册,编纂出一部融知识性、可读性、珍藏性于一体的文史读本。书稿中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义乌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它们是义乌人民的创造,是义乌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的弥足珍贵的人文记忆。 内容推荐 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人类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都是历史长河蒸馏提炼的智慧结晶。2007年以来,义乌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搜查线索上万条,完成“非遗”调查项目千佘条。本书选取其中具代表性的事项,遵循民族民间文化科学分类方法,集成乡土建筑、民间艺术、少儿游戏、生产技术、民风民俗、风味美食等方面,融知识性、可读性、珍藏性于一体。吴潮海参与编纂的《乌伤遗韵--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中所录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着义乌先民的创造力,是义乌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一座城市不可复制的弥足珍贵的人文记忆。 目录 总序 民间文学 乌伤的由来 傅大士传奇 朱丹溪的故事 民间美术 绘画 义乌农民画 祖宗画 剪纸 雕塑 八面厅及其三雕艺术 义乌木雕与木刻画 根雕根艺 双林铁塔的铸造工艺 泥塑 捏面人 工艺 竹编 串蓑衣(棕编) 草编 弹棉花 纺纱织布 蓝印花布(荷花被) 织带 刺绣发绣 纸鹞(风筝) 传统首饰 陶艺 花轿 百子灯 戏曲盔帽 鳖枪(车) 木活字印刷 表演艺术 民乐 器乐曲 锣鼓班 轿夫吹打班 民谣 花名宝卷(劝世文) 仙英哭夫 数车子 舞蹈 迎龙灯 竹节龙与布龙 迎珠灯 迎胡公 走马灯 舞狮 拉线狮子 秋千(车) 十字莲花 龙虎大旗 义乌兵 大头娃娃 腰鼓舞(扭秧歌) 岸船舞 戏剧 义乌腔 侯阳高腔 昆腔 乱弹 徽戏 滩簧 时调 太子班 农村剧团 曲艺 义乌道情 义乌花鼓 讲大话 独脚戏 小锣书 方言说唱 体育竞技 叠罗汉 武术 四门板凳花(械谱) 踩高跷 绝活 传统医药 朱丹溪中医药文化 少儿游戏 棋牌类 金木水火土 走牛角 走涡盘(田字结) 走屙缸(猪娘棋) 走廿四石 蜂叮癞头皮 运动类 跳绳 踢鸡毛球 铁锤剪刀布袋 骑马郎 打水漂 猜塞子 盲人抓跛脚 兜鲇鲐 老鹰扑小鸡 买羊 卖豆腐 孵小鸡 买树 竖屋 民风乡俗 风俗 祭谱仪式 庙会 迎銮驾 抬阁跷 大年祭 接新孺人 丧葬习俗 建房习俗 生诞寿庆 岁时节令习俗 接春 闹元宵 过清明 四月初八 立夏日 过端午 六月六 七月七 七月半 中秋赏月 九九重阳 冬至上坟 腊八 过年 生产商贸习俗 蚕俗 种田开秧门与关秧门 开山门与封山门 赶市口与开新市 敲糖帮 生产加工技艺 义乌沙糖 腌火腿 义乌南枣和蜜枣 义乌红曲酒 捞豆腐皮 孔村白糖 塞禾毛 十大美食 东河肉饼 义乌手牵面(含麦鳅) 荞麦老鼠 义乌喜庆点心 义乌红糖系列 佛堂白切羊肉 上溪牛杂 老酒蒸全鸡 东塘狗肉 赤岸豆皮素包 后记 试读章节 距东海西300余里的古越境地,有一片肥沃的土地,草木丰盛,年复一年,绿了又枯,枯了又绿。过了五百年后,这里人烟日稠,不久就出了一个名叫孟富的财主,他向附近村落不断扩占土地,不到八年,这里不少人就失去了土地。可是,孟富并不满足,还在日日夜夜地打着铁算盘。每年秋熟,他派出人马,收租逼债。于是老百姓便给这个贪得无厌的财主取下了一个名字,叫作“猛虎”。 “猛虎”先后娶进三房妻妾,总是不见一男半女。他想想自己这么富有,而年过半百还是后继无人,就将金啊银呀在门前堆成一座小山,光耀方圆十里。有一年夏天,“猛虎”又娶进了第四房妾,名叫穗香,年方二十。 因为被“猛虎”强娶而来,穗香整天闷闷不乐。她明白,“猛虎”被自己的美貌迷住只是暂时的,自己家里穷,现在又是做小的,日后免不了会受到前三个婆娘的妒忌。因此,她唯一的希望是能够生下一男半女,这样自己方可改变地位。等儿子长大了,“猛虎”死了,又可使孟家的万贯家财成为己有。可是穗香知道,“猛虎”是没有生育能力的。于是,穗香便开始在长工之中物色对象,看中了一个名叫颜乌的长工。 颜乌进孟家时还是个孩子,现在已经变成一个身强力壮的后生了。他长着副好相貌,爱说话,逢人一笑,叫人看了喜爱。他的父亲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满头白发,可是还得每天起早摸黑给“猛虎”挑水劈柴做杂活。他一直带着颜乌在房里睡,父子俩相依为命。颜乌每天从田畈里归来,不管怎样晚,不吃饭、不洗脚,放下农具,总是先找到父亲,帮他做杂活。自从穗香看上了颜乌,颜乌的田头活就减少了许多,经常被叫进房内搬搬这个,扛扛那个。 有一天傍晚,穗香趁颜乌父亲被“猛虎”叫去守夜之时,悄悄躲进了颜乌的房里。颜乌从田畈回来,没洗脚,没吃饭,“吱”的一声推开了房门。这时,里面的穗香就说开了:“颜乌,我是穗香,你别怕,我们都是一样的人,你父子俩怪可怜的,我想帮你做点事。” 颜乌听是穗香,又慌又怕,嘴里却说:“你快出去,要不我就告诉东家了。” 穗香见颜乌要推开自己,就伤心地哭了:“颜乌,我虽是‘猛虎’的小妾,可我是被逼的,我真心爱你,如果你今天不答应,我就死在这里了!” 颜乌犹豫了片刻,终于鼓着勇气说:“不行,我颜乌不做亏心事!”说完,拔脚就走。穗香一急,放声大哭,哭声招来了一大堆人。大家点着灯,围住了穗香,用惊奇的眼光望着她。 “猛虎,,闻讯也赶来了,他见穗香竞在颜乌房里,气得跳了起来:“你们都给我滚,我要打死这不正经的小贱人!” 第二天,穗香就上吊自尽了。 “猛虎”把颜乌父子俩赶出了大门。 颜乌父子离开了孟家,向东走了一段,又累又饿,只得在路旁的一块青石上坐了下来。第二天,东方露白,风霜终生的颜乌父亲已躺在青石上起不来了。颜乌的眼前像慢慢地拉下一层幕布,渐渐地模糊起来……失声的痛哭划破了原野。(P2-P4) 序言 总序 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在义乌大地上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她既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是义乌精神;“崇文,尚武,善贾”是义乌民俗;义乌的民风则是“博纳兼容,义利并重”。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艳光四射,魅力无限。 自古以来,特别是唐代之后,义乌学风渐盛,至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间,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概而言之,有三大作用: 文化典籍的传承保护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也同样,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因此,亟待抢救。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经验的文化阐释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谨为序。 中共义乌市委书记 李一飞 义乌市人民政府市长 盛秋平 后记 后记 千年乌伤,回荡着些许历史遗响,那不绝的余音,承载了几多人文记忆,将这些悠悠古韵记录下来,为后人留存一部融知识性、可读性、珍藏性于一体的文史读本,是我们这一代乌伤子孙多年的愿望。 2007年,义乌市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到2008年,共收集线索17330条,完成“非遗”调查项目1432条。义乌市文化局从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汇编中,选择了138项具有代表性的事项,编撰出版了义乌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乌伤遗韵》一书,其中30余项被列为市级及以上非遗项目。2014年,《乌伤遗韵》列为义乌从书,由义乌市志编辑部修订出版。 2008年以后,义乌市又有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成功,所以本书在2009年4月版义乌文化丛书《乌伤遗韵》的基础上进行了若干增删。编排体例基本依照原书,在谋篇、布章、设图上大致遵从民族、民间文化科学分类,集义乌的乡土建筑、民间艺术、少儿游戏、生产技术、民风民俗、风味美食等文化艺术于一册,让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义乌民间文化长卷徐徐展开,再现丰富鲜活的义乌民俗生活。 《乌伤遗韵——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撷英》从资料搜集到出版成书,得到了市委宣传部等有关部门以及全市13个镇、街道的支持,还得到社会各界的热情帮助。丁予贤、朱福田、吴琅云、吴潮海、张金龙、何赛阳、季将耀、骆有云、施章岳、贾沧斌、贾祥龙、翁本忠、傅秀松、傅健、楼亚群等参与了本书的撰稿;金福根、李永、吴贵明、金必亮、郑运福、黄辉、郝广平提供了摄影图片,还有部分图片由镇街文化员提供;更有读者李锦辉古道热肠,不辞辛劳专程前来指出原版若干讹误。本书在出版前还经过原版主编楼焕然、副主编吴琅云的审稿。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5年5月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