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的紧箍秘咒
唐僧取经西天,得到殊誉,众菩萨无不惊诧。此人凡夫愚氓,除元阳未泄是一童子身外,毫无专攻,更无特长,历九九八十一难,本是其徒孙悟空所建树。一个打着普度众生旗号,鼠窃他人功绩,为自己塑金身者,竟登殿入莲座,怪哉!唐僧答曰:“凭观世音授我紧箍秘咒耳!”劫难已过,无须徒儿再保驾,于是唐僧说出那令齐天大圣闻之色变的秘咒。众菩萨听后,惊叹不已。秘咒翻译过来,在现代汉语中仅仅是个关联词罢了,但神力无限,令人折服。
咒语一:“虽然……但是……”
唐僧摸了摸肉乎乎的下巴:“这石猴初出神山之压,颇有些目无师长,我常用此咒指点迷津,使徒儿有点自知之明。‘虽然’后的话是彰其功绩,乃表面文章也。要害在‘但是’二字后,要力如五雷轰顶——列举其历史之污点,家族之隐私,使之知己身份,俯首帖耳。”
唐僧左右顾盼,见菩萨们尚未悟透,就略举二例念道:“悟空,虽然你除妖有功,但是莫忘了你罪孽深重,大闹天宫,犯过天条!”“悟空,虽然你探路劳苦,但是你竟敢忘了你长着尾巴,无父无母,来路不明!”
众菩萨啧啧,唐僧那白净面皮儿如桃花般透出红润。
咒语二:“难道是……吗?”
唐僧眯着眼睛,手里捻着佛珠:“用徒儿当然要用有能耐者,否则何必多化一份斋?能者自当多劳,多劳者必居功自傲。此时我就从其功劳中见其罪孽,将功劳点化为罪过。功者罪也,无功无罪,有功无罪,功大罪大,全凭这句神咒使之转化。”
众菩萨头一回听此经书上没有的深奥理论,个个愕然。唐僧淡淡一笑:“比如孙悟空棒杀了扮为樵夫的妖精,妖已除去,当紧的灭徒儿气焰,只需问悟空:‘你说樵夫是妖?难道这天下千千万万的樵夫都是妖精变的吗?难道你还要伤害这千千万万的樵夫吗?’”
众菩萨心中默默念道:“功者罪也?功者罪也!”一个个眼睛瞪得溜圆。
咒语三:“纵是……也要……”
唐僧轻轻拂去袈裟上一只小飞蛾,怕伤了这小生灵,接着说:“悟空本顽石所化,难以指拨,要使他甘愿受罚,必须以强词夺其志。凡人常说:无功受禄。言之有理,这理的另一面则应是:有功受罚。棒杀妖魔,妖自该诛,然而诛妖者不也犯了杀生之罪么?此乃合阴阳相生共存之理。故而每次悟空除魔以后,我必念一段紧箍咒:‘纵是妖魔该杀,也要罚你的杀生之心,也要罚你不能使其立地成佛,也要罚你轻举妄动。’”
众菩萨笑:“各打五十大板。”唐僧正色:“非也,妖魔理应大诛,徒儿理应我罚!非如此,何以为师?!”
咒语四:“既然一…必定……”
唐僧叹了口气:“阿弥陀佛!好在这悟空不是天天斩妖魔,有时旅途倒也清静太平,但出家人不受磨难,哪能修成正果?这时我便相机行事,念‘既然……必定……’咒,让其捧脑打滚,苦其体肤,劳其筋骨,炼其心志。”
众菩萨忙问:“此咒怎讲?”唐僧答:“有次八戒对我耳语,说悟空探路时调戏一个村姑。我心知此乃八戒以己度人的谗言,但何不借此打磨一下悟空的头角呢?我便念咒曰:‘既然你师弟称有此事,必定事出有因;既然事出有因,必定你举动不轨;既然举动不轨,必定心有邪念;既然心有邪念,必定举动不轨;既然举动不轨,必定事出有因;既然事出有因,必定有你师弟说的这事。”’
菩萨们都被这绕口令般的神咒镇住了。唐僧双手合十:“此乃真谛:无中生有,有即是无;法无定法,无理是理。”
菩萨们终于一致认为:唐僧果真不凡,自当刮目相待!
1985年12月
P1-3
朱铁志
选编一套全面反映当代中国杂文创作概貌的大型丛书,是我一段时间以来的愿望。
现代意义的杂文创作,肇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鲁迅先生为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分水岭,经历了前后两个三十年的不同阶段。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三十年,由于“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影响,杂文创作就整体而言比较萧条,只有前后三个阶段短暂的“繁荣”期,出现了《“三家村”札记》、《燕山夜话》、《长短录》等代表性作品,就时间而言,累计不超过两年。
杂文真正的繁荣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1976年打倒“四人帮”为标志,伴随着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新时期文学开启了狂飙突进的新时代。在文学大军浩荡前行的队伍里,杂文与小说、诗歌一道,成为引领思想解放的光荣一翼。它以睿智的眼光、坚韧的意志、不屈的姿态,傲然挺立在新时期乍暖还寒的土地上。仿佛报晓的雄鸡,又像滚动的春雷,将蛰伏的生灵唤醒,把冰冻的土地融化。于是,无数思索的目光透过“花边文学”窥见时代风云变幻,无数焦渴的灵魂在震撼中开始寻找失落的尊严。由鲁迅先生开启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杂文传统,在这一刻焕发出特殊的力量,启发群伦,激励民众,推动社会变革。如果说新时期以思想解放为发端,那么完全可以说,新时期文学的苏醒、奋起、繁荣,既有以“天安门诗抄”为代表的诗歌的功绩,有以《伤痕》、《班主任》为代表的“伤痕文学”的贡献,同时也有以《鬣狗的风格》、《江东子弟今犹在》、《东方红这首歌》、《切不可巴望好皇帝》、《华表的沧桑》、《语录考》、《万岁考》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杂文的贡献。思想解放运动作为新时期的发动机,是杂文复兴最重要的思想基础和推动力量;新时期杂文的繁荣是思想解放运动的必然结果和逻辑延伸。作为时代精神的特殊反映,新时期杂文以最敏感的神经感应世事变迁,以最锋利的武器对腐朽势力发起有效进攻。时代进步有它的助力,社会发展有它的功绩。作为思想解放的先驱、历史进步的先声,新时期杂文以其宏大的创作群体、优异的创作实绩、广泛的社会影响,彪炳文学史,笑对时代潮,成为杂文家足堪自豪的美好记忆。这当中,有以严秀、秦牧、何满子、章明、林放、牧惠、邵燕祥、王春瑜等为代表的前辈作家,有以陈四益、陈泽群、符号、李下、鄢烈山、王乾荣、李乔、甲乙等为代表的中年作家,有以张心阳、陆春祥、潘多拉、杨学武、杨庆春、刘洪波等为代表的青年作家。1989年《人民日报》“风华杯”杂文征文标志着新时期杂文创作的顶峰,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艺术魅力和社会影响力,是新时期杂文创作的标志性事件。
集中反映新时期杂文创作成就的文集数量庞大,规模不等,目前被普遍关注的主要有七种,一是曾彦修(严秀)、秦牧、陶白主编的《中国新文艺大系·杂文集(1976—1982)》,1987年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二是严秀、牧惠主编的《中国当代杂文选粹》,四辑共40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三是张华、蓝翎、姚春树、牧惠、朱铁志主编的《中国杂文大观》,1989年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四是刘成信主编《中国当代杂文八大家》,1997年由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五是朱大路主编的《杂文300篇》和《世纪末杂文200篇》,分别于2000年和2001年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六是刘成信主编《中国杂文》(百部),2013年起由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出版;七是朱铁志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2009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在协助牧惠先生主编《中国杂文大观》第四卷过程中,我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新时期以来的杂文作品,搜集了大量杂文集和其他杂文资料。2006年,承蒙王蒙、王元化二位先生的邀请,由王充闾先生和我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杂文卷(1976—2000)》(王充闾先生后因健康原因退出),再次比较系统地阅读了新时期的杂文作品。两次经历使我突出感到,新时期杂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环境最为宽松、创作最为活跃、成果最为丰厚的时期。两个大型选本虽然以时间为序,各自选编了五六十万字的杂文佳作,但限于篇幅,远不能全面反映这一时期杂文创作的全貌,迫切需要在适当时候以杂文家为线索,选编一套全景式展现新时期杂文创作整体水平的大型丛书。
《中国当代杂文精品大系(1949—2013)》就是这个设想的产物。我们拟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选编一个更加全面、更加权威、更加开放、更大规模的选本。该丛书以时间为经,以代表性作者为纬,每人精选一本本人迄今为止全部创作的代表性作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史料性,力争为后人留下一份基本能够反映当代杂文创作水平、可资信赖和检索的翔实资料。选本的时间跨度为1949年至2013年,但其重点如其所述,毫无疑问是新时期以来的杂文创作。选本不存门户之见,不论名气大小,不搞亲疏远近,不做成封闭体系,力争客观、公允、理性、包容。人选数量将从创作实际出发随时增减。近年来,随着时间的流逝,何满子、冯英子、黄秋耘、老烈、牧惠、谢云、舒展、蓝翎、李汝伦、陈泽群、王大海等杂文宿将先后离我们而去。严秀、方成、章明、刘征、虞丹、周修睦、邵燕祥、黄一龙等前辈年逾耄耋之年;而依然活跃在创作一线的王春瑜、陈四益、李下、鄢烈山、王乾荣、李乔、阮直等,也已跨越退休年龄;即便是安立志、杨学武、张心阳、陆春祥等中坚力量,也过了知天命之年;年轻如刘洪波、徐迅雷、杨庆春、潘多拉诸位,其实也已年逾“不惑”。由此看来,杂文实实在在面临一个“传”与“承”的问题。“传”,是把前辈优秀的作品整理出来,传之后世;“承”,是通过我们的选编出版,让后人特别是今天的年轻人知道中国还有杂文这样一种古已有之并由鲁迅先生完善的独特文体,还有一群为之殚精竭力、焚膏继晷的辛勤作者,还有生生不息、佳作迭出的杂文作品。杂文之火不灭,乃是思想解放的灯塔不灭,“社会批评”、“文明批评”的优良传统不灭,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不灭。从这个意义上讲,选编这套丛书无论怎样繁难艰苦,都是值得的。
感谢金城出版社以足够的远见卓识和人文关怀接受并全力支持本丛书出版。说老实话,在这个把“物”与“利”作为万物尺度的世界上,并不是随便哪个出版家都有这样的眼光,都愿意为此承担可能的风险。不过我相信,本书即便不能成为出版商所期盼的“畅销书”,也完全有可能成为具有一定价值的“长销书”;本书的编者和出版者很快都会退出历史舞台,但这套丛书一定会留在时间深处,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离不开实实在在的“小事”。毋宁说,“大发展大繁荣”恰恰有赖于“小作为”,选编这套丛书,庶几近之。
感谢所有入选本丛书的杂文作者,没有他们多年来的辛勤耕耘,中国的文化园地无疑会缺少一种冷静、理性的声音。他们是“雅典的牛虻”,是“中国的良心”,是值得关注和记住的一群。
2014年惊蛰于北京沙滩
《请教马克·吐温先生(叶延滨杂文自选集)(精)》精选了叶延滨先生百余篇杂文精品。他的作品具有“当下性”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观点独到精辟,文字精美朴实,风格幽默洒脱,体现了智性雅趣和悲悯苍生的人文情怀,读来令人深思。
叶延滨先生作品的观点独到精辟,文字精美朴实,风格幽默洒脱,体现了智性雅趣和悲悯苍生的人文情怀,读来令人深思。
《请教马克·吐温先生(叶延滨杂文自选集)(精)》收录了作家叶延滨杂文的精品,精选其120余篇杂文结集出版。以期其“当下性”和丰富的精神内涵,供文学爱好者欣赏、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