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晶、欧琛所著的《译学发展与流派研究/当代外语研究论丛》着眼于宏观高度,对翻译开展纵向历时研究和横向本质探索;同时又着眼于微观细节,层层深入,剖析各类有代表性的语言学和非语言学翻译观。在撰写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理清思路、深入浅出,在科学分类的体例框架下清晰而系统地阐释有关课题。总体而言,“宏观+微观”的框架体例设计,有助于科学而系统地向读者介绍翻译活动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流派的研究现状,帮助读者迅速了解翻译学的体系框架和总体特征,全面把握该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效拓宽研究视角和思路。
郑晶、欧琛所著的《译学发展与流派研究/当代外语研究论丛》是“当代外语研究论丛”之一,主要特点与创新体现于不仅仅着眼于微观层面的翻译研究,即局限于文本对比、翻译方法和译文探讨等方面,而是将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有机地相结合,既剖析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的翻译活动的发展历程及其与社会背景的关联性,又探讨作为一种思维过程的翻译活动的诸多要素及其相互制约性,还着眼于各大翻译流派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成果的综合与对比。最后,针对翻译教学(包括笔译教学和口译教学)的发展历程与模式革新开展讨论,提高研究的实用性价值。
第一篇 纵向历史延承
第1章 西方翻译历程探析
1.1 古代时期西方翻译(公元前3世纪中叶~公元6世纪)
1.2 中世纪时期西方翻译(公元8世纪~公元13世纪)
1.3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翻译(公元14世纪~20世纪上半叶)
1.4 现代时期西方翻译(20世纪中叶至今)
第2章 中国翻译历程探析
2.1 第一次翻译高潮(东汉~北宋)
2.2 第二次翻译高潮(17~18世纪)
2.3 第三次翻译高潮(鸦片战争~“五四”前期)
2.4 第四次翻译高潮(“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2.5 第五次翻译高潮(新中国成立至今)
第3章 西方译论发展探析,
3.1 西方译论研究主线.
3.2 古典译论研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4世纪末)
3.3 古代译论研究期(中世纪~17世纪)
3.4 近代译论研究期(17世纪后期~19世纪末)
3.5 现代译论研究期(20世纪至今)
第4章 中国译论发展探析
4.1 传统翻译研究(公元224年~20世纪50年代)
4.2 现代翻译研究(20世纪60~80年代)
4.3 当代翻译研究(20世纪90年代至今)
第二篇 横向本质属性
第5章 翻译本体属性探析
5.1 翻译词源简析
5.2 语言学派本体属性研究
5.3 文艺学派本体属性研究
5.4 交际学派本体属性研究
5.5 文化学派本体属性研究
5.6 其他学派本体属性研究
第6章 翻译基本特征探析
6.1 翻译的主要类别
6.2 微观范畴研究要素
6.3 宏观范畴研究要素
第三篇 语言学翻译观
第7章 前语料库翻译研究
7.1 前语料库阶段研究特点
7.2 结构主义学派翻译研究
7.3 功能交际学派翻译研究
7.4 语用分析学派翻译研究
第8章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
8.1 语料库翻译学起源探索
8.2 语料库翻译学研究方法
8.3 语料库类型及作用
8.4 语料库的应用价值
第9章 翻译教学实践研究
9.1 翻译教学之目的与功能
9.2 传统教学之成果与不足
9.3 新型翻译教学模式探索
第四篇 非语言学视角
第10章 语文学派翻译研究
10.1 语文学派发展历史
10.2 语文学派研究视角
10.3 语文学派研究特点
10.4 语文学派研究实例
10.5 语文学派之局限性
第11章 文化学派翻译研究
11.1 文化学派发展历史
11.2 文化学派研究视角
11.3 文化学派研究特点
11.4 文化学派研究实例
11.5 文化学派之局限性
第12章 社会学派翻译研究
12.1 社会翻译学起源探索
12.2 社会翻译学概念界定
12.3 社会翻译学框架体系
12.4 翻译的社会传媒功能
附录
汉英术语对照与索引
Research Proposals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