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嘉音心理治疗文集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作者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嘉音是我们著名已故心理学专家,王祖承、俞承谋主编的《黄嘉音心理治疗文集》为了纪念黄嘉音老师,特将其在世发表的多篇有关心理治疗的著名文章进行汇编组合,形成特点明显的心理治疗文集,一方面能纪念黄嘉音老师,另一方面也能为现在心理学家提供参考。

内容推荐

王祖承、俞承谋主编的《黄嘉音心理治疗文集》为纪念中国心理学专家黄嘉音老师而编写的文集,其中包括了黄嘉音先生与粟宗华先生一起所著的“轻性精神病”,心理治疗相关的论著;《一个自认为是皇后的女孩》《儿童心理病态防治案例》《儿童行为反常精神治疗实例》《打针吃药治不好的病》等。虽然书中内容难免带有50年代的特点与时代烙印,但书中的许多观点及方法即使在几十年之后的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目录

一、轻性精神病

 (一)不是纯粹的官能病

 (二)发病的原因

 (三)神经衰弱症

 (四)焦虑症

 (五)歇斯底里症

 (六)强迫观念症和强迫行为症

 (七)其他

二、心理卫生

 (一)心理卫生的目的

 (二)心理健康的培养

 (三)心理卫生运动

 (四)心理卫生运动的目标

 (五)中国精神病学的发展

 (六)苏联的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运动

 (七)心理卫生和社会改造

三、一个自认为是皇后的女孩

 (一)粟宗华序

 (二)黄嘉音序

 (三)一个自认为是皇后的女孩——变态心理治疗一例

1.心理治疗的基础

2.三个先决条件

3.我们的态度和立场

4.第一次就诊

5.病人的自传

6.第二次就诊

7.第三次心理治疗

8.秀兰的白日梦

9.手淫的习惯

10.胆小和惧怕

11.犯罪的感觉

12.高度的敏感性

13.陆秀兰释梦

14.“飞到月亮去”

15.不顺利的进步

16.有一定的规律

17.做错了一件事

18.陆秀兰的母亲

19.初步“断乳”的准备

20.在波动中进步

21.十八次治疗

22.恐惧的根源

23.陆秀兰失约

24.结语

25.陆秀兰病案分析总结

四、儿童心理病态防治案例

 (一)儿童心理病态防治案例序

 (二)贪吃的女孩——儿童心理病态治疗一例

1.没有温暖没有爱

2.不公平的待遇

3.愉快的神情

4.贪食的根源

5.争吵的原因

6.爱和溺爱的不同

7.环境的改造

8.为什么功课不好?

9.不要偏爱

10.玲玲回学校去

11.玲玲病愈,体重增加

 (三)颠倒黑白的小学生——儿童精神病治疗一例

1.家庭背景

2.幻觉和颠倒黑白

3.发病的根源

 (四)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子女

1.从头开始

2.父母的态度要一致

3.教导子女态度要一贯

4.不要偏爱

5.依照子女本来的面目去爱他们

6.从子女已有的智慧、能力、性格、脾气、态度、习惯、思想做出发点来帮助他进步

7.跟孩子做朋友

8.使孩子信任你

9.多用奖励少用责罚

10.做子女的好榜样

11.鼓励子女合群合作

12.让孩子独立起来,成熟起来

五、儿童行为反常精神治疗实例

 (一)儿童行为反常精神治疗实例序

 (二)丢掉书包的小学生——儿童精神病态治疗一例

1.周瑞瑛的家庭

2.打骂的家庭教育

3.家庭中的偏爱

4.生活在陌生的家庭里

5.七个孩子

6.以为是外婆生的

7.孩子们的补课

8.瑞瑛的头晕

9.兄妹妒忌精神治疗

10.念念不忘于丢书包

儿.兄妹一起来治疗

12.举行家庭会议

13.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14.丢书风波的尾声

15.孩子们检讨爸爸

16.心理病态的根源

17.经验和教训

 (三)家庭中的打骂子女问题

1.打骂子女的思想根源

2.打骂子女的害处

3.不打不骂该怎么办?

 (四)错误的教养破坏子女的心理健康

1.溺爱

2.偏爱

3.缺少母爱

4.对子女要求太高

5.不一致和不一贯

6.太严和太宽

7.不求进步

六、打针吃药治不好的病

 (一)《打针吃药治不好的病》序

 (二)神经衰弱症精神治疗一例

1.神经衰弱症患者的自述

2.神经衰弱症的根源

3.程大华的报告

4.怎样根治神经衰弱

 (三)精神治疗医好失眠症一失眠症精神治疗一例

1.睡眠的原则

2.赵玉明的自传

3.人格上的缺陷

4.赵玉明的人生观

5.赵玉明的精神治疗日记

6.赵玉明不再失眠了

7.关于失眠症

 (四)精神治疗怎样医好胃病

1.想到胃痛胃就痛

2.刘佑生的自传

3.胃痛的根源

4.怎样解决问题

5.人格上的缺陷

6.胃痛减轻

7.一个月的总结报告

8.人格改造的方针

9.焦虑症的本质-

 (五)打针吃药治不好的病——焦虑症心理治疗一例

1.吴太太的自传

2.吴太太的病史

3.人格上的缺陷

七、心理治疗三百例

 (一)《心理治疗三百例》序

 (二)未能接受心理治疗的原因

 (三)治疗结果的标准

 (四)从年龄方面分析

 (五)从年龄来看治疗的结果

 (六)从教育程度来分析

 (七)从治疗的次数来看

 (八)心理治疗的次数和间隔

 (九)从疾病的性质来分类

 (十)从职业分类看心理治疗

 (十一)未有进步原因的分析

 (十二)用心理治疗减轻生理上的痛苦

 (十三)几个典型病例的介绍

 (十四)心理治疗的四个原则

 (十五)心理治疗的步骤和目标

 (十六)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几个心得

 (十七)从辩证法唯物论看精神病

 (十八)从唯物的立场认识心理治疗

 (十九)心理健康的新标准

 (二十)结论和展望

八、强迫观念症的防治

 (一)人格缺陷造成矛盾

 (二)强迫观念的近因

 (三)强迫观念症的治疗

 (四)怎样对付强迫观念

 (五)强迫观念症的预防

九、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在精神治疗上的应用

 ——报告一个“疲劳症”病人的治疗经过

 (一)刘桂江的病情

 (二)刘桂江的自传

 (三)自传的研究和分析

 (四)从高级神经活动原理出发

 (五)精神治疗的内容

 (六)病情好转的过程

 (七)高级神经活动是可以改造的

十、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理论在歇斯底里症精神治疗中的应用

 ——一个晕倒两次的女病人

 (一)唐淑吉的自传

 (二)病案的分析

 (三)治疗的方针和步骤

 (四)唐淑吉不再晕倒

十一、培养健康的用脑习惯

 (一)要适度地用脑,不要过度地用脑

 (二)要镇定地用脑,不要紧张地用脑

 (三)要冷静地用脑,不要激动地用脑

 (四)要愉快地用脑,不要忧郁地用脑

 (五)要乐观地用脑,不要悲观地用脑

 (六)要果断地用脑,不要三心二意地用脑

 (七)要现实地用脑,不要空幻地用脑

 (八)要有系统地用脑,不要乱七八糟地用脑

 (九)要有根据地用脑,不要无中生有地用脑

 (十)要客观地用脑,不要主观地用脑

 (十一)要全面地用脑,不要片面地用脑

 (十二)要有目标地用脑,不要漫无目标地用脑

十二、幼年环境缺陷对健康的影响

 (一)五花八门的症象

 (二)十八种环境缺陷

 (三)娇养和溺爱

 (四)父母离世

 (五)家庭不愉快和父母不睦

 (六)教养不当

 (七)父母人格缺陷

 (八)精神病家史

 (九)缺少父母之爱

 (十)结论

十三、儿童教养问答

 (一)儿童拒食问题

 (二)不听话的孩子

 (三)儿童的反抗性行为

十四、介绍“人格缺陷检查表”

 (一)人格是什么?

 (二)人格的发展

 (三)人格像一面活的镜子

 (四)人格改造防治精神病

 (五)人格改造和健康的关系

 (六)人格缺陷检查表说明

 (七)人格缺陷检查表填法

附:人格缺陷检查表

后记

试读章节

大部分轻性精神病病人,既不是他们的神经系统受了病菌的侵袭,也不是神经系统受了通常所称的机体上的损伤。从原子科学的研究中,我们知道宇宙问所有的物质,都是由中子、质子、电子所构成的原子结合而成的。人类的神经细胞也是物质的一部分,是生长着_和发育着的物质,也就是生物的物质,其结构方式也不能超出原子构造的规律。只是其结构的方式和变化的幅度,比无机物质的更为复杂而已。

人类人格的发展,是物质环境对感觉、思想、行动的器官(也是物质)神经系统的反映。每当一个新的印象映入脑中,一个新的冲动通过一根神经纤维的时候,这人的神经系统就发生了某些原子构造上的物理变化。即使这些变化是极其细微的,但我们无法否认这是一种变化。因此,神经官能病的旧观点,是不科学和非唯物的。

用科学的和唯物的观点来看,轻性精神病和重性精神病是一样,在神经系统中所发生的变化是机体的而不是单纯的机能的。机体上没有变化,要发生机能上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

但是轻性精神病发生时,神经系统所发生的变化的性质,现在知道得还很少。对于这一方面的了解,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二)发病的原因

轻性精神病发生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到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但如果用客观的态度,去研究病人人格发展的历史,对于某些病人发病的根源,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在追溯病源的过程之中,应该特别注意搜集病人的人格、幼年的教养情形、家庭情况、学校生活、职业生活、社交生活、婚姻生活这几方面的资料。从这些资料中常常可以发现,轻性精神病病人的人格,大多是倔强、急躁、自以为是、好胜、敏感、紧张、胆小、畏缩、多幻想、多思虑、迟疑不决、有严重的自卑感。他们也许是独生子或者独生女。他们幼年时所受的教养方法,往往是极不适当的,父母不是过分严肃,就是过分溺爱;父母对于教养子女的态度不一致,或者是前后不一贯。父母对于子女的期望过高和要求太苛,以致其凡事不敢下手,结果反而一事无成。父母感情不好,拿子女当出气筒。父母从不培养子女独立做事的习惯,以致子女长大之后,没有应付环境的能力。

在学校生活中,他也许因为和同学竞争的关系,情绪过分紧张。他也许不能适应学校的生活,乖僻沉默,不肯和别人往来。他也许是被同学欺负或者凌辱的对象,而没有反抗的勇气。在班级之中,他也许是成绩最坏的,但内心又不甘落人之后。

在职业生活中,他所做的并不是他所感兴趣的工作,或者是他不能胜任的工作。他不能和同事们合作。他怀疑别人对他有偏见或恶意。他觉得他的工作做得比别人多而好,但是未曾得到上级应有的重视,因此满心怨愤。他觉得自己的工作能力太差,担心被裁失业。他妒忌别人的机会或运气比自己好。

在社交生活中,他缺乏口才,不善交友。他落落寡合。他猜疑别人的一言一行,怕对自己有所不利。他看见异性或陌生人,就脸红心跳,说不出话来。他性喜孤独,不参加社交集会,厌恶团体生活,终日沉溺在幻想之中。在别人谈笑风生之中,他孤坐一旁,自怜自叹。

在婚姻生活之中,他也许结婚太迟。他每当婚事将成的时候,忽然向对方表示冷淡。他不了解婚姻的意义,以为婚姻就是无尽期的享受,以致结婚以后大失所望。他在青春时期曾经有过手淫的习惯,曾经遗精,认为这是罪恶的,并且受了不正确的医学知识的影响,误认为对于自己的身体将有大害,因之引起了焦虑、忧郁、恐惧和自责的心理,结果造成了早泄和阳痿这一类的心理症象。他对于性的知识一无所知,或者所得到的是错误的观念。他(她)不知道怎样做丈夫或妻子。他(她)对于做父母的责任毫无准备。他对于异性并不爱好,对于同性却反而易有好感。他是家庭中的独裁者,把配偶看成俘虏。

P2-3

序言

2015年是黄嘉音先生,我国早年的心理卫生学专家诞生101周年。

2014年,王祖承教授约稿,一起为隔代前辈致敬。没有更多的资料,只有从王教授简明的年谱介绍中靠近黄先生。

与黄先生相隔的何止是岁月,亦隔着天差地别的生活工作环境和学术价值体系。不会变的是人心的感受,是如日月横亘古今的如如之心。

心理治疗技术中最重要的技术是Empathy(共情)。读王教授文字,眼前浮现的是黄嘉音先生学贯中西、才华横溢、自觉天责在肩、深沉历行的优秀学人形象,他是其当代的文化名人和杰出科普作家,更是中国心理卫生事业最早的倡导者和宣传者。

清晰无疑的是,他拥有敏感、深在、高贵的灵魂。

命运的灾难起于,当年他提出建议“要开设‘心理治疗诊所’,以应付日益增多的精神病人”,被打成右派。后被遣送到宁夏改造。之后,很快就去世了。

只有48岁。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

当年前辈预测的专业发展如今已成现实。当下中国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需要心理健康,没有心理健康就不是真正的健康。

21世纪初,上海率全国之先,出台精神卫生条例。目前,已有《中国精神卫生法》。今年,上海完成了精神卫生条例的修订,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管理规范,政府主导建设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全民心理健康。

这一切的发展,未离开黄老先生当年的预测,他却为之付出了生命。

谢谢王教授及俞教授能够把这几乎被历史洪流湮没的史实呈现世人。我辈当格外珍惜今天事业发展的机遇,明了肩上的责任。

众所周知,心理治疗是不断走入细节:澄清、面对、诠释和修通的过程。

历史上发生的大事件,有很多细节,需要走进去。需要一个学科,数代学人科学、坚定地走进去,化出来,促进国人人格的成长成熟。这是中国在经济发展领先世界后必不可少的一环。

事业始于黄先生或更早的前辈。同道们砥砺虔行,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是为序。

肖泽萍

医学博士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

2015年7月1日

后记

为了纪念我国较早开展心理治疗、推广心理咨询的大家黄嘉音先生,由俞承谋教授发起,并经北京大学心理系钱铭怡教授大力支持,并撰写序一;继之,苏州大学范庭卫教授、江苏吴江区精神康复院前院长潘详根一起参与,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把黄嘉音在生前公开发表过的许多有关心理治疗的文章基本收集齐全,予以出版。

同时,心理治疗的专家、现任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肖泽萍教授也对本书积极支持,并撰写序二,我们表示由衷感谢!还有,上海市心理康复协会的社会工作者廉彤先生特地将黄嘉音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前期用繁体字发表的全部文稿重新用电子文档打一遍,约有20余万字,工作量十分惊人。在此也一并感谢!

黄嘉音先生公开发表的文章,已过去有60载有余。其中不少内容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在当今阅读时会有落伍之感,但考虑到这些内容有着当时时代背景的特点,并没有大的出人,故我们就不作更动,仍旧保留。例如当时称为“神经官能症”这种名词,我们现在早已不用了。当时称呼该疾病诊断名词的,现在可能已分解为几个不同疾病的名称了。还有,他提到“苏联”,并称是“社会主义国家”等语,这在当时是存在且是普遍提法,故也就不去再作修改了。我们的目的,只是纪念黄嘉音先生而重印他的学术作品,因此刻上时代烙印是无可非议的。

还有,在不少文章中的用语用句,可能那时是很通顺的,但到相隔60年以后的今天,文字结构、习惯用语也发生很大改变,我们尽量保持原文的文字结构特点,不作更动。对极少数语句的理解易产生有歧义的,就稍作改动。

最后,还要说明的,因黄嘉音先生是我院第一任院长粟宗华的挚友。粟先生在上海虹桥疗养院工作时,就请他来担任专职的心理治疗师。为此,黄嘉音写下许多有关这方面的专业文章。在2014年,正值粟宗华诞辰110周年之际,作为纪念粟宗华的活动内容之一,俞承谋教授联系我希望能出版黄嘉音先生有关的心理治疗专业文集。我在俞承谋教授的启发、推动下,就同意作为本资料集的主编之一,并投入资金,撰写有关介绍文章,参与本书出版工作。

在这里还要提一下,我原来对俞承谋教授并不熟悉,是他主动来联系我的。我在和他交往过程中,发现他有非常令人敬佩的几个特点,一是对心理卫生、心理咨询非常投入,其热爱这个事业的精神值得我学习。其二是他在高龄时期(70~80岁),还经常参与国内不少有关心理卫生学会大会、精神医学大会,而且都是自费参加,对他这种自费参加精神科学术活动的表现,我倒不禁油然起敬。其三,他行事谦虚、对人诚恳、办事踏实,所以他与我们国内许多精神科老专家、心理学专家都很熟悉。

俞承谋教授今年已84岁,精神矍铄、老当益壮,主动参与国内的相关学术活动和专业交流活动(心理学~精神病学),演讲、发言、了解信息、交流内容,十分活跃。

而更为令人钦佩的是,他每次外出活动(包括北京市内外、国内等地)的车行食住费用,都是自己负担。一般旁人看来,他又不是大款、富人,难道钱多得真是用也用不完才会这样的吗?非也,他也是为了推动心理学和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有这样精神的人,他的内心装的绝不只是“小我”,而是有一种能为大众、为事业发展的奉献精神。有这种精神的人,能在每个场合、每个地方发挥作用:如他能更改专业不抱怨言、他听从安排调动工作岗位、他为事业发展勤奋学习、他主动做助手、默默无闻作贡献。因此,他会在退休后自费继续参加有关学术活动,并准备出版黄嘉音纪念文集的书籍,对此我深为感动,并愿意与他一起参与出版。并在此撰文介绍他的情况,以资感谢和学习。

另外,再隆重说明,有关本书内容的版权问题,因为黄嘉音先生的家属实在难以找到,故涉及版权问题时,由我和俞承谋二位主编负责。

最后,要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有关编辑,他们认真、精心校对文稿,提出不少合理建议,在文章结构的修饰上加以润色,表现出他们有极高的语文功底和文学造诣,才使这本书顺利出版。

王祖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名誉理事长

上海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顾问

中国残联残人康复协会精神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原主任委员

上海市心理卫生学会名誉会长

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医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5年7月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3: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