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焕亭编著的《武则天(上中下)》是一部以武则天为核心人物的长篇历史小说,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为凤鸣天下,中卷为君临九州,下卷为凤凰涅槃。本书以武媚进宫,唐太宗驾崩为开篇,通过她在后宫争斗中的崭露头角,权力之路中的步步为营,独尊天下的锐不可挡,武周王朝中的威严霸气,最后博弈中的豁达睿智,抒写了一代女皇最叛逆、最辉煌、最孤绝的人生,再现了大唐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武则天(上中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杨焕亭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焕亭编著的《武则天(上中下)》是一部以武则天为核心人物的长篇历史小说,全书共分三卷,上卷为凤鸣天下,中卷为君临九州,下卷为凤凰涅槃。本书以武媚进宫,唐太宗驾崩为开篇,通过她在后宫争斗中的崭露头角,权力之路中的步步为营,独尊天下的锐不可挡,武周王朝中的威严霸气,最后博弈中的豁达睿智,抒写了一代女皇最叛逆、最辉煌、最孤绝的人生,再现了大唐最精彩、最惊心动魄的权力游戏。 内容推荐 杨焕亭编著的《武则天(上中下)》以武媚进宫,唐太宗驾崩为开篇,通过她在后宫争斗中的崭露头角,权力之路中的步步为营,独尊天下的锐不可当,武周王朝中的威严霸气,生死博弈中的豁达睿智,抒写了一代女皇复杂丰富的情感生活,经国济世的智慧韬略,叛逆孤绝的非凡人生,再现了大唐惊心动魄的权力风云。人生有跌宕起伏,有爱恨情仇,但谁也不能操控强者的命运。 目录 上卷 序 女性题材的开掘与作家的人文视野 第一章 英主托辅奔黄泉武媚饮恨入禅院 第二章 黄卷不锁红尘梦宫烛犹照寂寞心 第三章 感业寺两情相泣中书令中流触礁 第四章 朝事纷纭思佳丽仲秋月柔归唐宫 第五章 武才人巧于周旋濮王府风起青萍 第六章 武媚献计平内乱长孙蓄谋除政敌 第七章 败局恰似雪融水昭仪终得云登天 第八章 敬宗献媚荐党羽后妃抗武释前嫌 第九章 长孙谏言论天谴武媚杀女诬皇后 第十章 唐皇喜新欲废旧朝野上下起锋争 第十一章 武昭仪频施心计王皇后身陷谋网 第十二章 仪秋宫敲山震虎两仪殿生死相搏 第十三章 英国公一言破局武皇后凤翼展翅 第十四章 血淋淋二妪骨碎恶煞煞武后梦魇 第十五章 洛阳宫静人不闲敕命贬官几苍凉 第十六章 东都宫中雷霆骤长安城里雨满楼 第十七章 凄惨惨黄泉路近威赫赫政归中宫 第十八章 武后锦衣归故里梁王黯然囚黔州 第十九章 飞凤得意扶摇上司空献计改百官 第二十章 情悠悠情深结怨心郁郁君臣互探 第二十一章 许左相事发田猎来刺史身殉疆场 第二十二章 许圉师抗上获罪李义府坠落尘埃 第二十三章 娇婴方啼相府内风波又起宫苑中 第二十四章 上官仪长安喋血大明宫二圣临朝 第二十五章 长安西市血溅雨岱岳峰下女与禅 第二十六章 中秋夜心事各怀蓬莱殿蕊儿折枝 第二十七章 刘仁轨拨乱反正李司空魂归昭陵 中卷 第一章 裴少常力定选制荣国府突生事端 第二章 李治且罢让位念武曌鸩毒首摘瓜 第三章 天后含恨复摘瓜李治苍凉绝人寰 第四章 心苍茫李显临位泪潸然天后情殇 第五章 匆匆弱木朝夕折飒飒武后三摘瓜 第六章 天平谷深葬英魂西归路远诉衷情 第七章 易旗改制彰凤鸾李唐宗室人自危 第八章 武氏专权追远故敬业谋反聚逆臣 第九章 观檄文武后惜才逼还政裴炎入狱 第十章 裴内史喋血都亭徐敬业兵败阿溪 第十一章 薛怀义恃宠跋扈傀儡帝忍辱让国 第十二章 告密风似飙过野劝农雨如酥润心 第十三章 武承嗣献石图谶唐宗室密谋匡复 第十四章 南下方晓心向背受宝暗藏山雨情 第十五章 李沖博州独起兵武曌神都操胜券 第十六章 李贞父子皆殒命狄公奉诏赴豫州 第十七章 宗室悲歌如雪乱太后心志逐日高 第十八章 李旦逊位子让母武曌革命周代唐 第十九章 立嗣再起谲诡浪狄公不改诤谏风 第二十章 恨切切洛阳梦残冤深深宰相遭捕 第二十一章 武曌终明告密弊八载酷刑终转衰 第二十二章 旗猎猎大军西去雪哀哀二妃香消 第二十三章 李太子饮恨自保王孝杰挥师大捷 第二十四章 娄师德奉旨营田韦团儿案发东宫 第二十五章 狄光远剖腹明志娄使君边城斩官 下卷 第一章 冤上冤宰辅遭贬妒亦恨男宠焚情 第二章 一把火开谏言路满腹怨杀骄恣人 第三章 洛阳宫中梦如艳营州边塞战犹酣 第四章 梁王受命赴辽西王师败北硖石谷 第五章 李尽忠再设伏局娄师德舌战钦陵 第六章 偏师智借默啜部临危受命狄仁杰 第七章 张氏兄弟入禁中尚书英魂断悬崖 第八章 九鼎不抵边事紧狄公智识破危局 第九章 来俊臣触山自毙孙万荣途穷路末 第十章 立嗣又起新风雨化险方迎旧血亲 第十一章 残梦一缕随烟散沧桑满眼思让宫 第十二章 默啜毁约兴兵爨狄公奉旨再出征 第十三章 扫眉才子溅血花逸群儒帅安群黎 第十四章 天津桥武曌施威瑶光殿皇亲盟誓 第十五章 铁卷难消人心异珠英怎掩风流迹 第十六章 度量如海纳百川正气似虹纠帝错 第十七章 蜡炬燃尽君臣泪隐语暗藏公主心 第十八章 念旧犹牵新疑案飞雪怎释爱恨情 第十九章 夜茫茫张锡殒命恨切切青春折腰 第二十章 隐忍为磨心中剑思归难破梦里结 第二十一章 洛水难载积年怨长安开启思过心 第二十二章 回思路徘徊曲折谏诤臣又遭贬谪 第二十三章 老凤归巢意迷乱姚崇将行风云激 第二十四章 满朝尽发除奸吼神龙政变周归唐 后记 走进一个千年女人的世界 试读章节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正是小麦成熟的日子,京都长安却一连下了半个月的阴雨,从终南山飘来的乌云很快就覆盖了整个关中大地,哗啦啦的大雨倾泻而下,整个长安就像泡在水里,大街小巷弥漫着一股霉味。 坐落在终南山北麓的翠微宫,在雨雾中看上去比平时模糊了许多。廊庑下那些内侍省的太监、宫娥个个垂首而立,一副悲哀兮兮的样子。从含风殿里传出的浊重的呼吸,让他们的心绷得紧紧的,不敢有丝毫松懈。 他们怎么也不愿相信,去年皇上还雄心勃勃,遣右领左右府长史强伟到剑南道打造舰船,准备发三十万大军征讨高丽,怎么说病就卧榻不起了呢? 刚过知命之年的李世民睁开沉重的眼睑,看着在榻前守护多日的太子李治问道:“这雨下了有些日子了吧?” “过了端阳节就一直下下停停,大概有半月之久了。”李治脸上掠过依稀的痛楚应道。他说完这话就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病体日重的父皇,眼里含着酸涩的泪花。 自从父皇病倒后他就负起了监国的重任,内政、邦交、祭祀,不管多艰难,他都可以同大臣们商议排解,唯有这天雨,非人力所能左右。因此,在父皇焦急的询问中,他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李世民示意近侍把自己的后背垫高一些,可一垫高,他立时就咳得胸闷气喘。太监王濛立即上前斥责近侍粗心大意,重手重脚。李世民摆了摆手,示意不干他事。 看着殿外阴沉沉的天,李世民情不自禁地长叹:“今年京畿之地歉收,上天以灾象谴朕矣!” “此阴阳大化之故,父皇不必多虑。儿臣已命京兆尹敦促京畿各县,趁雨停之际抢收。前日京兆尹来报,说百姓已经将火炕腾出来烘烤麦粒。”李治在一旁安慰道。 李世民点了点头说:“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朕病疴染身,你当恭谨理政,不可掉以轻心。” 李治闻言忙道:“父皇,儿臣愿病患加于己身,以减父皇之疾。望父皇不要忧虑,安心养病。” 就在收回目光的当儿,李世民惊异地发现太子这些日子竟瘦了不少。前些日子,贴身太监王濛告诉他,太子因为忧心他的病体而食欲锐减,他闻此禁不住心疼。为当初长孙无忌等力主立其为太子而欣慰,为自己在立嗣问题上的举棋不定而愧疚。他这样想着,从心底涌出由衷的感慨:“你能孝爱如此,朕死无恨矣!”说完,他就把目光转向王濛,“司徒大人来了么?” “陛下,长孙大人已在殿外等候多时了。” “宣……他……进来,咳咳咳……”李世民咳了几声,说话有些断断续续。李治要上前为其捶背平喘,被拦住了。他一转身,就见长孙无忌已经跪在了病榻前。 “微臣参见陛下,殿下。” 李世民示意长孙无忌平身,又让宫娥赐坐,用爆满青筋的手久久地抚着长孙无忌的手道:“朕这一病,朝政大事皆赖于司徒,看看,你的头发也越来越稀了……” 未料李世民话未说完,长孙无忌竟放声大哭,泪如泉涌。惹得众人也泪水涟涟,悲不自胜。 长孙无忌的哭声蕴含了太多的意味。从隋朝义宁元年跟李渊举事起,他就几乎没与李世民分开过。那时他就发现李世民有雄才大略,便把妹妹嫁给了他。他与众人一起策划了“玄武门之变”,诛杀了太子李建成,鼎力辅佐李世民登上了帝位。至今他仍然记得,当初房玄龄提出“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的谏言时,他那句“吾怀此久已,不敢发口,今吾子所言,正合吾心,谨当白之”,这正是促成李世民下决心为社稷而舍私情的关键之语。 其实他也清楚,论出谋划策,他不如房玄龄、杜如晦;论统兵打仗,他不如李靖、李,但在贞观十七年图功臣于凌烟阁时,李世民却将他排在了第一位,这份皇恩让他一想起来便铭感肺腑。 “唉!朕宣爱卿进宫是有话要说,你如此涕泪怆然,朕还怎么开口呢?”李世民叹息道。 长孙无忌闻言,哭声戛然而止,他抬起头看了看一起流泪的太子,就什么都明白了。皇上在这时宣自己进宫,必是与托孤有关。因为他现在不仅是当朝宰相,而且当初太子李承乾被废后,是他力主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 这事发生在贞观十七年,转眼已六年过去了。李世民也越来越觉得立晋王为储,他们兄弟都会相安无事,如果换成魏王李泰或吴王李恪,皇家就无法风平浪静。 长孙无忌有时候也觉得委屈,因为朝野至今仍私下指责他主张立懦弱的李治是因为其乃妹妹的亲子。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啊,难道李泰就不是皇后亲生的么?他自觉如此是为社稷长治久安,问心无愧。 作为舅父,他也清楚李治的不足,所以总希望李世民龙体康健,好多传一些治国理政的经验和见识给太子。然而天不佑唐,皇上在这年五月就一病不起了。 其实,就算李世民不宣他,他也打算进宫拜见。最近他不断风闻太子私下与武才人过从甚密,这让他很是担忧。这样的事他也不好向皇上明奏,何况他还在病中。但他决定从武才人身上着手,平息这种议论。他擦了擦泪湿的眼角,就听见李世民对太子说道:“你先退下,朕有话要与司徒商议。” 听闻此语,王濛等人也自觉随太子退出了大殿。 见含风殿只剩下长孙无忌,李世民便把他的思虑摊在长孙无忌面前—— “爱卿可否记得,几年前李淳风曾为朕卜过一卦?” “陛下说的是那‘女主昌’的卦辞么?” P1-3 序言 继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全三册)出版后,壮心不已的杨焕亭先生再度挑战自我,又创作出了一部鸿篇巨制——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武则天》。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以两百多万字的皇皇大作奉献于广大读者,这再一次见证了他的创作实力和坚实的文学步履。在《武则天》即将出版之际,他特诚邀我为这部新作写几句话,以弁卷首。对于历史人物武则天,我素无研究,但盛情难却,遂写了下面的文字。 在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女性主题的文学作品,我觉得大致有四种类型:一是圣母,二是怨妇,三是烈女,四是祸水。圣母类有女娲、姜螈、王母娘娘、吕雉、慈禧等。她们在温情、理性、独尊与细腻、敏感、阴狠的两极对立或爱恨参半中,把人的价值投向女权主义,在“德”与“才”之间,建构女性主体;怨妇类有刘兰芝、窦娥、琵琶女、林黛玉、祥林嫂等,她们在隐忍与闺怨、凄婉与郁愤、呻吟与苦难中,用自持与妥协把人的价值投向对封建神权、夫权、族权的控诉和责问:烈女类有杜丽娘、李香君、嫦娥、孟姜女、祝英台等,她们在儒家传统观念和旧的习惯势力环境中,对女性“内言不出阃外”的道德坚守之内或叛逆之外的两极处,把生命的价值投向挑战或冲破旧制度的黑暗,用生命的毁灭点燃心中理想的曙光;祸水类有妲己、褒姒等,她们在“男权中心”的道德歧视和压迫下,以一种扭曲的极端方式,把青春、爱的生命价值投向对落后势力的反抗。这些林林总总的女性题材作品,构成中国文学史上绚烂的画廊。而武则天则属于圣母这一类。 目前,表现圣母类题材的“女权主义”文学思潮在中国文坛风生水起。但这些作品大都是西方女权主义文库中“拿来主义”的观念移人和创作方法的借鉴。真正使女权主义文学创作走向中国气魄和中国作风审美范式的作品,应从杨焕亭先生的《武则天》论起。 西方一位哲人曾指出:“看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应该首先看这个社会妇女解放的程度。”在大唐时代,出现武则天这样一位彪炳史册的女皇,这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中的一个历史壮观、政治胜景,研究其产生的历史根源、社会背景、政治因素、人文基础、吏制条件、精神构成、文化形态等,是促进中国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 关于武则天,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误解和独断,她的形象往往被简单化为窃权大盗、“面首”政权、酷吏主义、反传统主义、家族主义等等。客观地讲,武则天有很多面具,要寻找自身同一的“真正武则天”不仅是困难的,也是不可能的。不过,没有一个统一的“真正武则天”,不等于没有一个多面孑L的武则天,更不等于没有一个聚集在“武则天”名下而区别于其他思想感情的武则天。于是,深入细致地厘清武则天面具和臆语背后的思想真言,搞清楚她的思想感情与那些链接在她身上的种种猜测、臆想、独断的关系,尤其是分析她的历史作用、价值意义、正负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集诗书画于一身的杨焕亭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武则天》,为我们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文学形象。 这是一个集历史意识与艺术审美于一体而完成的艺术形象 故事是从风云一世,伟业赫赫而又对武媚怀着复杂情感的李世民撒手人寰,唐朝处于历史转折的重要关头切人的,从而构成了她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宏阔背景。一方面,唐朝经过李渊、李世民两代皇帝的经营,进入经济、政治稳定时期,面临着发展和中兴的课题;另一方面,因为李世民晚年在立储问题上的失误,也积累了诸多的宫廷矛盾,它深刻地影响着武则天的命运。 武则天先侍奉太宗李世民,后又侍奉其子李治,其中的沧桑和苦涩只有她自己深味。这种身不由己的遭遇,使她成为一个踏破封建伦理的樊篱,无视封建道德的规范和约束,跨入价值论绿草地的历史人物。她的恢宏气度、超凡脱俗、心狠手辣和敢为人先的行为方式都与此有关。而这些,都是见诸史籍的事实。更重要的,是杨焕亭先生对弥漫于历史长河中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封闭的、保守的伦理判断的突破,贯之以一种动态的、联系的、全面的、开放的、进步的价值判断。 武则天的女权主义。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历史土壤之中的,是从人本主义生命激情中生长出来的。是从情感携裹着“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和“君权神授”的思想观念中生长出来的,是备受压迫和束缚的中国女性向皇权政治与血缘伦理的一次本能的反抗。她在取得权力的路上,与维护李氏王朝的势力做了一次次腥风血雨的较量,从长安大明宫到神都洛阳,从瑶光殿的丹墀内到诸王任职的州郡,时时唇枪舌剑,处处刀光剑影,到处血污飞溅,人头落地。鲜血冲垮了横亘在权力途中的高山峻岭,白骨填平了她登上女皇宝座途中的深峪大川,经过浴血奋战,她才竖起了“大周”的旗帜。这不是个体自然生命的自由生长和绽放。是中国男权中心的皇权世袭制发展到极端处的一次女性反抗的总爆发,总展示。这样,《武则天》此书就不单纯是一个杰出女人的故事,而是被作者赋予了浓郁的人文色彩。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从历史的逻辑出发,对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元勋代表因武则天是女性而反对她参与政治给予了道德层面的否定,这是本书的看点之一。 这是一个集性格主导性与多样性于一体而塑造的艺术形象 作为一位政治家,武则天有着从唐太宗那里继承来的胸纳万里江山的品格,有着杰出的治国才能、政治智慧和大局意识。为了推进经济发展,早在任皇后时期,她就提出了十二建言,提倡大兴农桑,节俭政治,特别是在执政以后,制定了经济发展纲领——《兆人本业》,抑制豪强兼并;为了推进政治改革,她可以摒弃前嫌,大胆起用曾经反对她的裴行俭,从而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总章选制改革;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她不拘一格起用曾经打过败仗的王孝杰,一举收复西域四镇;而她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与刘仁轨、娄师德、狄仁杰、李昭德等人的肝胆相照,彼此心知,无论如何都是感人至深的。她的大局意识体现在绝不将国家政治生活与个人情感生活纠缠在一起,从而对苏良嗣痛打薛怀义、狄仁杰痛打王庆一的举止给予了容忍和宽恕。因此,她是一个携天子以令群臣,能驾驭复杂的人际关系,具有治国方略,能控制局面,精于权术,有雄才大略且远见卓识的政治人物;是一个敢为人先,开宗立派,革古鼎新,有胆略,有魄力的改革人物。所有这些,构成了武则天性格的主导性,使她治学的内涵。 在作者宏大的叙事结构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形象,从而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历史浮雕感 武则天的政治斗争史,作者写的是风云诡谲的政治,是政治风浪中的人的情感,是政治家情感深处的隐痛和酸楚。例如武媚杀女诬皇后、李勋死后她的酸楚,狄仁杰死后她的感伤等,通过这些典型细节的描写,展现了她人性的一面。 李治在武望胁迫下的压抑与隐忍,李旦的三次被迫让国,六年别殿空悬,爱妃双双失踪,他的自尊心被母皇摧毁得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心灰意冷和聊度余生…… 宦海险恶,从者多艰,无论是忠实于李治的宰相还是追随武望的大臣,他们各为其主,人人作难,个个自危,如履薄冰。武璺专权,随心所欲,排斥异己,贬狄仁杰为彭泽令、任知古为江夏令、魏元忠为涪陵令、崔宣礼为夷陵令……裴行本、李嗣真流表岭南,降皇太孙李成器为寿春王、恒王李成义为衡阳王、楚王李隆基为临淄王、卫王李隆范为巴陵王、赵王李隆业为彭城王,李昭德被贬为南宾尉…… 女皇至高无上,一手遮天,不断制造冤假错案,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忠良。李贤面对李弘的碑石,潸然泪下,为他可怜的皇兄,也为他无奈的父皇。上官婉儿在李贤被害后的痛苦心情,李显与狄仁杰见面时的提心吊胆。 作者十分注重以细腻的笔触去刻画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长孙无忌“被皇上‘赐告’的日子里,他只带了府令和十几名卫士悄悄离开京都,前往昭陵拜谒先帝和故长孙皇后。车驾行了整整三天,才到岚浮翠绕的九蠼山下。抬眼望去,平原北缘的一座山峰直刺青天,环峰九座山梁,截薛峻峭,与主峰成拱卫之势。此时正是正午时分,五彩祥云时而攀上峰顶,时而飘落山谷,与浅蓝色的雾霭拥抱在一起,远远地可以听见跌落沟壑的飞瀑轰鸣。这一切。让长孙无忌浮想联翩,忆思漫漫……”“如今,蠼山依旧,人已去矣,长孙无忌久久地望着伏虎般的山陵,不禁老泪纵横。”…… 人性在皇权高压下的呻吟,人情在仕途多舛中的哭泣,写得那么动情,那么人情人理。 给尘封的历史人物注入鲜活的情感血液,在人性的基点上寻找历史发展的逻辑层次,是作者极力追求的一种艺术表达 武媚从感业寺回宫后深藏不露,以德报怨,委曲求全地到褚遂良府上拜师学书,她对褚遂良的尊敬、恭维,对其字的评价,一下子打动了他,使他有“知音”的感觉。这就为后来褚遂良在武媚册封为“昭仪”一事上的顺水推舟奠定了情感基础。 武墅最后还权李氏,“看着眼前几度被自己废黜的儿子,如今重新登上皇位,她心底五味杂陈,有着对过往的不舍,有着对命运的感喟,有着对早年的愧疚。…其实,坐在这个位子上的,应该是李贤才对。”“往事如烟,一切都已逝去,一切无可追回。此时,她忽然地就想到那个曾经同自己姐妹相称,最后圆寂于西山的明霁,那是她到洛阳后,第一次在龙门山遇见她。显然,那一次明霁对她的变化感到很惊异和困惑。两人分手时,明霁留给她的话是什么,她想了半天,终于想起来了。明霁告诉她:“人生本是业报相续,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莫非自己的今日,即是业报因果。“几所不作,未得所失”,自己要早一天明白,也许不会有那么多人死去。这些描写都是很精彩,很动人的。 作者对女性寄予深切的理解、认知和同情,对皇权至上的封建思想和世俗观念给予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批判。在众多无子宫中妃嫔、婕妤、才人被驱赶到感业寺削发为尼,为太宗皇上守灵从戒一节的描写中,字里行间充满了无限的伤感、凄婉、幽怨、悲恸和隐忍。作品中明霁的陈述,上官婉儿的孤凄,太平公主婚姻的不幸,几个皇妃王妃的遇害……都看得出作者对封建社会妇女的深深悲怜。 作者很注意在叙述的过程中,用隐喻、暗示、象征的细节设置和描写表现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例如李旦知刘妃和窦德妃觐见武望而惊昏,打破玉砚,裂口不偏不倚,恰好从中间断成两片,伤口的裂痕如刀切一般。这些形象的描写,大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作者的知识储备是渊博而充足的,政体吏制、朝廷议事、佛学法界、诗词创作、文言骈体、古语修辞、书法史论、美术品鉴、皇宫的衣食住行、古玩瓷器、中医病理、针灸穴位、周易天象、节气稼穑等方面的情节设置、场景和人物关系描写,都显示出一个优秀的小说家应有的知识修养和艺术储备。 总之,这是一部具有史学骨骼、学术品质、传记色彩、文学精神的历史小说。我很欣赏。 (本文作者系原陕西文学院院长、研究员) 2014年11月22日于长安古都大明宫遗址公园 后记 暮秋的夕阳在阳台上留下橘红色的光晕时,我终于在长篇小说《武则天》第三卷写下了最后一段颇有些生命诗学意味的话: 二月甲寅,复国号日唐。 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武翌驾崩于上阳宫,年八十二。弥留之际,以 “则天大圣皇帝”名义遗制—— 去帝号,称则天皇后,王(皇后)、萧(淑妃)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夷亲属 亦赦之。 遗言—— 身后立无字碑。 那是一个曾让史学家众说纷纭的女人对生命的终极交代,也标志着一颗升在初唐星空的灿烂帝星,在燃烧了近半个世纪以后,最终熄灭在浩渺的夜色中。 至此,我长达两年之久的伏案,也随着作品中武璺生命的终结而告一段落了。 沉迷在作品中的日子,总是寸阴尺璧,如白驹过隙的。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汉武大帝》出版时的情景,犹在昨日,可蓦然回首,我已在武望这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的生命中,穿梭两年之久了。 思绪回溯到2013年“近腊饶风雪”、“暖帐温炉前”的一个月,当时三卷本长篇小说《汉武大帝》刚刚出版上市,一时网络上好评不断,而我也沉浸在跋涉后的欣慰之中。有一天,我又接到了《汉武大帝》的编辑田敦国先生的约请。他问我还有没有精力再写一部历史题材的作品,并且提议我写武则天。我想.他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不仅仅基于他对图书市场需求的明晰把握.更因为武则天从来就是史学界和文学界十分关注和颇受争议的人物。艺术地呈现她辉煌而又复杂、丰富而又多变、执着而又曲折的政治生涯、情感世界和心路历程,无疑会为琳琅满目的文学画廊增加一个新的艺术形象。说实话,我当时很疲倦,因此,对于能不能完成这部物理长度初步设计为百万字的长篇作品心中并没有底。然而,田先生敏锐的文学目光,奔涌的青春激情和炽热的情怀强烈地感染了我。好在我自己在大学读的就是历史专业,也曾因为得到授课老师好评的原因,对隋唐史有过一段专攻。因此,我对他说:“给我一段时间,让我考虑考虑。” 话虽是这样说,然而,事实上,我的心已经被他荡起了滚滚的思潮,也被他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于是,我将书架上珍藏的《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重新搬上案头,一本一本地阅读,一条一条地摘录汇集“武则天记事”,一次又一次地做关于作品结构的构想、故事线索的设定和重要人物形象的勾画。“出岸桃花红锦英,夹堤杨柳绿丝轻”的二月初,我们如约相聚在新的文学渡头,开始了编辑与作者携手登程的新跋涉。 题材从来都是客观的存在,而选择题材却是一种浸渍着审美意识的主体行为。对于广大读者,武则天给予他们的深刻印象,丝毫不逊色于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她曾以超人的勇气和胆识,悍然发动了一场带着血与火的“武周革命”,取代了生机勃发的唐帝国,并且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的姿态进入了恢宏的中国历史画卷,书写了属于她也属于那个时代的精彩。而她对于传统道德的颠覆、极度膨胀的女权欲望,以及因为她的多疑和独裁.而酿成的史上少有的酷吏政治,都给后来的历史研究留下了诸多争论不休的话题。另一方面,关于武则天的文艺作品,不仅有过不少文学文本,而且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屡屡见诸银屏。这一切都注定了我们的选择从一开始就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但我和田先生都相信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审美从来都是个性的。作家笔下的武则天,绝不仅仅是历史人物的复制,它必然打着作者的审美印记。 我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从历史的真实中引出艺术的真实。马克思曾说过:“如爱尔维修所说,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武则天出现在初唐贞观之治后,有着内在的必然因素,至于她所谓的“武周革命”,不过是一种形式,要紧的是她把李世民开创的大唐的帝国经济与政治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而为后来的开元盛世铺垫了基础。她从一个宫廷才人走到权力的巅峰,既有着李世民去世后唐朝经济、政治风云变幻的推动,特别是李世民晚年在选择权力继承者上的“失误”是她突出烟岫的诱因,也与她复杂而又立体的性格特征、过人的政治智慧、丰富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人”和“人性”的视角去刻画一个“艺术真实”的武矍,是对于艺术创作规律的尊重和遵循。 整部作品,在三条线索上展开故事:一条是武望的生命线。她十四岁进宫到在后宫血雨腥风中被立为皇后,继之垂帘听政直至登基称帝,她就像一颗灿烂的星,燃烧着自己,也影响和观照着周围的人们。一条是她的事业线。她登基前后,充分运用自己的权力,推行节俭政治、重视经济发展、关注文化繁荣,改革吏制、肃贪反腐,从而赢得了人心,这样,她最终登上帝位,就不是突兀的偶然现象,而是一种历史的选择。一条线是她的情感线。武则天是一个情感丰富的女人,她敢于冲破宫廷的束缚,把女人的青春付与宽仁厚德的太子李治。因此,单纯地将之视为出于攫取权力的需要是不客观的,我在作品中也酣畅淋漓地描绘了她与李治的真爱痴爱;而她与几位男宠之间的情感纠结,也散发着人性的本然。以往人们容易忽视的武望与辅政大臣之间那种纯洁却又充满着温馨的情感,在本书中也得到了理性而富于质感的描写。特别是与李勋、刘仁轨、苏良嗣、娄师德、狄仁杰等几代宰相之问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成为武望情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她也有残酷、无情的一面,唯其如此,她才是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诚如托尔斯泰所说:“所有的人,正像我一样,都是黑白相间的花斑马——好坏相间,好好坏坏,亦好亦坏。” 小说的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结构的艺术。《武则天》这部小说的题材资源决定了它必会以史诗式的品格实现叙事和审美表达。作品依据黑格尔关于“史诗”作品的三大要件.力求在历史的意蕴上展示初唐经济、政治的演变对于历史人物命运、情感的影响;力求对于贞观以后唐帝国到周帝国转型中重大事件和人文生态做全景式的反映和真实的再现:力求对主要人物的性格有完整的、立体的刻画,使之成为“众多人物、激烈冲突、曲折情节、宏大结构”的综合体。 一切的艺术真实都取决于细节的真实。因此,从一开始着笔,我就十分重视对于细节的刻画,从礼仪制度到朝会程序、从服饰纹理到民情风俗,都努力使之符合唐代文化的真实。 以上几点,既是我将近两年间的一直努力的目标,也是多年来信守的创作和审美原则。至于能不能达到心中的理想和期待,只能等待读者的判断和批评了。 我十分感谢编辑田敦国先生、方莹先生,从相约创作开始,几乎在每一个重要阶段,他们都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富有见地的建议和意见;我十分感谢出版社的领导,使这部作品很快就同读者见面;我十分感谢这些日子与我结伴而行的文学挚友,是他们给我以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克服年龄、精力等许多困难,最终完成了这部长达百万字的作品;我十分感谢原陕西文学院院长、著名评论家常智奇先生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 谨以此书回报给予了我生命的三秦热土。 杨焕亭 2014年12月于咸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