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欧洲之旅
2005年我被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派往欧洲留学,在挪威科技大学留学期间,我利用假期自助游览了将近20个国家,因为游德国、法国时有我同期出国留学的最要好的朋友陪伴,所以游得最自南、最尽兴、也最开心。可以说国外留学和旅游的经历是我今生拾得的最大的精神财富,足以让我享用一生。
(一)我的第二故乡
因为有一地名(Moholt还是Mohot)叫不准,所以我发邮件给挪威的老朋友——李平举,希望他帮忙确认一下。仍像从前一样很快回复,他不仅告诉我该学生公寓的准确写法——Moholt,还鼓励我要加快进度,他好一睹“芳容”。朋友的话令我十分感动。突然联系上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我激动不已,脑海里不断浮现出李平举、赖旭、Marvin和lars等一个又一个在挪威认识的老师和好朋友,想起了在挪威留学那段精彩而又快乐的时光……
故乡难以割舍,而第二故乡更令我终生难忘。有些人可能会说我忘本,可我不以为然。因为故乡不是你所能选的,与生俱来的,美不美丽,喜不喜欢你都得面对,你无论如何都抹不掉,所以有时候难免会夹杂着某种无奈。而第二故乡则不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爱进行选择,不喜欢可以一走了之。而且因为已经慢慢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对它注人了太多的心血,融人了太多的情感,所以自然会更加依恋、更加难以忘怀。
尽管只在挪威呆了一年,但这短暂的时光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挪威的自然环境清新优美、人们亲切优雅,社会文明和谐,也许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没有压力吧,所以爱发脾气的我开始变得越来越平和起来。不到挪威我还真不知道什么叫“生活”,以前的我不过是活着而已。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才慢慢懂得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真正含义。我要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
有人说,挪威是灵魂安放的场所,但我却说它是摄人心魄的国度,因为我亲身感受到挪威不仅是生者可靠的精神家园,逝者灵魂最美的归宿,更是现代人自南成长、能量尽情释放的场所。
据官方资料记载,挪威是世界第三大石油出口国,不仅是经济市场自由化和政府宏观调控成功结合的范例,还是创建现代社会福利国家的先驱之一,有完善的社会福利,人民生活水平很高。自2001年起连续六年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宜居住的国家,并于2009年至2013年连续获得全球人类发展指数第一的排名。
由于挪威高税收、高福利,所以不论是大学教授,政府官员,还是服务员,甚至是出租车司机,每个人都拥有平等的就业机会,都一样享有高质量而又体面的生活。挪威既没有严重的交通堵塞,也没有空气污染,劳动不再是人们的一种负担,而是变成了人们的一种需求。可以说挪威就是现代版的童话世界1 1、童话里的古城堡
据说人一生下来,就注定了各自的使命,一生中遇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儿都已经让老天安排好了。一个小小的世界,根本锁不住我这样一个充满幻想的女人,我喜欢“征服”世界,尽管很多人都说这是男人的事儿。我喜欢少语而又阳刚的男人,说的很少,却一语中的,一双会说话的眼睛瞅着你,我觉得胜过千言万语,不怒自威,你会觉得他像个英雄,这样的男人我愿意为他付出一切。
我喜欢浪迹天涯,我喜欢看不一样的风景,认识不一样的人,做不一样的事儿,如果每天都重复地做一样的事情,我宁愿只活一天。可能生来就是这个命,所以我就喜欢折腾,也很享受这种折腾来折腾去的生活。
P12-13
六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刚刚还是烈日当头,转瞬间大片铅灰色的云便从北边铺过来。望着窗外被狂风刮得摇摇欲坠的树枝和散落的花瓣,我猜想一场大雨就要来临,于是慌忙上阁楼收起阳台上晾晒的衣服。随着一道闪电划过,“咔嚓”一声雷,震得耳朵嗡嗡直响,我不由自主地用双手捂上了耳朵。伴着雷鸣闪电我胆战心惊地收起衣服,跑回屋,放下衣服急忙去拔电源插头,慌乱中猛然一转身便把桌上的大花瓶给碰翻了,只听“叭”的一声响,花瓶被摔得粉碎,“天哪,这可是老公最心爱的花瓶啊!”我呆呆地站在那儿,心想,如果老公发现花瓶被打碎了,准会大发雷霆,于是我急忙蹲下捡拾碎片,趁老公没回来之前赶紧把它粘好。好好的花瓶居然摔个稀巴烂,我一边捡,一边自责,无意中手触到了瓷片,食指被扎出了血,鲜血滴到了地板上……
我简单包扎完伤口,又试着用类似的办法“包扎”花瓶,花瓶可不像手指那么听话,你想怎么包就怎么包,想用万能胶把一堆硬邦邦、尖溜溜的东西粘到一起恢复原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我使出浑身解数,花了好长时间都无法将它们粘好,我有些不耐烦。抬起头望望窗外,发现天气好像也在故意跟我作对,大雨仍下个不停,我的心情糟透了,“反正也修不好,老公回来爱怎么说就怎么说,给他个耳朵就是了!”想到这儿,我心一横,把碎片扔到一边,跑到床上睡大觉。
说是睡觉,可哪儿睡得着啊!倒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起了如今生活的孤独与无奈,想起了过去那些浪漫与美好,当然想的最多的还是在挪威留学时那段美好时光。
人往往就是这样,拥有的时候不懂得珍惜,一旦失去了才知道可贵!在挪威的时候我每天都很想家,可回国后我又非常怀念在挪威的那段日子。尽管在国外漂泊的日子很孤单,也很寂寞,但却非常充实,也就是在那段孤独寂寞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自立自强,也从那时起,我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在有生之年游历100个国家,去不同的国家,欣赏不一样的风景,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领略不一样的人生。于是我从挪威做起点,从奥斯陆飞往欧洲各国,然后是从沈阳飞往澳洲,从北京飞往非洲和北美洲……
我觉得人生总得有点追求,不能白到世界走一回,人活一辈子总得留点什么,要么留点文字,要么留些影像资料,要么留点……
奥古斯丁曾说过:“世界就像一本书,不旅行的人,只读过这本书里的一页。”我希望自己这辈子能多出去走走,多看几页书。所以心情不好时,我多半是出去散散心,看看他乡、别国的风景,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了不同的文化,旅途中快乐的心境会使我忘记很多烦恼。
尽管我很平凡,但这绝不影响我去追求梦想,凡人也有凡人的快乐与追求,于是我试着把留学和旅游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配上了自己或好朋友所拍摄的照片。在欧洲留学时我对摄影一窍不通,只是个“小菜鸟”,当时拍的那些照片谈不上具有什么艺术性,但这些照片都和着我的心血,虽说算不上最好的,但有些确实是难得一见的,无论如何我都回不到从前,更无法“穿越”去拍摄当时的场景,所以只能“凑合”着把它们放在了书里,为的是还原真实的过去。
生活并不总是艺术,尽管我们可以艺术地生活,但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活在现实里。
书的内容早就写完了,可还没有合适的名字,我花了好长时间,征求过不少老师、同事和好朋友的意见,也起过无数个书名,但总觉得不理想,为此我感到十分苦恼。
没有灵感,挤破脑袋也挤不出来,所以索性一个人坐在床上发呆。不知过了多久,我忽然发觉这些零散的碎片像极了地图上那些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板块!这时我的脑海里突然闪出了“碎片”这个名字,于是我决定用“碎片”做书名。
我把曾经自己去过的国家在地图上都做了特殊记号——画个小圈,用不同颜伍,标识不同的国家,一路走来,我在地图上已经画上了一个又一个圈,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哪些国家曾经被我“征服”过,还有哪些国家未曾触及!每每对着被我做上标记的地图,我都会有一种说不出得自豪与喜悦!也时常用这张地图来鞭策自己不能懈怠,不能动摇,要坚定地朝着自己“游遍世界”的目标继续前行……
我曾经因为摄影而疯狂,我相信也有很多热爱摄影的人也曾经、正在和即将为摄影而抓狂。朋友都笑我一拿起相机就像打了鸡血,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好多人不理解,但其中的乐趣只有我和跟我一样“疯过”的人才能心领神会。世界无穷大,我所发现和感悟的不是,也不可能是世界的全部,所描写和记录的也只能是大干世界的一小部分,所以我的书名叫“碎片”再恰当不过了。我是想通过自己所经历的、所发现的、所感悟的和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片段来展示给读者,让读者触摸和感受广阔而又壮观的天地,人类文明与灿烂的文化,和谐的万物,五彩斑斓而又生机盎然的无言之大美。同时也希望读者能通过我所描写的这些片段来透视和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好。
尽管这场大雨让我失去了一个心爱的花瓶,但我却获得了一个难得的书名,我觉得为了《碎片》失去花瓶还是值得的。这场大雨浇开了我的思路,去掉了我一大块心病,从某种意义上说,我真得好好感谢这场瓢泼大雨!
老实说,当初我能拿起笔写点东西完全是因为我在挪威留学时的导师和那里的留学生们,是他们的善良和别样的精彩感染了我,让我有一种冲动,把这些科学巨人以及愿为科学献身的精英们的故事写出来,与读者分享。所以我谨以此书献给那些为了民族的利益,为了国家的复兴而远离祖国,远离父母,漂泊在外,“享受孤独”的科技工作者和广大留学生们,献给那些曾帮助过中国留学生的众多的海外友人,同时更想以此书激励国内那些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的有识之士!
《碎片(那些行走的记忆)》是锡伯族女作家韩雅梅的一本游记文集。用摄影和文字的方式展现世界的丰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通过一个普通国民在外国的体验展示了中国的崛起使中国普通百姓能够以全球化的视野、平静健康的心态与世界交流。
韩雅梅著的《碎片(那些行走的记忆)》分为四个部分,即:欧洲之旅、澳洲之旅、非洲之旅和美洲之旅。记录了作者留学和游历欧洲、澳洲、非洲和美洲的20多个国家的见闻和感受。其中欧洲之旅记录了我国留学生们融入异域生活的过程。在异域的生活中获得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新的感悟。作者在人类的处境、人性的发现上都对我们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