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编著的《三国志》的主要特点是:一、为魏、蜀、吴三国各自修史,合成一书,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史料取舍非常用心,再三审慎。记载史事,据实直书,评价人物,较客观公正。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赞赏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二、叙事生动,语言洗练干净,评论中肯得当。书中塑造的谋臣武将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谋臣既足智多谋又人格完美,如苟或、程昱、郭嘉;武将虽勇冠三军,却有明显的缺点,如狂傲的关羽,暴躁的张飞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志(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晋)陈寿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寿编著的《三国志》的主要特点是:一、为魏、蜀、吴三国各自修史,合成一书,充分显示了陈寿的史才。史料取舍非常用心,再三审慎。记载史事,据实直书,评价人物,较客观公正。清代学者赵翼在批评陈寿的同时,也不得不赞赏他“剪裁斟酌处,亦自有下笔不苟者,参订他书而后知其矜慎也。”二、叙事生动,语言洗练干净,评论中肯得当。书中塑造的谋臣武将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谋臣既足智多谋又人格完美,如苟或、程昱、郭嘉;武将虽勇冠三军,却有明显的缺点,如狂傲的关羽,暴躁的张飞等。 内容推荐 陈寿编著的《三国志》记载了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军阀混战起,前后共计九十年的历史。《三国志》继《史记》、《汉书》而作,成书则在《后汉书》以前。司马迁的《史记》是通史体,班固的《汉书》是断代史体,《三国志》把三国分成三书,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在断代史中别创一格。《三国志》全书叙事脉络分明,文字简约明畅,写人写事,时见文采。 目录 魏书 武帝纪 文帝纪 董卓传 袁绍传 吕布传 夏侯悖传 荀或传 钟繇传 张辽传 邓艾传 华佗传 蜀书 先主传 诸葛亮传 关羽传 张飞传 魏延传 姜维传 吴书 孙策传 吴主传 张昭传 周瑜传 鲁肃传 吕蒙传 程普传 黄盖传 陆逊传 附录:与本书相关的年号、干支纪年与公元纪年对照表 试读章节 武帝纪 朕听说先王都将明德之人分封诸侯,分给他土地和百姓,用礼服表示对他的崇尚,赠送他们礼品,为的是保卫王室,辅佐世代君王。周成王时,管叔、蔡叔不安分守己,战乱平定后计算功劳,就派邵康公赐给齐太公一双鞋子,表示东到大海,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这个范围内的五侯九伯,他都可以征讨,世代做太师,显赫东海;等到周襄王时,又有楚国不履行向天子进贡的义务,命晋文公做诸侯首领,赐给他大辂戎辂,侍卫勇士斧钺、香酒、弓箭还有黄河北岸的土地,让晋国世代做盟主。所以周室没有灭亡,主要依赖这两个国家。如今您的大德彰显,忠心护国,顺承天命,弘扬功业,平定天下,没有不顺从您的人,您的功劳高于伊尹、周公,而赏赐却少于齐桓公、晋文公,我非常惭愧。我以微弱之身,却位在万民之上,经常想到所经历的艰难,如同临近深渊和走在薄冰之上一样惶恐,如果不是您的辅佐,我无法胜任。现在我把冀州的河东、河内、魏郡、赵国、中山、常山、钜鹿、安平、甘陵、平原一共十个郡分封给您,封您为魏公。赐您肥沃的土地,用白茅铺垫;凿刻龟甲择定吉日,用以建立魏国宗庙。从前的周室,毕公、毛公作为卿士辅佐周王,周公、邵公作为太师和太保在外出任方伯,如今朝廷内外的任务,您实在应该都承担,所以我要您和从前一样以丞相的身份兼任冀州牧。又加封您九种赏赐,请听从朕的命令。因为您制定了礼仪和法律,为民制定规范,使他们安居乐业,没有迁徙他方的想法,所以赐您大辂、戎辂各一辆,黑色的公马八匹。您劝勉百姓努力务农,农民要勤于耕种,积累了粮食布匹,宏伟的事业大兴,所以赐您上公的礼服礼帽,用红色的鞋子匹配它们。您敦促推崇谦让,使民遵行,少长有礼,上下相和,所以赐您三面悬挂的乐器和六列舞队。您辅助宣扬风俗和教化,使它在天下弘扬,使远方的人改变了面貌,华夏之地正气充盈,所以赐您红门的宅第居住。您研究知人善用的大道,思考帝王也感到为难的选取才任官的事情,按照才能选择官吏,各种人才必定被推举出来,所以赐您登上殿堂的阶梯。您执掌国家的大权,端正态度站在中间的立场,哪怕有丝毫的恶行,都要加以抑制斥退,所以赐您侍卫勇士三百人。您代表上天纠举惩处不法之人,彰显其罪行,对违反国家法纪的人,无不加以惩处,所以赐您斧、钺各一个。您威震天下,观察八方,讨伐叛乱,征服天下,所以赐您红色的弓一张,红色的箭一百支,黑色的弓十张,黑色的箭一千支。您以温良恭顺为基准,以孝顺友善为美德,公正真诚,使我感动,所以赐您香酒器一樽,用玉制的酒器陪衬。魏国可以设置丞相以下群官,全都实行像汉初诸侯王的制度。回到您的封国去吧,要恭敬地服从我的命令!管理好您的臣民,时时辅佐您建立功业,以延续您的大德,报效光大我高祖皇帝的命令!P56-58 序言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培根的一句名言。而唐太宗李世民在其著名谏臣宰相魏征死后曾多次对他的大臣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话比培根早了将近一千年。仅此一斑,足以管窥中华优秀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积淀深厚、博大精深,而且是中华民族承前启后、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在中华这座丰富的文化宝库中,她蕴藏的每一部历史典籍,就是一段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缩影,我们熟读中华传统经典,不只是为了熟知和传承,更是为了能从她的优秀历史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 中华民族文化渊源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其经典文化源头可分为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尽管其间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出现过曲折,甚至是断层,但到现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部分依然得以保留和延续,这既是中华智慧的先祖们的丰功伟绩,也是我们的福分和骄傲。 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渊源上源远流长,在思想上也包容扬弃,而且具有高度原创性和独特性。譬如《易经》,号称万经之首,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密码,他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为伏羲八卦为始,那时并没有文字,所以八卦。二为周文王承接伏羲八卦,以八八重叠演生六十四卦,周文王父子认为六十四卦以包含宇宙万物,每一卦都有卦辞。后有孔子做传,遂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更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中医典籍,古代兵法,风水玄学,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中国早期的思想形态带有一种“宗教神学”的特点,“天”“神”是其主要内容。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可谓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当时出现了众多的杰出人物,成为了中国思想的象征或代表。按西汉后期著名学者刘歆的分法,当时共有十家:阴阳、儒、墨、名、法、道、纵横、杂、农、小说。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杨朱、惠施、公孙龙等。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道、墨、法”和外来的佛学,对中国后世影响最大,对中国的传统思想起了主导作用。除此,其余皆为从属地位,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至于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其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命相、风水是古老易经文化的具体应用,是国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之一,符合五行相生、八卦相荡原理。而中医理论则是来源于对历代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的融汇。其内容主要包括精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藏象、经络、体质、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医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时至今日,中国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法、治疗方法等,均可在此书中找到根源。 20世纪20年代初期,随着当代新儒家的兴起,点燃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薪火,代表哲学家主要有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及第二代人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等。由于诸位大家各自的传统文化功底扎实深厚,独树一帜,学问融贯古今,其教化涵盖儒、释、道,兼及医卜天文、诗词歌赋。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多么卓越的贡献。他们多是学术殿堂的教授、也是生活实践的宗教家、哲学家、禅宗大师和国学大师。 唐代韩愈诗云:“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符读书城南》)梁实秋先生说过:“作为一个道地的中国人,有些书是非读不可的。这与行业无关。理工科的,财经界的,文法门的,都需要一些蔚成中国文化传统的书。”(《雅舍小品选》)钱穆先生曾说:“《论语》自西汉以来,为中国识字人一部人人必读书。”(《论语新解》)1978年,他曾在香港向中文大学的师生提出了研习《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的要求。 事实上,从古代到近代的中国文化典籍,其文体均为文言文形式,而这种形式至今仍被人们关注,文言文的文章也成为了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方面。所以,文言这一文体,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无论是《论语》《史记》还是《红楼梦》《聊斋志异》,都无不透露着一股源远流长的汉民族文化精髓。诗歌也是一个很平常的文体,但中国的古诗另有一番文化的内涵,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诗经》,还是战国后期的骚体,也无论是汉魏晋时期的古体诗,还是有唐以后的格律近体诗,抑或是宋词元曲等等,都有一股浓浓的沁人心脾的中国味道。正因为如此,中国文体的多样性,也随之展现于世人眼前,从而激发今人延续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欲望。这也是今天我们重新整理这套《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荟萃》丛书的意义所在。 “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有焉。”是以吸《大学》《中庸》之醍醐。初读《大学》部分,有振聋发聩之感。再读《大学》,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第四》)的无憾与清爽。《大学》之所以受到2000年多来的学者、统治者、士人的推崇,就在于它极为简明扼要地回答并解决了人生三个重要问题:天地生人的意义,如何去实现天地赋予个体的使命,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大学是怎么回答这三个问题的呢?首先,开宗明义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义在于“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接着,指出实现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个人与天下的关系则是“一家仁,则一国兴仁;一家让,则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一言偾事,一人定国”(《礼记·大学》)。可见,大学为千古立志作君子者树立了道德、为人处事的标杆,影响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读书人。 《诗经·国风·卫风》有云:“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告诫读书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就必须必须加强修养,使自己变得更加的精致,要时时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学习,谨守品行。之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也。“君子必慎乎其独”,一个人要完善自我,尊重自我,对得起天地良心,则应当注重修为,人前人后一个样。因为独处时,最能反应一个人的德行操守。正所谓“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礼记·大学》)。”若要是非黑白一眼洞穿,这既需要广博的知识、深厚的阅历,更需要有一颗正直无私的心。也只有心正才能摒弃个人好恶、世俗偏见,正确的去判断。“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尚书·秦誓》)。”强调的是一个人要宽厚仁慈,胸怀如大海,纳万物而波澜不惊;如宇宙,日月星辰运行其问,而静默不语,人有才,应容之、惜之、爱之、举之、助之。是以社会有此伯乐,则中华幸甚。如此,则“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也(《礼记·大学》)。”这就是所谓实现社会大同的标准,就是“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礼记.中庸》)”。 读《中庸》部分,顿悟“中”是圆,“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种最恰当、合理的方式表现出来。“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语出屈原《离骚》)事实上,方枘圆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种方与圆的完美结合与运用。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形而上学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是故,中庸之道,为的是修己治人,内圣外王。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诚”是中庸的基础。而“中和”与“至诚”协调,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如若明白了中庸之道,那么,年少轻狂,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对待一切,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会一味悲观,也不会盲目乐观,从容地面对生活,对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计较平常得失荣辱。我们或许做不成大事业,只能从实实在在的平凡中讨生活。可是,只要我们把这些具体而实在的小事做好,于实在中获得小小的乐趣,又何尝不是《中庸》给现在的我们带来的一些启迪与思考呢?“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语出《中庸》)。”尽管一个人的修为要达到中庸的程度有如此难度,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也不能放弃对中庸最高境界的孜孜追求。 把理解历史当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读史就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思考自己过去致力于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明了事物发展兴衰的客观规律,吸纳前人的经验教训,增长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把握人生的现在和将来。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了解和掌握宝贵的中华文化精髓,并因之深深植根于自己心灵深处,而感到喜悦和自豪。 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再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终日之所学也(《荀子·劝学》)。”我们总是因之深深感到,中华优秀而经典的传统文化历经千百年,总是让人百读不厌,如沐甘露。我们只有把这些中华文明的文化宝藏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才能获得知识的教益,体味其中的意趣,感悟做人的道理,提升人生的境界。 我们真诚地相信,这套丛书的出版,若能使读者在其帮助下,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修为,将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如此,我们更加地相信,在我们和读者共同的孜孜追求和发愤努力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会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将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多么令人喜悦的幸事! 胡奇川 乙未年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