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挺经(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清)曾国藩
出版社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国藩编著的《曾国藩挺经(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荟萃》以全新的方式,让读者轻松领略曾国藩的处世哲学;全书语言精练、通俗易懂,系统阐述了曾国藩修身、励志、处世、治国、兵法、家教等六个方面的人生哲理,彰显了一种刚柔并济的处世策略和“打掉牙和血吞”的“挺”字精神。

内容推荐

《曾国藩挺经(精)》由林可行编著,简介:

挺经“是曾国藩总结自身人生经验和成功心得而成的一套为人处世哲学,它是曾国藩修身处世、为官带兵、战胜困难,走向卓越的法宝。

曾国藩以盖世之功而能于众说底毁中安然保全自身,全赖这一“挺”字。他懂得“至刚非刚,至柔非柔”的道理。他生活中,他潜心治学励志,主动,积极、参与,以恬淡的出世之心来入世,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直,敢于直面现实,以坚韧无畏的精神成就了“天下之大功”,最终赢得了“中兴名臣”的美誉。

目录

第一章 “内圣”法

 立身要高,自律自制

 宁静致远,平淡无华

 以身为度,以己量人

第二章 “坚忍”法

 忍者为高,品格赢人

 忍者神龟,耐力成事

 忍能成金,忍成大业

第三章 “刚柔”法

 不卑不亢,刚柔相济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

 以柔克刚,以迂为直

第四章 “廉矩”法

 廉生威,威生力

 屋漏在下,止之在上

 正人正己,以身作则

第五章 “诡道”法

 诡道用兵,胜兵之术

 顺应时势,因势利导

 养精蓄锐,从容应变

第六章 “久战”法

 且挺且韧,敌必克之

 胜败无常,意志为本

 蓄养锐气,善于用气

第七章 “忠疑”法

 忠而遭疑,古而有之

 遭疑被怨,贵在挺坚

 沉着待机,终能避祸

第八章 “藏锋”法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锋芒大露,招灾惹祸

第九章 “盈虚”法

 作恶太多,必受惩罚

 否极泰来,极盛而衰

 盈虚相济,势不用尽

第十章 “砺志”法

 道德修养,立志之本

 读书增识,三砺所需

 受挫不馁,自强不息

第十一章 “家范”法

 严正家规,家兴族旺

 严为真爱,溺爱是害

 崇俭鄙奢,治生之道

第十二章 “明强”法

 雄才治国,智慧安邦

 业绩卓著,功勋经世

 处事不乱,不逞一时

第十三章 “英才”法

 网罗人才,开拓事业

 任用人才,恰当合理

 人才为宝,公心举荐

第十四章 “勤敬”法

 顺应民心,勤敬要务

 虚怀若谷,尽施己职

 成大事者,事业为重

第十五章 “廪实”法

 廪实为要,勤劳为本

 恪守信义,自立自强

 倡导洋务,谋求富强

第十六章 “峻法”法

 治理天下,法为准绳

 以法治众,依法办事

 朝纲整肃,吏治清明

第十七章 “外王”法

 冷眼看外,内自图强

 师夷长技,兴办洋务

 以诚待夷,适得其反

第十八章 “荷道”法

 肩担道义,士人之本

 拜师访友,增进学识

 学以致用,便是荷道

附录一 曾国藩自杀之谜

 一、在铜官渚两次投水自杀被救写遗嘱

 二、兵败湖口第三次投水求死

 三、兵困祁门写遗嘱又欲自杀

 四、查办“天津教案”第三次写遗嘱

附录二 曾国藩传奇人生

 一、蟒蛇转世

 二、家族宠儿

 三、叩开科举之门

附录三 曾国藩爱好情趣

 一、迷于围棋

 二、致力研究相术

 三、唯独爱喝“永丰细茶”

 四、爱吃鸡蛋蒸鸡脑髓

 五、戒烟洗涤“旧染之污”

附录四 曾国藩墓地选址揭秘

 一、曾纪芬“年谱”的记载

 二、曾国藩墓地选址的两种传说

 三、曾国藩墓地的状况

 四、讲诚信的守墓人世家

 五、曾墓修复保护性开发

附录五 曾国藩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立身要高,自律自制

原文

细思古人工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日慎独则心泰,日主敬则身强,日求仁则人悦,日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余老矣,亦尚思少致吾功,以求万一之效耳。

译文

仔细思考古人修身方面的要义,其成效特别显著的约有四项:慎重独处.则心胸安然;庄严恭敬,则身体强健;追求仁义,则众人爱戴;正心诚意,则神灵钦敬。慎重独处,就是遏制贪欲,连其中最隐蔽微小之处也不忽略.遵循自然之理而行,一时也不间断,这样内心自省而无愧于心,所以心胸安泰。庄严恭敬,就是仪容整齐严肃,内心宁静专一,稳重矜持不懈怠,所以身体强健。追求仁义,本身须心存仁义滋养天性,作用于外则须视百姓为同胞,视万物为朋友。如此大公无私,自然人民爱戴。正心实意,即内心忠贞不二,言语笃实无欺,以至诚之德感应天地万物,因此神灵钦敬。如果真能达到上述四者的修身功夫,那么效验自然来到。我已年老了,却还想在修身方面下功夫,来求得万一的成效。

解读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从古代先哲身上吸取智慧的人,也是一个善于把书本与人生联系起来思考的人,而且他特别善于从中抽取出可以指导人生的信条与经验。这种信条与经验无不反映出他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他受惠于传统文化,并加入传统文化,最后又推动了传统文化向前发展,这使他成为传统文化在清朝的链环中的最重要、最闪光的部分。比如敬、静、纯、淡。

敬。做人之道,圣人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敬,就是恭谨。无论是对多数人还是对少数人,也无论是对地位高的人还是对地位低的人,君子都不敢怠慢,这就是泰而不骄;衣冠整齐,态度严肃,令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而不猛。所以这一切都是学习“敬”的最好着手之处。古书上说,“君子庄敬日强。”吴竹如先生说:“‘敬’字最好。”但真正做到“敬”,还需添上一个“和”字,这样才不会勉强,才会自然而自愿地去做。

静。唐镜海先生说,“静”字功夫最要紧。这话极为正确。大程夫子程颢,是三代以后的圣人,在“静”方面下的功夫足。王文成公守仁也是“静”字有功夫,所以他能不为外物所动。假若不静,反省也就不细密,见理也就不明了,都是浮的。镜海先生还说,大凡人都有切身的毛病,或是刚的恶习,或者是柔的恶习,各有偏重,沉溺既深,动不动就会发作,必须自己体察它,并终身加以治疗。我曾告知先生,说我偏重于刚的恶习,发起恨来什么也不顾,自己深究一下病根,就是好动不好静。镜海先生的两句话,真可谓对症下药。今后务必专注于静。

纯。就是纯正,纯粹,至善至美。前辈倭艮峰说:“圣人之纯亦不已。”这个纯就是至善至美,一般人只能追求它,只有圣人才能达到它。

淡。庄子讲“淡然无极”“淡而无为”。诸葛亮讲“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个“淡”,就是清静,超脱。然而很多年来,曾国藩就是清静不得,超脱不了,总是焦虑过多,没有一天可以坦荡于天地之间。这主要因为他有两个毛病,一是名心太切,二是俗见太重。由于名心太切,因而学无所成,德无所立;由于俗见太重,因而家人的疾病轻重,子孙的强贤与否都时常萦绕于心,如同作茧自缚。若想除去这两种弊病,应在一“淡”字上多下功夫,将所有的一切都淡而忘之,淡而化之,这样,也许可以稍稍获得心灵上的自由自在。

曾国藩一生深参宋儒“居敬”之理,并一心一意实践。他用一个“敬”字,处理治学、办事、处世,乃至对自己的身体,真是妙用无穷,他说:“做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他认为敬的功夫,“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两语至为精微确当。

拓展阅读

贤者日:“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濯足,如何超达。”即指为人立身处世,应具备一种高尚明达的心境,否则就好像在尘土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濯双脚,又如何能超凡绝俗。“慎独”即是这种境界的最高体现,而只有在自持自制的心性修养中,才能逐步达到这样的境界。

自律自制,修身养性,首先要去私心,存公心。去除私心杂念,修养自身,自我锻炼,则可一心一意治理天下之事。洪应明先生说:“忙处不乱性,须闲处心神养得清;死时不动心,须生时事物看得破。”事物繁忙时想要保持本性不乱,就必须在闲暇时特别留心精神上的修养。亦即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修养自身,临时才能处变不惊。

王阳明一生的理学主张就是“致良知”。他曾这样说过:“良知无待他求,尽人皆有,只是被物欲泯没了它。”为人切不可乱动私心杂念。私心杂念一动,良知自然就泯灭,良知泯灭就丧失了正邪观念,如此,刚毅之气也就顿时化为乌有,聪颖的智慧也就变成了糊涂昏聩,仁慈之心也就变成了残酷刻薄,清白高尚的品德也就沾满了污点,只此一念之差,即“去”与“不去”,使其一生的人格彻底破产。去除私心杂念,则可治理公事。可见,去私的确是人生处世的无价之宝。

大凡公而忘私者,都能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以图大德。P2-4

序言

曾国藩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他独树一帜的曾氏绝学,包含着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挺经》从个人修养、政治抱负、家庭关系、人才举荐、勤奋廉洁、用兵之法、管理之道以及为文、理想信念、藏锋等各个方面全面阐述了曾国藩的为人、为家、为官之道。开篇内圣就讲“修己治人之道,止勤于邦,俭于家,言忠信,行笃敬四语,终身用之有不能尽,不在多,亦不在深。”每个人如能做到勤勉为政,节俭持家,言论忠实可信,行事诚恳无欺,就能终身适用并且受之不尽。曾国藩把内圣放在开篇,足见其对于自身修养极为重视,认为小人在独处时会产生非分的念头,非分的念头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肆意妄为,一些欺骗他人的事情就会发生。君子独处时会生出诚挚的想法,诚挚的想法积聚多了就会小心谨慎,会对自己不满之处下功夫提升、修正。这是曾国藩对于小人和君子行为处事方式的区分,因此要求自己修身做君子。他为了使自己的“内圣”心法达到最佳境界,还订立了“修法十二课”:比如敬肃、静坐、早起、读书专一、阅读史书、说话谨慎、爱护身体、每月不可荒疏旧技能等。这十二课的提法虽来自晚清封建王朝,但放到当今社会依然适用,它时刻约束着人们的言行,教导人们要严于律己,三省吾身,修养身心。

曾国藩的《挺经》反映了他的处世哲学,虽然作为儒家学派、封建文人,其论述、主张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但是其中的个人修身养性、品德培养、为社稷倾尽全力等相关内容,相信能让读者从中受到不少启迪。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