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人生创业的励志书
出身“穷二代”家庭的范蠡,其早亡的父母给他留下了一笔怎样的财富?
报国无门的草根青年,该如何择业、就业、创业?
范蠡给自己制订了怎样的人生战略?让范蠡获得人生大成就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这是一本经世济民的智慧书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共富”“共利”理念,是谁提出并负责实施的?
“越国复兴”的大梦想是如何变成现实成果的?
曾一度创造中国历史上盛世局面的“黄老道学”,其幕后推手是谁?
这是一本以道经商的财富书
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的致富秘诀是什么?
中国商界最神秘顶级的“陶朱世家”,其思想传承到了谁的手里?
基于什么样的贡献和功业,范蠡摘取了“商圣”“财神”的双桂冠,实现证圣封神……
李海波编著的《道商范蠡一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用“正能量”思维为你揭秘这一切困惑!
在中国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竟有这样一位奇男子。他前半生从军从政,与越王勾践深谋二十余年,最终辅佐一个濒临灭亡的越国成为春秋霸主,雄屹天下,在“吴越争霸”“卧薪尝胆”这些惊心动魄、励志图强的词语背后,闪掠过他智慧、淡定的目光与惊鸿一瞥的身影。当政治生涯正值巅峰时刻,他却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功成身退、消遥而去,一叶扁舟,亦商亦游。十九年中,三次富甲天下,财富巨万,却又能散尽家财,救济苍生。由楚到越,由越到齐,由布衣客到上将军,由流亡者到大富豪。他以忠事君,以勇克敌,以智保身,以商致富,曾两度官至卿相,三迁皆有荣名,让秦相李斯发出了“千载之下,孰可比伦”的感慨。这个有着完美形象和圆满人生的魅力男人,到底是谁?他就是范蠡。李海波编著的《道商范蠡一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将带领读者重温2500年前的“越国复兴梦”,感悟“商圣”范蠡的人生哲学。
道学引路者老子
人的一生,成才离不开明师,成功离不开导师。
让范蠡一生受益无穷的“好思维”到底是从何而来的?范蠡接受的是什么
样的思维训练呢?
时代的风气影响个人的思维
作为道商始祖,范蠡的思维方式首先是来自于“道”。在那样一个年代,他的思维与那些“大佬”们肯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那也是一个虚心向学的年代,而翘楚,就是老子!至于“大佬”们如何问学,让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
就在范蠡苦读诗书、勤研经典、周游列国、四处求师参学的过程中,这个时代还有位鼎鼎有名的大人物,也孜孜不倦地走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求师访道进程中。这个人就是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天纵之圣”,拥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影响至深、至大、至广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作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他的思想已经渗透于我们的血液里,其影响常常从我们不经意的一言一行当中折射出来。但孔子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其头有异骨,相貌雄伟,身材高大,“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先秦时代,一尺约合今天的0.66尺,按此折算,孔子身高约2.112米了。武艺非凡、臂力过人的孔子,绝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形象。
跟范蠡近似,3岁丧父,17岁丧母的孔子,其身世可谓不幸。然而,“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正是缘于家庭的变故,使得孔子坠落到社会的最底层,不得不自幼奋斗,以求发展。孔子自述:“吾十有五有志于学”;“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聪明好学的孔子,在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
贯五经、通六艺的孔子,他的导师是谁?他是如何从一个学生变成老师的?是谁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是谁助他成就了“文圣”之名?
相传,孔子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而老聃,就是我们常说的“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聃,诞生于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作为我国春秋时期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老子曾在周王朝担任守藏室史官。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周天子的“中央政府”高级顾问兼国家档案文献馆馆长。
由于古代学在官府,再加上老子的学问渊博、声名远播,天下学子争相宗之为师,或受业其门,或辗转相传。据史料记载,孔子曾五次去周朝的国都,向老子问道。关于“孔子适周,问礼于老子”的故事,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礼记·曾子问》及《庄子》的《知北游》《天道》《天运》等古籍中均有明确记载,言之凿凿,具体细腻。从文献透露的信息看,孔子与老子相见绝不止一次,如《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问礼于老子时,仅有十七岁至二十岁,而《庄子·天运》中却说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已年五十有一了。
或许,问礼年龄记述的差异,从另外一个角度反证了孔子向老子求学的次数之多吧。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在太史公的记载中,我们得知当年的孔子,作为一名适逢乱世的热血青年,看到周礼的废弃,世道的衰落,礼义道德,荡然无存,尔虞我诈,民不聊生。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君不仁,臣不义,社会风气每况愈下。于是孔子胸怀文艺复兴的宏伟目标,千里迢迢地从鲁国赶去远在洛邑的“中央政府”,拜见了老子并咨询:该如何才能恢复周朝的“礼制”,而回复昔日的盛世。
老子接见了孔子。但是他站在宏观的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明确地告诉孔子:周礼的衰落,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必然结果。现在,连那些制定“礼制”的人都不复存在了,我们还停留、倒退回去,逆天下潮流而动,又能产生什么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呢?
同时,老子针对当前孔子的状态,给出了几条真诚的建议:首先,我们应该顺应时机,时机来了,就要把握和发展,积极有为;时机不到,就应该稍息与等待,甚至隐藏无为,卑微低调做人,而不能不遵循规则的强行和冒进。其次,“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要学会隐藏自己的实力,韬光自己的智慧。最后,还应当把自身修养中的不利因素去掉,如“骄气、多欲、态色、淫志”,这些都不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
当孔子离开洛邑时,老子特意为他送行。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者赠送人以财物,仁人者赠送人以格言。我不能富贵,所以只有赠送你以嘉言。”老子告诫孔子:“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家语·观周》)。一个聪明深察的人而走近于失败者,就是因为他喜好议论别人的是非;一个博辩广大的人而危害其本身者,就是因为他喜好揭发别人的罪过。为人子者不要只知有己,为人臣者不要只知有己。P14-16
终南先生李海波者,西蜀人氏也。
先生好道学,善独恩,喜谋略,守清静,不与俗同。少年远游,自蜀入鄂,投师于汉阳谢先生门下,历十年而得六图,悟其玄趣,渐达真意。常捧读《道德》《阴符》二经,昼夜不倦;长仰慕范蠡、子房之功,人皆言痴。后被青城后山蒋信平道长收纳门下,以“道能护国治天下,不在功名而在德”数语相授,后又师事于沪上道门宿老薛先生,习清微之法。
所谓“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之言“生”者,乃生生不息之意也。生命、生活、生存、生态、生机莫不得其生意而万化无穷。海波先生执其生意,而守之以“一”,故以“道商”而解范蠡,以一人而窥一门,以一法而通万事。初,众学士闻“道商”而讥之:“道,何其尊贵也!以商论之,贱也。大谬!”先生笑而不语,甘守其辱,历数年,众皆效仿而称道,以为妙也。先生笑言:“道尊德贵,此言不假。然‘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之所在,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天下万事,无道不生,富国大略,无商不活。以商证道,实曲则全之妙法也。”人闻其言,皆以“道商之师”赞之。时年,先生初登而立之年也。
余虽商贾,世居潮汕,亦以习武、读书二事为人生之至乐。数年之前,缘遇先生《势》作,细读之下,深感其书可谓深谋独具,尤能启迪于人,常置案头,捧读研学,神交久矣。后几经辗转,相访于先生,情义往来,遂结为肝胆相照之至交,成一大快事。
《太平经》云:“道者,元首之路也。”章太炎先生于《国学讲演录》中称:“历代承平之世,儒家之术是以守成。戡乱之时,即须道家,以儒家权谋不足也。凡戡乱之辅助,如越之范蠡,汉初之张良、陈平,唐肃宗时之李泌,皆得于老子之道。”今海波先生历时两年完成新作,以老子道学思想深解范蠡治政经商之道,揭秘2500年前发生在中国版图上的“越国复兴梦”。以道之博大,执术之要妙,通于百业、成于人事、无往不利、无往不胜也。其间立身之道、谋职之法、兴国之略、强兵之术、富民之策、逍遥之境,俱集于斯也。
天道循演,世事如棋。读罢海波先生此作,余不禁掩卷长思:2500年前,老、孔二圣所遭遇的道德滑坡,与今之世我们正在面临的严重信仰缺失,是否可以相参照?负能量言论满满的伍子胥,与国人表现出来的各种社会焦虑与相互埋怨,是否值得深思?在文化产业大行其道的今天,各种被冠以华丽名义的隐态战争手法层出不穷:经济战、粮食战、人才战、健康战、艺术战、娱乐战、贿赂战,我们该如何强化国防安全意识?当“无神论”成为社会主流意识时,吾辈神州大地上的中华儿女,该如何正确对待“神”与“圣”?所幸的是,《道商范蠡一陶朱公兴国富家的人生智慧》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与解惑。
余曾闻:“世之为病有二:日人为之病,日天运之病。人运之病,戾气所钟,所谓‘自作之孽不可活’,唯有权者能医之。天运之病,邪气所逭,所谓‘天作孽,犹可恕’,唯有道者能医之。”
医世济民之法,《老子》有言:“天之道,利而不害。”“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管子》亦称:“国之以害,牵之以利,能利害者,财多则过寡也。”今之世,“富强”二字已写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非一人一己之富,在均也,在平也。正如本书借范蠡之口言:“执其中则昌,失其中则亡。”“夫天命帝王治国之法,以有道德为大富,无道德为大贫困。名为无道无德者,恐不能安天地而失之也。”(《太平经》)富国之法,必以道治。道行天下,则万事顺理,百业兴旺,民利若能百倍,天下势必归心。
道商始祖范蠡,以天下之共富共利而辅治越国,佐勾践成其霸业,道通于政也;以有无交易于天下之中而三迁皆荣,助猗顿共成富有,道通于商也。以此而论,道学思想若欲造就全球首脑、世界首富,岂非反掌之易?
海波先生以红尘隐者的道家风骨,遵其师嘱,静守不争,和光同尘,修养天心,以一部《道商范蠡》,剖其心智,上溯道商始祖范蠡经世济民之功;道其利害,下探兴越灭吴天下共尊复兴之梦。欲余作序,余亦欣然,遂不揣浅陋,成上述文字,与有缘诸君共话。
以道治国,天下共利!以道辅国,天下共富!以道护国,天下共尊!以此结语。
2012年的秋天,在上海王振川教授、华正教授二位老友的引荐下,我有缘认识了极其推崇范蠡先生的慈善企业家王丽萍女士。这一次的会谈,促动和引发了我尝试着用老子道学思想来解析商圣(财神)范蠡智慧人生的初衷。
原本,这只是一种所谓创新的简单体验。开笔之前,我并没打算写出这么多文字,也未曾料到会用两三年的工夫来来完成这项创作。我只是饶有兴趣地沿着自己学道、悟道的独特感悟,去走进范蠡的世界,回到2500年前那段惊心动魄的吴越春秋……殊料,这一走,就是一段难以止步亦无法摆脱的道商寻根苦旅。
本书所援引的历史故事,皆取材于《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典籍之中。本着不杜撰、不歪说的原则,我困自己于书斋之内,力求尽可能地还原真实的范蠡。当然,上述这些史料的真实性有多少?史料之外又隐藏和流传了多少学界未知的真相?这似乎就超出了我的专业领域。如何能够化繁为简、借古启今、经世致用,这才是我所追求的唯一真实目的。
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师长的叮嘱、贵人的提携、亲人的付出、朋友的勉励、同门的关注、弟子的支持……一个都不能少。凡有缘得见此书者,皆值得我稽首遥拜,道一声真诚的“感谢”!
关于本书中未曾展开的部分内容,请参考我的《简明道商学》《隐态战争》等相关作品,并期待十方贤人高士能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若有对黄老道学感兴趣并欲深入了解、掌握的朋友,亦可关注“中国道商”系列研修课程。
我期待:这个社会能有越来越多的道商出现,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独特历史使命,为了富民强国的伟大中华民族复兴梦,义不容辞地走上“财富”与“正义”偕行的征途,共筑“陶朱世家”精神家园,共画“商商之富”美好前景。
李海波
甲午年春完稿于沪上
乙未年夏修订于青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