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然资源问题
资源支撑,通常意义上是指自然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国家发展改革委对中国经济发展资源支撑问题的严重性十分重视,曾反复提及这样一组典型数据:2003年,中国GDP达到1.4万亿美元,占世界的4%,但消耗的各类资源经折合后约为50亿吨,其中,钢材2.7亿吨,石油2.67亿吨,煤炭16.67亿吨,水泥8.62亿吨,分别相当于2003年世界消费量的27%、7.4%、31%和40%,。素有地大物博之美称的中国,在开始加快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时,发现其资源支撑的问题日益突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严重依赖资源的大量消耗,国内资源供给约束性增强,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缺水,110个城市严重缺水。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仅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和9.7%。由于国内资源供给约束的增强,中国主要资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2003年,约有50%的铁矿石和氧化铝、60%的铜资源、34%的原油依靠进口。
总之,日趋紧张的资源短缺与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源大量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是短时的周期性现象还是必然出现的长期问题?这既是一个现实难题,也是理论课题。
二、空间资源与环境容量问题
经济增长在创造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整个地球带来了负面影响,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中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边保护、边破坏,边治理、边污染的问题一直很突出。2002年,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荒漠化面积超过260万平方公里,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其中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碱化)面积等达135万公顷。大气污染排放已大大超出环境容量。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了9.1%,但污染物排放却增长了10%以上。尤其是2013年以来,出现了弥漫全国许多地区和城市的雾霾,达到令人窒息的程度。中国为经济发展已经并仍在付出巨大的环境代价。
生态环境的恶化,自然灾害的增多,不仅导致社会财富损失,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也与经济发展增进社会福利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国界,它对国际经贸关系的负面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已成为全球遭遇“绿色贸易壁垒”最多的国家,尽管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于美国,但排放总量大、增长快,加之雾霾频发,引起了周边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生态环境正从国内国际等层面上,构成中国经济发展进程的重要约束因素。
三、资源供应链问题 资源支撑问题远远不只在资源禀赋或资源储量方面。在现实经济运行中,资源支撑问题更突出地表现为资源及其配套产业的发展与整个经济发展的契合程度,即资源勘探、开采、加工的产业链与供应链能否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资源数量与质量的需求。资源供求日趋紧张的矛盾,会因为资源的勘查、开发、生产、运输、供应中某一环节的崩断,而使经济发展面临严峻形势。
例如,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中旬,中国南方10多个省市大面积遭遇历史罕见的低温冰雪灾害,交通瘫痪、电煤运输不畅,数以百计的电力机组断煤,加上电网遭受破坏,导致一些地区大面积停电,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再如,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木材等资源对外依存度大幅提高,大量进口对运输、储存、加工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有的供应链构成了巨大的挑战。中国进口油气资源大多来自中东、北非和里海地区,海上油路如不畅通,将构成很大的运输风险。
P6-7
《资源博弈》一书,从确立选题,到调查研究,再到写作出版,前前后后经历了10年的时间。
书稿最初源于本人在北京交通大学的博士论文《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研究》。该论文是在博士导师曹玉书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曹玉书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教学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正是在他的鼓励和督促下,我在论文的选题、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克服了重重困难,将原本看上D只是一个对策性研究的选题,做出了更具学术性与理论性,同时又兼具对策性与实用性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经济发展资源支撑是个十分宏大而又异常复杂的问题,在调研与写作过程中,许多专家与朋友给予了帮助和指导。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周大地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经济研究所王家诚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荣朝和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张雷研究员,对于论文的选题与研究提出了许多指导意见。中国投资协会林森木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修泽研究员、国家信息中心范建平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发展研究所肖金成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曹建军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李文兴教授、鞠颂东教授、张秋生教授,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赵艾同志,对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给予了无私的指导,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借拙著付梓之机,对这些专家的教诲与关心,再次表示最真诚的感谢f
在博士论文及后来的进一步写作中,许多朋友都给予了关心与支持。周君、杨志梁等同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特别是杨志梁同学对论文图表的处理给予了热情帮助。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产业安全研究中心李孟刚教授及赵琳、李放、张洁懿等同学,对论文给予了无私的协助。
在资源支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最近几年本人结合中国的实践,对城市化过程中的资源支撑问题做了进一步疏理和研究,这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幸亏本人对城市发展问题的研究很早就有所涉猎。20年前,我离开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来到《中国经济导报》社,长期负责理论部的工作。我于1998年策划、组织了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大型报道,2002年在《中国经济导报》开设了“都市三人谈”栏目,在当时都颇有影响。对城市发展问题的持续关注,使我有幸结识了刘国光、朱铁臻等城市经济方面的专家,并受邀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理事。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朱铁臻老师,他总是热情地接受并指导我们的采访,还不断地赠送我们他新近出版的许多论著,他还经常邀请我参加研究会的一些学术研讨与实地调研活动,我从中受益良多。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连续10多年赠予我《中国城市发展年鉴》、《市长参考》、《智慧城市》等书刊,不仅为书稿的写作输送了营养,也使我心里更有底气。 东南大学出版社徐步政和孙惠玉两位老师,对本书增加城镇化方面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此致谢!
我特别要感谢中国发展出版社社长包月阳先生,他对拙著的出版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无私的帮助,不仅选定了最强有力的编辑出版人员,而且还亲自终审了书稿。中国发展出版社范鹏宇主任,对书稿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审核与斧正,对他无私的付出表达最真挚的感谢!
最后,要感谢自己的妻子姚黎女士!她的理解和支持,使我在长达六年多时间里坚持完成了博士学业,并在随后的六年多时间里最终完成了拙著的写作、修订与出版。
胡跃龙
2015年8月于北京莲花河胡同
第一章 资源博弈:大国崛起之惑
第一节 2000~2014年:资源博弈之变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资源困局
第三节 资源支撑研究现实问题的理论求解
第二章 资源支撑研究的理论架构
第一节 古典经济学:土地硬约束
第二节 现代增长理论“资本决定论”的资源软约束
第三节 经济增长极限论矿物与生态资源的硬制约
第四节 资源禀赋论:贸易促进资源开放共享
第五节 经济增长阶段论资源约束的时间坐标
第六节 制度资源化分析:外生因素内生化
第七节 基于三维坐标的“稀缺→替代→战略”分析框架
第三章 稀缺性与资源支撑风险
第一节 资源集分析
第二节 稀缺性分析
第三节 稀缺度分析
第四节 资源支撑风险分析
第五节 资源安全与战略性资源的界定
第四章 资源替代:机理与路径
第一节 替代的产生与含义
第二节 替代机理与替代效应
第三节 替代的方式与路径选择
第四节 替代的周期性、阶段性与资源多样化
第五节 资源替代的风险
第六节 资源替代的前景与路径比较
第五章 资源战略:条件与模式
第一节 资源战略的由来
第二节 资源战略的含义
第三节 国家资源战略的国别比较
第四节 世界资源市场的结构与博弈模式
第五节 “破局博弈”:一个资源战略演进的模型
第六节 资源战略转型与重构
第六章 中国经济发展资源支撑概析
第一节 三维坐标的设定及资源支撑的特点
第二节 水土资源支撑概评
第三节 矿产资源支撵概评
第四节 资金资源支撑概评
第五节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资源综合支撑综评
第七章 资源战略转型与机制重构:以中国为例
第一节 中国资源支撑的战略转型
第二节 资源替代机制的重构
第三节 资源监测预警机制的重构
第四节 风险管理与应急机制的重构
第五节 战略合作互动机制的重构
第八章 国家城市化及其资源支撑
第一节 城市发展路径概述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因素与规律
第三节 城市发展资源支撑分析
第四节 城市化及其资源支撑风险
第五节 “三角结构定律”及资源支撑路径与战略
这部研究资源与经济发展问题的具有一定特色的书稿,聚焦中国跨世纪的经济崛起在资源支撑上所面临的矛盾与风险,对人类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的逻辑做出深入的分析与展望。
资源支撑的中国样本
近30年来,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所经历的资源博弈,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资源支撑的一个经典样本。
其一,中国人口规模与经济规模巨大,其经济发展中各类资源需求的高速增长,牵引着资源供给的快速扩张,构成人类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事件。
其二,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首先加剧了国内各利益主体之间全面的资源博弈,由此产生的巨大搅动效应,也导致全球范围激烈的资源博弈。
其三,中国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引擎的经济崛起,对国内国际资源市场的影响,从供不应求到供过于求,资源价格从10多年前的快速猛涨到近年来的断崖式剧跌。这一长达约30年的过程,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值得观察的完整的运行周期。经过这样一个周期之后,支撑过去经济发展的资源替代、资源战略方式,已经开始并将持续进行深刻调整,资金资源日益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
其四,随着传统大宗矿产资源消耗越过阶段性峰值,经济增长减速压力十分沉重,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中国仍需进行的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又赶上了信息化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这是人类经济发展资源支撑实践及其理论研究中首次遇到的一个重要变量。
以上几个维度,构筑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资源支撑的现实基础。今天,“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发展资源支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应该以何种方式考察信息化的这种影响呢?或者说,经济发展资源支撑在信息化条件下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应该如何应对这种变化呢?“互联网+”已然介入资源配置之中,甚至直接成为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特别是进入2015年后,在经济发展减速压力之下,“互联网+”导向下的创新创业声势浩大,经济发展资源支撑会出现什么样的新问题?这是资源支撑研究值得深化的一个新方向、一个全新的课题。
资源支撑进化论
经济发展资源支撑貌似是一个具体的实践问题,但资源认识论的深刻影响却根深蒂固。资源支撑领域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观念:一是资源有限论或资源极限论;二是资源无限论。它们之间一直在相互对撞或博弈。
自觉或不自觉地持有资源有限论的,大多是科学家。他们都可丁可卯地列出具体资源的种种数据,比如理论储量、探明储量、可采储量、储采比等,看上去有着很强的说服力。但历史事实却一再证明,各种类似于以MIT(麻省理工学院)梅多斯等科学家为代表的《增长的极限》,更像是庸人自扰。
资源无限论的表现通常十分隐晦,而有意无意中持有这种观点的,基本上都是经济学家。经济学家的理论很奇怪,一方面都离不开“资源稀缺”的假设,另一方面又认为市场定价总能解决资源的稀缺性问题。于是乎,只要有了市场定价,资源似乎就不再稀缺了。
资源支撑两种认识论的对撞还表现为宏观与微观的思维差异。宏观上的总量资源,与一时一地的微观资源相比,哪个更为紧迫呢?这是一个很奇特的问题。
一方面,人类生存于小小的地球之上,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总会有用光的那一天。依据这种直观的逻辑,资源总量就好比是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的“达摩克里斯之剑”。
另一方面,当时空集于一瞬一域,在资源替代、资源战略的博弈框架之下,针对资源支撑的现实问题似乎总能权衡出一个解决方案。应对不同的现实,总有一组不同的方案,解决之道异彩纷呈,就像一个美丽的“潘多拉盒子”,似乎资源支撑之剑借此可以空悬。
然而,资源支撑问题各种解决方案的基础,都少不了一种特殊的资源,即资金或资本,正如常话所言——“有钱能使鬼推磨”。姑且不论有了资金能否就有了其他资源,由此派生而来的一个关键问题又出现了:资金量够用吗?会不会出现耗竭型或间竭型的风险?这就露出了资源支撑问题上的“阿喀琉斯之踵”。
在经济发展资源博弈的历史与现实中,总有一些“高入”善于挥舞“达摩克里斯之剑”,刺向“阿喀琉斯之踵”,从而打碎“潘多拉盒子”,释放出一个又一个魔鬼般的资源风险,冲击经济发展的进程。资源支撑问题的精彩与魅力莫过于此!
因此,无论是工业化、城市化还是信息化过程中,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的主要矛盾,与其说是解决资源有无的问题,不如说是在解决资源有无过程中的风险问题,这是一种界乎于资源有限论与资源无限论之间的更为现实的认识,是一种正确面对资源博弈风险的“资源支撑进化论”。
“互联网+”红利与创新的边界
一个全新的变量已经并将进一步对经济发展资源支撑产生重大影响,这个变量就是信息革命与互联网的兴起。
……
一是出现巨量的沉没成本问题。例如,随着电商平台对实体商店替代规模的日益扩大,小到商店商场的地产及设备设施,大到城镇商业街区与商业楼市,将会受到重大冲击,形成数量庞大的沉没成本。
二是对实体经济的过度替代问题。“互联网+”在中国当下的大发展,其现实原因是相对于实体产业的产能过剩与产品过剩、库存及交易成本过高,互联网平台具有快速大幅降低交易成本、加速去库存的特点。但是,如果导致实体产业成本过高的因素得不到解决,实体经济的发展将陷入长期低迷,这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
三是资源支撑的过度金融化问题。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导致虚拟空间的金融化,转移并吸纳大量实体产业的资金,因此在资金支撑方面形成对实体经济的替代,这不利于实体经济向提质增效发展。
四是过度依赖网络,加大产业链脆弱性的问题。“互联网+”促进了经济结构网络化,当整个产业链日益依赖互联网时,产业链脆弱性与网络脆弱性相叠加,形成产业链紧绷状态,任何诱发产业链或网络断裂的事故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形成产业链崩溃的风险。
五是日益加剧的资金博弈导致利益失衡的问题。在资源博弈中,“互联网+”更加依赖资金的支持,因此资金博弈更为激烈,互联网优势人群与非优势人群之间形成资源配置的极度失衡。例如,电商大量替代实体店,对于“80后”与“90后”网络一代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对只适应于实体商店的“60后”、“70后”而言,这却是一个最残酷的时代。同样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城乡之间。因此,随着不同人群就业状况与收入差距的失衡,社会代价会大为增加。
中国已经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能否破解“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经济发展迈上中高端,在“互联网+”时代,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处理好以资金博弈为基础的一系列资源支撑风险。
重构均衡
最后回到本书稿所得出的一般性结论。
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经济发展的资源支撑问题,实际上就是经济社会结构剧变、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资源的高消耗与高风险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经济发展方式与资源支撑方式之间从均衡到失衡,再到均衡的重构。
按照经济学的方法来分析,这涉及到三大均衡的重构,一是局部均衡,二是一般均衡,三是战略均衡。
局部均衡的重构,就是部分资源的供求从均衡到失衡,再到均衡的博弈过程;一般均衡的重构则是整个资源市场的供求从均衡到失衡,再到均衡的博弈过程;战略均衡的重构则是资源市场各种参与者可以接受的战略规则从均衡到失衡,再到均衡的博弈过程。
三大均衡的重构,都要通过资源替代与资源战略两种路径。均衡重构的过程,会遭遇不同程度的风险,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的风险与成本保持在可控的状态,当新的均衡有效形成并趋于稳定时,经济社会将在更高的阶段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胡跃龙
2015年8月10日于北京莲花河胡同
由胡跃龙著的《资源博弈(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研究)》重点研究了经济发展与资源支撑之间的内在规律,更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学术性;同时,具体分析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时代(1980-2050年)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资源支撑问题,提出了应对之策,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对经济研究人员、经济管理人员,资源研究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城市发展研究人员与城镇规划工作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与城市规划专业的大学生与研究生,都有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中资源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国家现代化中资源高集聚、高消耗的特殊阶段。资源博弈,是这一阶段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的基本特征。人口向工业区与城市的流动与集聚,牵引着资金、能源、矿产等资源的流动与集聚;资源供求关系的紧绷与失衡,导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企业之间乃至国家之间进行战略角力;耗竭型、间竭型、衍生型与叠加型等资源风险如影随形。
由胡跃龙著的《资源博弈(工业化与城市化经济发展资源支撑研究)》构建了时间、空间与速率三维坐标下的“稀缺性→资源替代→资源战略”分析范式,揭示了资源替代与资源战略的内在机理,对中国水土、能源矿产、资金等资源进行了评估;通过城市化“资源支撑三角定律”,揭示了中国城镇化资源支撑“两耗模式”的问题,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创新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