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素书(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汉)黄石公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注日: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日:“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着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分开使用就有五个方面,合起来是一个道理。

道,是自然和人事发展变化的规律,是宇宙运行和社会前进的准则。只有把握了这个道,才能万事顺利。

德,就是人的德行、品质、修养,是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也是为人处世的标准。中国人主张以德服人,有德者才能得人心、得天下。

仁,所谓仁者爱人。仁,就是仁爱,是对家人、朋友、陌生人的爱和宽容。它发自人的内心,是人善良天性的发扬和体现。

义,是社会的正义,是人们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人主张舍生取义,就是为了社会正义的实现,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

礼,是待人处世的礼仪和礼节,是文明的表征。讲究礼既是自己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对别人的尊重。

以上五个方面是立身、成名的根本。

注日: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荒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

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日:“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所谓道,就是人所走的道路。但万事万物却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道对宇宙万物的包容广阔无边,从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动静举止、言谈仪表,到漫无边际的宇宙、纤细的草籽内核,哪里没有道的存在呢!

道是这样的无所不在,但普通人并不能够真正了解它。人们只能了解它的某一个方面,比如:仁者体会到的是仁,智者体会到的是智。

天有昼夜四时的变化规律,这是天理自然之道;大地也按照四时节气生长荣枯,这是地利自然之道;人如果能够遵守世间的伦理道德,同时上顺天时、下察地利,就掌握了人事自然之道,就可以成就一切事情。  注日: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日:“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所谓德,就是人的所得,就是让世间万物各得其所,得到它所希望得到的。

有所求就是欲望,有欲望而不能实现,就不是德。可见所谓的“德”,就是“得”,就是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材,使世间的万事万物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而绝对不是据为己有的意思。也就是孔子所希望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想境界。

但是欲望的实现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不能疯狂地没有原则地索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讲道德的人,尽管费尽心机,他的欲望终将落空,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君臣父子才会各尽其责、各得其位,鱼虫草木才能依从自然规律生息繁荣。只要遵从这样的法则,大欲求必有大成就,小欲求也有小成就,从自身的修养到万事万物,没有不能得到的。

这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功德、最大的谋略!P12-15

目录

前言

素书原序

素书今译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志章

本德宗道章

遵义章

安礼章

素书白文

原始章

正道章

求人之志章

本德宗道章

遵义章

安礼章

黄石公传

素书原评

素书考

四库全书素书提要

序言

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宣扬处世智谋、人生韬略的著作中,《素书》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这本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的类似“语录”体的书,被历代的隐士高人、谋臣策士奉为千古不传的谋略秘籍和成就大事业的不二指南,从而流传甚广,影响极大。

《素书》的面世颇为神秘。该书作者相传是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他当时预见到秦之将亡、汉之将兴,想物色一个优秀的人才,以辅佐有道明君推翻秦的暴政,拯救天下苍生,恰好于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遇到了在博浪沙(即今河南郑州1东北)行刺秦始皇不果而被追捕、正在亡命途中的张良。黄石公先故意把鞋子抛到桥下,让张良取上来并为其穿上,来考验张良的耐心、胸怀以及对长者的尊敬,认为其“孺子可教矣”,后又三次提前相会的时刻考验他的气度、诚心和勤奋,最后认为合格了,才把一卷书给了张良,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这本书就是《素书》。随后张良熟读此书,运用其中的韬略之术辅助刘邦成就了帝业。对于这一段老人授书的离奇故事,司马迁慨叹说:“学者多言无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见老父予书,亦可怪矣。”

而《素书》的再次出现和流传更具传奇色彩。张良死后,该书不知何故也随之湮没了。到了五百多年后的晋朝,有盗墓者发掘张良之墓,在玉枕中发现了这部书,上有秘诫:“不许传于不神不圣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此后,该书才在世间广为流传,并在清朝被收入《四库全书》。

该书语言高度凝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世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修养、学会为人处世、理家经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作者生逢乱世,详察世间纷纭万象,对人性的观察和分析、对事态变化的把握、对利害祸福的剖析、对斗争谋略的指点都极为尖锐犀利,读来惊心动魄,莫不切中要害。

张良运用《素书》的法则和谋略,使刘邦在与项羽争霸的过程中屡次化险为夷、遇难呈祥,以至于刘邦发出有名的慨叹:“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素书》具有惊人的实践性和极大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该书也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和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这在该书的每一章中都可以体现出来,而最后一章排比式的警句箴言尤其精彩绝伦,表明作者对对中国的历史传统、对老子和《易经》的哲学有着独到而深入的认识。  。

至于本书的真实作者,历来有争议,但普遍认为所谓“黄石公”者,是深通老子和道家学说的隐士的化名,或认为他授书给张良,是通过张良来达到自己灭秦兴汉的目的,其本人则逍遥自在。果真如此,则黄石公不愧为张良的老师——他深藏不露、假手于人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真是大象无形,无为而无不为,其人生谋略已经达到老子学说的化境了。

至于书名,《素书》的“素”意为“朴素、简单”,就是说为人处世、成就功名的大原则无非道、德、仁、义、礼而已,但在实践中的应用就莫测高深了,必须根据具体的情况随机应变。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的《素书》开头也对“素”字做了解释:“素者,符先天之脉,合玄元之体,在人则为心,在事则为机,冥而无象,微而难窥,秘密而不可测,笔之于书,天地之秘泄矣。”

为了方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书,我们在原文之后,加上了宋代宰相张商英的注和清代王氏的批语,并参考清代吴勤邦的《素书辑注》对原文做了深入的解释,还根据著名历史学家南怀瑾先生的名著《历史的经验》中《素书》部分的举例补充了若干历史故事,来说明书中的道理。

在版本方面,本书参考了明代天启元年(1621年)和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同治八年(1869年)、光绪二十年(1894年)的刻本,使文字和注释、解释都更加准确和完整。

内容推荐

黄石公创作的《素书(精)》在中国古代修身治国、处世智谋、人生韬略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原文只有六章、一百三十二句、一千三百六十字的类似“语录体”的书,被历代隐士高人、谋臣策士奉为千古不传的谋略秘籍和成就大事业的不二指南,流传甚广,影响极大。该书作者相传为秦朝末年著名的隐士黄石公,经过多次考验张良,最终将这本书传给张良。张良凭借这本书中的韬略原则辅助刘邦成就霸业。

该书采取经文写法,语言高度精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事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对如何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人处世、理家治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总结出一整套法则和经验。

编辑推荐

中国谋略之书。进,可致仕,退,可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人处世、理家治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

字字珠玑,句句箴言。语言高度精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事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实践性。

黄石公三试张良,授其《素书》,张良用之,运筹帷帐中,决胜千里外,成帝王之师。

中国谋略之书。进,可致仕,退,可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为人处世、理家治国、趋吉避凶、成就大业!

字字珠玑,句句箴言。语言高度精练,内涵极其丰富,对人事变化和事物发展的趋势观察细微,体会深刻,在2000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实践性。

黄石公创作的《素书(精)》在中国古代修身治国、处世智谋、人生韬略著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9 8: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