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锐编著的《大侠周锐写中国(共4册)》是一套极具中国文化气韵的当代少年小说。有这样一所学校——光华学校,分文班、武班;光华学校的师生们文武双修、行侠仗义。社会上的各行各业中都有这所学校的校友,比如公司白领、警察、记者、医生、厨师……他们在故事中各擅其长,轮番演出。而中国文化中常被提起的琴、棋、书、画,便分别成为每册故事的主线。围绕琴、棋、书、画,光华的师生们一次次踏上了文化寻宝之旅,解开了一个又一个悬疑迭起的谜团。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叙述语言简洁、幽默、冷峻,作品中融入了诸多典故、经典诗词及(共4册)国传统文化知识,期待小读者在阅读中感知道义的力量和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
周锐编著的《大侠周锐写中国》包括琴、棋、书、画4个分册。
其中,琴分册讲述了:光华师生为了让凤老先生成功打造能与凤琴相对应的凰琴,一行人等寻找碧梧树的全过程,并在探险的过程中挖掘和“琴”有关的中国文化信息。
棋分册讲述了:造假专家曲川发现了新财路——贩卖故事,他与知名小偷魏强强强联手、志在必得,却被当场识破!究竟是怎样可歌可泣的故事值五十万赏金?詹公塔、愧家庄、梅山坞——众人一路追寻丢失的棋子的秘密。无论是愧家庄的族徽,还是梅山坞的两个石人,似乎都在昭示着一种荡气回肠的侠义精神,代表着大侠周锐笔下的中华气韵。
书分册讲述了:华光学校中美丽的鹅池好不热闹,只见一只矫若惊龙的白鹅在水中写出了“不可以吃鱼”,一时间惊呆四座。此神鹅的主人白鹅友邀请书法老师百里长缨共赴书法圣地——兰亭,参加书法界的“兰亭论书”活动;著名记者郦怀琛和神偷魏强因为报上的一则消息,试图去探寻王羲之的兰亭真迹……各路高人,心怀叵测,纷纷踏上从兰亭到云门寺的文化探险之旅。
画分册讲述了:高楼上一幅驴的画像跟一块会发出号叫声的石头有什么关系?宋徽宗赵佶和画家张择端之间有怎样的故事?《清明上河图》佚失的右图引得假货贩子纷纷出动;农民工顺子后院的石头引来知名小偷“先下手”魏强。一幅传世名画的离奇遭遇,一块宋代奇石的颠沛流离,从南到北,将各路人物聚到一起,带你拼接历史的碎片,找回那逝去已久的箫声……
百里老师早就做了课前布置,要求每个学生尽可能地通过阅读、调查、上网等手段了解自己的姓氏起源,然后进行课堂交流。
“谁打头炮?”百里老师环视全班。
坐在最后一排的高妹陶君怡站了起来。
她说:“我了解过了,百里老师的老祖宗是百里奚。百里奚到三十多岁时才在老婆的鼓励下出门闯荡。他去了不少地方,老是混不好。后来秦王听说百里奚是个人才,就用五张羊皮向楚国换来百里奚。秦王让百里奚当了相国,人家就叫他‘羊皮大夫’。”
“应该是‘五羧(g已)大夫’。”百里长缨纠正道。
陶君怡继续说:“百里奚的老婆听说丈夫发达了,就去秦国找百里奚。她在百里奚的相府当了一名歌女。”
汪君茹忍不住插嘴问:“百里奚的老婆那时青春几何了?”
陶君怡说:“百里奚已经七十几岁了,他老婆大概六十多吧。这老歌女唱的歌大家都听不懂,只有一个人听懂了,他就是那个——”
“羊皮大夫!”众人齐声道。
“夫妻俩终于破镜重圆,传为佳话。”陶君怡问,“百里老师,您的老祖宗唱的歌,是不是也代代相传,传给,您?”
百里老师说:“百里奚是我们这一姓的名人,却还不是始祖。陶君怡,谢谢你为大家讲了百里奚的故事。对你自己的‘陶’姓,你了解了多少?”
陶君怡说:“为什么姓陶,我爸爸也不怎么清楚。我去找了资料,原来我的祖先是做陶器的。顺便我也知道了,屠君砍的祖先是杀猪的。”
“不错,有的姓氏来自职业。”百里老师总结着,“还有没有别的方面?”
汪君茹说:“在商朝以前,存在一个汪芒国。后来这个国没有了,这个国的人就以国为姓了。”
贺君嘉说:“我听爷爷说,我们本来姓庆的,后来有个皇帝的年号里用了个庆字,我们就不能姓庆了。只好找个同义字,改姓贺了。”
“这个皇帝太霸道了。”北君马不平道,“‘康熙’是清圣祖玄烨的年号,用了61年,比谁的年号都长,可没听说不让别人姓康。不过,我在书里也读到一个跟帝王的决定有关的改姓故事。”
大家问:“什么故事?”
北君马说:“周穆王的一个宠姬死了,他非常悲痛,就赐给这个宠姬的家族一个字,让他们全体改姓。”
“这是个什么字?”
“一个‘痛’字——他不是很悲痛吗?”
屠君砍说:“那他要是被蚊子咬了,很痒,也会让别人改姓‘痒’吗?”
“北君马,”陶君怡问,“我对你为什么姓‘北’颇有兴趣呢。”
北君马回答:“有不同的说法。古代有些根据住处的姓,北郭呀,北宫呀,北门呀,后来就简化姓北了。还有一个故事,说有个张皇后,她的家人仗势胡为。张皇后死后,家人们分头逃走。他们隐姓埋名,往东逃的改姓东,往西逃的改姓西,往南逃的改姓南,往北逃的就姓北了。但愿我跟张皇后没什么关系。”
江君雯说:“我看过家谱的,我的祖先倒真的逃过难。我们本来姓萧的,逃难途中渡过一条大江,从此就以江为姓了。”
正说着,只听“砰”的一声。
百里问:“什么声音?”
陶君怡说:“一只鞠飞进来了。”
她本来可以说“一只球飞进来了”,但操场上进行的是古代的蹴鞠,“蹴”是踢,“鞠”是球,她说成“一只鞠”,引起同学们的笑声。
但北君马认真地纠正陶君怡:“还是应该说‘一只球’,不是‘一只鞠’。如果乒乓球飞过来,你能说是‘一只乒乓飞过来了’吗?《水浒传》第一回提到的高俅,他就是踢球出身并且以球为名,后来当官时才改了个偏旁。名字都可以叫‘球’,他们会说什么‘一只鞠’吗?”
陶君怡刚想挖苦一下北君马的不懂幽默,突然闭嘴,她看到一个女生风风火火地闯进教室。
这是春级武班的廖春千,是这些君级学生的学妹,也是北君马的邻居。她是来捡球的。
百里长缨一伸手,接过屠君砍扔来的仿宋八片鞠,随即掷给廖春千。
但廖春千没有用手接球,她轻轻跃起,用右脚从背后又将球踢回给百里。
北君马对同桌江君雯赞叹:“这正是高俅见端王时的一招,叫‘鸳鸯拐’!”
廖春千说:“百里老师,玩蹴鞠的解数,华光学校数您玩得最精了,您能不能癞蛤蟆猜拳——给我们露这么一小手?”
这时窗户外面已经挤满了渴望一睹为快的春级学生。
P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