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的叩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与人类想象力)》的作者马修·圭列里回溯至前贝多芬时代,检视是什么影响贝多芬创作第五“命运”交响曲,接着回到当今,剖析命运交响曲是如何影响现代人的。他从希腊古诗歌的韵律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曲和交响曲,探索贝多芬首创著名前四音符的灵感来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命运的叩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与人类想象力)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美)马修·圭列里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命运的叩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与人类想象力)》的作者马修·圭列里回溯至前贝多芬时代,检视是什么影响贝多芬创作第五“命运”交响曲,接着回到当今,剖析命运交响曲是如何影响现代人的。他从希腊古诗歌的韵律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曲和交响曲,探索贝多芬首创著名前四音符的灵感来源。 内容推荐 马修·圭列里著的《命运的叩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与人类想象力)》论述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这是一本论述此曲开头几个音符的书。这是一本论述贯穿此曲历史之始终,人们从这些音符听到了什么,历史本身又如何影响人们之所听的书。 作者从希腊古诗歌的韵律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歌曲和交响曲,探索贝多芬首创著名前四音符的灵感来源。 目录 革命 命运 无垠 结盟 秘方 地震 样品 尾声 附录:值得推荐的八张唱片 鸣谢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只要一眨眼工夫,八分音符就将交响曲推人充满期待的无声之中,在那里逡巡、游移,这种状态即使在《第五交响曲》首演之际,就已经被认定隶属于贝多芬的神话之列了。如果说作品也有传记的话,《第五交响曲》的传记是与贝多芬的耳聋一脉相承的。 贝多芬第一次察觉听觉受损是在二十多岁的某个时段。1801年,他在给密友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及这一话题(“我告诉你的有关我听觉的话,务请严守秘密。”他在写给小提琴家卡尔·阿门达的信中如此说道,并在这段话下面画线,以示强调。),此时他求医至少已经一年了。最初的症状是耳鸣——两耳有嗡嗡声和回鸣声,对强噪音特别敏感。(“如果有谁喊叫,我实在受不了。”他抱怨说。) 遭逢这种疾患,你很难想象青年贝多芬是多么惶恐不安,特别是他在那个时间刚搬到文化之都维也纳,处在事业的分界点:声名狼藉和远大前程就在毫厘问摇晃。但是与很多流行的观点相反,注意下面这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即使在谱写《第五交响曲》时期(断断续续地从1804年到1808年),贝多芬仍然具有相当好的听力。至少他足以指挥1808年的《第五交响曲》和《第六交响曲》首演,并在事后为修改总谱给出版商写信:“把这两部作品交给你的时候,我还没有听过任何一部演出。凡人可不能像上帝那样落笔成典,自己创作的作品,总得这里那里修改一二吧。”埔据他的同仁、作曲家和钢琴家卡尔·车尔尼透露,贝多芬“至少到1812年还能很好地听清演讲和音乐”。这一乐观描述更像是贝多芬病情调整的确切证明,它告诉我们,《第五交响曲》并非诞生于绝对的病理性寂静之中。 追踪和弄清贝多芬耳聋的进程颇为困难,这不仅因为贝多芬自己倾向于夸大他的痛苦,而且因为他的朋友和熟人很容易将另一些潜在身体状态的征兆,统统归咎于耳聋,而这些征兆是贝多芬固有的。1804年,斯特凡·布罗伊宁给他和贝多芬的一位共同朋友写信,说由于贝多芬“听力衰减……他变得非常孤僻,常常对最好的朋友也满腹狐疑,而且在很多事情上都犹豫不决”!但是作为贝多芬的传记作家,梅纳德·所罗门提醒我们,贝多芬的孤僻、猜疑和超然物外、孤芳自赏是一以贯之的:“孩提时期,贝多芬就把自己裹进静默的大斗篷,作为抵御外界现实变幻和家庭内部纷争的盾牌。”贝多芬酗酒的、放纵的、粗暴的父亲揠苗助长,眼巴巴盼望儿子成为莫扎特似的神童。贝多芬只好退避三舍、孤独自处,做白日梦,及至索性装聋作哑、消极抵制,这胜过当面犟嘴和任何的语言冒犯。 如果说听力渐次丧失让贝多芬偏向独处的话,那么偏向独处反过来又让他产生感觉误判,夸大了耳聋程度。近年提出的耳鸣诊断准则包含了下列提示:“近一些年来越来越清楚的是,耳鸣‘问题’与个体对不正常耳鸣信号的心理反应有关,而不一定与信号本身有关。前者的因果程度大大高于后者……在某些病例中,心绪状态的变化会导致耳鸣发作……使得我们很难知道,究竟是耳鸣引发心理失调,还是心理失调促使耳鸣萌生。” 然而,贝多芬中期如此之多的“英雄”作品,恰与关于危机与凯旋的叙事交相辉映。这就给大众一个感觉,即他的耳聋是突然的、彻底的,而不是渐进的。人们可以从一则美国音乐爱好者的日记中发现这一点,该日记发表于1853年的《德怀特音乐杂志》:“【贝多芬】写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交响曲时是聋的,可怜的人!他谱写《菲岱里奥》《雅典的废墟》、两部弥撒曲等等的时候,也是聋的。” 当时未经确认的日记作者实际上是亚历山大·惠洛克·塞耶。他后来去德国和奥地利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并开了写作贝多芬传记之先河,传记的第一卷1866年出版。基于塞耶的发现,多数评论家和学者都对贝多芬的耳聋采取了较前更加微妙的观点。但是,一个全聋的贝多芬及其无畏音乐感应的故事实在太妙了,太鼓舞人心了,简直都不能不传为美谈,流芳百世!比如美国作曲家弗朗西斯·麦科林五岁就聋了,她1900年参加费城交响乐团建团音乐会彩排时,就开始强烈地受到这个故事的感染:“她听到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慢乐章,这让她想起耳聋的贝多芬,眼泪不禁夺眶而出。”麦科林的故事与六岁的克拉拉·舒曼如出一辙,后者在日记中写道:“我聆听了贝多芬的伟大交响曲,它让我激动万分。”克拉拉鉴于与贝多芬相似的原因,孩提时代就很内向,父母也以为她要聋了。 P6-8 序言 马丁:那么你呢?心目中有没有让你思乡的歌曲,感染力特强的那种? 汉娜萝蕾: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让我想起加拿大。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从未到过加拿大。 ——杰夫·雅克①《可疑的含义》。 诗人和评论家罗伯特·黑文·肖夫勒在其初版于1929年的畅销书《贝多芬:解放音乐的人》中,列举了一批假想之人对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认知,可谓五光十色: 贝五对布朗而言,可能意味着剧烈的性幻想心理挣扎。对琼斯而言,可能意味着对自卑情结的拼死一搏。对罗宾逊而言,可能意味着善恶力量之间直至“失乐园”的老式激战。对歇斯底里患者而言,可能是描绘明智与癫狂之间的战争。对神经衰弱患者而言,可能是描绘两个互斥目标之间的斗争:“生存还是毁灭?”对进化论者而言,它可能带来火与水,人与兽,文明与野蛮,陆地与海洋的天然冲突。 这些莫衷一是的说法早已将这部交响曲团团围困。贝多芬《第五交响曲》(Op.67)不一定是人类谱写的最伟大的乐曲——连贝多芬本人都更喜欢他的第三交响曲《田园》。—但它必定是人类谱写的最伟大的“杰作”。愈发不可避免的是覆盖其身影的崇高的斗篷在岁月的缝制下更加精巧合身。而这首交响曲纪念雕像式的标志性开头,则个中荦荦大者矣:足够简短,易于记忆;足够奇妙,过耳难忘;看似可以洞察其中内涵,实则保持不可捉摸的神秘讲述了一些东西,又一概不予承认。 本书论述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更确切地说,这是一本论述此曲开头几个音符的书;而比这更为确切的是,这是一本论述贯穿此曲历史之始终,人们从这些音符听到了什么,历史本身又如何影响人们之所听的书。因此,这是以历史观对一部乐曲进行透视,说句公道话,尽管只有少数乐曲片段能够产生比较观察,但是它们却多半出自贝多芬的手笔。然而即使在主题有限的决定因素之内,它也几乎算不上涉及全面的历史。任何有关贝多芬的著述都是一道挑选出来的习题,这项挑选至少表明了作者对贝多芬是多么痴迷。这仅是一种通过《第五交响曲》进行研究的方法,除此之外方法还有很多。 说一首乐曲有意义,就是说这首乐曲容易卷入“意义”的讨论。按照这个标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毫无疑问是人类谱写的最富有意义的乐曲之一。《第五交响曲》所引发的阐释之数量,阐释之多样性,祈求乐曲的创造力支持不胜枚举而又常常相互矛盾的理由——艺术的、哲学的、政治的,所有这些,都是《第五交响曲》难以名状之能量的佐证。在诠释者看来,这部乐曲又是人类创造性、想象力——与愚笨的证明。贝多芬的成就被炫耀成无所不及,它包含崇高庄严的与荒谬可笑的东西。 倒不是他没有试图警告过我们。1855年,一位无名作家觉得必须要在一本安东·辛德勒①的贝多芬传记上加一段手写文字: 关于《c小调交响曲》的几句话。许多人被贝五的开头弄得心慌意乱,其中一位问了贝多芬不寻常开头的原因及其意义。贝多芬回答:“开头听起来是,意思也是:你太愚蠢了。” 后记 敲完本书译稿的最后一个字符,不禁长吁了一口气,后仰在圈椅上休憩片刻。完成一部较大书稿的兴奋与疲劳一齐袭来,渐渐竟堕入半睡半醒的五里雾中。恍惚之间,贝多芬时而雷霆震怒,时而睥睨天下,时而孤独沮丧的神情如在眼前……而两百年来贝五的风风雨雨、点点滴滴;衍生于斯的人间万象、光怪陆离,又如万花筒般在头脑翻腾、回旋,久久挥之不去……这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著作!译完之后,笔者不禁要向作者马修·圭列里脱帽鞠躬,感谢他为世人写了一本好书。 本书英文原版甫一问世,美国各主要报刊、而不仅仅是音乐期刊,即纷纷发表行家书评.好评如潮,如: 你能够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头四个音符压榨出一本书来吗?圭列里向我们显示,他是如何左右探索、来回搜寻,从几个简短的音符挖掘出积累在它们身上的厚重意义的。这是才智过人的学术研究与极具想象力的连接合成之令人敬畏的行动。 ——《年度最佳书籍之一》,《纽约客》 一首歌曲,是如何从其创作者的头脑,在人们的普遍想象力中发展、演化.而放大的?简单的四个音符——_da-da-da-DUM——又是如何激发人们的灵感,从拉尔夫·沃尔朵·爱默生和毛泽东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纳粹和同盟国的?圭列里揭示了你对贝多芬最著名的交响曲想要了解的一切,从其1808年的作曲到其惨不忍睹的首演,直到近年来演化成迪斯科舞厅令人头晕目眩的节奏和手机铃声。 ——《年度音乐书籍第一号》,《洛杉矶杂志》 马修·圭列里满怀博学者殚见洽闻的好奇心,穿越文化史追踪(头四个音符)的道路,从它们卑微的起源(他甚至详述这部交响曲的真正开头,那根本就不是一个音符,而是一个八分休止符),通过早期反应(作曲家勒絮尔告诉柏辽兹:“那种音乐是不能写的。”),直至它们最终作为精品伟大交响曲的伟大开头而羽化登仙。而当然,也作为电影《周末夜狂热》中托尼·马内罗的背景音乐而成为引人注目的特写。 ——《2012年十大非小说类图书》,《时代》杂志 一大赏心乐事……贝多芬《第五交响曲》还有许多东西需要了解,从它的第一行到它1808年首演以来两个世纪的漫长生涯,正如马修·圭列里信息源源不绝、读来让人兴趣盎然、爱不释手的新书所证明的……圭列里是一位亲切友善的、妙语如珠的导游。 ——《波士顿环球报》 圭列里的一些探索提供音乐元素的具体目录,这些元素常常引发过度解读的、不够准确的描述,从而拆穿了围绕这部乐曲天花乱坠的不实之词……栩栩如生的细节……本书的最终检验结果可能在于:当读者放下书本,一手拿到交响曲的唱片,着手再听一遍时,所听到的东西。 ——《洛杉矶书评》 新颖别致而又引人入胜……相关信息的宝库。但是本书的吸引力不在于取悦平庸爱好者的、被信以为真的叙述,而是《第五交响曲》百科全书式的传记,从其肇始伊始,追踪其发展,并且,最重要的,详细分析其两百多年来林林总总的阐释……(圭列里)追踪哲学的论据以及它们的转化,就像他追踪音乐史一样地得心应手。其结果是,音乐爱好者将在书里行间发现很多让他们着迷的东西,而对欧洲和美国知识史感兴趣的读者,则会被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对知识史的介入弄得神魂颠倒,欲罢不能。对文学感兴趣的读者亦如是……本书绝非不值一提的又一享受,则是其明晰而又常常轻快的散文文体。 ——《华盛顿时报》 引人入胜……作者对其主题万花筒式的阐述始于十九世纪初,而止于当代的通俗文化……(圭列里)才思敏捷,驰骋于两个世纪的音乐文化、文学与政治之间,凭借的是不同凡响的引证与考据。从一个参考点向另一个参考点的过度平滑而流畅,宛若自由之联想;该书显示了小说家的抱负,使得作者的品味与熠熠生辉的阐释能力,得以饷读者以要不然难以实现之旅行……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拥有更多像马修·圭列里那样的,善于重建古典音乐之美感、敬畏感与深度的评论家与宣传家。《听,命运在敲门》让我们想起许多被不公平地遗忘的音乐家、作家和学者,否则他们的劳作会继续湮没在暗处……这本书应当赋予我们以进一步观察,聆听与阅读的灵感。 ——《华尔街日报》 叫人沉醉……(圭列里的探索)将引诱人们换个耳朵,将此交响曲再度恭听,而不论你是谁。 ——《哥伦布市快报》 圭列里在贝多芬《第五交响曲》那头四个音符令人愉快、有时又令人惊愕的文化史中,发现了大量文物,严正细致与敷衍草率的都有……圭列里是一位和蔼友善的向导,他是带着对《第五交响曲》的真诚热情与耐心,带着他广泛搜集的哲学与美学材料,进行写作的。 ——《书籍论坛》 音乐中最难忘的da-da-da-dummm激起文化与智力的动荡,这在这本富有才气的研究著作中得到富有成果的探索。《波士顿环球报》的音乐评论家圭列里从引人入胜的音乐学研究出发,描述路德维希·范·贝多芬是如何将《第五交响曲》急切紧迫的节奏与令人不安的和声,谱写成具有独特情感力量与笃信效果的作品的……圭列里常常离开贝多芬,用大段篇幅讲述德国的浪漫主义或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专利药品,但他给他的博学披上了清新活泼的散文外套。他让令人头昏脑胀的音乐一哲学的玄妙观点变得可以理解、相互关联,同时推出自己颇具洞察力的观点,仿佛得来全不费工夫——“贝多芬的英雄式音乐很像史蒂夫·麦奎因的动作”——只需轻挥指挥棒即跃然眼前。结果是出现了一种新鲜而颇具刺激性的诠释,它向我们表明,那部熟悉的经典作品多么具有挑战性。 ——《出版商周刊》 在网络时代,普通读者也有机会参与不久前还被视为象牙之塔范畴的书籍评论,除了赞美,他们也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态,真实而本真。笔者对这些草根网评家的喜爱有时超过专业书评家,顺手从网上拈来几则,译成中文,与读者一起赏析: 书我还没有读完,但已激动不已,巴不得现在就与你共享我的想法。这是有关人类想象力的奇妙故事!我倾向于认可视觉想象力,但这本书给我开启了全新的体验。聆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引发的情感唤醒了我们的想象力;它仿佛带领我们进入隐藏的内心世界,一经点燃,就照亮我们的灵魂深处。我从不知道这部乐曲是休止符先于第一个音符开始的——多么不可思议!!这部交响曲对它的时代而言是全新的,我现在才真正意识到,贝多芬是多么了不起的先驱! 我上下班要花很多时间,今天早上没空听这首壮丽的音乐。离上一次聆听已经有些时日了,那次我激动得发抖,因为多亏作者马修·圭列里,我重新发现了它!我发现我陷入对作曲家本人的沉思冥想,我极力想象,当他第一次弄出他的头四个音符的时候,感觉如何?啊哈哈,那一定是棒极了!! 我买这本书,因为我喜爱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它不仅让我更好地欣赏那部音乐,而且让我在历史、哲学和音乐理论领域受益匪浅。 我享受这本书,但我大概是第一个坦诚,有些地方我读得不太懂。书中包含了大量哲学内容,而我对哲学却一窍不通。另外还有许多音乐理论,这方面的知识我也少得可怜。因此我就按不同的层次来读——作为哲学原理的入门,如“amor fati,(“热爱命运”),我努力攻读,很多章节反复咀嚼多遍;作为音乐理论的重温,有些章节我不一定重读,但我一定要慢下来,细细品味;作为传记与贝多芬谱写《第五交响曲》之前、之中、之后事件、习俗和争论的历史阐述,我两耳不闻窗外事,全身心沉湎其中。 并非人人必读的书,但如果你对此主题感兴趣,那就是伟大的阅读。 这是一本奇书,既有诸多音乐史的珍闻(如节拍器的发明),也有贝五聆听史的阐释,童话般神奇,令人惊讶不止。 令人惊愕的深度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我对贝多芬和他的《第五交响曲》有了全新的欣赏! 我和我的丈夫一起读这本书。一部交响曲的头四个音符竟然有如此大的历史冲击力,真是奇迹!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好书坏书,孰好孰坏,读者诸君读后自有自己的见解,笔者毋庸赘言。我只是以自己的肤浅体验衷心向读者建议,当你读完全书或某些章节的时候,不妨再听听贝五;当你听完贝五后,不妨再读读全书或某些章节,一定会有奇妙的感受! 感谢我的责任编辑解华佳女士,她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感谢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谌蕾和我的研究生覃琰、史濮瑜,他们或积极帮我穿针引线,沟通联络,或与我讨论造译难点并提出很好的建议,或帮我整理索引的一部分,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诚挚地希望关注本书及其译文的读者和专家不吝赐教,笔者谨在此预致谢忱。 康荣谨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