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前的中国--19世纪大英皇家建筑师Thomas Allom笔下的中国画卷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英)托马斯·阿罗姆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842年距离今天已经有174个年头了,那时候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那时候的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大家虽然很好奇,但没办法,那个时候没有纪录片,也没有影像资料,看不到真实的场景,光靠脑补我们没法具体想象。现在有一本书可以神奇地带你“穿越”回去亲自目睹一番,这本书就是托马斯·阿罗姆著的《百年前的中国--19世纪大英皇家建筑师Thomas Allom笔下的中国画卷》。

本书胜在图文并茂,纪实且经典,和我们习惯的教科书中的刻板印象大为不同,书中很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保留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大量珍贵图像记录。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19世纪中国的真实图景和当时官员、百姓的现实生活,是一本不可多得并且非常有意思的书。

内容推荐

《百年前的中国--19世纪大英皇家建筑师Thomas Allom笔下的中国画卷》由伦敦Fisher & Son公司首版于1842年,书中有128幅版画均为Thomas Allom(托马斯·阿罗姆)的作品,1858年再版时添加了39幅其他作品。该书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社会、民俗、文化以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这是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华帝国”、“中华盛世”的真实景像,也是他们对这个东方大国的观看角度及想象。这本书在英国一问世,立即成为英国乃至欧洲最著名的绘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是西方主流社会了解中国的主要读物。当时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部书中获得的,中国的圆明园、长城、景山、午门、运河、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婚礼,乃至祭拜、掷骰子……都是经由这本书而流布欧洲的。

目录

圆明园正大光明殿

中国长城

道光皇帝阅兵

官员的府邸

官员家的亭台花园

官老爷出行

官邸宴会

官家庭院里的杂耍表演

官宦女眷打牌

大家闺秀的闺房

北海公园

西直门

北京灯笼铺

通州的猫商和茶贩子

承德普陀宗乘之庙

踢毽子

临清州的西洋景

赤城兵营

元宵节

收受聘礼

迎亲队伍

打板子或杖责

天津大剧院

长城尽头

东昌府的米贩子

扬州渡口

瓜州水车

中秋祭拜

祭祖祀亲

江南寒泉山

龙舟大赛

海官放风筝

船过大运河水闸

茶艺茶文化

茶船装货

镇江河口

镇江银岛

焦山行宫

佛教寺院

聪明的中国船工

南京

南京报恩寺塔

南京秦淮古桥

太湖碧螺寺

太平昭关

虎丘试剑石

天堂行宫

苏州府的水稻插秧

插秧

养蚕选茧

煮茧剿丝

染丝

石门

湖州的丝绸庄园

浙江富春山

金坛纤夫

西湖

宁波的棉花种植

弹棉花

定海郊外

远眺宁波城

厦门入口

厦门鼓浪屿

厦门古墓

墓地眺望厦门

厦门附近的掷骰子游戏

中国的墓地

乍浦古桥

南普陀寺

韶州广岩寺

从丹麦岛远眺黄埔岛

伊莫金和安德洛玛刻过虎口

中国商人的园林

西樵山

七星岩

大黄口炮台

珠江黄塔

广州一条街

广州丽泉行清泉宫

行商府邸

海幢寺的码头和入口

海幢寺

信徒求签问卦

天成路江湖郎中

流动的剃头匠

虎贲军

警察与犯人

审讯犯人

杖刑

刑讯逼供

游街示众

广东船工斗鹌鹑

“日月景观”剧景

肇庆府的峡山

五马头

英德煤矿

迎春赛会

香港竹渠

澳门妈阁庙前地

妈阁庙

澳门贾梅士洞

从香山要塞远眺澳门

试读章节

中国长城

在粗野的原始社会,未开化民族的游牧习惯及复仇行为,使得防御性军事建筑有必要且有效。这种为防御而修建的简单土方工程在很多国家都有,然而这些国家的相关记载要么令人困惑,要么不复存在。米堤亚人、叙利亚人、埃及人、罗马人、皮克特人和威尔±人都有防御墙,亚历山大大帝的后代在里海东面筑了一道边界墙,帖木儿也不敢小看这样的安全屏障,如同天朝上国的长城一样,这道防御线也是为了扼制游牧族鞑靼人的突然进犯。史料的记载一致认定,这些建筑都源于最专制的暴政和最凄惨的奴役。这个事实使考古学家在溯源时少了很多欣喜,也不太想去探究这些野蛮的征服者践踏亿万人自由的动机是什么。伏尔泰把埃及金字塔看作是奴隶制的纪念碑,国家长期以来都在纪念碑的重压下痛苦地呻吟。如果希罗多德讲的是真的,那证明伏尔泰是正确的。古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在吉萨的一个金字塔里埋葬着基奥普斯的尸骨,另一个金字塔里埋葬着他的兄弟西弗洛里斯,十万劳力耗时二十年筑起这个宏伟的工程,从那时起,埃及人对基奥普斯的回忆里便充满了极大的仇恨。”中国万里长城的建造也伴随着这样的情感和回忆,据说中国每三个人就要征调一个去修建长城,因为缺乏供给,有四十万人死于饥饿、虐待和过度疲劳。中国有一句话成为了这些苦难的纪念,它将这个工程刻画为“一代人的牺牲换来千代人的幸福”。如果把累积的材料和聚集的劳动力数量作为衡量标准,建造金字塔的埃及奴隶们是无法与听从帝国监工命令去建长城的奴隶们相比的。“按平均每户两千立方英尺的砖瓦计算,建造英国住宅需要的所有建筑材料加起来,都不及建造长城需要的材料多。”

长城一直守卫着中国的北疆,但人们却浑然不知这项宏伟工程凝聚了多少人类智慧。公元前237年,秦始皇统一中国,登基称始皇帝,并开始修建长城。因为匈奴经常侵扰边境,秦始皇派军追杀到山口,之后派兵驻扎,养兵之时兼修壁垒,以免日后敌军再来袭。因为憎恶这位残暴的君主,有的中国历史学家便拒绝承认他是这个浩大工程的设计者,声称他只负责修建了陕西边界的部分,其他部分则是各国君王封疆而建。这种观点是没有根据的,秦始皇的确是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无可争议的缔造者。

从秦始皇的个人品性来看,他野心勃勃,成就大业,名垂青史,也足以证明他就是长城的真正开创者。他平定周边各国,却唯独不灭齐国,对其形成包围之势并牢牢控制,最后一举歼灭。他殖民日本亦为世人尽知,他曾派一位勇敢的海军将领带领三百个青年男女来到日本,没想到这位将领背信弃义,自立为王。修建长城固然能让他名留青史,正如一些暴君立碑扬名一样,然而秦始皇并不满足于这一切,他要毁灭上古圣王的治世思想,实行一人专政。为了立刻统一中央集权,他下令焚毁了诸子百家著作。  秦长城和北京几乎在同一纬度,东至辽东湾。据说秦始皇下令将装满钢铁的许多船沉入海底充当地基,长城便是在此底座上用巨大的花岗石板修砌而成。向西伸展的长城表面严丝合缝。劳工们被警告说,连接处必须插不进一根钢钉,否则以死论处。墙体风格与北京城墙相似,规格较其他城市更大。秦长城的平均高度约二十英尺,其中护墙约五英尺,下砌十五英尺高的平台或壁垒。基座厚约二十五英尺,墙顶宽约十五英尺。墙身由外墙和内墙构成,空隙间填满泥土、毛石和其他材料。垛墙高六英尺,墙面由花岗岩包砌,墙上体为青色城砖。台阶为砖或石制,可上至平台,可骑马拾级而上。修建长城时,如遇河流就架设石拱桥,有铁栅浅浅地浸入水中有效地阻碍水流;在有山的地方,城墙就沿着最陡峭的山脊而筑,有一处城墙海拔高达五千英尺:在地质平旷易于进攻的地方,则根据需要建双层墙、三层墙或多层墙。在北直隶省,城墙呈梯形结构,外墙用砖封砌。能从海参崴直接入关的杀虎口用砖石垒砌,并建有大型的堡垒。进入陕西后,工程质量开始下降,有些只是用泥土糊成,黄河两岸有烽火台,派兵把守保护周围并防御外敌渡河。越过黄河进入山西省,城墙通常由土坯垒砌,有些险要的关口还有重兵镇守。

尽管许多地方材料结构松散,但在未经重建修缮的情况下,这个绵延五千英里的伟大的国家工程经受住了两千年的时间考验。事实上,当长城内外一统江山的时候,长城本身已经失去了作用,渐渐为人忽略。曾几何时,平息叛乱时长城上有百万把短弯刀闪闪发光,而今朝廷满足于只镇守住通往外国的主要关口。

主要的城门会在内侧加固,外侧由巨大的侧堡保护。每一百码间隔设有堡垒,宽四十英尺、高三十英尺的方形城台上设一层或两层堡垒。长城在渤海方向的第一道关门叫山海关,美丽的山海关坐落在广袤的平原上,它因一位将领通敌勾结辽东的满人进犯自己的国家而历史留名。其他著名的关口还有喜峰口、董家口、张家口,董家口和张家口是清军入关的必经路线,古北口是清朝皇帝到承德避暑山庄的必经之地,马戛尔尼使团曾有幸在此皇家园林被召见。

欧洲旅行者曾记载过长城两处关口的风景,一处是古北口,另一处关口是由荷兰使团的制图员雅布兰·伊代在1705年来华时绘制,来自不同国家的使团都向本国据实禀告了这项雄伟工程,法国的传教士曾将长城的素描图带回国内。以往的文学作品认为马可·波罗之所以只字未提长城,是因为中国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建筑,但这些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证据有力地推翻了这些毫无意义的怀疑。一些大使日志的摘录也证明,是马可·波罗从未到过长城,并非长城不存在。来自威尼斯圣马可图书馆中收藏的马可·波罗行游路线更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马可·波罗是跟随商队沿常规路线从欧洲向东,一路来到撒玛尔罕和喀什,转向东南方穿过恒河来到孟加拉国,然后沿着西藏山脉继续向南,最后经山陕两省抵达北京,连长城的边都没有挨到过。

P4-7

序言

1842年距离今天已经有174个年头了,那时候的中国是什么样子的?那时候的人们都是怎么生活的?大家虽然很好奇,但没办法,那个时候没有纪录片,也没有影像资料,看不到真实的场景,光靠脑补我们没法具体想象。现在有一本书可以神奇地带你“穿越”回去亲自目睹一番,这本书就是《百年前的中国》。

《百年前的中国》(原文书名: The Chinese empire illustrated)是19世纪大英皇家建筑师Thomas Allom笔下真实的中国风情画卷。该书由伦敦Fisher & Son公司首版于1842年,书中有128幅版画均为Thomas Allom的作品,1858年再版时添加了39幅其他作品。该书以独特的视角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历史、社会、民俗、文化以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这是19世纪欧洲人眼中的“中华帝国”、“中华盛世”的真实景像,也是他们对这个东方大国的观看角度及想象。这本书在英国一问世,立即成为英国乃至欧洲最著名的绘画本中国历史教科书,是西方主流社会了解中国的主要读物。当时欧洲人关于中国的知识大部分都是从这部书中获得的,中国的圆明园、长城、景山、午门、运河、虎丘塔、雷峰塔、报恩寺、琉璃塔、金山寺、龙舟、灯笼、宴请、婚礼,乃至祭拜、掷骰子……都是经由这本书而流布欧洲的。

作者Thomas Allom(1804-1872年)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协会的创建人,著名风景画家,其画作气势恢宏,每一幅画对细节真实的再现可媲美照相,而场景的宏阔与震撼则远非照相可及。对19世纪的欧洲人而言,中国只是商人、教士和士兵的目的地,赴华的建筑师屈指可数,Thomas Allom是其中之一。中国之行,让Allom发现了宝藏,对一个欧洲人来说,中国的绘画元素之丰富实在超乎想象,这让他亢奋不已,创作佳作无数,并在回国后出版了这本书。书中一百多幅精美的版画,保留了关于19世纪中国——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大量珍贵图像记录,更由于其西方人的视角,与我们常见的中国史书记载相比,新意颇多。该书从西方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其观点曾极大地影响了英国、欧洲乃致整个西方。这部书的初版时间正是在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的那一年,那时的欧洲把中国看作是世界上的“超级大国”,19世纪前期的欧洲对中国还是具有敬意的,书中的中国还没有被妖魔化,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这本书中当时的中国的景象。当时的中国社会不安但不动荡,民生凋敝但不破败,中国南北各个城市井然有序,还保持着帝国最后的体面。

当然,由于原作者的立场所限和历史局限性使然,原书中有一些观点和描述是我们不能够接受的,比如关于鸦片战争的问题、比如关于某些中国人国民性的诋毁、比如关于中国人宗教信仰的误会等等,对于这些方面的话题,编者进行了大量删减。另外,由于原书的编排比较杂乱无章,不利于读者阅读,针对这个问题,编者对书的架构进行了重新编排,基本上是按照京杭大运河的走向从北向南,从北京、承德、天津,到扬州、镇江、南京、苏州,再到湖州、杭州,再往南到厦门、舟山、韶州、广州,最后到香港、澳门,一路行一路看,展现了19世纪中国的风光、建筑及社会习俗图景,描绘了一幅真实的中国风情画卷。

《百年前的中国》一书胜在图文并茂,纪实且经典,和我们习惯的教科书中的刻板印象大为不同,书中很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保留了那个时代中国的大量珍贵图像记录。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19世纪中国的真实图景和当时官员、百姓的现实生活,是一本不可多得并且非常有意思的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1:3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