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鸿章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梁启超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形势下清朝重臣李鸿章的艰难突围!

看他如何突破晚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困境。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

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及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内容推荐

梁启超著的《李鸿章传》从李鸿章早年落拓,写到他参加镇压太平军、甲午海战及创办洋务运动,周旋于世界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鸿章从镇压太平天国发迹,创办洋务运动他的声望达到顶点。在甲午海战中他苦心经营的海陆军全军覆没。梁启深刻地分析了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种种失误。指出李鸿章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世界的竞争是国民智力和创造力的竞争。彼时日本及欧美等国已经开化。民众在世界眼光和参政热情上已经大大领先,而满清政府仍然禁锢民智民力,失败也就难免了。

目录

序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李鸿章所处的历史位置 

中国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 清朝历史与李鸿章的关系

第三章 李鸿章显达之前及当时中国的形势

李鸿章的家世 欧洲势力的逐步东扩 中国内乱的发生 李鸿章与曾国藩的关系

第四章 军事家李鸿章(上) 

李鸿章的崛起与淮军的成立 清军的衰败与饷源的枯竭 江浙两省得失的关系 常胜军的兴起 李鸿章与劲敌李秀成 淮军平定江南的功绩 江苏军与金陵军、浙江军的关系 克复金陵

第五章 军事家李鸿章(下)

捻军叛乱的猖獗 李鸿章之前平捻诸将的失误 曾国藩、李鸿章的平捻方略 东捻之役 西捻之役

第六章 洋务运动时期的李鸿章

洋务运动的业绩 北洋海陆兵力 李鸿章办理洋务失败的缘由

第七章 中日甲午战争时期的李鸿章

甲午战事致祸的起因 李鸿章战前的失策 大东沟之战 平壤之战 甲午

九、十月以后大概情形致败缘由 李鸿章当时所处的地位及应承担的责任

第八章 外交家李鸿章(上)

天津教案 法越之役 中日天津条约 议和日本 停战条约及遇刺 《马关条约》及其功罪

第九章 外交家李鸿章(下)

俄、德、法三国代索辽东 中俄密约 李鸿章历次出访欧洲 任外交官时期 胶州之役 旅顺大连威海广州湾九龙之役 李鸿章离开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第十章 清闲时期的李鸿章 

日本议和后入阁办事 巡察河工 两广总督

第十一章 李鸿章的末路

义和团的兴起 李鸿章当时所处的位置 辛丑条约 中俄满洲条约 李鸿章逝世 身后哀荣

第十二章 结论

李鸿章与古今中外人物比较 李鸿章轶事 李鸿章之人物评点

附录

试读章节

简而言之,越是古代权臣越多,越到近代权臣越少,这是什么缘故呢?大概权臣数量的增减变化、势力的此消彼长与专制制度的发展完善成比例。而中国政治专制体制的发达,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传统儒家思想的渗透作用,二是颇具雄才大略的统治者的谋划。先贤孔子鉴于周朝末年贵族政治的弊端,思虑着通过一位英明的君主来安定天下局势,因此他在权贵势力恣肆猖獗之际,著书立说广开教化,一再设法建立儒家思想体系谋求解决之道。西汉建立后,叔孙通、公孙弘等人,借儒家思想树立君主权威。汉武帝尊崇六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化天下,君主与臣属之间的尊卑关系日益明显,世人也开始意识到权贵弄权是应该被诟病指责的。此后的两千年间,这一儒家观念成为了国民教育的核心,宋代学者又对此大加宣扬,进一步巩固了这一思想基础,缙绅名流中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的人,都战战兢兢不敢越雷池一步。这一儒家思想的义理既已深入人心,自然能够消弭这些人的枭雄气概和跋扈气焰,让他们在儒家忠君思想的约束下循规蹈矩。比如,蜀汉的诸葛亮,唐朝的郭子仪,以及近代的曾国藩、左宗棠乃至李鸿章,都深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加之历代君主,鉴于朝代兴亡的经验教训,也一直谋求弥补解决之道,统治方法日益完善周密,因此贵族独掌大权的现象到汉朝末年几乎消失殆尽。汉光武帝刘秀、宋太祖赵匡J乱对待功臣,都是给予优厚的俸禄解除其兵权;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对待功臣,则是以嫌疑定罪,甚至株连九族。虽然这些做法或宽厚或残忍略有不同,但在削弱权势加强君权方面如出一辙。到了近代,全国上下采取郡县制度,废除了土地世袭,使得中央和地方相互牵制,皇帝则可以手执长鞭如同驱赶牲畜一般统御四方。即便在朝中为相作宰十年,或是在地方已然成为封疆大吏,只要皇帝早晨一纸诏书,傍晚你便权力尽释,身陷囹圄,与普通百姓毫无差别。因此,居显要位置的重臣没有几个能够善始善终的,唯有自我劝勉以持盈保泰的做法来保全性命和名声,难道是这些人的品德修养比古人好吗?实在是情势所迫。

出于以上两个原因,心存野心之人有所顾忌,就不敢肆无忌惮,天下也因此而稍微稳定了一些。而自律自爱之人,常心存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警戒,不愿置身于惹人猜忌的重要位置,即便在国家大事上,明知其中的利害得失自己应该勇于担当,却不敢首当其冲力排众议违抗圣旨。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满朝官员,都是秉承这种明哲保身的想法,这种现象非一朝一夕而成,而是由来已久、日渐形成。

到了清朝,又出现一个特别重大的原因。清朝源于东北的一个部落,壮大崛起,入主中原,以数十万的外来民族统治了上亿本土居民,他们不可能不心存你我有别的民族偏见,这是形势使然。自从云南、福建、广州设立三藩,任命明朝降将为封疆大吏,造成尾大不掉的形势,清政府竭尽全力平定三藩,才使得威权归于统一形成中央集权。因此两百年来,只有满人官员中出过权臣,汉人官员中则没有。比如鳌拜、和坤、肃顺、端华等人,大致可与前代权臣们相比肩的,都是满人。除去定鼎中原的开国战事,历数其他几次重大战役,如平三藩,平准噶尔,平青海,平回部,平哈萨克布鲁特敖罕巴达克爱乌罕,平西藏廓尔喀,平大小金川,平苗,平白莲教天理教,平喀什噶尔,出兵几十次,用的都是八旗兵,任命亲王贝勒或满族重臣督军。一般情况下,无论是内阁大臣还是封疆大吏,汉宫多处于备用的从属位置,对于政事没有什么发言权。如顺治康熙年间的洪承畴、雍正乾隆年间的张廷玉,虽然地位尊贵颇具声望,但实际上不过是弄臣而已。其余百官,更是微不足道。因此咸丰之前,汉人从来没有担任过将军、宰相这类重要职位(将帅中偶尔有一两个人,也是出身于八旗中的汉军旗)。到洪秀全、杨秀清造反之时,赛尚阿、琦善都以大学士的身份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领八旗精兵远征,结果延误战机,使得敌军实力发展壮大,至此才开始明白八旗兵已然不堪用,而汉人被委以重任的时机方才来临。因此,金田战役实际上是满汉权力此消彼长的开端。直到曾国藩、胡林翼等人于湖南、湖北起兵,成为平定江南的中坚力量,大清朝廷依然任命满人官文以大学士的身份担任钦差大臣。当时朝廷虽然不得不倚重汉人,然而又岂能因此就与汉人推心置腹呢?曾国藩、胡林翼尽力与官文搞好关系,每当有军中事宜要向朝廷请示汇报,一定会让官文领衔;每次上报军功,必要推官文为头功;报捷的奏折,也要经官文认可才上报。这种谦让恭谨固然可敬,可内心的苦衷也着实可怜啊!读一读《曾文正公全集)),自从克复金陵(南京)之后,曾国藩一直战战兢兢,如芒刺在背。以曾国藩深厚的学识修养尚且如此,更何况李鸿章的自信还不如曾国藩呢?因此我说:李鸿章的地位,与汉朝的霍光、曹操,明朝的张居正,以及近代欧洲日本的君主立宪国家的大臣,迥然不同,这是形势不同所造成的。P23-25

序言

一、本书完全依照西方传记的体例,记述李鸿章一生的事迹,并加以判断评论,使今后的读者了解其人。

二、中国的旧式文体,但凡是记述一个人的事迹,或是以传记的形式(以描述人物故事为中心),或是以年谱的形式(按年月记载人物生平),或是以事略的形式(记述人物与相关事件的梗概)。这些都是纪事性质的,不作评论褒贬,就算有所点评也是附于文后。这样夹叙夹议的形式,其实是司马迁首创的,((史记》中的((伯夷列传))屈原列传》《货殖列传》等篇目都是如此。后世之人缺乏历史见识,不敢跟着学。笔者愚钝,只能偷师太史公遵循其写作精神而谋篇布局。

三、四十年(1861—1901年)来,中国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几乎都和李鸿章有关系。因此,笔者为李鸿章作传,便不能不以作近代史的笔法和心力来进行。笔者对于时局略微有些浅见,不敢隐讳,目的不在于前人,而在后世。只可惜时间仓促,旅途之中没有资料可以参考,记述中有错误之处在所难免,希望以后有机会补充勘正。

四、在平吴之役(镇压太平天国时的江苏战事)的记述中,湘军事迹占据了很大篇幅,看似冗词赘句,其实是由于淮军与湘军之间的关系极为繁杂,不这样着墨就不能充分展现当时的形势,请读者见谅。

五、《中日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都转载了全文,是因为李鸿章生平事迹的前因后果与这些公文有着密切联系,所以不怕行文拖沓,还是全部收录进去。

六、李鸿章在中国背负了诸多毁谤,笔者与他,在政治上是公敌,私下也不过泛泛之交,绝对不会存心为他鸣冤叫屈。因此书中诸多为其开脱辩护的言论,虽然与一般世俗的观点不同,却完全出自记录历史的公平之心;否则,何必虚耗人力付梓印制?英国著名首相格林威尔曾呵斥为其画像的画家:“照我的真实相貌去画!”这才是所谓真相。我写这本书,自信不至于遭到格林威尔的呵斥。若李鸿章能感受得到,想必也会含笑九泉说:“这小子是我的知音。”

光绪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

(1901午12月26日)

著者自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