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折冲内外(唐绍仪与近代中国的政治外交1882-1938)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杨凡逸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凡逸著的《折冲内外》探讨晚清幼童留美出身的广东人唐绍仪,在晚清洋务运动以及民初政治和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唐绍仪在晚清和民国开国时期受知于袁世凯,在外交和政治上能发挥所长,表现杰出,并提拔了顾维钧等数位优秀的外交家。民国开国时期的政治复杂,唐绍仪在北方任职,却有南方人的情节。袁世凯提名唐绍仪为国务总理,唐却参加了孙中山所领导的同盟会,并支持同盟会所建的内阁制度,因此与袁世凯决裂。在此前,唐后受知于孙中山。孙死后,国民党派系林立,唐站在广东派的一边,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江浙派对抗。抗日战争爆发前后,唐绍仪赋闲居上海,日本谋在中国建傀儡政权,以与坚持抗日的蒋介石政权对抗,并以唐绍仪为重要的争取对象,蒋乃派人将之暗杀。蒋志在保护国家,而唐考虑与日本合作是谋求中国人民不直接受日本统治,与后来汪精卫的想法一致。本书能摆脱俗套,对唐绍仪政治生涯的转折有客观而透彻的分析,值得读者细读。

内容推荐

袁世凯倚他为股肱,孙中山视他为盟友,蒋介石当他是强大的政治对手,日本人将他看作“第一流政治人物”。他是唐绍仪,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清末民初著名的外交家、政治家。

杨凡逸著的《折冲内外》按时间顺序,详细介绍了唐绍仪自1882年到1938年遇刺身亡这一时间段内的政治外交活动,呈现出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史上诸多重大问题的原委始末,着重论述了唐绍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为和影响,揭示了国内不同派系间的权力斗争以及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对中国政治、外交的干涉等。本书对唐绍仪政治生涯的转折多有客观而透彻的分析,堪称一部研究唐绍仪一生事业成就的总结性著作。

目录

自序

引言

第一章 唐绍仪与晚清外交

 第一节 唐绍仪在朝鲜的外交作为

 第二节 负责北洋对外交涉

 第三节 对主权的坚持:中英西藏交涉与中日东三省善后事宜交涉

 第四节 任职外务部右侍郎期间主持中国路政

 第五节 整顿海关行政

 第六节 唐绍仪与清季东北问题

第二章 唐绍仪与民国成立前后的政治(1911—1912)

 第一节 蛰伏复出与出任南北议和清廷总代表

 第二节 唐绍仪出任中华民国首任国务总理

 第三节 袁唐关系生变

第三章 唐绍仪与民初南北政治(1916—1925)

 第一节 声讨袁世凯的帝制运动

 第二节 拒绝出任外交总长

 第三节 与孙中山南下护法

 第四节 唐绍仪与1919年上海南北议和

 第五节 南北政局的变化与唐绍仪淡出政坛

第四章 唐绍仪在1930年代的政治抉择(1931—1938)

 第一节 从反蒋到附蒋

 第二节 七七事变以后的对日态度及遭到暗杀

结论

征引书目

试读章节

第二章唐绍仪与民国成立前后的政治(1911—1912)

二、南北议和经过的再探讨

以唐、伍两人为首的南北双方的首次正式会谈是在1911年12月18日下午于上海英租界南京路的市政厅秘密举行,为时4小时之久。依照事前的约定,双方的参赞均不得直接与对方总代表对话,只可向己方总代表以书面或口头方式提出建议。

由于南北双方先前曾于12月9日(农历十月十九日)缔结了停战协议,但在陕西、山西、安徽等省仍时有冲突发生,唐、伍两人先是互控对方率先挑起衅端,接着双方均要求对方须撤出于停战期内违约所进占的地区。另外,陕西、山西、皖北由于电报不通,双方均要求对方代电令本军停战。接着双方拟定了电报稿后,唐氏即质问伍氏何以在电报中将山东及东三省列入;伍氏则答称,山东人民倾向独立,而取消独立则纯为巡抚孙宝琦个人的意见;至于东三省则因有关东都督蓝天蔚之起义,再加上奉天亦有革命党起义,故奉天亦须列入东三省,否则对当地革命党人士无法交代。唐绍仪最后要求革命党一律遵守停战协议,伍廷芳称已起义省份,“可以为一致之行动”,至于尚未起义的省份,若有自行起兵者,则“非所能知”。唐氏又要求伍节制各省咨议局不得暴动,伍氏则答称无法约束这些怀抱革命思想的自由发起者。

双方议和的目标在商定和平条件,一般认为应首先决定此后的中国政体问题。在第二次会议中,伍廷芳于会中申明两点:其一,成立共和政体,选举总统;其二,优待皇室,并设法维护满人的生计。唐绍仪虽表达其个人有意接受伍氏所提出的共和要求,然仍不敢自作主张,并表示须先向袁氏请示后再给予明确的答复。唐氏于是在12月27日致电袁氏请代奏召开临时国会。本次会议的唯一成果是双方都同意停火期限由原先的12月24日延长至12月31日。

和谈的会议记录虽已提供中外报刊披载,但英记者丁格尔(EdwinJ。Dingle)则披露了一段未曾出现在公开会议记录的对话:

唐:就个人而论,本人倾向共和,此乃解决当前危机之唯一办法,然吾人切勿忽略满、蒙、藏及其他领土之完整。

伍:我方并未声言完整之领土,仅提联合之十八省。

唐:就贵方之质问,尚须请示袁总理。

丁格尔接着比较清军与革命军的情况。在客观方面:第一,清军无论是在训练及装备上,皆优于革命军;第二,清军扼守关内外、芦汉、津浦等路,因而掌握交通要冲;第三,江北冬季寒冷,革命军无法适应冬季作战;第四,革命军仅仅是临时招募,多半为乌合之众。因此,除清军临阵倒戈外,革命军根本无力直捣北京。而主观方面,一手创办新建陆军的袁世凯仍深获官兵拥戴之威望,只要各新军仍效忠于袁氏,革命军要想拿下北京的机会即相当渺茫;而革命军即使能攻取北京,亦须至少费时一年以上。反之,清军虽能固守江北,然如想进一步收复江南亦非易事,除非革命军阵营发生内讧。

12月24日,庆亲王与袁世凯拟定一项训令,授权唐绍仪将政体问题留待国民议会决定,该议会依照事前双方商定的条件,于3个月内由全国各省选举的代表组成。袁世凯于12月26日下午将该项训令发送给唐氏,唐氏于12月28日晚收到该电报,于是在12月29日南北举行第三次会议时,乃提议将该议题列入讨论的范围。

唐绍仪鉴于停战期限即将届满,于是提议讨论罢兵的方法,他原提议7日内双方应一律罢兵,且不得再有战争,但最后双方决议自12月30日上午8时起,所有山西、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的清兵,5日内,一律退至原驻地百里之外。针对伍氏所质疑之彼此驻兵太近,易发生冲突,而宜撤出境外,但唐氏认为仍需有兵力维持地方秩序。最后双方同意仅留巡警保卫地方,清军撤出的地区,革命军亦不得侵占,以免双方发生冲突,并于5日内商妥退兵条款,按照所订条款办理。山东、河南等革命军已占之地,清军亦不得进攻,革命军亦不得进攻他处。此外,双方还决定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国体问题,在获得多数与会代表通过后,双方均须依从在国民会议未解决国体问题前,清廷不得提用已经借定的洋款,亦不得再度举借外债。最后,双方还拟定了对于于清帝及满、蒙古、回、藏人士之待遇等问题。

12月30日,各省代表于南京召开临时大总统正式选举会议,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此一革命党的重要措置已使南北议和的进行产生了戏剧性的变化,也为唐绍仪是否应继续担任清廷议和总代表产生变数。P99-101

序言

唐绍仪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位兼具传奇性与争议性的人物。唐氏因其叔父唐廷枢的缘故而得以在由容闳主持之选派幼童官费赴美留学的教育计划中雀屏中选,出洋学习,后因清廷撤销留美教育处而不得不中断学业,束装返国。随后在奉派至朝鲜任职期间为袁世凯赏识而被延揽至其麾下,一直到1912年的这段期间,唐绍仪在宦场上的荣辱升黜无不与袁氏的地位有关。唐绍仪曾留学美国,精通英语,娴熟洋务,自是袁世凯在与洋人交涉时的一位得力助手,在与八国联军交涉接收天津、与英美日等国谈判收回铁路利权等争战中,唐氏可谓无役不予。此外,他还曾于1912年袁世凯当上临时大总统时短暂地担任过首任中华民国国务总理。我们观诸唐氏的一生,发现他一生都依附在军政强人之下,手无寸铁,鲜少担任过关键性的领导职务,不过,他在清末民初的这段期间在官场上所累积的资历,也使他博得了各界对他的敬重,民国外交界人士即尊称他为“少川老大”;此外,他对时局的看法也受到《申报》、《大公报》、《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中国每周评论》(China WeeklyReview)等中外舆论的高度重视。然而,抗日战争爆发后,唐绍仪不愿撤出被日军占领的上海,再加上日方试图利用他在中国政坛上的影响力邀请他组织傀儡政权,双方的频繁接触为他日后被暗杀埋下了祸根。我们通过唐绍仪在这段期间的外交作为与政治抉择得知他是一位在性格上兼具着理想性与现实性的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性的色彩。

本书得以付梓,首先必须感谢指导教授李恩涵博士的教导与栽培。自从硕士班跟随李老师钻研近代中国外交史以来,老师相当严格地要求我的研究必须符合严谨的学术规范、拥有坚实完备的史料佐证,并以精准的文字及流畅的措辞清晰完整地表达观点。本书的写作阶段,从论文主题的订定、章节架构的构思,到史料搜集的指引,老师无不惠予悉心指导。每次收到老师费心批改完成的草稿,看到密密麻麻的修正与评语,并聆听到老师的劝勉与责备,心中对老师既是感谢,又是惭愧。取得博士学位以后,老师也经常惠予关怀,为我的将来费心与操心,是我在这段南北奔波兼课的“旷野”生涯中的一盏明灯,使我感到备极温暖。此外,老师还为我向出版社争取博士论文付梓的机会,使得拙作得以出版问世,是我生命中的贵人。本书系以李老师大作《唐绍仪与晚清外交》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着重讨论唐绍仪在民国时期的外交与政治作为,一方面向老师致敬,另一方面则希望能弥补老师于1973年前往新加坡大学(University of Singapore)任教所面临的因研究材料不足而无法持续予以完成的缺憾。

在研究过程中,需解读各种不同文字的一手史料及研究论著,承蒙已故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王启宗教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明德、黄福庆教授在日文史料解读方面的指导,使我得以解读日文资料。此外,台师大批准我于2005年2—6月间前往姐妹校韩国中央大学进修韩语课程,使我得以解读韩国学者的相关论著。承蒙财团法人交流协会的邀请,使我能有机会于2007年寒假期间与一群研究外交史的台湾地区研究生前往日本与当地的“大学院生”交流,感谢带队老师“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张力教授与东京大学川岛真教授的带领与指教。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感谢母校台师大历史系师长们的指导与照拂,并承蒙“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张瑞德、张哲嘉、台师大历史系戴爱莲(Elise A.Devido)教授与刘文彬教授聘为研究助理,以及台师大侨生先修部聘我为兼任讲师,使我的生活不虞匮乏。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UC Irvine)东亚图书馆前馆长汪燮博士代为惠借馆际合作资料,使我铭感五内。在研究过程中,“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郭廷以图书馆、“国史馆”、台北图书馆、台湾大学总图书馆、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政治大学中正图书馆、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图书馆提供了必要的协助,谨此致谢。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曾得到张玉法、李国祁、黄自进、张瑞德、张力、许文堂、叶其忠、唐启华等多位教授的指点、建议与关怀,使论文的质量得以精进。论文答辩时,承蒙张玉法、陈三井、张瑞德、王纲领诸位师长指出了论文内容的不足之处,并提点可进一步努力充实的方向。在博士毕业后到处奔波兼课的四年“旷野”生涯中,感谢台师大侨生先修部、新竹交通大学及中原大学通识中心、台北大学历史学系的诸位师长们在教学及研究经验上的不吝分享,使我能不断精进。拙著付梓前,承蒙李恩涵、张玉法、陈三井、吴翎君等师长慨允惠赐介绍性短评,为本书增添无限光彩,作者谨在此表达诚挚的谢意。

“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笔者在台师大历史系攻读博士期间能与系上学长姐及学弟妹一同在历史系大家庭中彼此砥砺、一同成长,何等有幸!在博士毕业前后,承蒙外交史青年同好们邀请并同意我加人“外交史研究群”,让我得以在冷门的中国外交史研究领域中能彼此切磋、扶持与激励,使我获益匪浅。我还要感谢王立本、张正田、李方宸等老朋友——他们都经常与我切磋学术,且在我人生遭遇困境时惠予协助与支持,使我不致孤单。

我更要感谢我的双亲及二姑的支持,使我能安心读书而无后顾之忧。时在美国求学的舍妹凡莹与表哥Frank、表姐Megan在我每次前往美国搜寻研究资料时都提供了生活上的便利及帮助。在我博士毕业之后每周前往新竹兼课期间,承蒙二舅及舅母提供温暖的小窝,使我在翌日八堂课的争战前夕能得到很好的休息。

承蒙东方出版社慨允出版,在此谨致谢忱!

上帝在我撰写论文遭遇严重顿挫的最后一年进入到我的生命当中。因着袍的带领,使我能渡过人生当中的死荫幽谷。信靠上帝并未使我的人生就此一帆风顺,但在又大又难的事临到我身上时,正能真真实实地经历到袍的奇妙带领与无比慈爱。愿将一切的荣耀与颂赞都归给袍!

杨凡逸

2015年12月13日

于台湾师范大学林口校区侨生先修部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探讨了晚清幼童留美出身的广东人唐绍仪,在晚清洋务运动以及民初政治和外交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摆脱俗套,对唐绍仪政治生涯的转折有客观而透彻的分析,值得读者细读。

——张玉法

杨凡逸博士研究唐绍仪一生的重要事迹,不只利用了近年广为流布的中、英、日文中的源文件资料,也将前人与时人对唐氏所作的研究论述,做了一番彻底综合整理的工夫,撰为本书,堪称为研究唐绍仪一生事业成就的总结性著作。

——李恩涵(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退休研究员)

作者以时间为经、主题为纬,分别由内政外交的交互影响、国民党史及宪政史的演进等角度入手,叙述唐绍仪在清末民国政治演变暨外交折冲樽俎的过程,书中交叉比对一手史料及二手论著,引证资料完备翔实,除了尽量还原史实之外,并客观地给予唐氏在历史洪流中的定位,值得向读者推荐阅读。

——陈三井(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

本书深入爬梳不同时期的唐绍仪,从其最初崭露外交头角、担纲民国首任国务总理、主持南北议和、一度淡出政坛、晚年政治抉择及其最后为国民党特务所谋杀。作者娓娓道来唐绍仪一生在政坛上的风云起伏,不仅深具学术价值,且陈述了许多不为人所熟知的历史叙事。

——吴翎君(台湾东华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3: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