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中,史家卜正民妙笔,随书附数十幅插图,生动再现明代三百年的文化变迁——既有大时代的宏观视角,也有小人物的人生遭遇,集生动叙事与严谨分析于一体,是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必读书。
史景迁、司徒琳、宋汉理等海外学者极力推荐,作者为中文版撰写全新序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精)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加)卜正民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中,史家卜正民妙笔,随书附数十幅插图,生动再现明代三百年的文化变迁——既有大时代的宏观视角,也有小人物的人生遭遇,集生动叙事与严谨分析于一体,是了解明代社会文化的必读书。 史景迁、司徒琳、宋汉理等海外学者极力推荐,作者为中文版撰写全新序言。 内容推荐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文化)》,美国列文森奖获奖作品,著名汉学家卜正民经典之作。 本书从一个知县眼中的明朝四季,展现商业如何一步步改变百姓的日常生活。—— 冬: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催科不扰,盗贼不生。 春:诈伪萌矣,讦争起矣,芬华染矣,靡汰臻矣。 夏:末富居多,本富尽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秋:贫者既不能敌富.少者反可以制多。金令司天,钱神卓地。 目录 英文版序 中文版序 中文新版序 引言 明代的四季 第一章 冬(1368—1450年) 墙砖 交通的负担 集思成文 经济和贸易 贫富差距 第二章 春(1450—1550年) 中央衰退 国家与市场 商业 商业与文化 正德年间的衰落 第三章 夏(1550—1644年) 钱神 旅行和书信 消费与生产 贸易 时尚 第四章 秋(1642—1644年) 明朝的覆灭 最后的回眸 注释 参考文献 译后记 中译本新版后记 试读章节 当张涛撰写《歙县志》时,他对上述这段在明朝中期上演的帝位更替大戏并不感兴趣。回首往事时,他担心的是别的事。他更为关注的是另一个中心的消失:一个洪武皇帝赖以重建明代社会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地作为经济价值的基础正在转弱。商业贸易的技巧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证实比农业更具吸引力。由于人民追逐商业贸易中的有利机会,洪武皇帝渴望农村重建的机械式团结逐渐减弱。 甚至正统皇帝被俘亦含有商业上的意义。一位在北京任职的低级官员指出,正统皇帝被俘之前,请名人撰写祭文,每篇润笔银二三钱即可求。然而事变之后,“文价顿高”,涨到五钱,甚至一两。官员们皆视此价格变动有如废黜皇帝一样恐怖,它是世道日非的证据。对张涛而言,此事的震撼性更大,因为它暗示一种更加危险的沉沦:不是由于政治不稳而导致价格上扬(那可能是短期的),而是经济竞争引起天下混乱。有关润笔费于1450年间上涨的报道,可以在另一方面使张涛烦恼。它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提示:即使在一个上流的社会里,所有的东西也都有价钱。 关于明代中叶传统农村生活的衰落,张涛所言大致上是正确的。明代中叶政府接受了这种转变,又通过对以里甲制度为基础的徭役制度的一系列改革推动了它。自十五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开始,刚刚建立的正统政权开始想办法增加中央税收。然而,当大部分税征是以人力来评估的时候,增加国家的岁入几乎是不可能的。直至力役能被转换为可以流通的货币,才能为中央政府带来实质的收益。收取实物地税也有同样的困难,虽然程度较轻。如有需要,漕运制度会运送更多的谷物到首都,但用船只运载大量农产品横跨半个国家既困难又昂贵。里甲制度可能对建筑南京的城墙产生效用,但强征力役及物产并不是政府税收的可靠基础,特别是首都已迁移到遥远的北方,而平民又善于逃避里甲的户籍登记。 为满足税收方面不断增加的需求,明朝政府将一些课征转以白银缴付,其中一部分——而且这部分还不断增长——必须运到北京。这个转变过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1436年金花银的征收,此即前一章“冬”季结尾所提及的南部七省将部分粮税折钞上缴。明代中叶所推行的徭役改革,也制订了其他税收兑换的措施。“坐办”为“岁办”所取代;后者要求供应物产到京师的地方官员,在他们的财政预算中,承担有关运输费用并以白银上缴应课税项给中央政府。地方驿站的强制性力役逐渐被“役银”所取替,是项转换过程始于1490年,至1507年全面实施。这些变更和其他改革渐渐地将国家税收转移到以货币为基础。至十六世纪末期,实际上所有通过里甲制所征收的徭役,都已经转换至按田亩征银,此即“一条鞭法”。 徭役的原则因此渐渐地消失于十五世纪的新货币经济的漩涡里。从北京税收的角度来看,中央政府的力量并非在消减,它只不过是将税收的渴求压向地方政府。可是,在另一方面,中央政府正退出税收的行政管理,交由地方官员去处理如何增加税收的问题。收税官员被迫要自己去想方法征集金钱,而这又不能正式记录于县里的账簿里。中央政府并不关心幕后所进行的一切,只要地方官员完成税收的定额就行。 与洪武年间皇帝致力安排农村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相比,这种情形是何等的不同。表面上看,显示洪武皇帝所确立的秩序已不复存在的证据并不多。他的《大诰》依然享有不可侵犯的正式权威,而后来的明朝皇帝与中央大臣也经常提醒地方官员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背诵他们伟大祖先的训谕。然而,《大诰》所描绘的那种畸形的农村生活,似乎已变得愈来愈不合时宜,平民百姓和地方官员一样,把记诵它作为纯粹的例行公事。 中央力量的衰退并不表示地方县官可以无所事事。恰恰相反:如果知县要使他的县在不断增加的行政真空中持续发展,积极活动和进取精神是必不可少的。而他要想积极进取地打造自己的辖区、满足国家的财政定额,就要越来越多地考虑货品的流动和流动性越来越强的财富形式。经世之道是需要的,但张涛的僵化形式已非此道。 P100-102 序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撰写此书时,我清楚知道读者将要看到的明朝故事与改革开放后中国所发生的转变有着奇特的相似之处。作为一位审慎的历史学家,我并不希望过多地强调这些相似之处,以免读者将我对明朝从备受控制的乡村秩序到混乱无序的商业实践的发展过程的分析当作我自己的虚构,并赋予五百多年前发生的事件一些不属于它们的形态和意义。我是不是从窗子里面往外看,把我所见到的映像误作为五百年前的事实?我相信我所讲述的故事并不是强加给历史的东西。从七十年代留学复旦大学开始,二十多年阅读明代史料的经历给了我撰写本书的自信。那之后,另外二十多年继续研习这类史料的岁月让我更加肯定,本书所描述的商业活动和民众困惑确实属于那个时代。虽然我在审视明代风景时留意到一些与当今中国奇特的相似之处,我并没有写到书里。 尽管这么说,我仍然乐意承认,历史是今人从现时的视角书写的,我们无法离开自己的角度去看历史。随着时间的前移,人们观察历史的有利位置会随之变化,我们过去所发现的历史也会因此而改变,这就像在疾驰的火车上看窗外风景一样。沿途景物似乎在快速改变,但实际上它们并没有因为我们的经过而变得不同,真正发生变化的是我们在车轨上的位置及其相应的视角。 我在书写明朝历史时所采用的视角,亦见于其他学人。事实上,我觉得《纵乐的困惑》是我这一代历史学家和朋友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用新的方法探讨中国历史的“三书系列”的一部分。我自己的研究方式是从社会底层看历史发展,重点是明代社会和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我也试图在一定程度上从外部世界考察中国,将之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一个有着相似发展经历的世界背景下进行比较。另一部著述是王国斌(R.Bin Wong)的《转变中的中国》,出版于1997年。作为多年的大学同窗,我们持有相同的观点,并一起回应许多彼此关心的问题。他的研究对象是清朝,方法是从上层即从国家而非社会层面来书写历史。通过对中国与欧洲进行严谨的对比,他希望做出更为有力的比较分析,不从外部看中国,而是用中国来重新考察世界其他地区。换句话说,王国斌认为历史比较应该是对称的而不是单向的。第三本书是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2000年面世。彭慕兰认为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比许多历史学家所想象的更加类似欧洲经济,这两个地区只是到了晚近才开始踏上不同的发展道路。他也是从外部世界看中国,促使读者重新审视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发展轨迹。 我们三位的共同之处是,我们撰写上述三书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开放转型期,在与资本主义世界接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伴随而来的困惑。当时我们也许以为自己出众地发现了前代西方学者未曾看到的历史,但其实我们只不过是从那个时代所提供的视角出发,告诉读者我们所见到的东西。并不是我们的师长错过了我们观察到的历史风景,而是他们站在跟我们相异的火车轨道拐弯处,看到了与我们所见不同的历史。 上述回顾只是想提醒读者,历史学家就某个研究课题所写的任何内容都绝不是盖棺定论。探索历史真相的道路对新一代历史学家始终是敞开的,他们在火车轨道的新位置,会告诉你不一样的故事。你只要确保从火车窗户里看到的面容不只有你自己就行。 后记 《纵乐的困惑:明代的商业与社会》是卜正民(Timothy Brook)教授继《觊觎权力:佛教与晚明缙绅社会的形成》之后的又一部力作。1997年夏天,卜师来香港开会,抽空校对此书的英文版本清样。我借来读后,觉得内容丰富,写法新颖,叙事生动,建议将之译为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卜师同意后,我请王秀丽博士和罗天佑博士帮忙,得到他们的慨然相助。 初稿译出后,我写了一封信,寄给两岸三地的十几家知名出版社,询问它们的出版意向和条件。反映出奇地好,超过十家出版社先后回函回电,希望出版此书并提供很好的出版条件。由于台湾联经出版事业公司的林载爵总编和北京三联书店的孙晓林编辑最先应允出版,并且两社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我们决定由它们分别出版本书的繁、简体版。在向联经和三联致谢的同时,我也想向有意出版本书的其他出版社道歉。 本书的翻译分工如下:中英文版作者序、引言等由方骏翻译;第一、三、四章及参考文献部分由王秀丽初译,方骏补充;第二章由罗天佑初译,方骏补充、写定;全书由方骏统稿和校对。 翻译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得到卜正民教授和他的博士研究生孙竞昊先生的全力支持。卜师两次细读译稿,修改译文,并为我们提供不易查找的原始资料。他还建议我们因应中文读者的特点和需要,对原书的某些字句进行删改,包括将中文版书名由《愉悦的困惑》改为《纵乐的困惑》。又,当代中国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书法篆刻家蒋维崧教授百忙中为本书挥翰题签,使之大为生色。限于学力,译文中疏误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指正。 方骏 2003年6月15日于香港 书评(媒体评论) 卜正民把明王朝那个捉摸不定的迷人世界,放入一个概念清晰的时间框架里,即使你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也能畅读其中。本书记录了各色各样的明代人物与他们各色各样的问题,还有那个世界里的要物:砖与桥,市场、寺院与邮政,女性与时尚,印刷业,激情与征兆。本书把明代生活的全貌——这么一个活力澎湃的复杂体——展现出来,在英语世界里当属首见。 ——史景迁(耶鲁大学教授) 卜正民利用了各种各样的一手和二手材料,特别是他所熟悉的明清地方志、商人手册、路程指南,还从古籍里挑选出丰富的插图(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穿插在自己的平铺直叙中,把我们带入书中的世界,让我们确切体会到当时的日常劳作、旅游、消费,也让我们看到,在中华文明遭逢重大变化之际,那些财富新贵怎样惺惺作态,而上流阶层又处于怎样的焦虑状态中。 ——司徒琳(印第安纳大学教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