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异乡故乡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啸峰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黎明将要来临的时候,我终于困了。一个接一个疑问还没有发出,她就离开了。我曾经设问几个关键问题,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下去。或许,即使我问了,也得不到实情。这就是我们生活中时时处处都面.临的“真实的谎言”,我们身在其中,麻木不仁,见怪不怪。

我在“欺骗”、“被欺骗”的环境里渐渐长大。“这不是小孩应该知道的”、“那些事情没什么可说的”,自己独立地思考,在处处掩饰的家庭里,真的很麻烦。我需要去伪存真,但当我接近事实真相时,一切已经太晚。我三十岁那年,女儿也已三岁。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夜晚,妻子漫不经心地说你妈妈不是外公外婆亲生的,你难道不知道吗?我并没有十分吃惊。什么话都不说,什么事情都遮遮掩掩,就是我从小到大的环境和生态。三缄其口,是一条戒律,似乎能够缓解外部的冲击。和妻子传来的信息一样,关于这个家庭的其他往事,我也都从外部途径获取。这是渐渐老去的普通中国家庭的生态:表面沉默和谐,其实暗流涌动;说教当前,诚信平等缺失。她肯定也是知情人,但她也没有吐露任何话语。如果每个人都把默然承受作为潜规则,那我为什么又要揭开伤疤、打破平衡呢?这个事给我带来唯一的影响,就是突然间拉近我和她的距离。我是她真正的嫡孙。血亲使顽固的基因从她身上流淌到我这里。

要强,这是要命的基因。在黄埭的岁月,是她一生中的低潮,从上海滩女学生一下子沦为乡村织补女工。她开始品尝贫穷的滋味。战火纷飞中,她被嫁了出去。她幻想可以嫁一个踏实健康的丈夫。但是,她已不是外轮二副的千金小姐。小康的上海人家已经成为一个梦。新婚之夜,第一次看见腿有残疾的祖父,她的心一下子沉人深渊。她要寻找寄托,特别是精神上的。她的长子英俊高大,文笔书法都好,使她从黑暗中看到光明。她是如此爱我父亲。以至于其他五个子女在她心中,加起来可能只有那么一小半,甚至还不到。

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乡下蛰伏二十年,她迎来生命里的转机。祖父作为流动会计可以进城。他直到二十多年后去世,一直在一个单位,做同一个岗位。而她进城,就像登上了一个大舞台。先是在纺织厂,四十来岁还在一线车间搞纺机的技术革新,革新成功,她走上了管理岗位。她的小儿子,我的小叔出生。她成为厂总务科长。总务科长却不搞特殊化,她把分给她的房子让给更困难的职工,自己向房管局租了钮家巷两居室的“公房”。并不宽敞的空间里,住七八口人。但是,她的权威在提升。祖父总是夜间一杯酒,壶中日月长。他想的是把家弄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而她想的是,把家搞得好,把事业做得更好。不久,她被调往另一家区办厂做厂长,达到事业最高峰。从一个普通纺织工到厂长,她只用了十年时间。  她走后“二七”夜里,一场雨下来,雨势越来越猛,我伴着雨声躺着,隔壁的台钟清晰地敲了十二下。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我想起她。她最遭受苦痛的时候,是半年前的梦里,她呼唤我的小名,说痛啊。我梦醒后久久不能人睡,隔天去看望她,她已靠止痛针维持生命。这一夜,她又来了,是完全解脱的样子。白发皓首,精神矍铄。我想她到了无忧无虑的快乐天堂了.八十五岁在人间也算高寿了。梦里,她慈祥地看着我。我从梦中惊醒后,感觉到一生到此,对她,误解和歉疚将永远亏欠。

只有一次,她用缓慢而又清晰的声音反复告诉我,她真的很开心。那是我们合起来为她购买了寿穴,她只感谢我,这个特殊身份的小辈。在她看来,我是游散的人,无人能够左右我的行为,而当我主动“归队”,她发自内心地喜悦。说完话,她又习惯性地将眼神伸向远方,那里有她的黄金时代,那里有她的寄托和希望。

检查结果出来了,她需要从普通病房转人专科病房。那是冬天,她坐在轮椅上,我推着她,在黑夜里,在医院的便道上慢慢往前走。李秀成忠王府在天空的东面露出峥嵘。她知道自己已经病人膏肓,知道我以前多在演戏。但是,谁又不在演戏呢?老人是睿智的。她还想对我说什么,寒风吹来,一阵咳嗽。我心中一阵战栗,如果她离开,那些混沌嘈杂、温暖刺激的场景也将过去。

很多年前了,满屋子都飘着雾气,喊声应声此起彼伏:“酱油在哪里?”“起锅了”,“水开了”。这是典型的中国大家庭年夜饭。我一身雪珠,推开落地长窗,一句下雪了,顿时把汤汤水水催得滚烫。十几个人,各忙各的,酒席在不断丰富它的内涵。开水的蒸汽、炒菜的烟气,与窗外冰冷的雾气形成强烈对比。外人看来,这是完美的团圆饭。只有我们知道,每次饭前,还有庄重的仪式。都准备好了,她却躲到属于她的地板房里。

P10-12

后记

就在我写完《弄堂里的祖母》不久,外婆也离我而去,她攀上家族寿龄最高峰。现在,我的祖辈都已故去。时间继续前行,城市膨胀发酵,顾不上留存普通人印记。他们曾经熟悉的街市、艰辛生存的巷陌,充斥陌生面孔,充盈南腔北调。也许他们,或者他们的先辈来到这个城市的时候,也是如此。渐渐地,才确立了自我。后来,才有了我们。

夜深的时候,我经常想起祖母和外婆。倒不是我如何天天深切感念她们,而是,如果我不去想,不去为她们做些什么,那么,她们会“消散”得很快,三代以下就不知根源。于是,紧接着我又写了纪念外婆的《她的一百年》。家里亲戚,热情参与,回忆往事里的蛛丝马迹,寻找尘封资料、泛黄照片。令我感慨的是,祖辈以上的人和事,已经无法翔实描摹。普通城市平民,在灾难深重的20世纪,活下去,是第一要旨。我尽可能还原他们的生活原貌,至少能使家族记忆延续得长久些。

写作过程中,我必须面对或者说必须秉持的,是真实和勇气。

多少年来,事实的真相,只能在弄堂深处、河埠摊头、屋檐底下“窸窸窣窣”地传播。还不到十岁,我就成为靶子,被人指指戳戳。与此相反的,几乎没有人当着我的面说真话,或者真诚的话。整条街上的人都因为知道我的隐情,而变得生动而机智。有些事情是明摆的,有些事情整个家族都遮掩。我为此想过很多种办法:离家出走、外出学艺、考外地学校等等,都未能如愿。命运吊诡,到了中年,我却离开家乡工作。这样,我有条件反观当初思想和行为。正因为那些挫折和磨难,我才获得与众不同的经验。寻常街巷、宅子,维持平静有时需要麻木和虚伪。总有一股势力,胁迫大家不能说实话、不要说真话。他们总试图让我明白:善意的谎言,或者缄默不语,就是真话,就是真诚。

我在摸索中成长,没人指导我。即使有关照,也是箴言般大而化之。祖母说,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外公说,做人最重要的是有风骨。外婆说,你要好好的啊。除此之外,人世间经验都靠自己积累。很长一个阶段,我的心情就像江南梅雨,对任何人、任何事都厌烦透顶。特别对家族,产生强烈逆反。对真实世界的逃避,让我执着于虚拟世界和时空旅行。我幻想骑鹅旅行、滑进鲸鱼肚子,甚至随着单程火箭飞向未知宇宙。学校每次填写家庭情况,介绍家庭成员,这种别人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我却是折磨。渐渐地,我聪明地学会了躲避和隐忍。年纪大上去,阅历丰富了,心就宽了。童年遭遇生活磨难和家庭变故,是人生中最大的不幸,也是影响人一生最重要的因素。我时常告诫自己,不伤害别人,尤其是孩子。呵护好自己的孩子,让她平安健康长大。

我鼓起勇气,去触碰内心郁结伤痛,花了半年时间准备写作《弄堂里的祖母》。那些日子里,我寻着她足迹,走过曾经熟悉的小街小弄,坐在星巴克与小姑姑长时间聊天,反复翻阅、琢磨她给我提供的家族素材,我花了很长时间,才让她明白,并不是要塑造祖母高大形象,而是尽量还原真实的祖母。越深入探究,越发现自己陷入家族的、街巷的迷局和困境。

祖母家后院,一对小夫妻谦虚有礼,我每次去玩,他们都热情招待,甚至拿出瓶装橘子水给我喝。但是姑姑、叔叔等人却一直暗示不要去。我渐渐疏远了他们。他们碰到我,仍然笑脸相邀。我很不解。直到最近收集素材,才知道他家老人“文革”时,一直攻讦祖母,祖母费了很大周折才讨回说法。但是,谁都不去挑明伤痛,只是默然处之。

外婆家对门,长期以来只有一位婶子独守空房。忽然,一夜之间儿子、儿媳妇爆出来。再过几天,两个女儿也回来了,一个亲女儿、一个干女儿。同时归家的,还有老头子。正在我努力辨清哪个是哪个的时候,老头子被抓了。再过一阶段,他名字上了布告,枪毙了。罪名是强奸妇女。到底强奸了谁,布告没写。我们猜测干女儿肯定是受害者。但是,隔了一个阶段,女儿走了,儿子和儿媳妇也走了。留在婶子身边,陪伴下去的却是干女儿。各种版本风行,比小说精彩。老街拆迁后,迷局仍在瓦砾堆上继续。

街尾有口双井,井边一间空闲窄屋,忽然住进一个中年麻子,整天与洗衣妇女们打情骂俏。放荡笑声在四岔路口回响。他邻居是修车铺,对面是大饼店,斜对过是皮匠摊。那里的男人们,辛苦劳作,沉默寡言。过不久,窄屋里经常发生怪事。麻子每到半夜就被凄厉哭声惊醒,打开门,街上静谧安详。无缘无故,望砖掉下。水缸刚打满,隔天水就一滴不剩,仔细检查也不见缸上有沙眼。台风来的夜里,麻子卷铺盖走人。后来一对拾荒老夫妻避风躲雨,在废弃窄屋住了下来。他们安稳度日,怪事竟一件都没发生。

那些隐情,深藏在每个家族中;那些伤痛,永远刻在那些人心上。我们都一样,总是不自觉地把自我感受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探究。

当我把祖母一生与时代挂钩,越发觉得个人命运就像汪洋里一艘小船。风一吹就转向,浪一大就颠覆。与风浪抗击一辈子的结果,很可能像圣地亚哥那样,只拖回一具大鱼骨架。上世纪普通人的命运大多如此。母亲厂里有个会计,人称“吴一万”,上世纪70年代末拥有一万元存款,每天早晨与老太婆把牛奶泡在粥里,还对厂里小年轻说,牛奶泡油条的味道有点像奶油三明治。这个祖上开丝织厂的老头,被当作异类。大家赤贫才是同类。曾经拥有的荣耀、财富,统统是传说,与每天拿着各种票证买计划内粮食、副食品的我们,毫不相干。唯一能点缀的,是夜晚的梦。

当大家隐藏真相,流言就盛行。我的祖辈们,几乎都在做给他人看,把别人怎么看放在头等重要位置。似乎总有监督群体,如影随形。点头、赞同、信任,都限于表面。他们容不得丝毫闪失,生涯告诉他们,必须比别人把嘴看得更紧,灾祸才能尽量避免。集体失语的结果,不著一字、不述一言。对未来,他们没有方向。对小辈,他们无法授业解惑。缄默成为生存法则,流言成为生活润滑剂。

我在流言中长大,逐渐变得敏感多虑。我继承了祖辈的习惯,做人做事在乎别人感受。但是,写《弄堂里的祖母》,却是最大限度直接挑战自我。完成文章之后,我更加不安。几次想把稿子给女儿看,但犹豫了几次,都没有拿出来。那几个时间片段,我隐约感受到,祖辈们强大基因在我体内起作用。难道我也要把上世纪的隐情延续下去?

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个人的体验终将被社会整体记忆湮没。只是我有点不甘心,将一些人和事如实记录、留存纸上。女儿很快就会明白,她也正在努力书写自己的体验。

使隐情不再隐藏,现在的我,有足够勇气,呈现事情本来面目。

目录

好多亲切的泡沫(序言)

家族·记忆

弄堂里的祖母

她的一百年

梧桐树

市井·生活

二姐

石强

萝卜丝饼

鼓楼初生活

一路·风景

在路上

敦煌

大湖小景

夜戏

界江之南的梦

行走美丽暧昧的日本

运动·思维

马拉松双城记

快乐思维

左脸右脸

生活里的每一个片段

宇宙·时空

1910 2010 2110

霍金的新想法

暗物质

多维世界的忧郁

记忆时空 未来

美好的一天

时间机器

他来自地球

我们除了等待还能做什么?

阿姆斯特丹

情感·杂记

风筝

灯火的声音

灯火

家园

高速公路

马戏演员

夏天 夏天

冬天 冬天

当我们谈论同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故乡何处是?——初见书房人文分享沙龙

上世纪的隐情(代后记)

序言

想一想,我与啸峰互相的亲近感,应该始于我们对苏州城北共同的记忆。

他年轻时曾经是供电局的抄表员,终日骑车奔波在苏州城北。我们初次见面的时候,他告诉我,以前抄过我家的电表,这让我惊喜。细谈下去,发现原来是个误会,他很长时间把一个叫做大海棠的地方当作我从小生活的街区了。但这个误会,也让我感到很亲切,许多误会,其实可以曲径通幽。我有好几个中学同学和老师,家住大海棠,我母亲工作的水泥厂西侧围墙外面,就是通往大海棠的必经之路。现在我想象啸峰当年骑着自行车穿行在大海棠混乱弯曲的街路上,他如何到了我的同学颜某某家里,到了我的中学团委书记顾某某家里。然后我突然想起我自己的一次大海棠之行,很多年前某一个春天的午后,我去了大海棠,寻找团委书记的家。也走了那条混乱弯曲的道路。我现在不记得是为了什么事了,只记得团委书记当时坐在门口,坐在一只小板凳上洗衣服,与她在学校的形象完全不同,我看见她面对一只大塑料盆,塑料盆里浸泡了一大堆衣服,一块搓衣板像桥一样架在盆沿上,她一边洗衣一边跟我说话,手上都是肥皂粉的泡沫。

好多泡沫。好多亲切的泡沫。记忆当然可以喻为泡沫,我们好多的故事,其实是被收集整理过的记忆泡沫,这些泡沫一旦经文字固化,或者成为絮状的乡愁,或者成为坚硬的骨头,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啸峰讲述的苏州故事,也如此。

我与啸峰的成长背景不同,他的苏州,不一定是我的苏州,他的家庭故事,不是我的,但大抵还属于我的街坊邻居。我能辨别那是苏州屋檐下的故事,多少有些潮气。这潮气,亦让我亲切。当然,钮家巷里的人与事,除了与苏州相关,最终还是中国人的人生与时代,他的祖母祖父外公外婆,说到底,还是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大家的老人长辈。

我读啸峰的散文,读起来大多亲切有加,最近读到他的短篇小说《井底之蓝》,故事鬼气森森,叙事的腔调独特而耐心,很喜欢,又很意外。听说他已有另起炉灶之意,专注于短篇写作。这应该是一个好消息,作为啸峰的朋友,我拭目以待。

内容推荐

苏州本土作家王啸峰的散文集《异乡故乡》由文汇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苏州烟雨》《吴门梦忆》到《异乡故乡》,王啸峰,这个在苏州老房子里长大的人,终于完成了他关于故乡的三部曲。

编辑推荐

乡愁是中国文学一个历史常新的创作主题。作者居于苏州与南京两地,他的乡愁不是明月千里寄相思的空间不达,而是生在苏州这样一个历史城市,所滋养出来的多愁。

由王啸峰著的《异乡故乡》为读者呈现的是热气腾腾的双城生活,是那些城市里发生的动人故事,是辗转反侧后依然热爱生活的态度。“我念在哪里,哪里就是家乡”,作者笔下的苏式乡愁仿佛一道风景,写出了一座城市的记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7:4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