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乌蒙脊梁--文朝荣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勇
出版社 贵州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曾经的世外桃源

安美珍坐在铁炉边上,佝偻着背。孙子往炉子里添着煤,铁炉里的火苗腾腾往上蹿。火光的映照中,老人满脸的皱纹清晰可见,腮帮因为没了牙齿而更显凹下,毛线帽下面露出已经白透的细发。添完煤后孙子把煤盆放在炉子边上,老人伸出皱褶密布的双手,用铁钎慢慢推着铁盖把炉口盖上。

以前村里人都在堂屋中间挖出火塘,冬天取暖、烧水煮饭全靠它。现在住砖房,没人挖火塘了,都改烧铁炉子。

“奶奶,刚才你说了,我们村环境变好和文爷爷有关系,以前环境变坏和他没关系。变坏就没关系,为什么?”孙子握着笔,疑惑地看着眼前的老人。

“那时他还是小孩,比现在的你还小。”老人调整了一下坐姿,看着自己的孙子。

“那你说说变坏之前,我们村是什么样子吧。”孙子已经十四岁了,上初中,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中有关于生态的作文。初中生对生态没有太多的认识,老师就让大家写自己住的村子现在和以前的不同。和奶奶一起聊天,他知道了在此之前海雀村恶劣的环境。随着一问一答的深入,他才发现比这更早前的海雀村也是绿水青山,环境出奇的好,比现在还要好。这一发现顿时让他精神抖擞。

已经聊了将近半个小时,安美珍略显疲态,不停地变换坐姿。但是看着孙子瞪大的眼睛和专注的表情,她意识到该回忆更远的过去了。

我小时候啊,海雀村就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村庄,树多草多水也多。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老祖宗们把村子建在高山顶上,人户分布在峡谷的两面坡。一条溪流穿过寨子中央,顺峡谷流到坡下,是牲口喝水和洗衣用的水源。此外,还有七八口水井。村里除了“牲口路”外,其他的啊都是山间、地里的羊肠小道。1958年政府修了一条从乡到村的乡村道,这条道同样是弯弯曲曲,爬坡上坎,后来也成了“牲口路”,村里人还是愿意走原来的小路。那时村里人基本上不与外界交往。如果有交往,那就是赶集。我们边上就是云南,大家多去彝良的宁口和镇雄的寸田坝赶集。那时,村子里也就将近50户人家,5户彝族,其他的就是苗族。你文爷爷就是彝族,我们家是苗族。

苗族什么时候迁来我不清楚,记忆中只知道最早是从威宁搬来的。听我父亲说过迁来的原因,说是几个老人打猎到此,就搭了一架棚子,晚上在山沟里过夜。感到地方好,回去后带着十家人来住,开了一方土种荞子。后来陆陆续续有人搬来,就有了海雀。至于更早的来历,连我的父亲也不清楚。祖辈们到海雀的时候,先是到大竹林。这个地名现在不用了,就在出村子往云南方向走,估计有10公里左右,那里现在都是树林。从“大竹林”这个地名,你就可以想象到当时那里就是一片竹海,风景好得很,用现在的话就是山好水好。  刚来的时候,找不到地的主人,后来才打听到这里属“雄所”土目的地方,大伙带着鹿茸去认主。开始的时候,雄所家说,不要租子,住了再说。老祖宗们高兴得不得了,但想想不放心,不定租子心里总是不踏实,又找到雄所家说起租子的事,雄所家才说:“那么你们十家,一家三石荞租算了,不要底子。”底子就是押金。

我父亲说过,百多年前吧,村子里还有老虎、豹子什么的伤害牲畜。老祖宗为了防范侵袭,沿着住宅周围都竖起了用木棒做的栅栏。在放牲畜、赶牲口回圈时,沿途都有村里人,有在牲口边上吆喝的,有在前面侦察放哨的。除了野兽,村子附近还发现过梅花鹿。

祖辈住在海雀,还有过这样的时候,不养牲畜,男的天天上山打猎,女的则在家操持轻微的家务劳动。打到的鹿啊虎啊还有熊啊,就吃肉,毛皮和麝香就卖出去。那时养牲畜比种庄稼好,打猎又比养牲畜好。当时粮食不值钱,野物贵,卖野物换粮食合算。

临近解放时,村里的猎手们还经常出去打猎。常去的地方主要是云南镇雄县的牧马坝、棕棕庙、牛场一带,时间大多在秋、冬两季。去的时候全村人高高兴兴的,都当成了一件大事。外出打猎大家都开心,也是有原因的,一是被别处农民邀请去消灭兽害,那是人家看得起,还有当地人要负担他们的伙食。二是打到的猎物全部归猎手,每家的餐桌上多了野味,还多几件老虎皮啊鹿皮衣服。农闲时候组织人去打猎,怎么算都划算。那时候的皮衣不像现在是高档货,差不多每个人有一件,有的还是整皮的。当然了没现在的好看,也不怎么软和,都是当妈的做的。

那时我二十几岁,我父亲出去打猎,每次都是我给他做准备工作。打猎的工具是弩和箭,箭头涂有自制的毒药。毒药从一种植物的果实提炼得来,每斤果实可提炼二三钱,提炼一次时大约需七八小时。

猎手们回来的时候也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把打来的野兽往河边一抬,洗好分成大块,家家有份,毛皮归猎手。那时的生活过得很原始,但很快乐,很自在,不知道什么叫愁。现在都说毕节一直以来都是贫困落后,我不同意,别的地方我不清楚,海雀以前日子很好过,这都是托大自然的福啊!

P6-8

后记

创作的过程既是学习也是煎熬。

没有农村生活经历,只能恶补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方方面面的知识,只要有空就把书捧在手上,边看边做笔记。同时收集整理了关于老支书的大量新闻报道,衷心感谢新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翔实介绍,一个有血有肉的偏僻农村老支书鲜活形象在大脑中逐渐清晰起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掌握第一手资料,2014年底,在大雪封山前,我来到了海雀村。在村里来回奔走,有时和大伙围坐在村委会的铁炉子边,有时走进家中,有时又钻进一眼望不到头的松林,见到了林海、美丽乡村和朴实的乡亲,这是我整个创作过程中最充实最难忘的一段日子。河镇乡人大詹以香主任、妇女主任赵玉凤,海雀村支书何涛、村干部邓永红,还有文正全、王学方、王付华、罗召明、王光德、王国友、王永开……向我讲述老支书,讲述海雀的过去和现在,讲述还未被岁月淡忘的件件小事。近两个星期和海雀人同吃同住,一起回忆,一起开心,一起动容,用笔记录下看到的听到的点点滴滴,过去岁月中那村那树那人慢慢理出了头绪。

回到贵阳,在期末工作收官阶段动笔。在办公室只要有空就敲击键盘,回到家中再敲到凌晨一点。好在有个假期,为创作提供了足够的时间。整个假期,除了吃饭、睡觉,以及饭后的遛弯,其余时间都在写作。即便春节回到老家,笔记本电脑也始终不离左右,第二稿就完成于四川眉山家中除夕夜。

笔记本电脑边的烟灰缸满了无数次,抽烟的过程就是大脑飞旋的过程。

隔着阴阳界和老人面对面,每次都能看到他皱纹深嵌、黝黑瘦削的脸上,眼神放着光芒,喜怒哀乐清晰而自然。还是那件深灰色的中山装,永远挽起的裤脚,从没扣过的衣领扣。还是腰板挺直,动作利索,举手投足间能感受到他的朴实、真诚、坚毅和美丽心灵。老人就在我的面前,我在他身边静静地看着他和乡亲们说话,分救济粮,开群众大会,坐在教室学习,赶着马车走在回村的路上,寒冬腊月带着村里人种树,当然了还和他一起巡山,眼前的一切让我真切感受到他对海雀对松林对父老乡亲的眷恋。当看到老人试种半夏失败后,粗黑枯糙的双手捂面痛心疾首;把家里为待产的二女儿准备的50个鸡蛋拿上山,和大伙在山上吃年夜饭;听到挪用农业税款的王光德跪在老人面前,大声哭诉还记得在自己家饿了两天之后老人伸出的援手,从那以后就认老人是自己永远的二叔……站在一旁的我忽然感觉眼里多了一层薄薄的泪雾。

修订第三稿时,从新闻里看到“绿色贵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于2015年2月25日全面启动。2014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49%,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绿色贵州”计划将在三年内再造林绿化1200万亩,改造低产林1200万亩,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建设“绿色贵州”已经快马加鞭。  而此时,海雀村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70.4%。

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同时强调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是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文明重要论述的核心内容,既通俗易懂,又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智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须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尤其要注意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资源,又是财富资源,绿水青山可带来金山银山,但金山银山却买不到绿水青山。在“两座山”中,“绿水青山”最可宝贵、最值得珍惜,保护好“绿水青山”就是保护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越是深入了解,越是唏嘘感慨,感慨不甘落后、不怕困难,一心为民、清正廉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恢复生态、造福子孙的老支书就在我身边。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读者捧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日积月累的耕耘,希望读者在掩卷之后能够感受到老愚公文朝荣平凡而伟大的付出。

2015年10月28日

目录

引言

一、曾经的世外桃源

二、让人吃惊的发现

三、特殊的清样

四、历史的际遇

五、洋芋晚宴

六、我来带个头

七、第一个独生子女户

八、海雀的烟叶——黄不了

九、长不出来的半夏

十、吹垮的权权房

十一、情定华山松

十二、让人揪心的年夜饭

十三、欢快的劳动号子

十四、让放野牲口的付出代价

十五、万亩林海的基石——村规

十六、不当乡长的支书

十七、处分王光德

十八、神奇的地膜覆盖

十九、海雀新变化

二十、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海雀巨变

写作后记

内容推荐

《乌蒙脊梁--文朝荣》作者高勇采访了海雀村的许多人,用平和的笔触将那些故事娓娓道来,没有渲染,没有煽情,就像一部乡村电视剧,带着我们走近文朝荣真实的生活状态。读者跟着文朝荣探索的脚步,跟着海雀村发展的步伐,真切地知道“山上有林才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养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粮”这简单却有效的“文氏道理”。

编辑推荐

1988年,贵州海雀村森林覆盖率只有5%,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33元。时任村支书的文朝荣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几十年,硬是在石漠化严重、气候条件恶劣的乌蒙山深处造出了万亩林海,实现全村基本脱贫,而他也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2014年6月,文朝荣入选“中国好人榜”。

高勇所著的《乌蒙脊梁--文朝荣》一书带着我们走近文朝荣真实的生活状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2:5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