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魂魄在,浩然正气万古存。雨花先烈的英雄事迹,是中共党史长卷中极其英勇悲壮的一章,雨花英烈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构建起一脉相承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铭记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雨花英烈精神放射出来的绚丽光芒,将穿透历史,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道路。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为100名雨花台烈士作传,原则上一人一传,独立成书。在此期间,烈士的亲属亲友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照片及线索,使传记更加丰富翔实、真实可信。
濮潇著的《陶家齐传》为其中一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陶家齐传/雨花台烈士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濮潇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英雄魂魄在,浩然正气万古存。雨花先烈的英雄事迹,是中共党史长卷中极其英勇悲壮的一章,雨花英烈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等构建起一脉相承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铭记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雨花英烈精神放射出来的绚丽光芒,将穿透历史,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道路。 《雨花台烈士传丛书》为100名雨花台烈士作传,原则上一人一传,独立成书。在此期间,烈士的亲属亲友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照片及线索,使传记更加丰富翔实、真实可信。 濮潇著的《陶家齐传》为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濮潇著的《陶家齐传》汇集反映了数十年来江苏地方中共党史工作部门征集研究陶家齐烈士史料的主要成果。我们相信,这本传记的出版,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区长陶家齐烈士爱国为民的奋斗经历、抗日救国的英雄事迹、投身民族独立的坚定意志和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有助于深化对江宁革命史暨江宁人民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是一部有价值的雨花英烈传记,也是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少年聪慧初有名 生于国难之时 故乡江宁湖熟 出生商贾之家 接受私塾教育 第二章 异土他乡谋生活 投笔从戎人新军 到陈记烟馆学徒 与人合开中药铺 第三章 满腔热情求报国 随十九路军抗日 返乡新任书记员 国民党代理乡长 第四章 拨开迷雾寻光明 奔走于帮会 未来的希望 投入新四军 第五章 刀丛剑影显身手 建情报网 初露锋芒 利用帮会 第六章 挈妇将雏抗日寇 一家人和睦相处 朱维珍走进陶家 夫唱妇随齐抗日 长予成得力助手 第七章 赤山脚下建奇功 交际场巧获情报 赤山之战立头功 第八章 巧与日伪来周旋 初次被捕与脱险 成立渡桂自卫团 出任赤山区区长 第九章 昂首不屈向屠刀 不幸再次被捕 乡亲奋勇救孤 夫妇壮烈牺牲 尾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故乡江宁湖熟 江宁地处长江下游南岸,江苏省西南部苏皖交界地带。东与句容市接壤,南与当涂县相交,西与和县及南京市浦口隔江相望,北与南京市雨花台区相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呈马鞍形。长江沿江宁西北部滚滚东流。由东源句容河和南源溧水河于江宁湖熟镇龙都的西北村汇合而成的秦淮河主河道,从南向北纵贯江宁再横穿南京城南,而后向西流人长江。这里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日照充足。自古以来,江宁设县。秦朝设金陵邑,为江宁最早的建制。晋代改临江县为江宁县,县治在今江宁街道,这是“江宁”二字的最早出处。隋朝,建康、秣陵、同夏三县并人江宁县。又因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都在南京建都,江宁作为京畿重地,政治、军事地位十分突出。民国时期,江宁县成为国民党中央钦定的自治实验县;直隶江苏省政府。 陶家齐的出生地湖熟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的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遗址,有老鼠墩、神墩、梁台、船墩、前岗等等,被命名为湖熟文化遗址。湖熟文化遗址的发现,证实了大约四五千年之前,先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开拓自然,劳苦生息,繁衍后代,由此开创了湖熟的文明史。湖熟建县始于西汉,初作胡孰,东汉作湖熟县,东吴设典农都尉,晋复为湖熟县,隋废。明代开始繁荣,清代为上元县五大镇之首,民国一跃成为江宁县最大镇。《同治上江两县志》载,因在刘阳湖畔,物产丰饶得名“湖熟”。湖熟之名,便从此相沿至今。湖熟地处江宁、句容、溧水三地边缘的中心地带,面赤山,滨秦淮,地扼襟要,素有“金陵东门户”之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末年,周瑜征笮融曾在此激战;三国时,孙策渡江首先攻下湖熟,亲自与吕范率兵在此镇守;晋咸康三年(337),“毛宝以苏峻之乱,领兵烧湖熟积聚”;南朝时,陈霸先“自拒徐嗣于湖熟”;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曾多次在这里与清军激战。 湖熟农业发达,商业繁荣。镇郊地属秦淮河平原,周围多良田沃野。著名的周岗圩、白米圩、百丈圩等,都是拥田数万亩的大圩,物产之丰,古来著称。西汉时,这一带“阡陌纵横,鱼米甚丰”。三国时,东吴曾在此设典农都尉,组织平民大力垦田。东晋时,这里拥有大批皇室脂泽田。南朝宋元嘉年中,又在此处垦田四千顷,扩大粮田面积,使农业发展大大兴盛。此后各代,都很重视这片沃土,发展生产,繁荣商业。民国初年,湖熟是商贾云集的大镇,镇上仅粮行就有百余家,成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和商业地区,久负“小南京”之盛名。 湖熟风光优美,名胜古迹颇多。明代即有湖熟八景——“古城春色”“香林晚钟”“太湖秋雁”“珠峰映雪”“秦淮古渡”“远望孤灯”“梁台映月”“西流望月”,不仅陶冶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吸引了历代无数文人骚客赋诗泼墨。有北宋杨备的《夏驾湖》、南宋马之纯的《周郎桥》、明代史谨的《梁台六咏》、清代郑燮的《种菜歌为常公延龄作》、刘源深的《湖熟昭明读书台》等等。明万历七年(1579),朱孔阳从陡门口迁居湖熟杨柳村,形成了杨柳村古建筑群。湖熟有“三步两庙”之说,有寺、观、庵、祠大小17座。较有名的如始建于明代的清真寺,龙王庙、梁台的城隍庙、桥北的天龙寺和姚龙的珠峰寺,均规模较大,建筑宏丽。 湖熟人杰地灵,人才辈出。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涌现出大批名士。有在此分封胡孰侯的刘胥行,在这里设立典农都尉的孙权,在梁台读书的昭明太子,还有近现代新闻事业家史量才,国医泰斗张栋梁等等。他们或生于湖熟,或在湖熟这片土地上挥洒过汗水。他们的事迹在湖熟的乡间被人们津津乐道,深深影响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陶家齐生于斯,长于斯,吸纳着这里的精华,这片富饶美丽的热土赋予他正直、坚毅、从容的性格。多年积淀而成的深厚的湖熟文化哺育了陶家齐,而若干年以后,陶家齐的英雄壮举为湖熟古镇的美丽又增添了绚烂的一笔。 P6-8 序言 陶家齐(1890—1943),男,又名陶寄尘,1890年3月2日出生于南京江宁县湖熟镇一个商人家庭。他幼读私塾,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 1905年,陶家齐应征入伍,加入驻防南京等地的南洋陆军第九镇,开启其新军的生涯。他先被编人步兵第十七协第三十三标。此后,由于表现突出,文化素养较高,经第九镇第三十三标标统赵声推荐,他加入炮标,成为一名炮兵。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武昌起义获得成功的消息传来。11月,陶家齐随第九镇大部参加秣陵关起义,起义中他与战友拼命冲杀,战斗到最后关头。秣陵关起义失败后,陶家齐随第九镇统制徐绍桢转赴镇江,加人江浙联军。他随江浙联军参加光复南京之役,在进军孝陵卫的战斗中负伤流血,仍坚持与清军搏杀,直到战斗取得最终胜利。 1911年底至1931年,陶家齐先在上海陈记烟馆学徒,后与人合开陶记中药铺等。1930年,他加入上海特别市区(租界)市民联合会,被编入第二区分会,他积极参加各类维护华商利益的行动,动员华商为上海生活困难的百姓募捐筹资。 1932年1月,日本继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之后,又很快在上海发动侵略战争,一·二八事变爆发,第十九路军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国难当头,陶家齐响应号召,立下保卫河山、血战沙场的誓愿,加入上海市民义勇军第一大队,随第十九路军抗日。3月1日,在守卫宝山一役中,陶家齐和战友们面对着数量、军事素养、武器都超过我方几十倍的日军,他们同仇敌忾,顽强战斗,使得敌方多次抢滩未果,伤亡惨重,始终不能前进一步,最后不得不掉头退去。5月5日,国民党政府对日屈膝求和,签署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随后,陶家齐所在的上海市民义勇军被迫解散。 1932年6月底,陶家齐回到家乡湖熟,担任江宁自治实验县燕丹乡书记员。因为服务乡里政绩出色,1933年底,他被推举为燕丹乡代理乡长。因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拥护孙中山发起成立的中国同盟会,他在燕丹乡供职期间加入由同盟会改组而成的中国国民党。1937年12月江宁、南京相继沦陷后,日寇横行,生灵涂炭,社会混乱。为了生存和自卫,1938年初,他加入安青帮并广收门徒,成为湖熟地区有影响力的开明士绅。 1938年7月中旬,东进抗日的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一团抵达江(宁)句(容)溧(水)地区。经该团民运股长马俊丰宣传介绍,陶家齐欣然加入新四军,投身抗日工作。他向乡亲们宣传新四军是抗日武装,帮助新四军在当地立足;他帮助新四军组建情报站,并被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兼第一团团长傅秋涛正式任命为新四军湖熟地区情报站主任。在开展情报工作期间,他深入日、伪军巢穴,搜集敌人重要情报,为新四军打击日寇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1940年5月14日,令日军胆战心惊、威震南京的赤山大捷,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廖海涛就是在接到陶家齐送去的情报后,指挥第四团一部伏击日寇而大获全胜。 1942年6月,陶家齐被正式任命为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区长。他坚持领导开展赤山区的抗日游击战争,组织青壮年参加新四军,组织群众为新四军筹集粮食、物资、武器弹药,组织反“扫荡”,营救新四军伤病员,袭击敌人据点,破坏公路、桥梁,惩治镇压汉奸恶霸。 1943年9月4日夜,由于汉奸告密,陶家齐和夫人朱维珍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各种刑罚,他们坚持到底,决不向敌人吐露任何机密。同年11月12日傍晚,陶家齐夫妇惨遭敌人杀害。 英雄洒碧血,浩气贯长虹。陶家齐烈士铮铮铁骨,体现着崇高的民族精神。烈士的英魂穿越时空,辉映着今天和未来。秦淮长流,赤山有知,青史作证!陶家齐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后记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在雨花台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519名。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要注意用好用活丰富的党史资源,使之成为激励人民不断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江苏讲话精神和江苏省委要求,铭记革命先烈,弘扬革命精神,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上新台阶,根据江苏省委宣传部的统一安排,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和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等单位联合编纂《雨花台烈士传丛书》。《陶家齐传》是其中之一。 《陶家齐传》由陶家齐烈士家乡的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承担撰写工作。在丛书各编纂部门的有力领导和具体指导下,江宁区委党史工办高度重视,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编写领导小组,并确定作者,落实分工。同时,组织专门人员与分布在上海、安徽、南京等地的烈士亲属多次进行积极有效的联系、沟通,前往雨花台烈士纪念馆等处了解历年来征集并积累的烈士史料的情况。通过查阅资料、个别访问、座谈交流等形式,在原有烈士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广泛细致地征集了关于陶家齐烈士的相关史料。此后多次召开协调会、研讨会,分别对《陶家齐传》编写纲目、初稿、送审稿等进行座谈研讨,征求意见和建议。怀着对陶家齐烈士的崇敬之心,江宁区委党史工办主任郭传华亲自审定纲目,仔细修改书稿,副主任苏子懿和高鹏、齐开伟、张新贵等同志也提出许多修改意见。这本传记的编写和出版,还得到陶家齐烈士的老部下、当年新四军赤山区武装大队战士、现已九旬高龄的离休干部唐光煊,陶家齐烈士夫妇的遗孤陶和寿等老领导、老同志、烈士亲属以及南京市委党史工办相关领导和同志们的热情支持与大力帮助。在此,谨表示衷心的谢忱。 《陶家齐传》汇集反映了数十年来江苏地方中共党史工作部门征集研究陶家齐烈士史料的主要成果。我们相信,这本传记的出版,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江宁县抗日民主政府赤山区区长陶家齐烈士爱国为民的奋斗经历、抗日救国的英雄事迹、投身民族独立的坚定意志和舍生取义的崇高精神,有助于深化对江宁革命史暨江宁人民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是一部有价值的雨花英烈传记,也是对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 本书的撰写虽历时近一年,四易其稿,但由于作者的学识、水平及所掌握的史料有限,疏漏、偏颇之处依然难免,尚祈广大读者、党史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们不吝赐教。 作者 2016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