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哥儿俩在澳洲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夏祖丽
出版社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哥儿俩在澳洲》是旅澳华文作家夏祖丽以孩子的眼光为出发点,用童真童言童心来诠释海外华人的生活。书中以两个兄弟为小主角,描述了他们在澳洲的所见所闻与所感。从澳洲小学的第一堂课《第一天上课》,到《弟弟被罚了》,再到《人人喜欢的“劳动服务”》、《我的营养午餐》,作者用学生的眼光体察了澳洲的学校与中国学校之大不同;从《到淘金镇观光》,到《参观农业展览》,再到《懒苍蝇》、《快乐蒙巴节》,完美展现了澳洲独特的人文风情;从《我会做点心了》,到《穿制服》,再到《零用钱》、《汤姆的旧货摊》,作者给我们演示了澳洲小朋友的真实生活。本书语言浅显易懂,故事幽默风趣,没有沉闷的批判性文字,也没有冗长繁复的苦口婆心,有的只是体验不同文化的乐趣,尝试新生活的冒险,对陌生世界的探索……无处不彰显着快乐的气息。本书曾被台湾许多学校列为暑期儿童读物,并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与欢迎。

内容推荐

夏祖丽的这本《哥儿俩在澳洲》以孩子的眼光为出发点,用童真童言童心来诠释海外华人的生活。书中以两个兄弟为小主角,描述了他们在澳洲所接触的人、事、物,从生活习惯、教育观念、社会环境等方面来描写澳洲的风土人情,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目录

总序 英子不老

序 涣大利亚的中国孩子

第一天上课

到淘金镇观光

家家有本本难念的经

英国王子在澳大利亚读书

“地图王”与“气象王”

学校有炸弹

懒苍蝇

参观农业展览

汤姆的旧货滩

弟弟被罚了

我会做点心了

不眠会

人人喜欢的“劳动服务”

我的营养午餐

珍奇动物

穿制服

骑车乐

快乐蒙巴节

吓人的万圣节

第一次住拖车旅馆

零用钱

参观陆军战技表演

7月滑雪乐

去老师家烤肉

游野生动物保护区

垃圾与宝贝市场

鳄鱼先生

扎十岁的树

我的收集

可爱和可怕的动物

试读章节

时间过得好快,我还记得第一次到澳大利亚上课的情形。

开学之前,爸爸妈妈已经带我去学校见过校长和五年级的班主任贝克先生了,所以开学第一天,我就直接去贝克先生的教室。贝克先生是英国人,长得高大挺拔,人也很和气,他还是学校的副校长。

当时,我只会说几句很简单的英语.贝克先生就指定班上唯一的一个东方学生费宾来帮助我。费宾过来跟我说话,我却听不懂,因为他说的是广东话,不是普通话。

贝克先生想起六年级有个中国孩子,结果那个人是从新加坡来的,只会说“你好吗?’’几句简单的普通话,而我说的话他又听不懂。后来,贝克先生又听说四年级有个中国女生,又去把她找了来。同样地,那个女生不会听也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一点点广东话,因为她是从香港来的。

整个早上,贝克先生就忙着在学校里东奔西跑,只要看到黑头发、黑眼珠的学生,就抓着问会不会说普通话,可是就是找不到。可怜的贝克先生.他还安慰我不要怕,其实我一点也不怕,倒是他忙得满头大汗。

后来他跟妈妈说,他不知道原来中国有两种语言,同样是中国人却说不同的话。妈妈告诉他,中国的方言不止两种,有几百种,他听了瞪大了眼睛说:“怪不得你们有五千年文化,太伟大了!太伟大了!”

第一天上课,我也搞不清楚上下课的时间,从九点上课就一直没有下课,我觉得很奇怪。好不容易等到十点半,突然同学都往外冲,我想一定是下课了,也跟着跑出去玩。

起先我以为只有十分钟下课时间。过了十分钟,大家还在玩;过了十五分钟,仍然没有人回教室;又过了一会儿,还是没有听见铃声。我心想,这里的学校不错,下课时间那么长,于是我就放心地玩下去。

不知不觉,我突然发现操场上静了下来,一个人影也没有了,我才赶快跑回教室,原来已经开始上课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里的学校每天早上九点开始上课,上到十点半,休息二十五分钟,然后再接着上,到十二点下课。中午有半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十二点半继续上课,上到两点,休息二十五分钟之后,再上最后一节课,一直到下午三点半下课。

为了使我的英文进步快一点,上课第一天,贝克先生就要全班同学帮助我。他拿出一本空白的笔记本,要同学轮流带回家。当天把笔记本带回家的同学,要准备一些材料贴在笔记本上,第二天带来学校教我。

第一天由贝克先生示范,他在笔记本上贴了一些从画报上剪下来的图片,有汽车、房子、动物等等,然后在每项东西下面写上它的英文名称以及简单的句子,他利用下课的时间打开笔记本教我。  同学们对于这项额外的“家庭作业”很有兴趣,大家抢着带笔记本回家,然后比赛谁准备得最丰富。有一次,一个喜欢飞机的男生,不知从哪里弄来许多各式各样的飞机图片,害我学得好辛苦。还有一次.一个女生教我各种厨房用具的名字,我一点兴趣也没有,学了就忘了。

一个学期下来,笔记本上琳琅满目,贴得满满的,每个同学都轮流做过好几次小老师了。

现在,我已经离开那所学校、那些同学了。我的英语已经说得不错,足够教别人了。我保留着那本笔记本,有空就拿出来翻看,每一页我都记得是谁教的。p1-5

序言

母亲的童年回忆在北京城南游艺园里的那些说书、京韵大鼓、杂耍、变戏法、地方戏里;我们的童年回忆在台北城南川端桥畔夏夜的凉座里,那里也有说书、相声,还有唱歌和蒙古烤肉。

念小学时,每到周末晚上,父母亲就带我们上厦门街那家四川馆吃饭。四个孩子的六口之家,靠两支勤奋的笔,负担不轻,母亲常常说我们是“苦中作乐”。低低矮矮木板搭的四川馆紧靠在铁道边上,每次隆隆的火车一过,木屋就惊天动地摇起来。那一番天摇地动,就像四川馆入门柜台上的那一罐颜色漂亮又好吃的泡菜,也像那跑堂拖得长长的一声地道四川风味的“一碗担——担——面——”一样,让我们觉得新鲜有趣。

吃完晚饭,我们照例到附近的一家“大”文具店逛逛。母亲说:“每个孩子进了文具店,眼睛就会发亮。”我在店里东看看,西摸摸,什么都好。母亲最能看穿孩子的心,她慧黠地笑着说:“好像看看都过瘾似的!”

班上有一半同学的铅笔盒和那里头的文具都比我们的好,但我们不觉得自己非要也有同样的才快乐,父母亲给了我们自由和爱,使我们不觉得匮乏。

不过,每回逛文具店,倒也没空手而回过,小手里总会捏拿着一两支香水铅笔或是一块小橡皮擦什么的。迎着晚风,闻着那俗丽的香水铅笔味儿,我们慢慢地散步回家。

什么叫幸福?现在回想,那种感觉就是幸福吧。幸福,在艰苦的岁月中特别动人!

多年前,有一次和母亲聊天,我提起小时候最羡慕会弹琴的人,常常把床尾高起来的横杠当琴键,自我陶醉地弹上半天。母亲说:“我也做过这种事儿,我有一个老九霞的鞋盒子,盒子里住着我用火柴棒做的小脚儿娘,我常常跟同伴捏着自己的小脚儿娘,哆、哆、哆地走到对方的鞋盒里,展开两‘家’的来往。敲门、开门、让座、倒茶、吃东西、聊天,我们假装成大人,假装成家庭主妇,说的都是大人话,爱说什么说什么,不受限于大人,有意思得很。那时,我常在我们北屋套间里玩小脚儿娘。”

后来她写了一篇《我的童玩》,就写到她的小脚儿娘。那个时代,女孩子自己做的玩具和玩的游戏,常常和学女红或做家事有关,那时的教育多半是在旧式的家庭里自然形成的。母亲写道:“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母亲晚年用心为孩子写了许多有趣可读的东西。

母亲不但喜欢为孩子们写故事,也给孩子们翻译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她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开始开辟儿童书的路径。

20世纪70年代末,母亲接近六十岁了,父亲希望我能够多帮帮母亲,于是我辞去原来的工作,到母亲主持的出版社协助编务。我和母亲在台北城南那间小办公室里,面对面工作了十年。那年代没有网络,没有手机,更没有电子书,印刷出版品很蓬勃,尤其是文学和儿童书籍,书市兴旺,只要是好书不怕没人买。母亲编辑点子多,眼光准,又能创新,我们联手编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书,其中有好几本得到文学奖。她总是乐在工作,有时一大早兴致勃勃地进办公室说:“来,咱们好好把这批书做起来!”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因为先生的工作,我们带着两个孩子,迁居澳大利亚墨尔本。母亲顿失助手,但是她很看得开,不忘叮嘱我出去后多注意介绍国外的儿童读物给国内的小朋友。

当时台湾《民生报》儿童版主编桂文亚,鼓励我多写些文章……一盆水的时候,忽然想到我小时候在雨地光了脚蹚水的快乐,那么孩子只要求一盆水,实在算不得淘气。”

与母亲接触过的人往往会发觉她是个很有童心的人。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说的一段话最传神:“林海音先生无论在讨论事情还是谈天时,都常会不自觉流露出天真,这个天真不是造作,是很自然地把她看见的事情描述出来。由于她从小在北京成长,词汇丰富,再加上感觉敏锐,又是一个小说家,所以叙述的过程很活泼,常把生活中平淡的事说得有趣、写得生动,这样的作品也就很接近儿童心灵及趣味。”

北方人常说“自来喜”,我觉得母亲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有一种“自来喜”的味道。

七十六岁那年,母亲写下:“英子的心还是七十六年前的那颗心,把家人和朋友紧紧搂在心上,到老不变。”

七十七岁那年,母亲聆听钢琴家、与她的名字只差二个字的林海为《城南旧事》谱写的一组乐曲,写下了一首略带伤感的回忆童年的小诗:“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忽见柳条儿摇曳,柳絮飞扬,柳絮吹向我脸上,鼻孔里刺痒。抚摸着鼻尖,泪珠儿沾湿了我七岁的小手。……我愿在这儿静静地听,向我自己的心诉求:给我一盏七月的莲花灯,提着它,我——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静静地听,静静地听……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冬阳的早晨。”

七十八岁那年,她许下未来要专注于儿童文学写作的心愿,她说:“我要写我的童玩、我的游伴、我说的话、我读的书、我的小油鸡、我的小疯狗、土地庙的小吃摊、破洋车上老头子塞在我脚下的破棉袄……”可惜这个心愿终因健康因素,半途而废。

2001年12月1日,母亲病逝于台北,享年八十三岁。我在重新阅读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她的文章。因为,她一直是站在孩子这一边的。十三岁失去父亲,仓促结束童年,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的母亲,就像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里的英子,那个好奇天真的英子,一直在她的心里,从来没离开过。

书评(媒体评论)

“寂静的墨尔本市郊,使一家人都有较多的闲暇,而且很容易保持内心的宁静。一在这种合作、团结的家庭气氛中,母亲和哥儿俩成就了一番小小事业……这是一本有趣味的书,不只适合儿童看,连我这个、大儿童也看得津津有味。

——林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3: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