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 避兵火老叟溯渊源 投官亲公子涉江湖
盛日:聪明才智之士,莫不避难就易,避险就夷,皆各思安坐而致尊荣,不肯历患难而希勋业,此尤人心风俗之忧,而为富强大局之弊也
话说大清咸丰年间,江南常州府有个武进县,武进县里有户人家,姓盛。
这盛府乃是读书仕宦之家。太公盛隆,已然致仕,居家延寿;老爷盛康在外做官,因虑堂上双亲年高,特意留下长子杏官侍奉,代父尽孝。只因近年时势不靖,东南兵火不断,朝廷束手,盛府在城里安身不牢,太公只得带了全家上下十几口男女,避居江阴旸岐庄上。
这一日,太公见莺飞草长,天气晴和,一时动了逸兴,便携了杏官出来。信步庄外,但见阡陌连横,禾苗青青,桑柳错落,枝条碧碧,举首远山翠微,飞鸟皋鸣,低头绿波环流,水禽嬉戏,倒是一派太平景象。太公赞得一声,心中一动,复又叹得一声,想这田园光景虽好,却不是久恋之地,旦夕兵火将来,须得及早想个法子,离了这里方好。一转首,见杏官正眺着庄河若有所思,便问何事神游?杏官未及答言,忽见老仆盛福匆匆赶近来,喘吁吁报说郑师爷到了,太公和哥儿请回罢。
太公见说,掉过竹杖,祖孙二人回来。那郑师爷已在草堂前伫侯,一见太公,忙上来施礼,问了安好。说,观察特特的遣晚生来接眷,到任所安置。及见杏官斯文清秀,便拉着手道,世兄长高了好些,今年十六了罢。杏官还礼不迭。一边早有丫鬟奉上茶来,方各各归座。杏官只在太公身边侍立。
原来洪杨金田起事已有九年,早已立国,改江宁为天京。因信奉天父天兄,号称太平天国,又因散发披肩,百姓不明就里,呼之为长毛。近来国主洪秀全因朝廷围攻甚急,亟欲解天京之困厄,差忠王李秀成带了天兵天将东来,一路攻城略地,兵锋所指,官军披靡,不日间将个常州府城,围得铁桶相似。
却说太公次子盛康,字旭人,乃两榜进士出身。初时任铜陵令,做了几任州县,循资过了班,放庐州府、宁国府知府,又迁和州直隶州知州,亦曾在任上治水赈灾,造福地方。因有些政声,颇受上司器重。自太平军兴,拔安庆、克江宁,朝廷震动,急调大军征剿,其时盛康亦奉了札子,调江南大营帮办粮台。
不数年间,时逢胡林翼开府武昌,做了湖北巡抚。因素知盛康熟习粮秣厘金诸事,且为官有年,又恰在军前效力,经的事多,乃不惜折节礼聘至鄂,出掌湖北督粮道,以全省厘政委之,一力为官军筹措粮饷军资。近因东南军情紧急,盛康特遣幕宾郑思照专程来家,接全家老小到武昌署中,好避这兵火。
定了定神,思照对太公道,此次晚生来,一路艰险。说来却也话长——忽然想起盛康家书,忙解怀取出,双手递与杏官,杏官奉与太公。盛康信中特意关照,路途艰险,宅中老小能行则行,不可强勉。太公点头称是。待看信毕,思照又请见太夫人、夫人。太公想不日间就要一同长行,早晚少不得见面,便唤出老妻徐氏,媳妇费氏,一一厮见过了。(P005-006)
后记
中华民国成立伊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过他的代表告诉流亡国外的盛宣怀说,民国于盛并无恶感情,若肯筹款,自是有功,外间舆论过激,可代为解释。盛宣怀闻讯,极愿出力。然而,变幻的历史风云,没有给孙氏这位中国封建帝制终结者和盛氏这位近代实业开拓者更多的交集。
余下的岁月里,风烛残年的盛宣怀,想方设法,抵挡住了日本财阀对汉冶萍钢铁联合企业处心积虑的吞并图谋。
公元一九一六年春,劳碌了一生的盛宣怀寿终正寝。庄氏夫人为盛宣怀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大出殡。社会各界组成的送殡队伍,从斜桥盛公馆出发,先头已经抵达外滩金利源码头,蜿蜒曲折数华里之遥,而后续人马尚未出门,浩浩荡荡,走了整整一个下午,沿途万人空巷,观者如堵。葬礼的排场身后的哀荣并不意味棺盖论定,但从侧面折射出逝者曾经的影响力。盛宣怀的灵柩,在苏州留园停放数年,归葬于江阴旸岐盛氏墓园,董夫人与刁夫人的棺椁,左右相伴。
在盛宣怀十六岁走向社会的公元一千八百六十年,我中华经济体量巨大,位列世界前茅;到盛宣怀事业高峰时,国内经济状况却严重倒退,濒临崩溃,而此时,盛宣怀已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四十多个年华,殚精竭虑将近半个世纪。这与其说是个人的无奈,毋宁说是时代的悲哀。盛宣怀穷其壮盛之年全身心投人的洋务运动,虽然遭受重创,但作为中坚人物,盛氏展现出的前瞻眼光和实务精神,有目共睹。盛氏对于中国近代教育、交通、通讯、纺织、能源、钢铁、环境、金融、商务诸事,以及慈善事业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是不争的事实。
民族危亡时刻,振臂发出“盛世危言”呐喊的郑观应,以这样一副挽联来吊唁老友盛宣怀:
忆昔同办义赈,创设电报、织布、缫丝、采矿公司,共事轮船、铁厂、铁路阅四十余年,自顾两袖清风,无惭知己;
记公历任关道,升授宗丞、大理、侍郎、尚书官职,迭建善堂、医院、禅院于二三名郡,此是一生伟业,可对苍穹。
楔子
我中华泱泱大国,自三皇五帝以降直至大清,已有几千年文明历史,富庶繁荣,国势强盛,向为世界仰慕。然升平即久,渐渐就有些傲视四夷,固步自封的模样。近世西洋诸国兴起,仗着船坚炮利,横行天下。道光二十年,英吉利国竞籍口朝廷禁毁鸦片烟,就动起刀兵来。朝廷抵挡不住,只得在江宁下关英国兵轮皋华丽号上,订了城下之盟,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国门就此洞开,强梁不请自来,接踵而至。
法兰西国、俄罗斯国、德意志国、美利坚国……纷纷登堂入室,纠缠不休,软硬兼施,各各分了一杯羹去,予取予求,赖而坐享;更有那欺师灭祖的东洋强盗,非但割我中华的地,讹我中华的钱,还要吞我神州,灭我华夏。自此,中土的银子,流水也似往外淌,富了列强,苦了中华,国势疲敞,内囊日甚一日。
大清早年虽有永不加赋的金科玉律,此时也顾不得了,抽厘加捐,变着法子搜刮百姓,无忌于饮鸩止渴,驱民啸聚。果然官逼民反,南有洪杨揭竿而起,北有捻军攻城略地。朝廷患外忧内,左支右绌,国库如洗,颇有些大厦将倾,摇摇欲坠之危象。有识之士痛定思痛,急欲自救,而自救之策,莫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之长技,求富求强。
于是有了洋务,有了办洋务的人,有了第一杆快枪,第一艘轮船,第一封电报,第一匹机布,第一所学堂,第一家银行,第一部电话,第一座钢厂,第一条铁路,第一个慈善机构,第一幢对外开放的私人图书馆……可惜,这许许多多的第一,并未能阻止国力的衰落,民族的危亡。个中,有一盛姓之人,身体力行,在这危难之世做了一些事,于这危难之时说了一些话,这“危世”“盛言”,流传至今,庶几可为看官茶余饭后的消闲之资——
日本侵台,武装到牙齿的舰队,却带着妇女、种子、农具,他一眼看出不同于历史上倭寇犯边只为抢掠子女玉帛,而是意在长盘久踞……甲午之战,人说他盗卖军粮资敌,且烧毁仓库以灭迹,他却顶住列强压力,铁面无私,依法判处日谍死刑……
人说他卖铁路卖国家,是引发辛亥革命导致大清朝垮台的保路运动之矛头所向,民国大总统孙中山却说舆论过激,愿代为解释……人说他手捞一十六颗明珠,把持公营企业,贪污腐败,维新思想家郑观应却说他一生伟业,可对苍穹……
人说他巧取豪夺,富可敌国,他死后,社会各界却自发自愿为他送葬,场面浩大,万人空巷……一个盛宣怀,半部近代史,在那危难时世,盛氏有那些言行,说了什么话,做了哪些事?由梁龙溪所著的《危世盛言》这本小说展现晚清朝野抗外侮、斗洋商、争利权、保疆土……展现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我泱泱大国,国势强盛,向为世界仰慕。燃升即久,渐渐就有些傲视四夷,固步自封的摸样。然而这一切都是的开始到后期的国势疲敞,内囊日甚一日。个中,有一盛姓之人,身体力行,在危难之世做了一些事,与这个危难之时说了一些话,这“危世”“盛言”流传到今。
由梁龙溪所著的《危世盛言》这本小说以晚清名人盛宣怀青年至暮年的人生轨迹为主线,展现了洋务运动开始至清帝国灭亡的中国近代历史画卷。小说首次全方位演绎了主人公盛宣怀的事业发展及家庭生活,挽回中国利权的不懈努力,在实业创建中期以必成的实务精神;再现了主人公在反侵略斗争中的积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