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物种起源(赠英文版)/双语译林壹力文库
分类 教育考试-外语学习-英语
作者 (英国)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所著,王之光翻译的《物种起源(赠英文版)/双语译林壹力文库》用极其丰富的资料,令人信服地证明生物界是在不断变化的,它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现在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都不是上帝的特殊创造物,而是“若干少数生物的直系后代”,生物进化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并且有规律可循。它们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进化。这种发展和进化,不是什么超自然力量干预的结果,而是自然界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他用物种变异的普遍性,推翻了物种不变论的形而上学的观点,有力地戳穿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上帝创造万物”的谎言。它在整个生物学领域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完成了一次伟大的革命。

内容推荐

早在达尔文之前,就已经有人提出过进化的观点。但是真正使生物进化论为世人所关注的是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因为《物种起源》的结论建立在大量的第一手考查资料基础之上。

《物种起源》不仅带来了生物科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使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达尔文是在“贝格尔”号舰上担任博物学家时进行的五年航海考查时期,通过考查和对比各地的物种性状,得到了物种渐变的结论。航海结束后,达尔文又通过搜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条件下发生变异的材料,根据人工选择的原理得到了自然选择的思想。遗传变异、生存斗争、自然选择学说是《物种起源》一书的主要内容。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所著,王之光翻译的《物种起源(赠英文版)/双语译林壹力文库》由1859年《物种起源》首次出版的版本为底本译出。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驯化变异

第二章 自然变异

第三章 生存斗争

第四章 自然选择

第五章 变异的法则

第六章 学说的难点

第七章 本能

第八章 杂种性质

第九章 论地质记录的不完全

第十章 论生物的地质演替

第十一章 地理分布

第十二章 地理分布(续)

第十三章 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形态学、胚胎学、残迹器官

第十四章 回顾与结论

附录 有关“物种起源”见解的发展史略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在植物方面,通过最优良个体的偶然保存可以进行同样的逐步改良过程;不论它们在最初出现时是否有足够的差异可列为独特的变种,也不论是否由于杂交把两个以上的物种或族混合在一起,这种过程都清晰可见。比起旧的变种或它们的亲种,改良就表现在现在所看到的诸如三色堇、蔷薇、天竺葵、大理花等植物的一些变种,在大小和美观方面都有增益。从来没有人会期望从野生植株的种子得到上等的三色堇或大理花。也没有人会期望从野生梨的种子培育出爽口的上等梨,但他可能把野生的瘦弱梨苗培育成良种,如果它本来是从果园砧木来的。梨在古代虽有栽培,但据普林尼的描述看,似乎果实品质极差。我曾看到园艺著作中对于园艺者的绝技表示惊叹,他们竟从如此低劣的材料里培育出如此优秀的结果。不过,这手艺无疑是简简单单的,就其最终结果来说,几乎都是无意识地进行的。这就在于永远是把最有名的变种拿来栽培,播种它的种子,碰巧有稍微好一些的变种出现时,便进行选择,如此这般,一直进行下去。但是,古代园艺者栽培所能得到的最好梨树时,却从未想到我们要吃到什么样的优良果实;尽管我们吃的佳果在某种很小程度上归功于他们,他们是自然而然地选择和保存了他们所能寻获的最优良变种。

我认为,栽培植物这样缓慢地和无意识地累积起来的大量变化,解释了以下的熟知事实,即在大批个案中,我们对于花园和菜园里栽培悠久的植物,已无法辨认,无从知道其野生原种。如果说我们大多数的植物改进或改变到现今于人类有用的标准需要数百年、数千年,那么就能理解,澳大利亚、好望角等未开化人所居住的地方,为什么都不能向我们提供一种值得栽培的植物。拥有如此丰富物种的这些地区,并非由于奇异的偶然而没有任何有用植物的原种,只是因为该地植物还没有经过连续选择改良,以达到像古文明国家的植物那样完善的水平。

关于未开化人所养的家畜,有一点不可忽略,就是至少在某些季节里,几乎总要为吃食而斗争。在环境极其不同的两个地区,体质上或构造上微有差异的同种个体,在这一地区常常会比在另一地区日子好过些;这样,由于以后还要详述的“自然选择”的过程,便会形成两个亚品种。这或者可以部分说明某些作者说过的情况,也就是为什么未开化人所养的变种,比文明国度里所养的变种,具有更多的真种性状。

鉴于上述人工选择所起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家养族的构造或习性为什么会适应于人类的需要或爱好。我想,我们还能进一步理解,家养族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异常的性状,为什么外部性状的差异如此巨大,而内部器官的差异却相对地如此微小。除了可以看得见的外部性状外,人类几乎不能选择,或只能极其困难地选择构造上的任何偏差;其实对内部器官是很少计较的。除非大自然首先在轻微程度上向人类提供一些变异,人类永远不能动手选择。除非看到一只鸽子在某种轻微程度上尾巴已出现异常发育,人不会去试育扇尾鸽;除非看到一只鸽子嗦囊尺寸已经有些异乎寻常,人也不会去试育球胸鸽;任何性状,在最初露面时越异常,就越能引起人的注意。但是,人类试育扇尾鸽这样的说法,在大多数情况下毫无疑问是完全不正确的。最初选择尾巴略大的鸽子的人,做梦也想不到经过长期连续的、半无意识、半循规蹈矩的选择之后,那只鸽子的后代会变成什么样子。所有扇尾鸽的始祖恐怕只有略微展开的十四支尾羽,就像今日的爪哇扇尾鸽那样,或者像其他品种的个体那样具有十七支尾羽。最初的球胸鸽嗉囊的膨胀程度也许并不比今日浮羽鸽食管上部为大,而所有养鸽者都不管浮羽鸽的这种习性,它不是这个品种的看点之一。

P19-20

序言

引言

搭乘皇家“贝格尔”号周游世界时,身为博物学者,我对南美洲的生物分布以及现存生物和古生物的地质关系颇为留意。某些情况似乎让我对物种起源略有所悟——这是个谜中谜,正如一位极伟大的哲学家说过的。回国后的1837年,我灵机一动,耐心深入搜集有关的资料,加以融会贯通,这个问题也许可以有所心得的嘛。经过五年努力之后,我斗胆对该主题进行了思辨,并记了些简短的笔记;1844年又把它扩充为一份结论提纲,当时在我看来算是有点眉目了。从那以后,我始终不渝,孜孜以求。希望读者原谅我扯个人的琐事,说出来是为了表明,我的决定并非草率做出。

如今,我的研究工作即将告一段落,但离彻底完成还需投入两三年时间,而且我现在身体不算强壮,便有人劝我先发表了这份摘要再说。特别促使我这样做的,是研究马来群岛博物学的华莱士先生对于物种起源所做的一般结论,竟几乎和我不谋而合。去年,他把一份有关本主题的研究报告寄给了我,要求我转交查尔斯?赖尔(Charles Lyell)爵士,爵士把它交给了林奈学会,刊登在该学会第三卷学报上。赖尔爵士和胡克博士都了解我的研究,胡克还读过我1844年写的纲要,他们认为最好把我原稿的若干章节和华莱士先生的优秀论文同时发表。我不胜荣幸。

现在发表的这个摘要必定不够完善。这里无法为我的若干论述提出参考文献和权威典籍,有必要拜托读者对我的论述精确性有所信任。错误在所难免,虽然自认一贯小心谨慎,只信赖可靠的典籍。本书仅仅能给出我所得到的一般结论,用少量事实来做实例,希望在大多数情况下这就足够了。今后有必要把我做结论所依据的全部事实以及参考资料一五一十发表出来,这一点我比谁都念念不忘的;希望将来的著作中能做到。我很清楚,本书所讨论的,几乎没有一点不能用事实来举证,而绝不会引出同我的结论直接背道而驰的东西。只有对每一个问题的正反两方面事实和论点加以充分论述,反复权衡,才能得出公平的结果,但这里做不到。

我得到了许多学者的慷慨相助,其中有些素不相识;很遗憾,由于篇幅的限制,无法一一鸣谢。然而,机会难得,一定要对胡克博士深切致谢,最近十五年来,他以丰富的学识和卓越的判断力,千方百计鼎力相助。

关于物种起源,学者们如果对生物的相互亲缘关系、胚胎关系、地理分布、地质演替等等加以思考,那就可以想见会得出如下结论:物种不是独立创造出来的,而是与变种一样,是从其他物种传承下来的。然而,这一结论即使有根有据,也不能令人满意,除非我们能够证明,这个世界的无数物种如何变异才获得了令人赞不绝口的完善构造和相互适应性。学者们始终把可能的变异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如气候、食物等。从某一狭义来说,正如后文即将看到的,这可能是正确的;但是,例如把啄木鸟的构造,它的脚、尾、喙、舌,如此绝妙地适应于在树皮下捉昆虫,也仅仅归因于外界条件,则是十分荒谬的。再如槲寄生,它从某些树木吸取营养,种子必须由某些鸟传播,而且是雌雄异花,绝对需要借助某些昆虫来完成异花授粉。用外界条件、习性或植株本身的意志作用来解释这种寄生生物的构造以及它和若干种不同生物的关系,也同样荒谬绝伦。

我想,“创世遗迹”论者会断言,经过不计其数的世代,某鸟生下了啄木鸟,某植物生下了槲寄生,且创造得如我们所见的一样完美;但依我看,这种假设无法自圆其说,未触及和解释生物的相互适应性,以及对其生活条件的适应性。

因此,弄清变异和适应的途径至关重要。刚开始观察时,我就觉得仔细研究驯养动物和栽培植物,对于解决这个难题也许会提供最好的机会。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种和所有其他的复杂个例,我一个劲儿地发现,有关驯养变异的知识即使不完善,也能提供最好、最可靠的线索。我在此斗胆声明,我坚信这种研究价值很高,虽然学者们往往加以忽视。

有鉴于此,本书第一章讨论驯养变异。我们将看到,大量的遗传变异至少是可能的,更有甚者,我们将看到,人类通过选择积累连续的微小变异,能耐是何等巨大。然后将讨论物种在自然状况下的变异性;不幸的是,讨论这个问题不得不简而又简,因为只有罗列长篇的事实才能加以妥当处理。然而,我们还能得以讨论什么环境条件最有利于变异。第三章讨论全世界所有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这是以几何级数高度增殖的必由之路。这就是马尔萨斯(Malthus)学说在整个动物界和植物界的应用。每一物种所出生的个体,大大超过其可能生存的数量,于是生存斗争反复出现,结果任何生物所发生的变异,无论多么微小,只要在复杂多变的生活条件下以任何方式有利于自身,就会有较好的生存机会,这样便被自然选择了。根据强有力的遗传原理,任何被选中的变种都倾向于繁殖其变异了的新形态。

自然选择的基本问题在第四章详述;我们将看到,自然选择几乎不可避免地导致较少改进的生物类型大量绝灭,并且引发我所谓的“性状分歧”(Divergence of Character)。第五章讨论复杂的、不为人知的变异法则和相关生长法则。接下来的四章将对本学说所存在的最明显最重大的难点加以讨论:第一,过渡的难点,也就是难以了解简单生物或简单器官如何变化和改善成高度发展的生物或构造精密的器官;第二,本能的问题,即动物的精神力;第三,杂交现象,即物种杂交的不育性和变种杂交的能育性;第四,地质记录不完全。第十章考察生物在整个时间上的地质演替。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讨论生物在整个空间上的地理分布。第十三章论述生物的分类或相互的亲缘关系,包括成熟期和胚胎期。最后一章对全书做一扼要的复述,加上简短的结束语。

只要承认对周围全部生物的相互关系是多么无知,关于物种和变种的起源至今还不甚了了,就不足为奇了。谁能解释某一个物种为什么分布范围广而且为数众多,而另一个近缘物种为什么分布范围狭而为数稀少?这种关系至关重要,决定着世界一切生物现在的繁盛,并且我相信也决定着它们未来的成功和变异。至于世界上无数生物在史上诸多既往地质时代里的相互关系,我们就所知甚少了。虽然诸多问题至今模糊不清,而且还会长期如此,但经过尽可能从容的斟酌研究和冷静判断,我毫不怀疑,许多学者还保持着的和我以前所持的观点——即每一物种都是独立创造出来的——是错误的。我完全相信,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那些所谓同属的物种都是其单元属已然灭绝的另一物种的直系后裔,正如任何一个物种的公认变种乃是那个物种的后裔一样。另外,我还相信自然选择是变异的主要而非唯一的途径。

后记

译后记

达尔文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给人们的生活态度带来了一场革命,明确了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这是有史以来出版的最重要的书籍之一,不管读者的专业是文还是理,这是必读书。由于初版1250册当天就被批发一空,人们后来买到的都是经过作者本人修改的再版书。达尔文生性谦虚,在序言中自称是被迫把作品匆匆出版,更由于进化论对于西方的价值体系冲击太大,《物种起源》再版时不断修订。翻译决定选择初版,因为它最鲜活,最引人人胜,大胆,事关重大,是达尔文笔下的最佳杰作。当年激起西方世界思想巨变的,就是这个版本。

自从本书初版以后,争议始终不断,可谓世上争议最大的书。十九世纪的人们舒舒服服享受的各种必然的事,被达尔文推翻了!

在亚马逊网站上,销售《物种起源》初版影印本的网页上,有一篇psychephile的帖子:

阅读《物种起源》,原因只有一个——探索达尔文自己如何首先阐述有史以来最具革命性的科学理论。而达到这个目的只有一个手段——读他原来的论据,阅读1 859年出版的第一版以最大力度、清晰简洁地提出的文字。所以,除非你碰巧有大款子买真正的第一版,影印本第一版是阅读达尔文“唯一”的方式,因为所有其他的《起源》平装本都是达尔文的最新版本。不过,哪怕你对生物学历史不感兴趣(混蛋!),或者你认为从《起源》可以学到完整的进化论(傻瓜!),你应该得到这个版本——而绝不是后来的版本。达尔文以后的版本包含许多原版里都没有发现的错误,特别是其中有他原有的论据(通过自然选择进化)渐进减弱的过程,因为输入了拉马克主义(通过继承获得性的性状而进化)。在以后的版本中,达尔文被神秘的傻瓜物理学家们说服,认为他的“地质年代说”是错误的(好像是的!),所以他不得不加快做一切事情的时机,这意味着走私拉马克主义。

另外,历史上曾经发生“进化论”归属问题的公案。长久以来,达尔文和华莱士谁是“进化论之父”,科学界一直争论不休。最近还有好事者用反抄袭软件来评价他们相互之间的相似处。其实,只要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就可以判断,除了出于科学精神将自己的发现发表出来,我们很难看到其他“沽名钓誉”的动因:1881年《笨拙》画刊出版的年历画就把达尔文的祖宗画成猴子、爬虫等等,也就是进化论的发现当时并未给他带来荣誉,直到后来被下葬到威斯敏斯特教堂。达尔文与华莱士独立发现了相同的科学理论,自然是惺惺相惜。此后自然选择理论也被称为达尔文主义——这个说法是华莱士首先使用的。

达尔文于是下决心发表他的轰动理论,果然石破天惊。人类社会从此不同了。

王之光于杭州中融城市花园2013.8

书评(媒体评论)

有史以来重要的一部书。

——《新科学家》

没有任何一本书像这样改变了我们看待自然世界和人类起源的方式。

——《星期日电讯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0:4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