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心理学的故事(精)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李汉松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果你正打算学心理学,或者你对心理学感兴趣,你就不能错过这本集大成的心理学史佳作——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导师李汉松倾尽毕生精力、研究四十余年所著的这本《心理学的故事(精)》。

本书追溯了心理学自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心理学思想中分离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历程,讲述了在2500年漫长的岁月中,伟大的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人类思维和行为奥秘的探索。

内容推荐

《心理学的故事(精)》作为一部重要的心理学著作,得益于作者李汉松近四十年的潜心研究,读者可以从其中读到心理学这门重要科学的渊源和现状,能获得一种翔实的、恰当的全面理解。

本书由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串联而成——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斯宾诺莎、梅斯梅尔、威廉·詹姆斯、佛洛伊德、巴普洛夫、斯金纳、皮亚杰等。这些故事不仅让读者了解人物的个人经历,而重要的作者对比较重要的每一学派或每一个人的一家之言都试图说明它的社会历史背景或它得以产生的社会原因。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心理学发展的规律

 第二节 为什么学习心理学

 第三节 曲折的发展道路

第一部分 哲学心理学时期

 第一篇 古代欧洲 灵魂官能心理学

第一章 古希腊哲学中的心理学

 第一节 万物的本源

 第二节 唯物或唯心: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形式说

 第四节 医学中的气质学说:希波克利特和盖伦

第二章 黑暗中的火星:中世纪心理学

 第一节 以神之名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感觉经验心理学思想

 第二篇 近代欧洲 意识的经验心理学

第三章 16--17世纪:早期的机械唯物论

 第一节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的二元论

 第二节 大不列颠的妥协者:培根、霍布斯以及洛克

 第三节 普鲁士的“万能大师”:莱布尼茨

 第四节 莱布尼茨的继承者:沃尔夫

第四章 18世纪:英国心理学

 第一节 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

 第二节 不可知论的鼻祖:休谟

 第三节 联想主义第一人:哈特莱

 第四节 苏格兰新力量:李德与布朗

第五章 18世纪:法国感觉论和德国先验论

 第一节 大脑是心理的机器:狄德罗、霍尔巴哈和爱尔维修

 第二节 一切都是感觉:孔狄亚克与爱尔维修的感觉主义

 第三节 大脑产生思想:卡巴尼斯的生理心理学

 第四节 康德的现象学

第六章 19世纪:“三大发现”后的英国心理学

 第一节 穆勒父子的力学心理学和化学心理学

 第二节 贝因的联想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进化论者:斯宾塞

 第四节 生物进化论视角的心理学:达尔文

 第五节 天生我材:高尔顿的遗传论

第七章 19世纪德国的意识心理学

 第一节 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赫尔巴特

 第二节 空间知觉的提出者:陆宰

 第三节 唯意志论与心理学:叔本华与尼采

第二部分 科学心理学创建时期

 第三篇 近代末期 实验心理学的诞生

第八章 19世纪欧洲:神经系统生理学和感官生理心理学

 第一节 世界上最精密的仪器:大脑

 第二节 感觉是什么

 第三节 生理学之父:约翰内斯·缪勒

 第四节 赫尔姆霍茨的感知觉研究

第九章 心理物理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兴起

 第一节 感觉不是绝对的:韦伯和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

 第二节 遗忘曲线:艾宾浩斯

 第三节 音乐心理学的独行者:斯图姆夫

 第四节 心理主动性的实验研究:G.E.米勒

第十章 冯特: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第一节 从生理到心理:冯特的生平

 第二节 心理学新视角:冯特的心理学体系

 第三节 心理学是一门独立学科

第十一章 19世纪末欧洲心理学的新动向

 第一节 心理是一种动作:布连塔诺和奥地利学派

 第二节 无意象思维:屈尔佩和符兹堡学派

 第三节 把人的灵魂放在天平上:沃德与斯托特

 第四节 独立的法兰西机能主义

 第四篇 现代西方机能主义心理学

第十二章 意识心理学危机和构造心理学

 第一节 不受欢迎的创始者:铁钦纳

 第二节 铁钦纳的构造心理学

 第三节 铁钦纳的论战

第十三章 美国实用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一切都是工具

 第二节 我们的命题不是唯物论:詹姆斯

 第三节 教育改革者:杜威

 第四节 机能心理学的发言人:安吉尔

 第五节 卡尔与晚期的美国机能心理学

第十四章 机能主义和联结主义

 第一节 “心理学的达尔文”霍尔与第一个心理学教授卡特尔

 第二节 像猫一样学习:桑代克的联结主义

 第三节 桑代克的8条学习规律

第十五章 麦独孤的目的心理学

 第一节 麦独孤与衰落的英国心理学

 第二节 研究本能:麦独孤的基本观点

 第三节 人的独特性:情操与道德

第十六章 华生及其行为主义

 第一节 摩登时代:20世纪初的美国

 第二节 不研究心理的心理学

 第三节 其他早期的行为主义者

第十七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一节 历史背景和创设者

 第二节 格式塔心理学的创设及其基本观点

 第三节 勒温的场论和社会心理学

第十八章 精神分析

 第一节 维多利亚式的时代病痛

 第二节 精神病治疗和精神分析

 第三节 催眠与梦的探索者:弗洛伊德

 第四节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思想

 第五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第六节 超越自卑: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第七节 新精神分析

第十九章 新行为主义

 第一节 新行为主义的历史条件

 第二节 大脑有地图:托尔曼的目的行为主义

 第三节 物理学主义者:赫尔

 第四节 集大成者:斯金纳

 第五篇 当代西方 结构主义心理学新思潮

第二十章 人格心理学

 第一节 从“元素”到“人”

 第二节 奥尔波特的特质心理学

 第三节 人格心理学的开拓者:莫里一

第二十一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

 第一节 从痛苦与自卑中成长:马斯洛

 第二节 以人为中心:罗杰斯

第二十二章 生理心理学

 第一节 行为诞生于神经元之间

 第二节 舍里关于内分泌和紧张反应的理论

第二十三章 认知心理学

 第一节 行为主义危机

 第二节 认知心理学的兴起

 第三节 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理论

第二十四章 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和发展心理学

 第一节 漫长的学术生涯

 第二节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

 第三节 结构主义的发生认识论

 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第五节 先天还是后天,阶段性还是连续性

第二十五章 后现代心理学

 第一节 进化心理学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心理学

 第三节 生态心理学

 第四节 积极心理学

回顾和展望

 第一节 西方心理学发展条件的综合性分析

 第二节 西方心理学发展的规律

 第三节 现状和展望

试读章节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御医的儿子,马其顿王亚历山大幼年时期的宫廷教师。他曾系统整理了古希腊以来各家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成就,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他著作很多,其中《论灵魂》是欧洲史上第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专门著作,书中采用了当时的生理学知识来解释心理现象,并系统地讨论了心理现象的各个方面。

在哲学上,他采用调和态度,认为理念世界是虚构的,它和我们的现实世界矛盾,只有现实世界才是真实的。显然,这是唯物论的观点。在关于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因说”,认为任何事物都由形式、目的、动力和质料四个因素构成。他还认为,形式是质料追求的目的,又是推动质料的力量,因而形式包括了动力因和目的因。他有时只用质料因和形式因来解释所要解释的事物的形成原因。但是,他认为事物的等级由不同的形式决定:最低级的事物是消极的、不活动的纯粹质料;最高级的事物是积极主动的纯粹形式;世界的最高原则也是形式,形式是一切事物的推动者。这样亚里士多德即陷入了唯心论。

在心理学思想上,亚里士多德认为,心理学有生物学的特点。生物的特点在于自我保存;为了自我保存,有机体必须具有营养能力、感觉能力和理性能力,而任何生命现象都有它所追求的内在目的。这种内在目的,亚里士多德称之为“隐德来希”(有时他认为就是灵魂,参看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心理学就是研究灵魂达到目的的功能。所以,他认为心理是属于自然现象的,心理学具有生物学的特点。

在身心关系问题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和肉体是统一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如“割”之于“斧”,没有“斧”,“割”也不存在。这是身心统一于物质的唯物论观点。不过,他又认为,灵魂是生命的本质,身体只是灵魂的工具,只有灵魂才能使肉体的动作得以实现。这样亚里士多德又回到他关于形式决定质料的唯心论。可是,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并不把灵魂看作实体,而看作活动的形式。这个观点对后世的心理学思想有积极的影响。因为正是从这观点出发他才把灵魂定义为“隐德来希”。这个“隐德来希”就是后来笛卡尔说的“动物精神”或“精气”。

在心理分类上,亚里士多德反对柏拉图的知、情、意三分法。他认为灵魂是整体的,不能分为部分,它以整体性发挥它的功能(作用)。不过,他认为,人的灵魂有两种功能,即理性的和非理性的。灵魂的非理性功能是被动的,与肉体同生死;灵魂的理性功能是主动的,肉体死亡,它复归于纯粹形式。

亚里士多德把感觉看作动物生存的必要手段,提出感觉的第一特征是辨别力。例如视觉能辨别黑与自,味觉能辨别甜与苦,等等。动物有了这种天赋的感觉能力,才能在一定距离内知觉对象,做出趋避的动作。

其次,他承认外部物体的作用是引起感觉的原因。人们感觉到的是外部事物;没有外部事物的作用,感觉就不能产生。

第三,他把感觉看作来自外部的运动或影响的过程。当某种物体发出运动,影响某种媒介物将这运动送到某一感官上时,就产生感觉。他把外物作用感官产生的感觉印象或痕迹,比作金戒指印在蜡块上的印纹,是真实的。

最后,亚里士多德把感觉分为五种特殊感官的感觉和共同感觉。每种感觉都有特殊的对象。每种感觉与对象之间都有自己的媒介物。他对五种感觉都给予了一定生物学意义的描述: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是生物是否活着的标记,味觉具有营养作用,听觉、视觉、嗅觉都是距离感觉,它们的存在,“不是为了动物的生存,而是为了动物更好地生存”。

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接受的对象是有一定范围的,声音过小固然听不见,过大也是听不见的。此外,感觉也和两种物体相互作用的比例有关;比例适当就感到愉快,不适当则感到痛苦或者有害。所以他认为感觉的程度是相对的,例如,尝过强烈味道的味觉器官(舌),就不能辨别轻微的味觉;受过强烈响声的耳朵就会暂时变聋;一只手接触在比手硬的物体上就觉得硬,触在比手软的物体上就觉得柔软。事实上,亚里士多德已在讨论关于感觉阈限、感觉的相互作用和适应、对比等心理现象。

除上述的特殊器官感觉外,亚里士多德还说到共同感觉,它能区别形状、运动、静止、数目和时间长短等。其实这已是现在说的知觉。他还认为共同感觉执行着想象和记忆的功能,指的也是知觉。

在解释梦时,亚里士多德谈到了想象。他认为想象是在缺乏视听时发生的,做梦就是一种想象。想象是感觉后的结果,没有过去的感觉,想象活动是不能进行的。人的灵魂没有想象就不能思想,想象或者意象是一切思想的基础,是最高理性活动的条件。

P29-31

序言

《心理学的故事》终于出版了。

我的恩师郭一岑教授,在《现代心理学概观》中提出,西方心理学史必须按社会发展史的进程分阶段地进行研究,才能符合心理学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这一思想原则的指导,在他的讲稿基础上,我经过长期的教学,研究和不断修改,才做出西方心理学史阶段性划分的工作。

我自己的工作着重在学习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按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线索顺藤摸瓜,探索两千多年来诸多人物思想的来龙去脉及其背景,力求按历史的本来面目理出一个前后贯穿并有因果联系的头绪,然后按初露的眉目用阶段论进一步分段研究,集结成书。其实,现有的五个阶段,国外学者如波林、伍德沃茨和舒尔茨等已分别零散地说到过,我只是将它们系统化并加以论证整理,理出一个比较明确的顺序罢了。为此,这个体系是个集体创作。当然,体系中的问题连同资料取舍中的差错难免,但我深信,以每个历史时期的思想主流划分阶段这一原则,大体上是可行的。希望前辈、同行和读者不吝指正,使其臻于完善!

这本书在古代、近代部分使用了唐钺教授《西方心理学史大纲》出版前打印稿中的一些材料,现代部分汲取了高觉敷教授主编《近代西方心理学史》时的一些资料。在编写过程中,还一再受到高觉敷、朱智贤、彭飞、陈孝禅、张述祖和王景和等前辈、教授和同志们书面和口头的指导与鼓励,受到许多中青年教师同行的指正,以及我系进修员、学生的建议和催促。在这里恕不一一列举,只能一并致以谢意了!

据说曾经有一段时间,心理学史的课程不受重视,也曾引起有关学者的争论。例如,2011年我的研究生为我庆祝90岁生日,其中一--位学生黎岳庭,是美国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他在庆祝会上说,在美国的心理学博士必须在心理学史上过关。其实,我的体会是心理学研究是一门比较深奥复杂的学科,历史上的多少心理学家犹如瞎子摸象,各执一端,各说各话,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共识。这些事实表明研究和学习心理学历史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在此请愿为心理学研究和工作的同志,更加细心地学习和研究心理学的发展史,并从中得到启发,为今后的心理学研究开辟出一条康庄大道!

该著作《心理学的故事》原为《西方心理学史》,第一、二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承蒙李佳同志的鼓励和建议,将原著加以修订,同时增加后现代心理学等章节成本书名为((心理学的故事》即第四版出版。为此,写上这第四版序,加以说明,同时向李佳同志致以深切谢意!

李汉松

2015年于北师范大学丽泽二楼

书评(媒体评论)

李汉松教授既是我的老师,也是我尊敬的长辈。李老师的《心理学的故事》资料丰富、新颖、生动,思路敏捷、清晰,观点深刻、睿智。他对各个心理学学派乃至每位心理学家都一一做了精辟分析和评论,值得每位心理学工作者一读再读。

——中国心理学会前理事长林崇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