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过(蒯家墙门儿的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苏苏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赵苏苏著的长篇小说《走过(蒯家墙门儿的故事)》以江南蒯氏家族为背景,通过讲述水乡古镇一个没落式微的传统家族的瓦解涅槃,再现了风风雨雨的过往百年。主人公蒯应春是一位走出封建没落旧家族的新女性,她求学、逃婚、投身革命,有着传奇般的人生轨迹。小说以传承家族精神为立意,层层铺垫、徐徐展开,家族兴衰跃然纸上,人物命运跌宕起伏。

内容推荐

赵苏苏著的这本《走过(蒯家墙门儿的故事)》,是一部传世竹简,见证了两千年兴衰荣辱;讲述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幻化出百年风雨如磐。它是一部“纪实小说”,主要讲述了作者的母亲和她家族亲人的故事。

目录

第一章 竹简

第二章 慎余余晖

第三章 童养媳

第四章 红色的诱惑

第五章 女兵女兵

第六章 情系太行山

第七章 魂归

后记

试读章节

“啊,没什么。”蒯贺荪放下竹简,爱怜地看着这个喜欢读书的小儿子。这些年儒香一直跟在蒯贺荪身边,他的母亲张氏与兄长蒯镛过世,后事都是他一手料理的。他不放心父亲,前几日又匆匆从家乡黎里赶来杭州。

“天气寒冷,父亲要多注意身体,”蒯儒香关切地说,“孩儿发觉近来父亲脸色越来越差。还是请郎中看一看吧。”

“为父身体并不打紧,”蒯贺荪说,“少鹤,为父问你,倘若有一天为父也不在了,你有何打算?”

少鹤是蒯儒香的字。

“父亲春秋正盛,岂有不在之理?儒香还要再跟在父亲身边十年八载,多学些本领呢!”

“胡说,”此时的蒯贺荪不想再听违心的奉承话,“为父这把年纪,哪里还什么春秋正盛?人活七十古来稀。为父这一辈子什么都经历过了,什么都参透了,并不忌讳‘死’字。”

儿子不知该说什么好,沉吟片刻后,直言相答:“假若父亲真有一天不在了,儒香将以父亲为楷模,考取功名,报效国家。”

年近四十的蒯儒香早已考得了生员,若不是家有高堂需要他长年照顾,他总也该是举人,说不定已经踏上仕途了呢。

蒯贺荪摇了摇头,“你也知道,杨葛案翻盘,父亲作为承审官员之一,又执掌一省刑名,是难辞其咎的。这恐怕会影响到你的前程。做官,暂且休要想了。”

“真有如此严重?”蒯儒香有些不大相信。

“也许比你能想到的还要严重,”蒯贺荪面露忧色,“官场上的事情你不太懂,日后你自会明白。”

蒯儒香疑惑地望着父亲。

“我看你也不要留在杭州了,”蒯贺荪突然做出决定,“你去绍兴,投奔新上任的知府霍顺武。此人虽是满人,却也古道热心,平日与为父很对脾胃。他自会照顾你。霍大人刚刚由武职调任知府,正需幕僚,你去他那里,会派上一些用场。”

“母亲去世不久,孩儿即便不陪伴在父亲身边,也应回乡为母亲守制啊。”

“在此非常时刻,就不必墨守成规了,”蒯贺荪叹了口气,“你母亲地下有知,也必会是这个意思。”

“儒香谨遵父命。”

“少鹤,你还记得我们蒯家的祖训吗?”沉默了片刻后蒯贺荪忽然问。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蒯儒香对答如流。

“对,牢记此二条,”蒯贺荪一边捻动着手中的一串朝珠,一边语重心长地说,“咱们蒯家在黎里修桥补路、周济穷人的事没少做,才有了百年的不衰。而蒯家世代书香,读书是蒯家子弟的第一要务。正因为读书,自乾隆朝以降,黎里蒯氏簪缨不绝,仅我树滋堂一支便出了一二十个大小官吏。当然了,读书并不一定非要做官。书是人的终生益友。要记住,爹娘跟不了你一辈子,妻妾子女也跟不了你一辈子,只有读到肚子里的书能跟你一辈子。”

蒯儒香点头:“父亲教导,儿子谨记。”他觉得父亲今晚怪怪的,活脱是在交代后事。

“好了,你下去吧。为父累了,要歇息了。”

“父亲,你不要紧吧?”蒯儒香发现父亲的脸色白得疹人。

蒯贺荪没说话,挥了挥手。

儿子退下后,蒯贺荪换上朝服,重新拿起竹简,看了半晌,然后跪倒在地,面南而拜,高呼:“贺荪对不起祖宗!”

他觉得嗓子一紧,一口鲜血喷涌而出。

过了好一会儿,他拭去嘴角和下巴上的血迹,站起身来。他觉得有些冷,手捧竹简,在炉边的一把椅子上坐下,望着熊熊的炉火,陷入了沉思默想。在火焰中,他似乎看见祖父蒯嘉珍和祖母钱与龄失望的面孔;他也看见了临沼关大战后毅然决然吞金殉节的妹妹学诗,还有三个月前离世的夫人张氏,他们好像在朝他招手。啊,那不是他心爱的长子镛儿吗?……

他忽然一阵头晕,眼前一黑。他的头向后仰去,手中的竹简掉落在了炉台上。跳跃于炉口的火舌无情地将竹简舔燃,失去知觉的蒯贺荪没有看见红红的火焰吞噬竹简时所腾起的黑烟……

半夜时分,后衙传来仆人与丫鬟们的哭喊声:“老爷殁了!”

蒯儒香赶到父亲的书房时,但见父亲衣冠整齐地仰坐在炉边的椅子里。

炉台上,是竹简的余烬。蒯儒香在地上发现一根烧黑了的竹片。也许,竹简燃烧的时候,烧断了牛筋,这根竹片掉落在了地上,才得以幸存。

蒯儒香抹去面颊上的泪水,将竹片捡起,揣在了怀里。

P9-11

后记

这是一部讲述我母亲和她家族亲人故事的小说。说是小说,其中的史实成分远远多于虚构。如果一定要将这部小说贴一个归类的标签,我想它应该算作“纪实小说”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这是我写这部小说过程中始终努力遵循的原则。

五四以来的动荡撕裂了传统。特别是十年动乱,祠堂被捣毁,家谱遭焚烧,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家族来说,三代人以前的信息全都灰飞烟灭。

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人,便永远不可能知道自己往哪里去。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逐渐成为了出生于建国后一代以及他们的后代心头挥之不去的问号。

这些年,寻根成为潮流,且有持续升温之势。人们渴望了解家族的世系,是因为,家族承栽着太多的文化信息。我们的灵魂需要一个港湾,而家族的传承,就是这样一个灵魂的港湾。

江苏吴江黎里蒯氏,明末为避战乱,由吴县香山迁入,本是大明工部侍郎蒯祥一族后裔的一支;再早则来自湖北襄阳。在地方志和家族的口口相传中,这些都有记载。有清以降,特别是自乾隆朝起,黎里蒯氏世代读书,是当地有名的书香门第,兴旺了两百来年,出了不少人物,他们都在各自所属于的时代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如今,他们已融入历史,无论后世如何评价,似乎都不再重要。这个家族盛极而衰的过程,被当地的地方史学家称为“黎里的《红楼梦》”。我在小说中虚构了一部竹简,作为家族的图腾,它的被毁乃至彻底消失,象征着旧秩序的瓦解。大家族的衰落蜕变犹如一曲旧时代的挽歌,其成员的涅槃重生,是我这部小说的关注点。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也。中华民族是由无数个家庭构成的。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也是社会的一个微缩。写家庭就是写社会。我想通过黎里蒯氏一个家庭两代人的故事,以及作为后人的“我”对前辈的观察与思考,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华民族近代史发展的脉络与走向。我希望写出一部带有史诗味道的小说。

我的母亲很平凡,但她的身世却颇为传奇,少年时求学、逃婚,走上革命道路,在北方的抗日前沿经历过最为残酷的抗敌斗争。在她身上,战争年代走过来的理想主义者的原则性与传统旧家族的中庸保守,都可以找到痕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元素奇妙地交织在一起,常常令我困惑。更令我困惑的是,是什么使得她这么一个年轻时如此激进如此叛逆的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谨小慎微了呢?性格反差如此之大,是在生活的磨砺中终于归于平庸,还是经历了太多的风雨而彻底悟透了人性?这,成为我写作这部小说的主要动力。

答案找到了吗?我只能说,我把母亲和她亲人的故事如实地呈现给读者,智者见智吧。

创作这部小说,对我本人来说也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写作过程中,母亲的亲人一个个由虚变实,复归为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物。母亲本人,她的善良淳朴,以及对亲人的爱,则一次叉一次跃然纸上,不断地重新感动着我。

这部小说能够最终成稿,我首先要感谢黎里镇开发管委会的李海珉先生。身兼柳亚子故居纪念馆主任的李海珉,是黎里的地方史专家,著述颇丰。他多年积累下的研究成果和发表过的文章给予我极大的启迪。可以这么说,没有李海珉先生的帮助与及时提点,我对母亲故乡黎里和蒯氏家族史料的掌握,将会是片面或残缺不全的。

我的妻子薛雯随我一道前往江南收集家族史料;我母亲方面的蒯氏家人许崇德、蒯端夏、王寄南、蒯黎明、蒯大昕、蒯黎呖也曾向我积极提供家族的人物线索;特别是已故的二姨蒯吟秋,她晚年留下的珍贵文字,对我了解外公和外婆,帮助巨大。

就在本书即将脱稿之际,许崇德舅舅走完了他八十五年的风雨人生,离开了人世,黎里慎余堂蒯家墙门儿老一辈中的最后一位男性长者终于也离我们而去。我希望我能以这本书和书中有关他们的真实故事,来告慰这些长辈的在天之灵。

黎里的李文龙、蒯庆生、蒯伟勇等,对本书的写作都给予过这样或那样的支持。

我的作家朋友都梁和资深编辑家章德宁对小说的结构提出过十分有益的建议;朋友彭小蒙、苏雷、段一民、苏新民、曹京生、严凯、唐霄、张安戈、丁力、郭五一、崔恩卿、李春禧、陈宝民、屈庆乙,亲友赵玮、尚林盛、于小波、赵燎夏、盖小彤、赵森、李建国、徐友苏等,或耐心阅读本书的部分初稿,或为我补充事实与细节,积极鼓励我写作。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还要感谢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和本书的责任编辑徐乐。没有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没有徐乐编辑在整体构思上的准确把握,以及她的辛勤付出,这本书是无法以现在的样子付梓的。

赵苏苏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