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无法回避的大国冲突及对地理宿命的抗争白金典藏版)》中,罗伯特·D.卡普兰作为著名的地理学者和地缘政治研究者,全面而系统地回顾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并通过各地气候、地势和所处地理位置预测未来全球事件的演化,特别是欧亚大陆的下一次冲突周期。
作者在书中特别讲到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并对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
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我们认识自身问题的一面镜子,对地缘政治及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对关心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和时事热点的大众读者,本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无法回避的大国冲突及对地理宿命的抗争白金典藏版)》中,罗伯特·D.卡普兰以地理为主线,通过地图导出地缘政治,并将地理作为手术刀,结合其毕生的观察、发现和相关理论来剖析国际关系和全球化中无法解释的冲突。同时,他将地理与历史完美融合,生动诠释地理如何塑造人类历史,并对当前世界地缘政治热点进行深入解析,预测未来全球事件的演化。通过考察各地方的气候、地势和所处地理位置,卡普兰回顾了世界历史上发生的热点事件,并将他的研究所得用以分析各地的危机,如欧洲、俄罗斯、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和中东,全面地预测了欧亚大陆的下一次冲突周期。
最为重要的是,卡普兰为我们展示了展示了应如何通过地图和人口学研究等工具,进一步解读各国的外交政策,从而找到更深层和更强大的方式来看待世界。
第1章 地图上的地缘战争 宁死不屈的地理
20世纪90年代波黑战争后,人们才认识到自由主义的局限性并重新建立对地图的尊重。冷战结束后,人们逐渐丧失地理意识,似乎理想主义的时代已经开始,但在“9·11”之后的10年里,一系列灾难性的事件将这种幻想击得粉碎。
巴尔干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一即发的“火药桶”,根源何在?中欧作为“宽容忍让”和“高度文明”的理想地标,在新的大国博弈中能否幸存下来?德国的地理位置又是怎样决定其钟摆方向的?海湾战争中,眼看就要活捉萨达姆,老布什为何却下令停止进攻巴格达?
西方国家对米洛舍维奇等独裁者的“绥靖政策”一时间使得“慕尼黑阴谋”的类比甚嚣尘上,地理的报复在无形中开始上演了……
要重拾我们的地理意识,必须先在最近的历史坐标中找准一个时间点,搞清我们在何时彻底失去了它,以及为什么会失去它,并阐明那将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判断。
当然,这种地理意识的丧失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倘若要我指出这个时间段,我想大约就是柏林墙倒塌后的那段日子。一条人为边界的倒塌,本应让我们对地理和地图更加肃然起敬,以便提前考虑德国版图的变化可能会对相邻的巴尔干和中东地区带来什么影响,但恰恰相反,我们却从那时开始盲目自大起来,完全无视那些真正的地理障碍仍然虎视眈眈地横亘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渐行渐远。
德国境内一道人为边界的拆除,仿佛突然成了一个划时代的标志,这让我们认定:人类所有的分歧将从此烟消云散;民主既然能将东欧收于麾下,也必将征服非洲和中东;“全球化”这个风靡一时的流行概念,已经不仅仅是人类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而是一跃成为了历史的道德方向和国际安全体系。想想看,极权主义的意识形态才刚刚被打破,美国和西欧的国内安全就被视为理所当然,太平盛世的假象统领了一切。
美国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前副主任弗朗西斯·福山,预见性地捕捉到了这种新的“时代精神”。他在柏林墙倒塌前几个月发表了一篇题为《历史的终结》的文章,宣称世界各地战争和动乱有增无减,黑格尔哲学意义上的历史(即自由民主制将成为所有国家政府的唯一形式。)至此宣告终结,因为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取得了胜利,有关政治制度的争论就此结束。
其实,这只是按照我们自己的想象塑造世界,有时甚至是通过出动美国军队来实现的。在20世纪90年代,这样做几乎没有遭到任何惩罚。这是一个信仰倒错的时代,是冷战后的第一轮知识辩论周期。在这个时代,“现实主义”和“实用主义”被视为无稽之谈。比如,在一些地方,传统和狭义的“国家利益”本来就被定义得似是而非,却硬要对其进行人道主义干预。你最好加入新保守主义派,或当一名自由派国际主义者,整天想着如何在巴尔干地区阻止“种族灭绝”,因为这是当时“聪明的好人”该做的事。
在美国,类似的理想主义大进发并非史无前例。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之际,以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命名的“威尔逊主义”风行一时,后来人们才发现,威尔逊的想法很少考虑美国及其欧洲盟国的真正目标,更没有考虑到巴尔干地区和近东地区的现实。20世纪20年代在这些地方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表明民主和自由已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得到推行,同时也意味着,在这古老苏丹王朝的某个地区,狭隘民族意识正在悄然觉醒。
P11-13
地缘政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作为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地缘政治学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基本因素之一,并从国家利益出发,将具体国家的安全纳入全球背景之中,从地理的角度考察国家间的政治关系。
在《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中,罗伯特·D.卡普兰作为著名的地理学者和地缘政治研究者,全面而系统地回顾了世界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并通过各地气候、地势和所处地理位置预测未来全球事件的演化,特别是欧亚大陆的下一次冲突周期。
作者在书中特别讲到了中国的地缘政治,并对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中国历史上与周边国家关系复杂,加上当今崛起过程中在能源、资源等方面的巨大需求,使得中国如今的地缘政治格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南海到东海,从东亚到中亚再到东南亚,从欧洲到非洲,中国将如何在其地缘政治布局中找到切入点并实现百年复兴,世人正拭目以待。对于中国读者而言,本书是我们认识自身问题的一面镜子,对地缘政治及国际关系研究人员,对关心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和时事热点的大众读者,本书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由于作者卡普兰的身份、立场和角度的限制,本书中的某些观点和论述不可避免地会以美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在谈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道路和未来军事战略时有失偏颇。对于在全球各领域扮演着关键角色的中国来说,未来充满机遇和挑战,而改革和完善也将是恒久不变的主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模式”会得到更多认同,并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内发挥更多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2013年6月
亨利·基辛格博士,美国著名外交家、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前国务卿
罗伯特·D.卡普兰迷人而宏伟的研究和极其重要的著作,着眼于一个古老的真理:地理对于决定国家的命运至关重要,不管是法老王的埃及还是当今阿拉伯的政局动荡都是如此。
詹姆斯·霍格,美国外交关系协会顾问
地理对于塑造历史有多重要,是罗伯特·D.卡普兰在这部杰作之中要探讨的重要问题。在他对人类的辉煌历程和经年冲突的分析背后,是三十年的学术和游历积淀。他的广泛分析的核心在于一个信仰:地理对于人类的行为有着持久的影响,无论现在还是未来。
伊安·布莱默,欧亚集团总裁、畅销书《独自为战》作者
卡普兰将地理当做手术刀,用它来剖析国际关系和那些全球化无法解释的冲突。《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不仅敏锐地记下了地理如何塑造我们所知的世界,也预言了它对未来意味着什么。他以一块块地域为基础,将历史与当下两方面结合起来分析,使他的这部巨著成为极具研究价值、娱乐性和信息性的不可忽视之作。
马凯硕,国立新加坡大学李光耀公共行政学院院长、新加坡前外交部长及常驻联合国代表
罗伯特·D.卡普兰的《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详尽地描述了古老的断层线在当代重现的事实,并极富勇气地断言:“我相信,美国在21世纪会成为波利尼西亚、印第安与拉丁民族的混血文明体。”那么,为何美国的战略思想家们没有预料到其即将面临的真正挑战呢?卡普兰的作品,对他们来说有振聋发聩之效。
瓦里·纳斯尔,中东问题专家、美国塔夫兹大学教授
在这本涉及地理和历史的杰作中,罗伯特·D.卡普兰无可辩驳地向读者展示了经济与政治发展的趋势,以及它们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他流畅的文笔、敏锐的洞察力和文中随处可见的历史轶事,吸引人重新思考地理在全球战略中的关键作用,并理解美国在其中的利益。
《纽约时报书评》
不管卡普兰指引你去哪里,他都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
《出版人周刊》
卡普兰将旅行作家捕捉细节的敏锐度以及驻外国记者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完美地结合于一身。
《每日野兽》(The Daily Beast,美国知名新闻网站)
精彩绝伦……如果你想知道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将是你的起点……卡普兰的现实主义与直面困难的愿望,使这本书成了那些将自我感觉良好的宣言伪装为战略思想之人的苦口良药。
邱震海,中国战略问题专家、德国图宾根大学博士、凤凰卫视资深评论员
地缘政治是世界各国或合作或竞争的古老而又崭新的课题,罗伯特·D.卡普兰先生从新的思维角度观察事物,为只会孤立研究寰宇战略的人们提供了又一思考新空间。
曹景行,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员
对于《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这本书,您也许未必认同卡普兰在书中的诸多看法,甚至不能接受地缘政治理论,但还是应该认真思考作者提出的种种“即将到来”。何况,正如作者所说,他的这本新著还“与中国有着特殊的渊源”呢。
马鼎盛,香港资深军事专栏作家
作者卡普兰以地理学者和地缘政治研究者的眼光,指出中国土地只有7%适于耕种,只够满足23%人口,现代化急需全世界的能源、矿物和粮食,需要探索不用19世纪的帝国主义方式的全球一体化道路。
宋忠平,资深军事评论员
感谢卡普兰对我战略思维的启发,地理会报复那些莽撞者,如同中国古人提到的“地利”,日本想要吞下整个亚太是妄想,但中国可以与美国“隔洋而治”,这都是地理带来的地利。不妨仔细研究这一新著,你会发现卡普兰笔下的地缘政治很有趣。
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在世界地缘经济与地缘政治板块不断发生变动的形势下,需要有一些新的、具有全局性的、陆权与海权并行不悖的地缘战略“再平衡”思考。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
对于几乎所有国家决策者和国际战略研究者来说,地缘政治因素都是他们进行战略判断的基本出发点之一。
林利民,《现代国际关系》期刊主编
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与地缘战略选择是个常话常新的大战略课题。
崔文约,中国国际关系学院
《即将到来的地缘战争》这本书,让我们透过纷纷扰扰的国际形势,重新认识到地缘政治的基本作用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