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战后日本的“战后”意识
——以围绕“战后体制”的斗争为中心
战后日本政治精英的日本自画像
现代日本的民族主义
日本社会的右倾化与相对化意识
试析自由民权运动的思想基础
中日相互认知的差异与“文化冲突”
试析战后日本“自我”主体性确立依托的精神资源
全球化与日本社会的无缘化
日本民族优越感的形成及其对中国的期待
上代日本的自然观
——以《古事记》为例
日本人的“格”意识
二
战后日本对华认识先行研究现状分析
谈谈日本近现代汉学家对中国的理解和不理解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知行
试论明治20年代政教社国粹主义者的中国认识
杉田玄白的汉方医学观
日本近代小学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
日本诗人金子光晴的近代中国图像
文化他者化的中国形象
——以近代日本人的中国考察为中心
日本构建大东亚共荣圈的心理文化学分析
后藤新平的对外殖民观
——以其台湾殖民政策为中心
辛亥革命以后内藤湖南的中国认识
从时代小说看日本人的世界认识
——从藤泽周平的《桥之物语》说开去
对外认识与本国形象
——以近世日本知识分子为中心
试论日本近世儒者“文化认同”的双重取向
——以“华夷思想”为中心
日本汉诗的文化解读与历史评价
——以“和臭”、“和习”、“和秀”为中心
简析本居宣长的中国观
——基于对其中国文学观、“圣人观”、“天命观”的考察
三
“日本人论”的盛行与“缘人”的自我认同
——心理文化学的视角
以日本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研究
——对国际日本学研究学科建设及其方法论的摸索
编者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