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克雷格·本杰明所著的《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是一个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讲述我们周遭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打破地域、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界限的普遍性历史,作者总结出138亿年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称其为八大“门槛”。
它交叉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在20多年教学实践、听取全球500余所高中及大学师生反馈基础上撰写而成。
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世界史学会会长联袂编写,“微软之父”比尔·盖茨倾情推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作者 | (美)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克雷格·本杰明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克雷格·本杰明所著的《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是一个现代、科学的起源故事,讲述我们周遭的一切是如何形成的。 这是打破地域、国家、民族、种族、宗教界限的普遍性历史,作者总结出138亿年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称其为八大“门槛”。 它交叉融合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它在20多年教学实践、听取全球500余所高中及大学师生反馈基础上撰写而成。 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世界史学会会长联袂编写,“微软之父”比尔·盖茨倾情推荐。 内容推荐 大卫·克里斯蒂安、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克雷格·本杰明所著的《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所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阅读本书,读者将会追溯一段始于138亿年前的历史,这段历史以大爆炸和宇宙出现为开端。大历史包含了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并将它们融合为一种单一的、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叙述,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的介绍。 书中总结出大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他们将这些突破称为“门槛”。从宇宙到地球,从最初的生命到人类,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作者按照从“无”到“有”的顺序,以八次突破为线索,勾勒出世间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最终,本书以大历史的视角,对我们的近期未来和遥远未来做出了预测。 目录 序言 作者简介 导论 什么是大历史以及如何研究它? 考察整个过去 精密计时革命之前的历史 精密计时革命之后的历史 自然科学加入历史学一起研究过去 什么是大历史? 这个故事的基本形态:不断增强的复杂性 一个框架:大历史的八大门槛 关于年代和日期的说明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1章 前3道门槛:宇宙、恒星和新化学元素 1.1 门槛1:大爆炸宇宙学与宇宙的起源 传统的起源故事 大爆炸宇宙学的起源 大爆炸宇宙学 大型强子对撞机 大爆炸宇宙学讲述的万物起源 支持大爆炸宇宙学的更多证据 1.2 门槛2:星系和恒星的起源 最初的星系和恒星是如何形成的? 1.3 门槛3:新化学元素的创造 化学元素 恒星的生命与消亡 化学的重要性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2章 第4道门槛:太阳、太阳系与地球的出现 2.1 门槛4:太阳和太阳系的出现 太阳系起源的证据 确定太阳系的年龄 太阳:推动我们世界的能量 太阳系的形成:早期阶段 行星的形成:吸积 卫星的形成 今天的行星系 探寻其他太阳系和行星 2.2 早期地球简史 地球结构的形成:分化 地球的结构 科学家如何了解地球的结构? 第一个10亿年 获得大气层 2.3 塑造地球的表面 阿尔弗雷德·韦格纳与大陆漂移说 现代板块构造论的故事 地球的构造板块 构造边缘(板块边界) 板块构造论——地球科学的核心范式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3章 第5道门槛:生命的出现 3.1 生命如何通过自然选择发生变化 生命是什么? 达尔文的理论 达尔文难题的解决方案 3.2 第5道门槛:地球上生命的出现 关于生命起源的传统思想 关于生命起源的现代思想 细胞的化学 最早的细胞在何处以及如何出现? 3.3 地球上的生命简史 最初四个阶段(38亿年前到6亿年前) 后四个阶段(大约6亿年前到800万年前)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4章 第6道门槛:人亚科原人、人类与旧石器时代 4.1 人亚科原人的进化:从800万年前到20万年前 人类进化的证据类型 人亚科原人发展的不同时期 4.2 第6道门槛:智人的出现 什么让我们显得如此不同? 智人出现于何时、何地? 4.3 旧石器时代:20万年前到1万年前 人类史旧石器时代的界定和意义 旧石器时代的两大事件 旧石器时代生活方式:人类如何生活? 旧石器时代对地球的影响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5章 第7道门槛:农业起源与农业时代早期 5.1 门槛7:农业 5.2 解释农业革命 什么是农业? 一场缓慢的革命 过渡到农业 气候的角色 一种文化和生态适应模式 5.3 农业时代早期 农业时代早期的技术和生产力 农业的传播 农业时代早期不断增长的社会复杂性 农业时代早期的村庄 农业时代早期的性别关系 为何一些村落变成城镇? 5.4 共识性权力的出现 权力是什么? 阐释权力的出现 农业时代早期共识性权力的出现 农业时代早期权力的证据 农耕与环境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6章 跨越一道小门槛;城市、国家与农耕文明的出现 6.1 定义城市、国家和农耕文明 6.2 资源和集体知识的积累 增长的农业生产力 灌溉和其他技术 人口增长、等级制度和气候变化 6.3 乌鲁克:第一个国家苏美尔的第一座城市 乌鲁克城 苏美尔背景下的乌鲁克 6.4 其他地区的城市和国家 尼罗河流域的埃及和努比亚 印度河流域 中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 美洲的农业文明 早期国家的其他实验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7章 第一部分:农耕文明时代的非洲—欧亚大陆 7.1 一种新型人类共同体 什么是农耕文明?一种关于人类共同体的分类法 7.2 农耕文明时代 界定农耕文明的特征 能量流以及诸特征间的相互关联 农耕文明时代不同类型共同体的共存 农耕文明时代的长期趋势 7.3 趋势一:农耕文明及其行政机构的扩张、权力和效率 第一个扩张和收缩周期:约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 第二个扩张和收缩周期:约公元前500年到约公元500年 第三个扩张和收缩周期:约公元500年到公元1000年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8章 第二部分:农耕文明时代的非洲—欧亚大陆 8.1 趋势二:非洲—欧亚大陆农耕文明中重要交换网络的建立 交换网络与集体学习 以战争为媒介的跨文明联系 非洲—欧亚大陆早期的贸易网络 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丝绸之路的起源 第一次丝绸之路时代 非洲一欧亚大陆的交通要道 第一次丝绸之路时代的衰落 第二次丝绸之路时代 8.2 趋势三:不断演进的社会和性别复杂性 社会和两性关系的趋势: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500年 社会和两性关系的趋势: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 社会和两性关系的趋势:大约公元500年到公元1000年 8.3 趋势四:普遍缓慢的变化发展节奏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9章 第三部分:农耕文明时代的其他世界区 9.1 美洲区的农耕文明 中美洲的农耕文明 安第斯地区的农耕文明 北美的农业文明 结论 9.2 太平洋和澳大拉西亚世界区 太平洋世界区 澳大拉西亚世界区 结论:澳大拉西亚和太平洋世界区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10章 即将跨越第8道门槛:迈向现代革命 10.1 现代革命的途径 10.2 创新的速度为何增长:创新的驱动力 驱动力一:增强的交换网络 驱动力二:通讯和运输的改善 驱动力三:创新动机的增加 10.3 公元1000年的世界 驱动力一:交换网络 驱动力二:通讯和运输技术 驱动力三:创新的动机 10.4 后古典时期的马尔萨斯循环:公元1350年之前 不断扩张的交换网络 通讯和运输的改善 不断增长的市场和商业 14世纪的危机 10.5 现代早期的马尔萨斯循环:公元1350年到1700年 创造最早的全球交换网络:公元1500年之前 公元1500年之后:一个正在形成的全球交换网络 全球交换网络的生态和文化影响 10.6 公元1700年的世界 创新的影响 处于转型的边缘?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11章 跨越第8道门槛:通向现代性的突破 11.1 门槛8:现代世界/人类世 门槛8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是英国和西欧?全球背景 11.2 英国的社会、农业和工业革命 社会关系的变化 农业的变化 工业中的革命 11.3 工业革命的传播 西欧 美国 日本和俄国 11.4 政治革命:现代国家的兴起 法国:第一个现代国家 其他地方的现代国家 11.5 两个世界的出现——发达世界和发展中世界 正式和非正式的殖民地 西方的安抚思想 阐释帝国主义和两个世界 11.6 工业革命的其他影响 工业革命对工业化国家产生的影响 工业革命在殖民地的影响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12章 人类世:全球化、发展与可持续性 12.1 导论 12.2 第一部分:政治和军事变化 帝国主义和军事竞争:公元1900年到1950年 新的整合、新的发展以及新的冲突形式:1950年到2010年 12.3 第二部分:发展——更多人口、更多消费 食物 健康与寿命 消费 运输和通讯 战争与破坏性技术 能源 让创新变得系统化:科学与研究 12.4 第三部分:发展和工业化对生活方式和社会的影响 农民的衰落 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口的变化 人权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12.5 第四部分:人类世与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发展是可持续的吗?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第13章 更多门槛?未来的历史 13.1 第一种未来:近期的未来 现状 不详的趋势 充满希望的趋势 超越近期的未来 13.2 第二种未来:接下来几千年 13.3 第三种未来:遥远的未来 13.4 结论——故事的结尾:宇宙中的人类 小结 本章问题 关键词 延伸阅读 词汇表 出版后记 试读章节 导论 什么是大历史以及如何研究它 考察整个过去 在这本书中,我们会向你们介绍一种看待过去的新视角,它是由众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在晚近建构起来的,这些学科涉及历史学、地质学、生物学以及宇宙学等。与以往相比,现在我们可以描绘更多的过去,而且可以做得更精确。因此,当前是各种历史研究的革命性时刻。 在我们对过去的理解中,这些变化大多数发生于 20世纪中期以后,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所说的精密计时革命(chronometric revolution)的结果。 精密计时革命之前的历史 精密计时革命的核心内容,是一系列为过去事件定年的新技术。 为过去的事件测定年代的方法,是我们理解过去的基础。事实上,如果没有日期,我们也就不可能有“历史”。如果我们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但是不了解它的序列,不清楚它发生的时间,那么,我们眼中的过去,就是一堆没有意义、没有深度、也没有真实形状的杂乱事件的堆积而已。日期有助于我们理解过去,因为它们允许我们以年代顺序“描绘”过去,在时间中考察它的形状。我们如此绘制的世界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强烈的意义感。然而,仅仅几十年之前,我们绘制过去的能力还非常有限。我们只能够为极小一部分过去提供确切的年代,它们要么恰好被人们记住了,要么刚好有文献记载。 20世纪中期之前,书面文献提供了最重要和最可靠的方式以确定过去事件的年代。结果,历史意味着“通过书面文献材料考察的过去”。 很不幸,尽管书面文献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靠的日期,但是,它们也让我们对过去的理解局限于过去很小一部分,即它们恰好阐明的那部分。于是,历史仅仅指“人类的历史”。更糟糕的是,在实践中,历史只不过是富有者和有权势者的历史,因为只有这些人能够创作书面文献(或者雇用书记官替他们完成)。由此而来的结果就是,在最近几个世纪大众识字率提高之前,历史的主体是帝王将相、他们发动的战争、他们创作的文学以及他们信奉的神灵。过去的绝大部分处于黑暗之中,绝大多数人的经历、思想和生活方式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记载。我们无法讨论没有文字的社会,除非那些能够创作的人(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或中国史学家司马迁那样的人)恰巧提到了它们。即便如此,有读写能力的社会对那些没有读写能力的邻居做出的思考和讨论,往往有悖事实。面对文字创造之前的时代,我们更是一筹莫展。而那些时代是相当重要的,我们现在已经了解到,那些时代至少涵盖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95%的时间。最后,历史学把人类出现之前的一切事物排斥在外,尽管从 18世纪以来,地质学家就着手理解地质事件发生的序列。总而言之,史学家对书面文献的依赖,意味着历史基本上是关于那些会写作之人(他们只占人类很小一部分)的历史。因此,毫不奇怪,历史事实上仅仅是政府、战争、宗教和贵族的历史。 精密计时革命之后的历史 20世纪中期,测定过去事件年代的新方法的出现,改变了我们对过去的理解。此后,我们能够为所有文献都未曾记载的事件提供确切日期,这些事件可以回溯到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甚至宇宙的起源。 在这些新技术中,其中最重要的技术建立在放射性测年法(radiometric dating)之上。放射性测年技术的依据在于,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会遵循一种很有规律的节奏,最终形成新的子物质(daughter materials)。这意味着,如果你有一块含放射性元素(比如铀)的材料,你就可以测量有多少子物质(比如铅)已经形成,从而能够估算出这块材料的形成时间。 20世纪10年代,以这种方式使用放射性物质的潜能得到了重视,但是,放射性测年技术在当时还不太可靠,也不便宜,因而无法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得到广泛使用。碳-14纪年法是最早得到广泛应用的放射性测年技术,因为这种测年方法建立在碳的一种特殊形式(或同位素,同位素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它们的内核具有不同中子数,因此,它们的原子重量也有点不一样)的衰变之上。碳-14测年由威拉德?F ?利比(Willard F.Libby)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开发。利比曾经在核武器工厂工作,工作人员也需要具备能力分离和测量特定元素(就核武器研制来说,是指铀元素)的不同同位素。碳-14测年革新了考古学,促使考古学有可能测定5万年之前的含碳物质(包括生物有机体的绝大多数残留物)。这比文献记载的最早时间要古老10倍。很快,许多其他的放射技术得到开发,从而让我们的年代学在时间上回溯得更久远。这些方法使用了放射性物质,比如衰变很慢的铀元素,这样,人们就可以测定几百万年甚至几十亿年之前形成的物质的年代。1953年,克莱尔?佩特森(Clair Paterson)通过测定陨石中铀衰变产生的铅,从而确定了地球的年龄。 P2-3 序言 序言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是大历史这个新兴跨学科领域的第一本教材。 大历史考察的,不仅仅是人类甚或地球的过去,而是整个宇宙的过去。阅读本书,教师和学生都会回溯一段旅程,它始于138亿年前的大爆炸和宇宙出现。大历史吸收了宇宙学、地球和生命科学、人类史的成果,并且把它们组合成关于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之位置的普遍性历史叙事。 所有社会都建构了普遍性故事,以此帮助人们理解他们在时空中的位置。然而,只有在相当晚近的时候,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和学者才拼凑出一个基于科学证据之上的普遍性故事。那个故事的一些零星内容——例如,地球或许已经存在了几百万年,或者现代生命形式可能是从更古老的生命形式进化而来的——已经为19世纪的人们所熟悉。不过,这个故事的绝大部分细节是在过去一百年中收集起来的。有幸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是能够科学地理解万物如何成为现在这个面貌的第一代人。本教材的目的 当学生更熟悉这个故事之后,他们就会留意故事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结合在一起。他们将了解原子如何形成我们躯体由以构成的分子;原子本身如何在大爆炸或者扩张的星球内部形成;地球如何由那些在轨道旋转的大冰块和尘埃构成;生命如何首次出现在地球上,然后在整个地球表面扩张和变化。他们也会了解到20万年前人类如何首次出现于地球,为何我们与其他生命有机体(我们与它们分享着这个美丽星球)既如此相似又如此不同。最后,我们会探询未来:这个故事会走向何处?人类和地球的可能命运是怎样的?宇宙的最终命运又会如何? 这本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帮助他们考察和评价那些将这个历史叙事结合在一起的许多联系。 第一版特色 除了迷人的写作风格之外,《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还呈现出一系列特色,它们让大历史故事栩栩如生,也有助于学生学习这个令人兴奋的故事。这些特色如下: 导语本书用长篇导论界定了大历史概念,勾勒了复杂性和出现的概念,并且介绍了大历史的八大门槛(thresholds)。 考察大图景阅读新材料的最好准备就是提问。每一章开头都会设置几个问题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励他们从大历史的宏大规模进行思考。比如,第6章提出的问题包括: 城市是什么?国家是什么?农耕文明是什么? 人们如何学会提高农业生产力? 哪些技术变化为城市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每章问题 与每章开头设置一些问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一样,每章末尾设置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整合和评价他们已经阅读和学习过的内容: 为何人们开始聚集到城市? 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世界上哪些地方? 描述四个不同世界区中城市和国家演进呈现出来的差异。 描述用来重构早期文明的各种证据。 本章关注早期农耕文明的相似性,那么,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宗教在城市和国家的出现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门槛概述为了讲述138亿年的历史,本书的作者找出了八大突破,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他们将这些突破称为门槛。当这个故事到达一道新门槛之际,他们都会用一张表格来形象地概括那道门槛的主要成分。下面是第1章和第11章的例子。 关键术语和词汇 关键术语包括读者希望记住的概念、人物以及地点。为了便于学习,关键术语列在每章末尾。我们也把它们列在本书结尾处,以便它们在后面章节出现时易于查找。 补充性资源 大历史在迅速发展,因此,一些相关网站也随之出现。 致谢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的写作得到许多人帮助,我们借此机会在此表达谢意。首先,我们非常感谢多年来与我们讨论大历史的所有朋友和同事。他们包括来自不同学科的合作者、朋友和同事,尤其是世界史史学家圈子和快速增长的大历史史学家圈子的同人。 威廉·麦克尼尔是世界史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他非常支持大历史观念,与我们一样,他也认为,大历史是世界史许多目标的自然延伸。我们尤其要感谢已故的杰里·本特利,他是《世界历史》杂志创刊人和主编。杰里是世界史领域另一位伟大的开拓者。他慷慨地提供他的意见和支持,也相当赞成大历史观念。事实上,他在《世界历史》上发表了论大历史最早的文草之一。我们非常怀念他。 我们有幸与麦格劳一希尔公司的编辑合作。最初的编辑是乔恩一戴维.黑格,他对大历史观念以及在这一领域出版第一本教材充满信心;后来,编辑工作由马修.巴斯布里奇接手,他得到高效的编辑团队——包括阿瑟·蓬波尼奥、南希·克罗基雷、琼.斯塔尔(内容项目经理)、莎伦·奥唐奈(技术编辑)以及戈特弗里德(校对者)等人——的支持,并且见证了本教材的出版完成。出版一本教材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我们感谢所有编辑在此过程中提供的支持和建议。 2010年,加州多米尼克大学和伟谷州立大学的师生们使用了本教材的初级版。我们向所有提供很有价值反馈信息的人表达谢意,因为这些反馈在很多方面促进了本教材最终版本的形成。 我们尤其感谢那些对早期版本做出正式评论的教师(最终所有的精确性我们负全责)。他们包括: 霍普·贝恩,塞勒姆州立大学 托德·邓肯,波特兰州立大学 凯文·费恩隆德,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 厄休拉·古迪纳夫,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约翰·米尔斯,南卫理公会大学 亚历山大·米尔科维奇,阿肯色理工大学 乔尔·普里马克,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 大卫·克里斯蒂安十分感谢悉尼麦考瑞大学多年来对大历史项目的慷慨支持,尤其要感谢对2010年国际大历史学会成立大会和2012年第一次大历史研讨会的资助。他还想感谢圣迭戈州立大学同事、朋友和学生,他于2002-2008年问在那里讲授大历史课程,这一全新的知识事业得到他们的热情支持。还有比尔·盖茨,这也是我们想要感谢的,他是大历史热情慷慨的支持者,现在正在资助为中学生和普通公众建立免费大历史网络课程,即“大历史项目”(www.bighistoryproject.com/Home)。在大历史发展过程中,麦考瑞大学和圣迭戈州立大学的学生所起的作用,远远超出了他们自己的想象,因为他们不断提出问题,这有助于防止大历史迷失在细节之中。他还要感谢沙尔迪、乔舒亚和艾米丽,因为当他再次埋头写作一本著作时,他们表现出了足够的耐心。他还要谢谢第一位启蒙老师,即他的母亲卡罗尔,她在尼日利亚教会了他许多。他始终没有忘记早年的这些令人兴奋的教诲。与辛西娅·布朗和克雷格·本杰明的合作是一次愉快的经历,但愿所有的合作者都会碰到这么机敏、无私而又志趣相投的同事! 辛西娅·斯托克斯·布朗要感谢加州多米尼克大学的学生、行政部门以及很有创造力的教员们,尤其是吉姆·坎宁安和菲尔·诺瓦克,他们与她一起率先开设大历史课程。多米尼克大学校长玛丽·马西一直十分赞同大历史;多米尼克大学大历史项目负责人摩根·比赫曼德领导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十分有效的合作。拉斯·谢丽尔·吉尼特组织了2008年1月召开的进化史诗研讨会,在那次会议上,本书三位作者得以面对面地讨论前3章稿子,他们在会上也碰见了彼此之外的许多大历史学家。她对此项组织工作表示感谢,也向国际大历史学会的同事表示谢意。厄休拉·古迪纳夫、凯瑟琳·贝里以及拉里·戈尼克提供了特别的帮助。最后,辛西娅要感谢杰克·罗宾斯和他的大家庭一直以来的支持。 克雷格·本杰明要感谢密歇根伟谷州立大学的学生、教员以及行政部门过去10年来对大历史的无私支持,尤其感谢学校校长、教务长以及布鲁克斯学院跨学科研究中心主任对这个领域的鼓励和支持,也要感谢他们同意将国际大历史学会的总部“大历史全球研究所”设在布鲁克斯学院。他要谢谢自己的孩子佐伊和阿舍,20世纪90年代,他们都在麦考瑞大学学习大历史课程;感谢他的妻子帕梅拉耐心和坚定的支持,她是国际大历史学会顾问委员会主席,为这一领域做出了极大贡献。克雷格还要感谢他的合作者辛西娅和大卫,他们不仅仅是富有活力的同事,也是亲密的朋友。 后记 出版后记 我们很容易想象,中国的学生和美国的学生、德国的学生乃至埃及的学生,学习着同样内容的物理科学、化学科学,尽管他们相距甚远,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国籍。但是,想象他们学习相同内容的历史,却很难。民族国家诞生于18世纪晚期、19世纪,经过200多年,我们早已习惯以民族国家为前提思考历史,甚至以世界为研究对象的世界史,往往也带有民族烙印,而我们对此安之若素,习以为常。在这互联网统治社会,天涯咫尺,世界变成地球村的21世纪,究竟有没有可能存在一种世界所有地区、所有国家都能教的历史?把所有的人统合到一起,而不是依国籍不同而彼此分开?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大历史》从宇宙开端开始讲起,从138亿年前宇宙大爆炸、地球出现、生命出现、人类起源,到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旧石器时代、农业起源、城市出现、国家出现、农耕文明的兴盛,再到未来的发展趋势,包括近期和遥远未来。本书作者吸收了宇宙学、地球与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以及人文历史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它们融合成具有普遍性的历史叙述,对宇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位置做出了尽可能科学、全面的介绍。 《大历史》考察的是整个过去,不仅仅是人类的过去,还包括地球的过去,乃至宇宙的过去;《大历史》中出现的“人”,不是美国人,不是德国人,也不是俄罗斯人,而是“智人”这一物种的共同成员。 《大历史》不是各国历史的叠加,而是人类整体发展史。作者总结出了人类历史演进中的八大突破(书中命名为“门槛”),每一次突破都意味着某种全新事物的出现,意味着人类完成了一个飞跃。从宇宙到地球,从最初的生命到人类,从农耕文明到现代革命,作者按照从“无”到“有”的顺序,以八次突破为线索,勾勒出世间万物的产生与发展。最后,作者还对我们的近期未来和遥远未来做出了预测。 “大历史”代表的是历史教育的新发展方向。本书作者之一大卫·克里斯蒂安发起、组织了一个为中学生和普通公众免费授课的“大历史项目”,并得到微软公司主要创始人比尔·盖茨的热情资助,比尔·盖茨说:“大历史改变了我的思考和学习模式,我非常确信它同样也能改变全世界的老师和学生。希望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大历史学家。”“大历史项目”已在美国全面展开,我们希望它也能到中国安家落户,希望中国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具有“大历史”思维。 书评(媒体评论) “大历史将自然史与人类史结合为一种单一、宏大且易懂的叙述。这是一项伟大的成就,可以与牛顿在17世纪以统一的运动规律将天与地结合起来的方式相媲美,它取得了近似达尔文在19世纪以一套进化理论将人类与其他生命形式统一起来的成就。大历史是世界史许多目标的自然延伸。” ——威廉?麦克尼尔,前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美国世界史学会主席 “大历史能做的,是向我们展示我们自身的复杂性和脆弱性,以及我们面临的危机;它同时也向我们展现我们拥有集体学习的力量。我希望遍布全球的下一代都能够了解大历史,并通过大历史了解他们所面临的挑战及机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这一群人要为全世界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建立一个免费的大历史在线教学纲要。” ——大卫?克里斯蒂安,国际大历史学会创会主席 “大卫?克里斯蒂安真的打动了我。这个家伙将各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融合,铸造了一个单一的框架。真希望我年轻的时候就能学到大历史,因为它能为我提供一种思考学校作业和阅读的全新方式。它在非常有趣的历史语境中讲述科学,它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解释了如何将科学应用到大量当下议题之中。” ——比尔?盖茨,“微软之父”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