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1888~1951),本名月生,后名镛,上海高桥人。青帮头目。杜月笙自幼父母双亡,家境贫苦,最初在十六铺鸿元盛水果店当学徒,之后成为潘源盛水果店店员,绰号“水果月笙”。后来,他拜青帮通字辈陈世昌为师,列悟字辈。在陈世昌的推荐下,杜月笙人黄金荣门下,成为黄的一般随从。在为黄金荣包运鸦片、管理赌场等过程中出谋献策,得到黄金荣的赏识和信任,成为黄的得力助手。杜月笙渐露头角后,便开始培育自己的势力。黄退休后,杜月笙的势力膨胀,门徒数万,组有恒社。曾住敏体尼荫路钧福里(西藏南路122弄,今已拆),后迁至华格臬路216号,常住辣斐德路辣斐坊(今复兴中路553弄)16号,抗战初与抗战胜利后居住于峻岭公寓(今锦江饭店中楼)。1923年,杜月笙组织上海难民救济会,任会长。1925年,组织慈善会救济贫苦灾民,被选为上海慈善总会理事长。同年,与黄金荣、张啸林合伙开设三鑫公司,运贩鸦片。是年,被法租界公董局委任为法租界商会总联合会主席兼纳税华人会监察,曾任华董。1927年,与黄金荣、张啸林共谋组成中华共进会,帮助蒋介石清党反共。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杜月笙被任命为陆海空军总司令顾问、军委会少将参议和行政院参议。1929年,开设中汇银行,自任董事长。1931年九一八国难期问,参与组织“上海市抗日救国会”,任救国会常务委员,捐赠飞机两架,取名“月文”号、“月辉”号。1932年,组织恒社。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参与组织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任副会长。1934年任上海市地方协会会长。同年,被选为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主持日常会务,同时担任总会下属机构救护委员会及经济委员会副主席。1935年,兼任中国通商银行董事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参加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兼筹募委员会主任。应八路军驻沪代表潘汉年要求,从荷兰进口1000副防毒面具,赠送八路军作战部队使用。同年8月,与戴笠策划组织苏浙行动委员会,成立苏浙别动队(后改名为忠义救国军)。上海沦陷时期,任协调国民党党、政、军、统的统一委员会主任委员,从事募款、情报、锄奸等抗日活动。1937年11月离沪,先后到武汉、香港等地领导中国红十字会的募捐、救助、伤兵救治等工作,兼中央赈济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九区(广东、广西)赈济主任。1939年冬,在重庆建立人民动员委员会,联络各派帮会势力,建立恒社总社,组织中华贸易信托公司、道济公司等,筹建重庆医院,支援抗战。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发起组织浦东地方建设公司,任董事长,参与创建高桥中学。
在恺自尔路八仙坊曾有一家米号,名为“万昌米号”(恺自尔路96~98号),米号老板叫万墨林。万墨林是杜月笙的表弟,深得杜月笙信任。杜公馆迎来送往、财务家事等大小事宜都由他主持。作为杜公馆的总管家,凡出入杜门托事拉关系等统统要经过他,所以万墨林虽从未人过帮会,俨然已成了帮会总管。万昌米号是万墨林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开设的,由他哥哥万兆荣主持,后又开设“万昌新行”。因万墨林的特殊地位,凡与杜月笙有瓜葛或想巴结杜的厂商团体等,都心照不宣地到万昌米号及新行购米,两家米号自然生意兴隆,很快成为上海最大的米店之一。
抗战胜利后的上海,物资匮乏,尤其粮食趋于紧张。为了稳定粮食市场,国民政府采取限价政策,严禁囤积。而当时身为上海市豆米业公会、米号业公会、农会理事长的万墨林利用万昌米号囤积居奇,哄抬米价,以致在万昌米号门前,曾有市民因抢购大米引发死伤惨案。
1946年春,国民政府向上海粮商发放低息粮食贷款,以济粮商资金不足之难,并规定专款专用。万墨林以万昌米号及新行名义,独得两份贷款,但不去救急,还放高利贷获利。此外,他还帮助别人营私舞弊冒领贷款。结果,贷款发出后,粮价反而急涨,舆论大哗,引起众怒。当时,国民政府正发生权力结构调整,以蒋经国为代表的少壮派崛起,逐渐摒弃杜月笙这类帮会出身的势力,建立新的统治基础。再加上靠山戴笠的意外丧命及对蒋介石来说利用价值的衰退,杜月笙势力已大不如前。在这种情势下,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宣铁吾下令将万墨林关入看守所,监察院江苏监察使署闻风而动下令调查。6月,上海地方法院开庭审讯万墨林等。最终,杜月笙使出浑身解数,先以治病名义将万墨林“保释就医”,继而又以孔祥熙的长江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反击。因事关孔家,此案便被一拖再拖,次年6月蒋介石当了所谓总统,颁布“大赦”,粮贷案与万墨林也被一赦了之。
1946年,当选上海市参议会议长,但随即辞职。1949年,杜月笙赴香港。1951年8月病故。
P236-238
随着城区的变迁,昔日闻名沪上的八仙桥区片已逐渐湮没。但其鲜明的特性,曾联结三界(法租界、公共租界、华界)、地跨三区(原黄浦区、卢湾区、南市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它终将成为上海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段记忆,难以被忘却。
2011年,原黄浦区、卢湾区被撤销,建立新的黄浦区,昔日的八仙桥区片完全归属新的黄浦区版图。为了记录这块特殊的区域曾有的生活状态与社会风貌,留存这段历史记忆,黄浦区档案局(馆)组织编写了这本《印象·八仙桥》。此书从八仙桥的源起、近代市政、特色建筑、商业发展、繁华娱乐、文教事业、市井生活及八仙桥的新生八个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八仙桥区片最具特点的部分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对曾发生在八仙桥区片的历史事件、与八仙桥区片有关联的历史人物、与八仙桥区片联结紧密的地点等作了链接介绍。
编写过程中,编委会成员查阅了大量档案、志书及其他书籍,抽丝剥茧,去伪存真,以求最大限度地准确展现这一区片独特的人文特色和地域魅力。局(馆)长华骏几番审读书稿,逐字推敲,严格把关,促成了书稿的完善。此外,我们要感谢许洪新、马长林、范洪涛三位老师对书稿提出的宝贵建议,感谢商志刚先生为初稿的形成做出的努力,感谢陶俊、王佩佩两位老师提供的资源线索,感谢李建华、李圣恺先生在相关照片收集过程中所提供的支持与帮助。由于八仙桥区片情况复杂,资源丰富但相关资料零散,且编委会人手及认知所限,此书错漏之处在所难免。还请知者识者不吝教正,以使对八仙桥区片的记录与研究更加深入、准确与完整。
编者
二○一五年七月
在上海众多地名中,“八仙桥”无疑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地名,而八仙桥区片的历史演变同其名称一样,更富有传奇色彩。
150多年前,当“八仙桥”这一地名刚开始出现时,这里是辟设不久的法租界西部和华界的交界处。在这个紧靠租界的地方,华洋杂居,中西文化碰撞交流,各路人物、各种业态,如同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其有别于后来的十里洋场——南京路商街,成为适合中下层市民生活居住的独特社区。外国侨民开办的菜场,是这里最早出现的业态。它给周边的居民带来生活上的方便,也使其成为这一区片的传统行业而闻名于世,并带动了其他业态的发展。所以说,“以菜兴市”是八仙桥区片历史发展的一大特征。
实际上八仙桥区片出名的不光是菜场,还有娱乐业、餐饮业和商业。
1917年,黄楚九创办大世界游乐场,拉开了八仙桥区片娱乐业发展的序幕,“大世界”以其贴近平民的经营方式,开综合娱乐场之新风。当年这个远东最大的游乐场,集各种娱乐于一体,面向社会大众,平民百姓花几毛钱,可以消遣大半天,尽情欣赏各种戏剧、曲艺、杂技等,由此成为老上海家喻户晓的著名游乐场所。八仙桥区片娱乐业出名,是因为这里不仅有一个“大世界”,还有数量众多的戏院剧场,使之成为上海城区文化消费场所最多的区片。南京大戏院、恩派亚戏院、黄金大戏院,当年都是上海滩一流的影剧院,在这里曾经演绎了许多感人的故事。特别是20个世纪30年代的抗战时期,话剧《怒吼吧!中国》在黄金大戏院的公演,抗战文化团体孩子剧团在恩派亚大戏院所作的首场演出,都是当年给抗日民众带来极大振奋、轰动整个上海的大事。另外,许多江浙沪地方戏剧的剧团和演员,曾经在八仙桥区片的戏院剧场频繁演出并由此成名,所以说,“八仙桥”是这些地方戏剧成长的沃土,绝不为过。
因为娱乐业兴旺,满足市民饮食需要的各种餐饮业也应运而生。细数下来,八仙桥区片各种小吃、餐饮的品种和特色绝不亚于城隍庙,在市民中享有盛誉。经过多年的变化,这一传统被完全地存续下来,云南南路美食街是这一美食传统的缩影。
在长期的城市区域发展演变过程中,八仙桥区片的商业找到一条适合周边居民需要的发展之路,与城市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起居用品,在这里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经营规模。众多特色商店的分布,使八仙桥区片成为上海市民购物最为方便的地区之一。
历史上,八仙桥区片还曾是黄金荣、杜月笙等上海帮会大亨的居住地,其经营的烟、赌、娼在这里留下深刻痕迹。然而,上海解放后黄金荣自写的悔过书和他在大世界门前扫地接受劳动改造的照片,见证了历史的巨变——曾经呼风唤雨的帮会大亨在新社会照样脱胎换骨。
与此同时,不少文化名人和社团组织也在八仙桥区片留下足迹。伟大的文化战士鲁迅曾在这里同青年木刻家进行交流,留下其生前最后的影像;著名书画家吴湖帆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留下许多动人的画坛故事;基督教青年会在这里建起大楼,并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爱国活动……所有这一切,构成了八仙桥区片深厚的文化底蕴。
八仙桥区片作为城市中心的一个区域,历史上一直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几个行政区管辖的交叉地。上海解放初期,它归嵩山区管辖,后划入邑庙区。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其地跨黄浦、卢湾、南市三个区。黄浦区和南市区撤二建一后归属黄浦、卢湾两个区管辖。一个区片归属几个行政区管辖,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区片的综合规划和发展,包括历史地情的了解和研究都有影响。2011年,原黄浦区、卢湾区建制撤销,建立新的黄浦区,这一问题已不复存在,昔日八仙桥区片完全属于新黄浦区的区域范围,这将有助于对八仙桥区片的深入研究。
多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的八仙桥区片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有的一些影剧院被拆除,部分里弄住宅消失,随之而起的是绿化休闲地带和众多高楼,在八仙桥中心区域,以商务区为主要业态的格局正在形成。在此之时,如何保持和发扬八仙桥区片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探求新黄浦区的创新发展之路,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我们之所以深入挖掘和整理各种资料,展示有关八仙桥区片历史记忆的初衷。
我们相信,对八仙桥区片丰富历史记忆的挖掘,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传承这一区片的历史文脉,从而把新黄浦区建设得更有特色、更充满生气和活力!
马长林
二○一五年七月
华骏主编的这本《印象八仙桥》从八仙桥的源起、近代市政、特色建筑、商业发展、繁华娱乐、文教事业、市井生活及八仙桥的新生八个方面,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八仙桥区片最具特点的部分做了较为系统的介绍,并对曾发生在八仙桥区片的历史事件、与八仙桥区片有关联的历史人物、与八仙桥区片联结紧密的地点等作了链接介绍。
八仙桥地区是上海中心城区中重要的区域,位于两大租界以及华界的结合部,在上海城市发展变迁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区域。在这个区域拥有著名的大世界和其他一批剧场等娱乐设施。由于地处两个租界和华界南市的结合部,这一区域的发展较之上海其他地区,有着显著的差异。在一百多年的城市变迁中,八仙桥地区的变化尤为剧烈。由华骏主编的这本《印象八仙桥》是第一部系统介绍八仙桥地区的著作。它以大量的历史资料以及精彩的历史照片,反映了八仙桥地区的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