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于1831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主要围绕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与敲钟人卡西莫多、主教代理克洛德·弗罗洛、骑卫队长浮比斯之间的故事而展开,揭露了当时教士的阴险卑鄙、宗教法庭的野蛮残忍、贵族的荒淫无耻和国王的专横残暴,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歌颂了人性的真、善、美。它引发我们进行反省与思考,让我们回归理性本身,能更真实、客观地去认识与理解“善”与“美”,这对我们审美、价值取向的建立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同时,它所高度赞扬的善良、无私与爱更是我们所应当坚持与追寻的。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文学家雨果于1831年发表的一部小说,主要围绕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与敲钟人卡西莫多、主教助理克洛德·弗罗洛、骑卫队长浮比斯之间的故事而展开——克洛德看上了在广场跳舞的吉卜赛姑娘爱丝美拉达,然后指使自己收养的卡西莫多深夜去抢夺她,但被骑卫队长浮比斯阻止。获救后的爱丝美拉达坠入了爱河,但她爱着的浮比斯不过是一个玩弄感情的纨绔子弟。克洛德·弗罗洛继续一步步实施着计划,妄想霸占美丽而又善良的爱丝美拉达,但爱丝美拉达坚决不从。于是,克洛德决定毁灭她。虽然外貌丑陋、单纯爱恋着爱丝美拉达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一直在暗中保护她,但她最终仍未能摆脱被推上绞刑架的命运。
第一卷
大堂
话说距今三百四十八年零六个月十九天,那日巴黎万钟齐鸣,响彻老城、大学城和新城(老城今称城岛,是巴黎城的发祥地;大学城位于塞纳河左岸即南岸;新城则指塞纳河右岸即北岸巴黎城一部分)三重城垣,惊醒了全体市民。
其实,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那天,并不是史册记载的纪念日;一清早全城钟声轰鸣,市民惊动,也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既不是庇卡底人或勃艮第人进犯,也不是抬着圣骨盒的宗教列队仪式;既不是拉阿斯城(大学城的旧称)学生造反,也不是“我们尊称威震天下圣主国王陛下”摆驾入城,甚至不是在司法宫广场吊死男女扒手的热闹场景,更不是十五世纪常见的羽饰盛装的某国使臣莅临到任。就在两天前,还有这样一队人马,即佛兰德使团奉命前来,为缔结法国王太子(即查理八世,1483年继位)和佛兰德玛格丽特公主(勃艮第大公弗朗索瓦一世之女,作为未来的王妃在法兰西宫廷长大,后因太子另娶他人而改嫁)的婚约。为此,波旁红衣主教(天主教罗马教廷中最高一级的主教,穿着代表鲜血的红色礼服,故称红衣主教)不胜其烦,但是他为了讨好国王,不得不满脸堆笑,迎接佛兰德市政官那帮土里土气的外国佬,还在波旁公爵府款待他们,为他们演出一场“特别精彩的寓意剧、滑稽剧和闹剧”。不料天不作美,一场滂沱大雨,将府门挂的精美华丽的帷幔淋得一塌糊涂。
一月六日那天,是约翰·德·特洛伊所说的“全巴黎欢腾”的双重节庆,即远古以来就有的主显节(据《圣经·马太福音》记载,耶稣三次显圣,故天主教将主显节称为“三王来朝节”,定为1月6日)和狂人节(狂人节是中世纪民间的狂欢节日)。
这一天,照例要在河滩广场燃起篝火,在布拉克小教堂那里植五月树,在司法宫演出圣迹剧(一种庆祝风俗的必有节目,主要由孩子和青年来演绎在平安夜耶稣降生和三王来朝的故事)。就在前一天,府尹大人已派衙役通告全城:他们身穿神气的紫红毛纺衬甲衣,胸前缀着白字大十字,到大街小巷的路口吹号并高声宣告。
一清早,住家和店铺都关门闭户,男男女女从四面八方拥向三处指定的场所。去看篝火,赏五月树还是观圣迹剧,要随个人的兴趣而定。这里应当赞扬一句巴黎看热闹的人,他们有古人的那种见识,绝大多数都去看篝火,因为这正合时令;或者去观圣迹剧,因为是在司法宫大厅演出,那里能遮风避雨。大家仿佛串通一气,谁也不去布拉克小教堂墓地,让那棵花不繁茂的可怜的五月树,孤零零在一月的天空下瑟瑟战栗。
市民大多拥进通往司法宫的街道,他们知道两天前到达的佛兰德使团要前去看戏,并观看在同一大厅举行的推举丑大王的场面。
司法宫大厅虽然号称世界之最(须知索瓦尔〔1623—1676,法国历史学家,著有巴黎史等〕那时尚未丈量过孟塔吉城堡的大厅),但这一天要挤进去谈何容易。通向司法宫广场的五六条街道犹如河口,不断拥出一股股人流,从住户的窗口望过去,只见广场上人山人海,万头攒动。人流的汹涌波涛越来越扩大,冲击着楼房的墙角,而那些墙角又像岬角,突进围成如同不规则状大水池的广场。司法宫高大的哥特式(“哥特式”一词,通常用得完全不恰当,但又为安全约定俗成了,我们只好沿用,按照大家理解的那样,用来标示中世纪后半期的建筑风格,其基调为尖拱,是前半期以半圆拱为主的建造风格发展而成的。——作者原注)门脸正中一道大台阶,上下人流交汇在一起,又在接下的台阶分成两股,从两侧斜坡倾泻到人海浪涛中;这道大台阶就是一条水道,不断向广场注入,犹如瀑布泻入湖泊中。成千上万人呼喊、调笑、走动,简直甚嚣尘上,沸反盈天。这种喧嚣,这种鼓噪,有时还变本加厉,有增无减。拥向大台阶的人流受阻,折回头来,乱作一团,形成了漩涡。原来是府尹衙门的一名弓箭手在推搡,或者一名警官策马冲撞,以便维持秩序。这种传统实在值得称道,是由府尹衙门传给总督府,又由总督府传给骑警队,再传给我们今天的巴黎保安队。
面孔和善的市民,成千上万,密密麻麻,站在门口、窗口,爬上天窗、屋顶,安安静静,老老实实,注视着司法宫,注视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而且时至今日,巴黎还有许多人,喜欢观望看热闹人所形成的场面,只要猜想人墙里面发生了什么事,就已经觉得很有意思了。
我们今天一八三〇年的人,假如在想象中能有机会混杂在十五世纪的这群巴黎人中间,同他们一起前呼后拥,摩肩擦背,跌跌撞撞地挤进原本十分宽敞,而一四八二年一月六日这天却显得特别窄小的司法宫大厅,所见的景象不无兴趣,也不无吸引力,周围本来全是古旧的东西,我们看起来反有全新的感觉。
如果读者愿意,我们就力图想象,读者和我们一同跨进这座大厅,跻身于这群短衣短袄打扮的嘈杂的平民中间,会产生什么印象。
先是耳朵一片嗡鸣,眼花缭乱。我们头顶是双合圆拱尖顶、雕花镶木、绘成天蓝色衬着金黄色的百合花图案;脚下是黑白相间的大理石地面。几步远有一根巨大圆柱,接着一根又一根,总共七根,沿中轴线一字排列,支撑双圆拱顶的交汇点。前面四根柱子周围摆了几个小摊,卖些闪闪发亮的玻璃和金属饰片制品;里面的三根柱子周围安有几条橡木长椅,年长日久已经磨损,被诉讼人的裤子和讼师的袍子磨得油光锃亮。沿着大厅四面高高的墙壁,在门与门之间,窗户和窗户之间,边柱和边柱之间,不见尽头地排列着自法腊蒙(传说其为法兰克人的君主,大约生活在公元五世纪左右)以下法国历代君主的雕像:无所事事的国王耷拉着双臂,低垂着眼睛;勇武好战的国王则昂首挺胸,双手直指天空。此外,一扇扇尖拱长窗上的彩绘玻璃五光十色,宽宽的出入口所安的门扇,都精工细雕,富丽堂皇。总之,拱顶、圆柱、墙壁、长窗、镶板、宽门、雕像,所有这一切,从上到下,绘成天蓝和金黄两色,一望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不过,在我们看见的时候,大厅的色彩已略显暗淡,到了我主纪元一五四九年,尽管杜·勃勒尔还沿袭传统赞美过它,其实它几乎完全消失,只剩下厚厚的灰尘和密密的蛛网了。
在一月份的一天,这座长方形宽敞的大厅里,射进苍白的天光,拥进衣饰花枝招展并吵吵嚷嚷的人群,只见他们溜着墙根闲逛,绕着七根圆柱回旋,现在我们想象出这些,那么对整幅图景就有了个大致的印象,下面只需略微详细地描述其有趣的方面。
假如拉瓦亚克没有刺杀亨利四世,那么,司法宫档案室也就不会存放凶手的案卷,他的同谋也就不会考虑自身利害,非把此案卷宗销毁不可,而纵火犯也就不会别无良策,只好一把火将档案室烧掉,要烧掉档案室,又只好一把火将司法宫烧掉;由此可见,没有弑君一案,也就不会有一六一八年那场大火了。从而,古老的司法宫及其大厅,也就会依然屹立,我也就可以对读者说:“请亲眼看看去吧!”我们双方都省事:我省得像上面那样描绘一番,读者也省得阅读这一段——这情况证明了这样一条新的真理:重大事件必有难以估量的后果。
首先,拉瓦亚克很可能没有同谋;其次,即便有同谋,他们也很可能同一六一八年那场大火毫无干系。其实,还有两种解释都说得通。其一,三月七日后半夜,一颗宽一尺、长约一臂的燃烧的大陨星,自天而降,落到了司法宫。其二,有特奥菲尔这四行诗为证:
一场游戏多悲惨,
只缘案桌嘴太贪,
司法女神镇巴黎,
眼看宫殿火冲天。
一六一八年司法宫大火的起因,有政治的、自然的和诗意的三种解释,不管我们的看法如何,不幸那场大火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这座法兰西最早的王宫,如今已经所剩无几,这自然要归功于那场大火,更要归功于后来历次的修复工程。这座王宫堪称卢浮宫的长兄,在美男子菲利浦王在位时期,年岁就相当大了,有人甚至依照埃加杜斯所描述的、由罗伯尔王兴建的宏伟楼阁,去寻找遗迹,但几乎荡然无存了。圣路易(路易九世,1214—1270,法国卡佩王朝国王)“完婚”的那间枢密处室如今安在?他“身穿驼毛布上衣、棉毛混纺的马甲和紫檀色长外套,同儒安维尔(历史学家,圣路易的宠臣)一起,席地躺在毛毯上”,审理案件的花园又在何处?西格蒙德皇帝(日耳曼皇帝,娶法国公主为后)的寝宫今在哪里?查理四世、无采邑(原指封建君主封赏给臣属终身享有的土地)的约翰王的寝宫又在哪里?查理六世颁发大赦谕的那座楼梯何处寻觅?马塞尔当着王太子的面,杀害罗伯尔·德·克莱蒙和德·香槟元帅时,所踏的那块石板地又何处寻觅?还有那条狭廊——撕毁伪教皇训谕的地方,而传谕使者身穿法袍,头戴法冠,一身可笑的打扮,从那里出发游遍巴黎全城以示谢罪——如今在何处?还有那座大厅及其镀金的装饰、天蓝色的彩绘、尖拱长窗、一尊尊雕像、一根根圆柱、布满雕刻图案的高大拱顶,如今又在何处?还有那金碧辉煌的寝宫呢?还有那守门的石狮,如同所罗门(古代以色列国王)座前所有狮子那样,低垂脑袋,夹着尾巴,一副暴力服从公理的恭顺模样的石狮,究竟在哪里?还有那一扇扇精美的房门、一扇扇绚丽的彩绘玻璃窗,究竟在哪里?还有那令比科奈特(巴黎圣母院几道门上铁制饰品的作者)也甘拜下风的镂花铁包角、杜·昂西制作的精细木器,究竟在哪里呢?……岁月和人事,如何摧残那些巧夺天工的杰作?用什么取代了那一切呢?用什么取代整个高卢的历史、整个哥特式艺术呢?无非是设计圣热尔维教堂大门道的那个笨拙的建筑师,德·勃罗斯(1571—1627,法国建筑家)建造的低矮笨重的穹窿,用以冒充艺术。至于历史,就只有关于粗柱子的喋喋不休的回忆录,而帕特律(以诡辩著称的律师)之流摇唇鼓舌之声,至今还回荡不已。
不过,这些都无足挂齿——还是扯回话题,谈谈名副其实的古老司法宫那名副其实的大堂。
那座长方形大堂无比宽敞,两端各有用场:一端安放着著名的大理石案,极长极宽极厚,无与伦比,正如古代土地赋税簿中说的那样,“世上找不出同样那么大块”——这种说法准能让卡冈都亚(法国著名作家拉伯雷小说《巨人传》中的主人公,食量惊人)食欲倍增;另一端辟为小教堂,路易十一世命人雕塑他的跪像,放在圣母像前面,他还命人把查理大帝和圣路易的雕像移进来,全然不顾外面一长排历代国王雕像中间,留下两个空空的壁龛。显而易见,他认为这两位圣君,作为法兰西国王在上天言事最有分量。小教堂刚建六年,还是崭新的:建筑精美,雕刻奇妙,镂刻也细腻精微,这种整体的曼妙的建筑艺术品格,标示哥特时代在我国进入末期的特征,并延续到十六世纪中叶,焕发出文艺复兴时期那种仙国幻境般的奇思异想。门楣上方那扇花瓣格子的透亮小圆窗,那么精巧秀丽,宛如饰以花边的星星,尤其堪称精品。
P11-16
价值人生从价值阅读开始
——代序
全民阅读形象代言人 朱永新
信仰与法治,一软一硬地引导与规范着一个人的言行,而最终导引与制约着国家、民族乃至人类。
何为信仰?信仰就是方向。所以,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才能够有明确的前行方向,才会步履坚定从容,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何为法治?法治就是契约。所以,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才能够更科学地决策,更及时地纠偏,更充分地保障,更理性地行动。
信仰与法治,都离不开全体国民的基本素养。所以,中国未来的命运,其实正是这样从一人至人人,最终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素质的核心是价值观。无论是信仰的建立还是法治精神的形成,都是基于价值观。由此,在当下,在社会层面上,我们亟须寻找一个可以栖息的“精神家园”;在个人层面上,我们亟须寻找一种有利成长的“正向价值观”。这是我们所处时代的最大当务之急。
价值观的培养应从青少年开始。价值观就像方向盘,方向正确,只要坚持行走,距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反之则会南辕北辙。事实上,在影响人终生发展的因素中,分数并非最重要,真正起制约作用的是品德、品格,要让其享受做人的快乐,受人欢迎、尊重,而不仅仅是知识和学问的习得。但是,当今许多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在技能上得到了很好甚至过度的关注,却在人生的一些基本价值观上发生教育缺失,直接导致了这些有天分的孩子误入歧途。
价值观的培养应从阅读开始。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读什么我们就会成为什么,我们的精神高度由我们阅读的高度决定,我们的价值观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形成.
在阅读的重要性与急迫性已逐步成为共识的情况下,读什么和怎么读,就是另外两个根本的问题。我在许多场合下强调,应该把最美好的东西给最美丽的童年。为此,新教育实验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为青少年精心挑选优秀图书,全面定制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显然,通过经典名著的价值阅读,培养青少年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心、专注、勤俭、坚韧、自信、自立、勇敢等一生受用的品质,使名著阅读回归其本意,这既是阅读的本质,又是解决“读什么”的答案。
也正是基于同样的思考,商务印书馆作为百年品牌出版社,高举“价值阅读”的大旗,紧紧抓住经典名著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推出了这套“经典名著大家名译”系列图书,倡导重读经典与价值阅读。其编辑思想是,对名著阅读既不做简单的呈现,又不将名著阅读庸俗化和功利化,而是在认真理解原著本意的基础上,从主题对品质的角度,紧扣价值观阅读的宗旨,使阅读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从《爱的教育》的阅读中,学会如何爱及对爱心的培养;从《童年》的阅读中,懂得困境是人生最好的老师;从《老人与海》中,了解人的尊严和意志的力量;等等。
在这套“经典名著大家名译”系列图书的策划中,还专门做了“名家导学3—2—1”的体例设计,即在阅读每一本经典名著时,都需关注3个阅读要点、2个知识要点、1个成长要点。这既能使学生在面对名著时盲目阅读、无从选择等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又能使学生翻书即有收获,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积极性。当然,就像人们对于要不要开书目有不同的观点一样,要不要提供具体的阅读方法,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我们新教育也主张让学生自主探究,班级共读。但毫无疑问,对于初步接触名著的学生来说,有一个阅读的书目,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还是有益的。
总之,以价值阅读接受伟大人格与崇高品质的濡染,寻觅并创造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家园,这的确是值得点赞的尝试。
让有价值的人生从有价值的阅读开始!
2014年8月24日写于河南洛宁
我从一个很边远的小地方走出来,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我读了很多书。我觉得读一本优秀的书,相当于自己多活了一辈子。
——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 阿来
一辈子读过一本经典和没读过一本经典的人生整个都不一样,我不敢劝你们读一辈子的经典,但是希望你们至少认认真真读一本经典。
——同济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作家 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