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县经济促进会主编的《崇明颂(共2册)》一书,入选的50多篇散文、200多首诗词,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寻觅崇明文脉的多姿多彩,破译或解读崇明文脉背后的特有文化基因,给读者分享崇明文化的获得感。综观全书,它清晰地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写景,讴歌崇明大好风光,传递崇明文脉魅力。二是状物,折射崇明文脉情结。三是叙事,凸显崇明文脉风俗。四是塑人,揭示崇明文脉神韵。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岳的散文《崇明之韵》通过土之韵、水之韵、人之韵、园之韵、食之韵、俗之韵、梦之韵等层面,多棱角地体现了崇明文脉的鲜明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成为崇明自然生态和人文脉络的缩影。
无论是崇明人、城市人,还是外乡人,只要你的眼光触及《崇明颂(共2册)》,就会深深地被文中所跳跃的崇明文脉元素所感染,就会身临其境与崇明海岛同呼吸,就会与书中所表达、讴歌的独特的景、物、事、人发生深深的共鸣。这正是本书的文学性所在。
《崇明颂(共2册)》由崇明县经济促进会主编,收入散文、诗歌等作品,激发崇明人爱崇明、颂崇明、赞崇明的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开拓崇明本土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思路,促进崇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水之韵
水是生命的起源。水能给人类带来生存,也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崇明是东临东海,南、西、北三面环江的冲积大岛,水是崇明得天独厚的资源,崇明人以水为命,以坝为业。崇明河流甚多,如渔网般布局,条条河沟通长江东海。崇明的河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级别差异,共分五种:一是称“洪”,是长江自然支流经农民因势利导成河道者,例:三沙洪;二是称“港、激”,入江入海之处,潮汐通道船舶碇泊,例:牛棚港、四激河;三是称“湾”,是港的延伸有弯曲的水流,例:牛车湾;四是称“河”,也称“官河”,是官方组织民众开挖的河道,例:横运河;五是称“沟或泯沟”,是民间百姓在宅院四周、田间自凿的水道,通于沟。河道名称的区分便于老百姓治田引长江淡水,拒东海咸水。自有岛以来,崇明人世世代代从来没停止过一种劳作,一种奋斗,就是挑泥做岸,兴修水利。
水利枢纽的纵横,导致崇明的桥特别多。在桥的名字中,有以岛内所处的地域命名,有以建造人姓名而名,有以传说故事或吉祥之意取名的。虽说众多桥梁在近代历史的变革中,已存无几,但名字的留存是崇明文化的一部分。如今,有些岛外的崇明赤子,继承先辈的乡贤精神,为家乡的发展修桥筑路。例:位于崇明陈彷公路中兴镇的汉江路、汉江南路、东汉江路、江安路、晓翰北路等十多条(座)路与桥就是以出资做善事的人名或以诗人的笔名命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正在崇明人中传承和发扬。
崇明岛上的水域分布合理,与崇明人的奋斗密不可分。为抗拒潮涨潮落带来的生活影响,历代崇明人从未停止兴修水利的使命,在崇明建起了一座座多功能大型水闸,如西沙水闸等,全面消除了水灾,确保崇明的农业用水。水和水闸在勤劳勇敢的崇明人调配下,为崇明的生态环境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今天的崇明,已经成为国家文化生态岛,她是国际大都市中的绿色宝地,是现代化发展中的一座绿色环保的居住丰碑,也是向世界人民展示实现中国梦的生态品牌岛。
崇明人十分重视水质质量。在没有自来水的漫长岁月里,“井”是崇明人的生活必备。自20世纪60年代起,岛上居民基本不饮用河水,家家户户都以井水为生活用水。为防止水质污染,有条件人家水井挖在自家灶间。如今,崇明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井”已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存少量的水井已经成为向年轻一代叙说父辈以前传说的实物。在崇明青草沙建起的大型水厂,水质达国际标准三级,为确保上海市民的生活用水质量正发挥着巨大作用。
崇明的水地域决定了崇明人出行方式,船是崇明人出岛的唯一交通工具,决定了崇明人造船的智慧和能力。中国四大船型之首——沙船,是崇明专利。在明清时期,崇明的造船业相当发达,明朝郑和下西洋用船,就是崇明的沙船。中国第一位出任远洋轮总船长的就是崇明人陈干青,培养了大批航海家和远洋船长,并筹建成立了中国商船驾驶员联合会,陈干青任第一任会长,结束了西方远洋一统天下的局面,为中国的航海史写下光辉一页。因而在民间留下了“无崇不成航”的俗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今天崇明人的出行交通工具不再只是船,长江隧桥的贯通,极大地方便了崇明人的出行。但崇明还在发挥崇明地域的特长,崇明长兴岛已成为中国的海洋装备制造业之岛,也是中国乃至世界一流的造船业基地,中国的航空母舰也将在这里诞生,中国的强海之梦在这里腾飞!(P3-P5)
序——崇明文脉的寻觅
叶辛
秋日,友人郭树清、岑毅送来《崇明颂·散文集》和《崇明颂·诗词集》两本带着墨香的清样,请我作序。此书在崇明县委、县政府重视和县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的支持下,由崇明县经济促进会主编,文汇出版社出版。细读书的清样,似乎经历了一次长久、难忘的崇明文化之旅。行走字里行间,沿途望风景、观历史、看风俗、品人文,我不禁被扑面而来裹着海风潮韵的崇明文脉气息所吸引、撞击和诱惑,深深地沉浸和陶醉其中。
从贵州调回上海工作的二十五六年间,我曾十多次应邀踏上崇明热土,对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留下了难忘印象。特别是近年来阅读了崇明籍上海作家郭树清辛勤笔耕的《崇明情缘》《崇明风韵》《崇明风情》等散文集,以及出席由崇明县县委宣传部、崇明县经济促进会、崇明县教育局、文广局等联合组织召开的《崇明风韵》座谈研讨会,我更感受到崇明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无穷的魅力。
记得2014年10月15日,我有幸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央文艺座谈会,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他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从习总书记在中央文艺座谈会上论述的文艺作品创作观观照,《崇明颂》的两本集子,在挖掘、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崇明文脉上作了难能可贵的努力,且彰显厚重的社会价值和意义。
《崇明颂·散文集》《崇明颂·诗词集》入选的50多篇散文、200多首诗词,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寻觅崇明文脉的多姿多彩,破译或解读崇明文脉背后的特有文化基因,给读者分享崇明文化的获得感。综观全书,它清晰地呈现四个特点:
一是写景,讴歌崇明大好风光,传递崇明文脉魅力。散文《东海明珠观落日》,以优美细腻的笔调,把长江落日所见的变化莫测的神奇及愉悦写得美轮美奂。《北湖,崇明岛的一颗蓝色宝石》,叙述和描写了目前上海最大的人工湖和首个人工“咸水湖”的美丽景色和作者面对这一未来上海“水岛后花园”的期待。《瀛洲处处是画卷》,描写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崇明绿色生态岛上东滩湿地、渔家游和前卫等度假村、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明珠湖、陈家镇等各具特色的美妙景观。从这些诗情画意笼罩的自然美景中,传递出崇明文脉所具有的天然魅力。《诗词集》也大多关注崇明各类景点、景色、景观,以及游览观景的体验感受,而且往往从四季自然生态的风景切入,触景生情,赞美了宝岛之美。 二是状物,折射崇明文脉情结。散文《神力石海箭》,叙述了在过去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崇明石匠打造的石海箭对防止岸滩冲刷、保护滩涂稳定,保持崇明环岛河势定力的功效,它已成为崇明石匠文化之一。《银杏情思》,写了目前崇明全岛列入保护的15株银杏中树龄最长的一棵——400余年的家乡银杏树,历经风雨沧桑依然保持着枝杆挺拔、英姿勃发的身姿,从中可见崇明生态文化的影子。另外,《家乡的大灶》《从崇明灶花到移动壁画》《羊肉酒叛》《舌尖上的难忘》等,从各类生活用具、物品、特产、食物等写实,可见崇明文脉的情结。《诗词集》中的《六十年来住房谱》,通过家庭文化载体——住房谱,反映崇明村民从“呱呱坠地挤茅庐”,到“双亲两墅享儿福”的今昔生活巨变。还有不少诗词通过土布、雕花床板、灶花、大米、老白酒、崇明蟹、白山羊、黄金瓜等“物”有感而发的抒情,以小见大,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浓浓的崇明传统文化的滋味。
三是叙事,凸显崇明文脉风俗。不少散文在叙事中,较集中地反映崇明文脉中传统风俗的现象。《白居易在瀛洲改诗》,把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岛上改诗解字谜的传说,写得情节迭出、妙趣横生、富有韵味,增添了崇明传统文化风俗的内涵。《崇明“出会”风俗趣谈》通过庙宇宗教活动关系密切的初会(出会)的民间祭祀故事的生动叙述,不仅探寻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且揭示其对民间娱乐性活动和集市商贸交易繁荣的推力作用。《崇明,淳朴的乡风民俗》《崇明红白喜事沿革》,直接凸显崇明风俗。《诗词集》不少内容一方面反映崇明乡间传统风俗,如,《故乡习俗》(十首)、《三岛民俗》《正月半回崇明祭祖》,从多个视点聚焦崇明风俗。另一方面《上海长江隧桥吟》等诗词延伸传统文脉,以今天的视角,赞美了改革开放春风催生的上海长江隧桥等宏伟建筑的风貌。
四是塑人,揭示崇明文脉神韵。一些散文和诗词,通过叙述、描写、点赞广义的崇明人、故乡人、长寿人、知青、老干部、三峡移民、草根文化人士等,着力表观崇明人民勤劳、纯朴、勇敢、宽厚、向上的精气神。如,散文《勤劳勇敢的“崇沙帮人”》,表现了崇明人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奋发向上的品质;《我不是过客,是归人》《风雪人生路,难忘故乡情》等,表现了崇明故乡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性格特点;诗词《知青艺术馆》《题知青文化艺术中心》,不仅捕捉到知青群体的特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知青文化的精神内涵。散文《高风亮节——记离休干部陈继明二三事》,讴歌了崇明老干部典型的廉洁奉公情操。《一个“淡”字,铸就长寿》,诠释了崇明人长寿的奥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岳的散文《崇明之韵》通过土之韵、水之韵、人之韵、园之韵、食之韵、俗之韵、梦之韵等层面,多棱角地体现了崇明文脉的鲜明特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成为崇明自然生态和人文脉络的缩影。《天人合一的经典之作——崇明岛成因探》则把历史传记、史料、科研成果和文学描述糅为一体,不仅揭开了崇明岛天人合一的历史文化基因,而且将崇明文脉起点、积淀和走向尽收笔下。郭树清《堡镇老街》等9篇散文,也从景、物、人、事四个侧面,映现了崇明传统文化的亮色。而郭化若的《崇明岛》,把崇明地理文化环境的独特性刻画得淋漓尽致,令人惊叹。
从宏观视角看,崇明在漫长历史的进程中,开启、演绎、积淀、形成和发展了宝贵的崇明地域文脉,包括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景观文化、旅游文化、民俗文化、乡土文化、知青文化、人文文化、长寿文化等。崇明有史以来,正是因为有其海岛文化价值引领、覆盖和渗透,世世代代的崇明人才一直魂有定所、行有依归。“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崇明颂》的每一篇散文,每一首诗词,不仅文以载道,传递真善美的正能量,给世人了解、熟悉和感悟崇明的风光和文脉提供了特有的视角,且在客观上保护、传承和弘扬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可能断层、流失的崇明文化元素和现象。在眼下《崇明颂》的这两本集子中,几乎都可以找到崇明文脉的踪影。
我想,无论是崇明人、城市人,还是外乡人,只要你的眼光触及《崇明颂·散文集》《崇明颂·诗词集》,就会深深地被文中所跳跃的崇明文脉元素所感染,就会身临其境与崇明海岛同呼吸,就会与书中所表达、讴歌的独特的景、物、事、人发生深深的共鸣。这正是本书的文学性所在。
原“祟明颂”伴随着海岛文化对外影响力的拓展,唱响中华大地,成为今天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
是为序。
2015年秋于上海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协副主席)